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复制人

客家话显得比粤家话更接近普通话的主要原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11-10 14:53:22 | 显示全部楼层

RE:客家话显得比粤家话更接近普通话的主要原因。

kejia 于 2003-11-10 04:16 写道:
应该说,中国的科学院院士当中,广东是仅次于江浙排第三的。
古代的状元以省籍排名是不适当的。因为古代的广东,人数太少了,且交通不方便。客家人也没有南下,古代中原的状元,多数是客家人的祖先,并不是现在的河 ......


看清楚哦,中国科学院院士广东67,福建72(广东人口近9000万而福建只有3400万)

中科院院士 工程院院士 院士总数 99-01年奥赛奖牌数
1 江苏 202 100 302 9
2 浙江 167 91 258 1
3 广东(含香港) 67 35 102 4
4 福建 72 25 97 8
5 湖南 46 30 76 14
6 上海 44 32 76 6
7 山东 40 32 72 1
8 河北 43 21 64 0
9 四川+重庆 30 25+2 57 1
10 湖北 31 25 56 8
11 安徽 33 17 50 4
12 江西 33 6 39 0
13 河南 24 15 39 0
14 辽宁 14 23 37 3
15 北京 14 13 27 3
16 天津 12 13 25 3
17 山西 8 10 18 0
17 陕西 8 5 13 1
19 云南 6 4 10 0
20 吉林 4 5 9 1
21 贵州 5 1 6 0
22 黑龙江 2 4 6 2
23 广西 3 2 5 0
24 内蒙 1 2 3 0
25 海南 0 2 2 0
26 甘肃 0 1 1 0
台湾 - 1 1 -
总计 909 542 1451 69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03-11-10 19:00:25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3-11-11 02:16:48 | 显示全部楼层

RE:客家话显得比粤家话更接近普通话的主要原因。

两院院士,广东第三,包括工程院与科学院。总数是广东排第三。

两院院士籍贯分布表

工程院院士统计
  序号 籍 贯 合计
  1 江 苏 104
  2 浙 江 91
  3 广 东 38
  4 上 海 37
  5 山 东 37
  6 湖 南 34
  7 湖 北 30
  8 福 建 29
  9 辽 宁 27
  10 四 川 26
  11 河 北 25
  12 安 徽 20
  13 河 南 16
  14 北 京 15
  15 天 津 11
  16 山 西 11
  17 吉 林 7
  18 重 庆 7
  19 江 西 6
  20 陕 西 5
  21 黑龙江 4
  22 云 南 4
  23 广 西 3
  24 内蒙古 2
  25 贵 州 2
  26 海 南 2
  27 甘 肃 1
  28 新 疆 1
  29 西 藏 1
  30 台 湾 1
  总 计 611
  统计截止日期为2002年12月31日。
  
  科学院院士统计
  科学院院士籍贯分布
  1。 江苏 202人
  2。 浙江 167人
  3。 福建 72人
  4。 广东(含香港) 67人
  5。 湖南 46人
  6。 上海 44人
  7。 河北 43人
  8。 山东 40人
  9。 安徽 33人
  9。 江西 33人
  11。湖北 31人
  12。 四川 30人
  13。 河南 24人
  14。 北京 14人
  14。 辽宁 14人
  16。 天津 12人
  17。 山西 8人
  17。 陕西 8人
  19。 云南 5人
  19。 贵州 5人
  21。吉林 4人
  22。 广西 3人
  23。 黑龙江 2人
  24。 内蒙 1人

[ 本帖由 kejia 于 2003-11-11 02:28 最后编辑 ]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3-11-11 02:31:22 | 显示全部楼层

RE:客家话显得比粤家话更接近普通话的主要原因。

最多的是江苏浙江广东福建。河南山西陕西不多。所以说中原人南下的事实是有道理的。宋帝从开封到杭州,经福建到广东。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3-11-11 02:46:40 | 显示全部楼层

RE:客家话显得比粤家话更接近普通话的主要原因。

照李光耀的说法,西湖一带都是古代高官退休的去处,所以比较多“聪明”的基因。
[ 本帖由 南洋客 于 2003-11-11 02:48 最后编辑 ]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3-11-11 09:17:55 | 显示全部楼层

RE:客家话显得比粤家话更接近普通话的主要原因。

宋代状元的地理分布
两宋118名状元中,目前尚有李景阳、张拱、刘察、刘寅4人籍贯等考,而王整、李釜两人的籍贯尚存疑。其余112人中,北宋63人,南宋49人。由于北宋建都汴京(今河南开封市),而南宋建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市),且两者的疆域有很大的差别,所以必须有分有合地考查其地理分布情形。

