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andrew 于 2012-4-9 08:05 编辑
【文/蓝清水 (中央大学客家政治经济研究所毕业生)】
目前台湾的族群分类,并未考虑闽南、客家、外省、原住民四大族群内部的歧异性,因此,以均质化的方式进行族群研究,往往无法解释现存的现象。1945年之后由大陆各省市迁台的外省客家人,既被外省人研究所忽略,也完全不在客家研究的视野之中。
透过回溯河婆客家移民的移民过程,发现战争与天灾是促使他们移民的推力;观察他们在台湾生活的适应情形,则移民网络既是牵引他们移民台湾的因素,也是生活适应上的重要社会支持;客家语言的保存与擂茶饮食习惯的延续,不但连结了祖籍地认同,强化了客家认同意识并使客家文化得以长存;宗亲会与同乡会则在凝聚移民力量与协助生活适应与增强族群认同均起着积极且正面的作用,祖庙在广东省揭阳河婆镇的三山国王信仰,则成为河婆客家移民信仰的中心,藉由每年元宵节三山国王绕境的攑王爷仪式,河婆客家移民得以进行公开宣示,且藉此凝集、振奋并重现与原乡连结的集体记忆,三山国王信仰与攑王爷仪式且成为整合在地人与河婆客家移民进行在地化的媒介与途径 ;而最主要的是经由语言、饮食、宗亲会、同乡会以及三山国王信仰与攑王爷仪式而得以不断地以身体的实践来再现以及增强集体记忆,又透过集体记忆增进凝聚使认同意识强化。
河婆客家移民兼具外省与客家双重的族群身分。研究发现无论是在族群认同取向,迁台后的在地化过程,自谋生活的河婆客家移民因为拥有客家族群身分提供了融入在地的捷径,在族群认同上则趋向于客家认同而非外省人认同,与其他外省人因为有国家机器的庇护反而较难以融入地方社会,在族群认同上内部差异极大其他外省人却以外省人为自称,两者之间出现相当大的差异;国家认同上河婆客家移民与其他外省人较接近,即呈现强烈的祖籍地认同以及自称大陆人具有中国意识的台湾人,而非本省人比较高选择率的台湾人认同。本研究以河婆客家移民这种既是外省人又是客家人的双重游移身份,凸显了目前台湾惯常以均质化的方式论述外省人或客家人的缺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