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404|回复: 14

方言的传承 (如何保护家乡的方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4-18 12:37: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方言的传承
蔡奇同志    发表于 2012年04月17日 14:15 阅读(10616) 评论(65)
分类: 个人日记 举报icon举报相关搜索词: 国语 电视台 桐乡 浙江警察学院 浙江方言


方言的传承,是个有趣的文化现象。全国“两会”期间,我曾就保护方言提出建议。最近,又就此在微博上请教童鞋们,不想成为热门话题,讨论大致分为赞成与不赞成两方,前者占大多数。可见方言传承正形成共识。

一、什么是方言?

   方言是地域文化的载体,记录、保存、传播着地域优秀文化方言,是古汉语的活化石。它承载的是人类最草根、最贴近生活的文化,具有极其丰富生动的词汇,蕴藏着深厚的文学价值,最能体现一个地方文化的多样性。懂得一种方言,好似打开了一座文化的宝藏、一扇文明的门窗。“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的名句至今耳熟能详。乡音(方言)意味着什么?据有关调查,72.6%的受访者认为是“地方文化的载体”,70.2%的人认为是“同乡交流工具”,67.4%的人认为是“地方认同的基础”,49.5%的人选择“语言艺术的宝藏”。仅3.6%的人认为方言“没什么意义”。

    汉语方言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北方各方言一致性大、差异性小;南方各方言差异性大,一致性小。就七大方言比较来说,闽、粤两大方言和普通话的差别最大,吴方言次之,客家、赣、湘等方言和普通话的差别要小一些,官话方言和普通话之间的差别要小得多。方言差异主要表现在语音、词汇、语法各方面。如词汇差异。较多继承了古汉语,粤方言的“睇(看)、企(站)、行(走)、着(穿)、镬(铁锅)";闽方言的“鼎(铁锅)、厝(房子)、箸(筷子)、索(绳子)、头毛(头发)"。此外,粤方言中较多借入英语语词,如“手杖”叫“士的",闽方言却借入马来西亚-印尼语词,叫“洞葛”。

    举几个方言例子。兰州永登:上街玩说该上浪起里,干什么说组萨里,夸某人为人好说亮豁,干散,漂亮说心疼,盐咸说盐寒,土豆叫山爷,喝酒说挖酒,吸烟说吃烟,流口水说淌含水。满眼乱世妖娆:兰州话很园润,你干吗去——你组撒起那。我说——我佛。这个孩子坏的很——直个娃是个哈送。山东:喝酒俺叫哈酒,饿俺叫饥困,好吃俺叫岗灼好吃连,膝盖俺叫脖罗盖,昨晚俺叫夜来后晌,水饺俺叫包子,走廊俺叫夹过道子,庭院俺叫天净,女孩俺山东青岛人叫小曼。哈密:有一种颜色叫花里乎骚;有一种速度叫听堂马斯;有一句口头禅叫爱来百来;有一种马虎叫胡里马唐;有一种不平整叫疙瘩瓦什;有一种全部叫海里买斯;有一种仰面朝天叫仰伴子;有一种差不多叫帮尖;有一种匆忙叫跟头拌子;有一种试叫司当;一种不灵敏叫勺西西地;有一种厉害叫歪的很。陕西:有一种漂亮不叫漂亮,叫心疼很;有一种慢不叫慢,叫木囊;有一种快不叫快,叫克里马擦;有一种聊天不叫聊天,叫谝闲传;有一种烦躁不叫烦躁,叫木乱;有一种好不叫好,叫嫽扎咧…说也不叫说,叫社。

     浙江方言颇具代表性。坊间有“宁可听苏州人吵相骂,勿可与宁波人讲闲话"一说。虽然同属吴语,苏州话“糯”,即使吵架也好听;宁波话“硬”,即使说话也像吵架。宁波方言形象生动,如管脑门叫脑磕头,膝盖叫脚磕头,胃叫饭包,腰叫腰缚,右手叫顺手,左手叫借手,鼻子叫鼻头管,屁股叫屁眼。  “天不怕,地不怕,就怕温州人说温州话”,温州话一直被认为是最难学的方言。温州方言有瓯语、闽语、蛮话和蛮讲、畲客话和金乡话五种。其特点:一是“定语后置于名词”,如腰身、闹热、菜咸、笋干、饭焦;二是副词后置于动词,如吃添、走好;三是副词后置于形容词,如红显、苦倒。 “三毛一戴”出自江山,据说与方言(听不懂)有关。 如一窑货——指一帮流里流气的人;两面鬼——两面讨好,制造矛盾;三点水——酒; 四方春(孔)——办事原则又灵活;五爪龙——取食不文明;六腿派——说话有地痞习气;七七巧——喝酒行令的猜七;八仙寿——猜八;九头芥——雪里蕻;十不全——指体弱多病。

   总而言之,方言具有鲜明的地域符号特征,是地域文化特色所在。相比于普通话,方言本身的词汇较丰富,更能生动地传情达意,有着很强的文化认同感与亲近感。没有方言,地方戏、地方曲艺就会消亡。越剧、粤剧、河南梆子以及黄梅戏等都依赖方言,即便是京剧,也是在安徽话上发展起来的。

二、为什么要保护方言?