先看北宋。

河南省19名:王尧臣、王拱辰、吕蒙正、安守亮、安德裕、孙仅、孙何、孙暨、刘蒙叟、许安世、李常宁、李肃、宋准、张去华、张师德、时彦、姚晔、贾黯、蔡薿。

山东省10名:王俊民、王曾、李迪、苏德祥、张唐卿、胡旦、柴成务、梁固、梁灏、蔡齐。

福建省6名:叶祖洽、许将、徐铎、徐奭、章衡、黄裳。

四川省5名:马涓、何栗、苏易简、陈尧咨、陈尧叟。

江西省5名:马适、何昌言、何涣、刘辉、彭汝砺。

江苏省5名:王昂、吕溱、佘中⑤、莫俦、霍瑞友。

湖北省4名:冯京、毕渐、宋庠、郑獬。

浙江省3名:沈晦、贾安宅、程宿。

山西省2名:王嗣宗、张观。

安徽省2名:杨寘、焦蹈。

陕西省1名:杨砺。

湖南省1名:王世则。

可见,北宋状元主要集中在河南、山东两省。这两省共29名,占63人的46.63%。福建省也较突出。北宋时代,它还算边远地区,状元数亦占近10%。

北宋状元集中在河南、山东两省,这首先是地利使然。咸平元年(998)孙仅那一样共取进土50名,便几乎都是河南省的举子,而且其中大多数是京城开封府籍的(见《容斋随笔》第371页)。虽然不排除里面有冒籍应考者,但“近水楼台先得月”的现象是显而易见的。

另外,还有政治因素。太祖开科取土时,建都于杭州的吴越政权和建都于金陵(今江苏南京市)的南唐政权尚未归附,而且前者占有今浙江及江苏的西南部、福建东北部,后者占有今江苏大部、安徽的中南部、江西全省及福建南部、广西北部。南唐还自行开科取土,所以东南几省的一般读书人是不可能到汴京去应试的。到太宗朝,吴越纳土,南唐被灭,但鉴于南唐君臣的荒淫误国,南唐文人作品的浮艳轻靡,朝中大臣又往往看不起南方读书人。直到真宗大中样符八年(1015),拟在蔡齐(山东人)和萧贯(江西人)两人中挑选状元之时,知枢密院事寇准还对真宗说,萧贯是“南方下国之人,不宜魁多士”(见《续资治通鉴》卷三十二,总第713页)。这种歧视南方士子的观念,自然有利于河南、山东等地读书人参与科举竞争。

再者,北宋前期的元老重臣及操选政的大臣多为太祖、太宗从北周带过来的北方人,而“糊名考核”的制度至淳化二年采纳莆田人陈靖的建议方才确立(见《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十三,总第282页)。即使糊了名,考官在感情上也不能说没有倾向性,何况有22科并未糊名(见《文献通考》卷三十二)。这方面也不利于南方士子。

再看南宋。

此时,淮河以北大片国土已为金人所有,南宋王朝偏安一隅,河南、河北、山东、山西、陕西等省都不在版图之内,这些省份的举子当然不可能到临安来参加考试。由于都城在浙江省内,浙江人又得了地利,乃至人和。据《浙江通志》载,仅鄞县(即今浙江鄞县市)一县考中进士的,嘉定七年(1214)那一榜有17人,十年(1217)那一榜有20人。到宝庆二年(1226)那一榜竟达37人。当时,北方人不能过江南下,南方不少省份又因兵荒马乱,不便到临安,好几次考试时,应试者多为江苏、浙江人(见《宋史·选举志》)。鄞县人读书好学的多,所以每榜考上的进土都比较多。

具体说来,南来状元地理分布如下:

浙江省20人:王十朋、王龙泽、王会龙、王佐、木待问、方山京、方逢辰、毛自知、刘章、刘渭、陈亮、张九成、周坦、徐俨、赵建大、姚颖、袁甫、留梦炎、傅行简、詹騤,占南宋状元总人数的40.80%。

福建省13人:吴叔告、余复、陈文龙、陈诚之、邹应龙、郑侨、郑性之、黄公度、黄定、黄朴、梁克家、曾从龙、萧国梁,占26.50%。

江苏省5人:卫泾、阮登炳、李易、黄由、蒋重珍,占10.20%。

江西省5人:文天祥、汪应辰、徐元杰、姚勉、张渊微,占10.20%。

安徽省3人:吴潜、张孝祥、周震炎。

四川省1人:赵逵。

湖南省1人:王容。

广东省1人:张镇孙。

这四省共6人,占12.24%。

南宋状元分布情况最特别的省份是福建。它并不占地利,也许还占不到人和,但是状元数大大超过了毗邻浙江的江苏、安徽和江西。人们说江苏的苏州为“状元之乡”,那是明清时代的情形。它在北宋没出一个状元,到了南宋也只有黄由和阮登炳为苏州籍。两宋合起来,状元最多的省是浙江,共23人,占总数(112人,下同)的20.54%。其次是福建和河南,都是19名,各占16.96%。

再次是山东、江苏、江西,都是10名,各占8.92%。

其余省份都较少。

若以现在的县(市)为单位,那么出状元最多的是4人,这样的县(市)有两个:

福建莆田县:吴叔告、陈文龙⑥、郑侨、黄公度。

浙江衢县市:毛自知、刘章、留梦炎、程宿。

出3个状元的县(市)有7个:

河南汝南县:孙何、孙仅、孙暨(三人为同一家族);

洛阳市:吕蒙正、安守亮、安德裕(二安为父子);

