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1144|回复: 131

河南報業網[客家遷移萬里尋縱]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8-24 18:41: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六月初,我曾將去年鄭州舉辦第十八屆世界客家懇親大會發出的報道,整理送帖。當時,只是想讓我們客家人社區的網友,對懇親大會多一些了解。不久前,收到主題報道負責人劉書志先生來信,原來他們也看到了。

夏荷先生台鉴:
我是河南大河报的刘书志,是去年“客家迁移万里寻踪”主题报道的课题负责人。 我们在“客家在线”网站看到您下载的“客家迁移万里寻踪”的网页,感佩之至,无以言表。
我们在一个月的采访途程当中,所有的精力和体力付出都不在话下,惟一的担心就是能否得到读者的认可。当看到您的下载和一系列跟贴,我们心中有了一种安慰。 您可能不知道,我们“客家迁移万里寻踪”在报道完成的同时结集出版,作为一份文化礼品在第十八届客家大会开幕的前夕隆重奉献。 为了表达对您的敬谢之意,请您告知邮政地址,以便向您呈献那本完整结集的《客家迁移万里寻踪》图书。
顺颂 安祺!                    
          刘书志  敬上12/08/2004

刘书志 先生還說:这套丛书创了河大出版社的两个“最”——书籍装帧印刷质量最好,出版速度最快——近二十个人三天三夜连轴转,“没想到,在出书的36小时前还在从福建往回传最后的5万字稿子”。 当时我们没有想到的是,这套书的印量没有赶上需求量。不过还好,这次江西的客家大会又订购了3000套。
再者,如果是为了让你分享愉快和我自诩的有,中国政府第一次发布的《中国新闻年度发展报告》2003年篮皮书将客家迁移万里寻踪作为惟一的“主题策划报道”选入。要知道,为了这个报道,我们提前做了11个月的案头准备呢。这就是你说的,不是客家人知道了客家人的原因所在。

為了讓網友們更方便閱讀,我重新整理後,現再送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0-12 12:41:17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要争了,围屋是古代的高楼大厦,古代要建造高楼大厦,有钢筋水泥吗?没有,所以不是建造宫殿的话就是造成围屋那样子的了。围屋外人都看成是防御明显,又有多少人看出它社区性质明显呢?住在围屋里面,感受着大家庭,共用着生活引水系统、风车、磨石......晚辈可以聆听众多长辈的教诲,一个人的见识知识可以最大的传承,如果是小家庭的话,你的知识只能传给你的子女,偶尔传给其他的比较常见到的人。当然,客家大多居于多山少人之地,也就是土匪容易横行之地,如果家庭分散、房屋简单的话,在游匪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不过客家人的自我意识也是围屋的一个原因,去到一地,发现当地文化与自己有所不同,又不想融入当地文化,于是建起围屋,聚族而居,得乐于自己的文化氛围中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2-15 20:36:31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于学者们所公认的中华民族中汉族的一个独特民系客家,我们应当有“自己的”体悟和认知。
故土丧离,家园荡然,国家社会的分裂给它的人民所带来的是精神和肉体上撕裂般的痛苦,带着如此的痛苦,客家先民踏上路途迢迢今天不知明天命运的迁移之路。生存意识的顽强性和迁移的无目的性,使得失去的家园成为他们心中永远的痛,也成为他们心中永远的依恋。
悲哀!!!!!!!!!!!!!!11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11-15 22:32:15 | 显示全部楼层
上個月在廣州書城買了一套三本由河南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客家文化研究叢書:
[一]客家遷移萬里尋蹤-大河報社編
[二]客家歷史與傳統文化-劉佐泉著
[三]飄洋過海的客家人-羅英祥著

多一套在浪子那裏。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5-19 20:16:56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9-8 18:05:27 | 显示全部楼层
Posted by 情系珠江 at 2004-9-7 12:37
客家围龙屋的防御性质是明显的,历史悠久。宗族冲突和械斗,被迫改姓、远迁等等,也有民俗研究考证。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客家地主躲在围龙屋(土围子)里不出来,以地主武装和红军对抗,红军也无可奈何。红军将领中 ...

围龙屋当然不是防御性质的啦,你有没有考察过围龙屋?我不知道围龙屋是如何防守的。你说的可能是土楼,土楼可能有这个功能,但围龙屋显然不像土楼。
而四角楼,是客家人参照广府地区的四角楼而建的,主要是防御土匪及穷鬼的。
我又没有和你说邓小平的事情,你怎么离题啦?
邓小平不会说客家话,当然不是客家人啦。浑蛋。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9-7 12:37:47 | 显示全部楼层
Posted by 蓝客 at 2004-9-6 04:03
围龙屋是防卫性质的建筑?我从来没有听说过。当然,网络上参照土楼就说围龙屋是防卫性质的建筑,是绝对错误的。不了解围龙屋,没有见过围龙屋,就不要胡说。
真正有防卫性质的建筑,梅州人还不是学习广府人的?所谓的“四角楼”,有枪孔的那种。这样类型的建筑,在广府地区随处可见啦。
文革时期,相对于全国来说,梅州地区算温和的啦。
不过广府神话你们弹的如此动人,与事实有几分相符?广西吃人的事件,难道不是广西广府人干的?