   首先回答方言与普通话是否有矛盾?普通话是汉民族的共同语言,是法定通用语言,这是国家统一与社会进步的需要。从清末算起,推广官话到国语再到普通话,已经一百多年。但到目前,会使用普通话的仅占人群53%,普通话远没有普及,社会交往中还存在语言障碍。应当重视推广普通话不可停步。

   普通话与方言是相依共存的关系。随着普通话的广泛运用,方言向普通话靠拢成为趋势,促进了互相融合;许多方言也被吸收进普通话,如上海话中的沙发、麦克风、马达、马路、洋房、自来水、电灯泡等等。可谓普通话在方言之上,又在方言之中。

    应当看到,方言逐渐衰落也是事实。据中青报调查,95.9%的受访者确认身边存在怯于说方言的年轻人,37.1%表示身边能说纯正方言的年轻人已经不多。39.0%的受访者经常使用方言交流,47.0%的人有时使用,3.8%的人很少使用,8.2%的人从不使用,还有2%的受访者表示自己不会说方言。

    我们不能因此把推广普通话与方言保护对立起来。不能认为是推广普通话造成了方言的危机。保护方言与推广普通话,是两个层面的东西,不能搅在一起,更不能挑战推广普通话这项工作。这方面要讲辩证法,该推广要推广,该保护要保护,做到相得益彰。推广普通话的用意并不是要排斥方言,而是方便社会交往,当然也与国家统一有关。而方言衰落有各种因素,并不是推广普通话的直接结果。值得总结的是,以往在推广普通话同时,忽略了方言的传承,没有做到两手抓。现在保护方言所采取的措施都是应该的,但不要与推广普通话对立起来。这是两回事。

    为什么会说方言的年轻人越来越少?据调查,排名第一的原因是“不自信,觉得家乡话土”(63.9%),其次是“虚荣心作祟”(54.5%),排在第三位的是“觉得家乡话难听”(50.9%)。另有48.7%的人选择“不愿意让周围人知道自己来自哪里”。

    对于方言兴衰演变的现象,我们应当客观、理性去看待。有些方言处于强势地位,如粤方言、闽方言、吴方言,有些方言则处于弱势地位。同普通话相比,方言总体上处于弱势。这虽属正常现象,但确实值得引起重视。

   深究其因,是语言中存在权威语码,人们一般在心理上认同权威语码。由于升学、求职都讲普通话,所以造成在许多人眼中,普通话是权威语码而方言是弱势语码的观念,从而使其在心理上认为应该只说普通话,不说方言,把二者对立起来,甚至以为说方言是不文明的。这些都不利方言的存续。

    从年轻一代看,少讲或不讲方言,第一跟家庭结构有关系,如父亲是北方人,母亲是南方人,家庭可能不用任何方言,孩子从小就缺少方言环境;第二是孩子从托儿所到小学、中学、大学,交际语言主要是普通话;第三存在价值观问题。孩子从小就认为说普通话时尚,拒绝使用方言进行交流。

     当然,不能因此推卸方言保护的责任。在方言保护上有些模糊认识要澄清:1、自生自灭,不必保护——这是对传统文化不负责的态度,方言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保护能行吗?2、年轻人不愿讲方言,是没办法的事——方言主要用于日常生活,关键在引导,责任在上一辈。3、保护方言是落后闭塞的体现——这是误解,不是用方言取代普通话。4、小语种方言迟早要消失——这是可能的。这也是保护方言的紧迫性。5、方言好似古代石器,保留是倒退——传承与推广是两回事。6、过多方言增加社会交易成本——传统文化不好用货币来衡量。7、方言是排外——不排斥普通话,二者要结合。

三、如何保护方言

    调查显示,“关键是让年轻人知道方言的意义和价值”占57.2%,“父母应多和孩子说方言”占50.3%,“多鼓励年轻人说方言”占46.3%。其他建议还有建立方言博物馆38.6%、在全社会倡导说方言的氛围28.3%、在学校教学中增加方言课26.1%、多拍方言类影视剧25.7%等。

    去年底上海82位学者联合署名发布《关于科学保护上海话的倡议书》,倡议幼儿园、中小学学生在课外时间说上海话或其他方言,全市公共交通上要有上海话报站,电台和电视台开设上海话频道,并对上海话书面语开展正字和正音活动。今年1月,北师大教授也提议,在北京市公立幼儿园开设北京方言课。

     浙江“十里不同音”,保护方言也在行动。浙江省档案馆发动60岁以上老人,征集纯正方言。杭州上城档案馆正在收集标准杭话的研究。温州民间论坛703804开办温州话培训班,今年已经第三期。桐乡老人钟瀛洲热衷于收集桐乡当地地道、有趣的俗语、歇后语、谜语等,《桐乡方言》第三版即将出版。浙江警察学院还成立了方言社。