睢县:许安世、张去华、张师德(二张为父子)。

浙江温州市:木待问、周坦、赵建大;

鄞县市:姚颖、袁甫、傅行简。

福建闽候县:许将、陈诚之、黄朴。

山东青州市:王曾、苏德祥、张唐卿。

总之,在宋代,福建省的文化教育是比较突出的,因而除都城所在的两个省份外,它出的状元最多。



注释

①陈尧咨的生卒年各有关记载均未明说,此为笔者据《东轩笔录》卷三十四及《北宋经抚年表》第35页有关记载推算出来的。

②《宋人传记资料索引》第2175页指出其出卒年为“1058一—1084”,并说他卒于元丰七年(1084),年仅27岁。然而他夺魁于英宗治平四年(1067),照推则这年仅10岁,显然不合清理。笔者以为“1058”,当为1048”之误,相应的“27岁”亦改为“37岁”。

③《宋史》本传作“孙唐卿”,该处《校刊记》指出,《续长编》卷一一四、《通考》卷三二等作“张唐卿”,疑“孙”为“张”之误。《中国文学大辞典》亦作“张唐卿”,此从《校刊记》与《中国文学家大辞典》。

④状元们的籍贯主要依据《宋史》、《宋人传记资料索引》、《宋诗纪事》、《宋词四考》、《宋人轶事汇编》、《宋朝事实类苑》、《中国历史大辞典》(宋史卷)、《中国人名大辞典》、《中国文学家大辞典》等,少数依据地方志,不—一注明,以免繁琐。

⑤《宋史》、《续通鉴》、《续长编》、《泊宅编》、《东轩笔记》等均作“余中”,而《四库全书》本《江南通志》则作“佘中”。事近为实,此从《江南通志》。

⑥笔者在撰写《宋代状元谱》的过程中,福建长乐县地方志办公室的陈礼秋先生屡次来信,并寄赠大量资料,称陈文龙、郑性之、姚颖、姚勉皆为长乐人。所寄资料不能说不可靠,然与《宋史》、《宋人传记资料索引》、《宋诗纪事》、《宋词四考》、《续通鉴》、《续长编》等书的有关记载全部相左,尚待进一步查考。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3-11-11 09:24:24 | 显示全部楼层

RE:客家话显得比粤家话更接近普通话的主要原因。

应该说普通话更多源于客家话才对。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3-11-11 09:48:07 | 显示全部楼层

RE:客家话显得比粤家话更接近普通话的主要原因。

宋代福建状元籍贯

北宋
叶祖洽   福建邵武(今福建邵武)人,
许将     福建闽县(今福建闽侯)人
徐铎     兴化莆田(今福建莆田)人,
徐奭     福建瓯宁(今福建建安)人
章衡     浦城(今福建浦城)人
黄裳     延平(今福建南平)人

南宋   
吴叔告   福建莆田(今福建莆田)人
余复     福建宁德(今福建福州)人,
陈文龙   福建兴化(今福建莆田)人
陈诚之   闽县(今福建闽侯)人
邹应龙   泰宁(今福建泰宁)人
郑侨     福建莆田(今福建莆田)人
郑性之   福州(今福建福州)人
黄公度   莆田(今属福建)人
黄定     福州永福(今福建永泰)人
黄朴     福州侯官(今福建闽侯)人,
梁克家   福建泉州晋江(今福建晋江)人,
曾从龙   泉州晋江(今福建晋江)人
萧国梁   闽(今福建闽侯)人,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3-11-11 20:14:47 | 显示全部楼层

RE:客家话显得比粤家话更接近普通话的主要原因。

古有广州府,而没有客家府\湘家府\吴家府,怎么可能有客府话\湘府话\吴府话呢?广府即是广州府啊.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03-11-11 20:40:41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3-11-11 22:02:14 | 显示全部楼层

RE:客家话显得比粤家话更接近普通话的主要原因。

我觉得都有道理啦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3-11-12 03:46:09 | 显示全部楼层

RE:客家话显得比粤家话更接近普通话的主要原因。

lch-lly-dlq 于 2003-11-11 09:24 写道:
应该说普通话更多源于客家话才对。

北胡普通话更多源于汉语客家话?汉语客家话不被北胡普通话同化我就已经非常感谢了。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3-11-12 17:11:05 | 显示全部楼层

RE:客家话显得比粤家话更接近普通话的主要原因。

福佬鬼小李子(怎么这么像太监的名字啊?),你身为潮汕人却开口“我们广府人”,闭口”我们两广“,我替潮汕同胞为有你这个潮奸感到由衷的羞愧!!!!!!!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03-11-13 13:56:11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3-11-21 03:34:23 | 显示全部楼层

RE:客家话显得比粤家话更接近普通话的主要原因。

yeyudong 于 2003-11-6 00:37 写道:
那本来是嘛,粤语掺杂了很多外语词汇,语法,助词都有些不同,而客家话的语法跟普通话基本相同

看来你们的客家话与我们的确实不是一回事。
我们的客家话与粤语语法相同的太多了,而且相同的词汇也很多。与普通话区别较大。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5-30 17:39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