客家围龙屋的防御性质是明显的,历史悠久。宗族冲突和械斗,被迫改姓、远迁等等,也有民俗研究考证。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客家地主躲在围龙屋(土围子)里不出来,以地主武装和红军对抗,红军也无可奈何。红军将领中也有不少客家人,深知这种土围子的厉害,不敢强攻妄动。
《邓小平评传》采用的“客家民性”理论:邓家是在明朝第一代皇帝时期从江西迁到广安的。据邓榕所述,邓家的家境一直很贫困,直到邓小平的祖父成为手艺高明的手工业者才积存了一点财产。①一些评论者曾经提出邓小平的祖籍是广东省的客家人,借此充分显示客家人的勇猛、顽强、好斗的名声。④但据可考证的情况来看,如果这个家庭曾经是客家人的话,他们好像早已丧失了这种特性。当然也没有任何特别的证据能把邓小平和客家人的背景联系起来。[引用者注:邓小平家族迁于明代初建时期的吉安,显然不是客家人]例如,他似乎不说客家话,而说的是明显带有四川口音的汉语。⑤事实上,我们通常用四川人的而不是客家人的特点来描写邓小平,比如对于四川人我们往往用他们以吃辛辣食物闻名的特点来描述他们。四川人的性格比较暴躁——导火线很短,很快就着火,但平静下来后,不记恨人也不害人。
珠三角的四角楼等等,是较晚的产品。
文革时期,相对于全国来说,广东算是温和的。但偏僻的地方,火药味很浓。
“广西吃人”是谣传。而且广西=广府,是什么逻辑?

[ Last edited by 情系珠江 on 2004-9-7 at 12:41 ]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9-6 04:05:26 | 显示全部楼层
Posted by 南汉 at 2004-9-3 22:17
我聼一個客家同學說,解放時他老家的人把地主大部份殺掉。

道听途说。
我从来没有听过这样的事。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9-6 04:03:41 | 显示全部楼层
Posted by 情系珠江 at 2004-9-2 22:58
客家神话,就是使老实人口出狂言的一种泡沫文化。攻击别人野蛮,并不能说明你就有多文明。外省人并没有什么“广府‘的概念,只有对广东的偏见,那仅仅是了解不够。而客家神话贬低别人抬高自己,是其局限所在。。
有的老实得愚笨不堪的人,还传过“共产党”的谣言,焉能不信乎?你也相信乎?

一个早在文革时代就认识到本朝太祖阴险的老人,你居然敢说他的话是“偏见”?一个洞察政治如此透彻的老人,一个我最敬佩的老人。

你那么喜欢比较,那就不妨比较一下。数百年来,珠三角其民好讼,鸡毛蒜皮都打官司,但整个村庄都是没有围墙的。围村仅出现在清末。数百年前,客家围龙屋“土围子”,说明历史上的宗族械斗是多么厉害,民俗研究也发现改姓、小姓远迁等等历史。文革疯狂岁月,珠三角批斗走资派都是相当温和的,只是随意站,或者和地主婆坐在一起,不愿这样坐的,站得很累;而客家山区,喷气式,双手反剪像燕子,拳头高举像树林。珠三角的地富子女,外出搞建筑等等,大队给开证明,只是交一些管理费回去就行;客家地区的地富子女,提心吊胆,最怕“大头棍”。其他的就不说了。如果不是你如此张狂,我也不会说。。

围龙屋是防卫性质的建筑?我从来没有听说过。当然,网络上参照土楼就说围龙屋是防卫性质的建筑,是绝对错误的。不了解围龙屋,没有见过围龙屋,就不要胡说。
真正有防卫性质的建筑,梅州人还不是学习广府人的?所谓的“四角楼”,有枪孔的那种。这样类型的建筑,在广府地区随处可见啦。
文革时期,相对于全国来说,梅州地区算温和的啦。
不过广府神话你们弹的如此动人,与事实有几分相符?广西吃人的事件,难道不是广西广府人干的?