    国家语言文字委已在部分省市试点“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建设工程。下一步宜加大地方语言及其承载文化的保护力度,及时采集汉民族地方语言承载的文化表现,如以方言为载体的地方戏曲、童谣、民间故事等等,并加以科学整理。在香港看到用“口”字做偏旁字,就是以创造字的方式来保存方言。“国语乡调”是方言传承的实用办法。方言往往有音无字,刘半农记录整理江阴民歌,提出“国语乡调”。用“国语”来表示“乡调”,找出最合适的字,这样的字既可以标出方言的字音,又能让读者从这个字在普通话里的字义连通方言词语的含义,这是一个实用的策略。

     微博也是保护方言的一大利器。美国圣路易斯大学教授凯文-斯堪奈尔发现,推特上共有多达500种语言,其中有一种是澳大利亚面临灭绝的土著语言,目前全世界只有三个人讲这种语言,这三个人中的一个,就不断在用这种濒危语言发微博,试图挽救这种语言的命运。我们也要抢救自己的濒危语言。

学校、家庭也应给孩子创造能说方言的环境。在幼儿园、小学等低龄孩子集中的学龄段,除按照法律规定在课堂上要求说普通话外,可倡导教师、家长在课外、私人场合有意识地说方言,学校还可适度开展与方言有关的童谣、歌曲等比赛活动。

     在汉民族集聚区的县一级,可建成一批“走进乡音、感受乡情”地方语言体验馆,主要功能是作为中小学学生学习和体验本地语言的重要场所;同时对居民和游客全面开放,使之成为体验乡情的重舞台、展示当地语言和文化的重窗口。还可编辑出版汉民族乡音有声地图与《中华乡音》系列图书。

    电视台可以考虑地方新闻、气象预报、地方曲艺、文化节目允许使用方言。媒体如电视台,也可开办方言节目时段,这样既可让农村不认字的老人看懂,也可达到保护方言的目的。甚至可以尝试在媒体上开办方言教学节目,让想学方言的人学到地道的方言。地方报纸开辟方言栏目,发表方言作品。

    方言还是基层群众工作的一大利器。县级以下基层干部如果讲一口流利的方言,无形中会拉近群众的距离,做工作也相对容易了。因此,在基层工作要学会讲方言。当然,在公共场合、各种会议还是要讲普通话。有外地人在的场合,不宜讲方言,否则是不尊重他人。

    归结起来,祖国地大物博,语言林林总总,这些都是先辈留下的文化遗产,我们有责任推动方言的传承与保护。当然,也不可绝对化,要与大力推广普通话有机结合起来,都不可偏废。

http://user.qzone.qq.com/622002736/blog/1334643350

评分

参与人数 1纸票 +12 收起 理由
孤独行者 + 12 很给力!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4-18 14:07: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d136302 于 2012-4-18 14:16 编辑
为什么会说方言的年轻人越来越少?据调查,排名第一的原因是“不自信,觉得家乡话土”(63.9%),其次是“虚荣心作祟”(54.5%),排在第三位的是“觉得家乡话难听”(50.9%)。另有48.7%的人选择“不愿意让周围人知道自己来自哪里”。

第一和第三都差不多,都是觉得自己家乡话不好。
第二个不知道怎么解释,“虚荣心”。
另外的48.7%这个在防人之心不可无的社会心理有关,因此不愿意透露(故乡)身份。其实在绝大多数的环境中让别人知道你的家乡并没什么问题,关键也还是在于你个人的自信。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4-18 20:17:48 | 显示全部楼层
虚荣心作祟的比较多!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4-19 07:06:05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条件的情况下不教授下一代客話是不对的理念。
小孩学多一两种方言是对小孩的成長有很大的影响。

不要把普通話学得过好,莫非一定要当电台广播員是例外。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4-19 07:12:07 | 显示全部楼层
台湾近年耒己官方授客話了。
不知有無專家对此作过成長的分析?
台湾学者有無研究?
客家小孩己掌握了两种方言了和一种方言的小孩分别在那?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4-20 17:58:52 | 显示全部楼层
顶高既各位讲得有道理,但系总得来讲就系人既觉醒、意识问题(上面各位说得有道理,但是总得来说就系人的觉醒、意识太低)。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4-20 18:08:54 | 显示全部楼层
身为某一宗族人,就应该义不容辞地支持一切与宗族有关的事务。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4-21 06:07:3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知道教育界教育部门有没有讨论这些话题?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4-21 06:47:29 | 显示全部楼层
告訴你一故事:
在大马一华文小学有一天学生和老師用华語交談時用了一客家詞汇,老師不知所言。
学生也不知老師語文能力为何听不懂。
原来是她和祖母交談時常用的客家詞汇。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4-21 09:47:27 | 显示全部楼层
嗯,语言自会得到保护和流传,如果他要消失也不是人定的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4-21 09:53:50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大陸,普通話和方言的使用問題屬政治問題。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4-21 10:16:27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是那句话,宁卖祖宗田,莫忘祖宗言。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4-21 15:34:25 | 显示全部楼层
什么时候去政治化了,再谈文化吧.
不管傳承也好,研究文化也好,最好先別跟政治沾邊,否則容易受打壓.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5-7 14:39:28 | 显示全部楼层
保护家乡的方言,首先从自己做起,让自己的小孩讲母语,并一代一代传下去。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12-5-8 11:34:53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6-1 09:39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