从团结的角度看,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文革动乱,土客之间都没有任何的隔阂和矛盾。这就是珠三角人的胸怀,包括广府和客家的。你不是珠三角的,永远不懂。
以你的顽固和蛮不讲理,就说明了一个问题,无须多说。

如果不是粤中的客家人,主动学习广府话,融入大广府文化圈,不会有矛盾发生吗?????
顽固如斯,也够可怜的啦。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9-3 22:23:08 | 显示全部楼层
Posted by 南汉 at 2004-9-3 22:17
我聼一個客家同學說,解放時他老家的人把地主大部份殺掉。

地主剥削人民,该杀。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9-3 22:17:4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我聼一個客家同學說,解放時他老家的人把地主大部份殺掉。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9-2 22:58:12 | 显示全部楼层
客家神话,就是使老实人口出狂言的一种泡沫文化。攻击别人野蛮,并不能说明你就有多文明。外省人并没有什么“广府‘的概念,只有对广东的偏见,那仅仅是了解不够。而客家神话贬低别人抬高自己,是其局限所在。
有的老实得愚笨不堪的人,还传过“共产党”的谣言,焉能不信乎?你也相信乎?

你那么喜欢比较,那就不妨比较一下。数百年来,珠三角其民好讼,鸡毛蒜皮都打官司,但整个村庄都是没有围墙的。围村仅出现在清末。数百年前,客家围龙屋“土围子”,说明历史上的宗族械斗是多么厉害,民俗研究也发现改姓、小姓远迁等等历史。文革疯狂岁月,珠三角批斗走资派都是相当温和的,只是随意站,或者和地主婆坐在一起,不愿这样坐的,站得很累;而客家山区,喷气式,双手反剪像燕子,拳头高举像树林。珠三角的地富子女,外出搞建筑等等,大队给开证明,只是交一些管理费回去就行;客家地区的地富子女,提心吊胆,最怕“大头棍”。其他的就不说了。如果不是你如此张狂,我也不会说。

从团结的角度看,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文革动乱,土客之间都没有任何的隔阂和矛盾。这就是珠三角人的胸怀,包括广府和客家的。你不是珠三角的,永远不懂。

以你的顽固和蛮不讲理,就说明了一个问题,无须多说。

[ Last edited by 情系珠江 on 2004-9-2 at 23:04 ]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9-2 20:06:07 | 显示全部楼层
Posted by 情系珠江 at 2004-9-1 20:14
教你一句古文: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千百年来的社会稳定就靠这一条。
教你怎样看故事,看故事就要看刘平著的《被人遗忘的战争。。。。。。》这样的书。
从法的角度看,“土著”具有无可置疑的法理优 ...

你要挑起话题,我也要奉陪到底。
你是讽刺本朝的来历吗?
你是讽刺我们打江山的辉煌成就吗?
利用朝廷来帮手方面的手段及经济,我们没有;
利用异族来打压的手段及经济,我们没有;

我爷爷确实是无产阶级出身,从小就是一个一半的孤儿,在他母亲的拉扯下长大,九岁就要给舅舅家掌牛,十一岁就要去当货郎,十六岁就下香港打石头。虽然身世凄惨,但我爷爷位卑不敢忘国忧,还是小小读了二三年的私塾,什么三国演义,水浒传,看的“腊”熟。你爷爷有这么牛吗?我爷爷是有声誉的长者,出名的“忠厚-仁慈-内敛-客观”。在香港的时候,同乡常有吸毒,嫖东洋妓者,而他一尘而不染,成就“老成-稳重”之声誉。当然,我的名声就跟他差很远。
这样令人尊警的长辈的话,我焉能不信?
而且加上我的社会实践,看看有那个外省人讲,珠三角的广府人不“野蛮”的??我们客家人的话,可能会不客观,但外省人的话,就要让我们信服了。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9-1 20:14:42 | 显示全部楼层
教你一句古文: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千百年来的社会稳定就靠这一条。
教你怎样看故事,看故事就要看刘平著的《被人遗忘的战争。。。。。。》这样的书。
从法的角度看,“土著”具有无可置疑的法理优势,这就是广府文人为何总是强调土著(编户齐民)的原因。某些“客家神话”崇拜者从荒唐的种族大梦而言,则是愚蠢地强调自己血统的“优秀”,而不是吸取历史的教训,是典型的法盲、科盲。
历史的教训是很沉重的,以你的水平,你爷爷的那些冬冬,还有许多宗族械斗的陈年旧帐还没算,你们蓝家的对头是那些姓氏等等,足够你想筑起钢铁围龙。

[ Last edited by 情系珠江 on 2004-9-1 at 21:03 ]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9-1 20:03:36 | 显示全部楼层
Posted by 情系珠江 at 2004-9-1 19:57
蓝客,一个错别字连篇的家伙,在其文盲爷爷的“故事”里能寻找到什么答案?
当年,阳春县城的居民,在一名武举人的带领下,“野蛮”地不让戴X贵的“文明之师”进城作“客”放火。这个典故值得你好好学习、愤怒声 ...

我爷爷虽然只读过三年书,但读书看报还是可以的。这叫自学成才呢。
我讲的野蛮,是性格之“野蛮”。
土客之争时,谁更野蛮?还用说吗。凭借朝廷的力量,难道就是“文明”吗?
真正野蛮。
是你先说起的,不是我先说起的,我也不想谈这些。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5-4-25 04:57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