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法中的心力和深情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380f500100d50t.html
谢有顺
我是一个写作的人,自然,也喜欢看字。字的结构、笔意、趣味,琢磨起来,时时让人慨叹,它里面确是藏着一个幽深的世界的。因此,到一个地方,看见旧对联,或有古人的字刻在墙上、石头,我总会多加留意,甚至,无意间发现的古代的帐本、便条,上面的毛笔字,若放在今天,作者也是堪称大书家的。确实,就书法而言,今人和古人,实在是无法可比了。古人写字是一种生活,而今人是把书法当作了纸上的艺术。不见性情,只有逸气,是当下书法界的通病。尽管今天的我们不可能再恢复毛笔的日常性,用毛笔写字终归成了一种文化表演,但在自己笔下,尽量少一点俗气、逸气,总还是有可能的吧?遗憾的是,书法界少有觉悟之人,很多作品,总是一眼就让人看出了作者的做作和机心,没有一丝文气,纸面上一片萎靡,字的精气神全漏光了,还要硬写,这不仅俗,而且是大俗。
如今的书坛,脱俗之人日少,清正之音也正在消失。因此,我平时是不爱看职业书法家的作品的,相反,我喜欢读文人字。我总觉得,把写毛笔字当作职业,可能是世界上最荒唐的事情之一了。古人讲诗书画一体,并非说那时的人多才多艺,而实在是分不出诗书画之间的界限。所以,古代没有职业的书法家,只有文人——以文人名之,贯通的是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在今天这个书法家林立的时代,惟独缺少真正的文人,缺少性情、精神和心力。没有了内心生活的造诣,谈何书法?——书法终究是一个人内心的外化啊。有些书法家,一见面就和你谈技法,谈笔锋,看似专业,终究掩饰不了他内心的一片空白,这种人的书法,入眼之后,又如何入心?
书法是见情见性的艺术,它使用的材料,都是公共的,无非笔墨而已,但是,要把这些公共的材料变成一种私人的表达,没有作者的性情和心力,是无法想象的。
一个书法家,若只会弄墨,无诗心,不能画,也不谙金石,写出来的字就必定是死的、俗的、板结的——这样的书法家,在当下书坛占了多数。好的文人字,往往带着文气,拙气,或者野气,有性情流出,他们在技法上或有不足,笔意却常常胜职业书法家多矣。今看鲁迅的字,何等的功力和意趣,像他的文章一样深透,过目难忘,实在可视为鲁迅的内心写照。而苏东坡、黄庭坚,更是大文人、大书家,其文可能还有曲折,其字则直入本心——字,文,人,成了一个整体,这样的存在,就成了一团心气,任何时候和他相遇,这股心气都会扑面而来。
文心和人心相通,此之谓也。
文人字真正贵重的,就是字的下面藏着文心。文气,许多时候正是贵气。但并非所有文人字都能发出清正之气,相反,很多的文人,比俗人还俗,写起字来,造作之风比职业书法家还甚。说到底,外在的身份标签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性情、旨趣、胸襟、抱负上的差异。讲文人字,不讲技法先讲境界,有境界了,技法才有用武之地。比如,在我所熟悉的作家中,贾平凹的书法,走的就是一条朴化的道路,重拙味,静气,古意,这和他文学作品中的境界,是贯通的。一旦达到了精神和心力上的一致,技法就退居其次了,笔意才是最重要的。
雷平阳的书法也属此类。作家中,贾平凹和雷平阳的字,我喜欢。贾平凹的字,简洁中见力度,阳刚中见淳实。他喜欢用粗笔,重笔,下笔干脆利落,果决而有力,没有多少犹豫的成分,看起来紧实,却一点都不笨,反而充满了活泼、有趣的动感,矛盾中分明潜藏着一种张力。比较起来,雷平阳的字,却呈现出一片山野气和书卷气,二者之间看起来也是一种矛盾,却符合雷平阳一贯的作品风格。
熟悉雷平阳的人都知道,他是诗人,散文家,他的文学作品,多数时候,描绘的正是生命的种种情状和大地质朴的容颜,他不安、悲悯的内心,记挂的总是关乎大地和故乡的事情,因此,他的感受是有来源的,他的文学用词也有自己的精神根底,所以,他在纷乱、嘈杂的人世,一直没有失去写作的方向感。他说:“每个诗人背后都有一个村庄,背后都有一个个人的根据地,我背后的土地的存在支撑了我的写作。……我的心灵离不开那片土地。我从小跟着唱书的瞎子在那些乡村里走,没法抛开身后那片土地的存在。我想强调的是诗人应该知道自己的根在哪里。”我认同这样的说法。写作是要有根据地的,诗人是要探究自己的精神根底究竟在哪里的,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能理解诗人笔下的“小世界”,为何藏着那么多波澜壮阔的心事,这也是雷平阳持续书写故乡、反复歌唱一个村庄的原因——哪怕情感的表达方式略嫌单调、单一,哪怕面对故乡的用词大致雷同,他也毫不介怀,因为故乡的下面,有一道的精神的潜流,它标示的是诗人不动的写作方向。我想,只有这样的诗人,才能写出《亲人》这样的诗歌:我只爱我寄宿的云南,因为其他省/我都不爱;我只爱云南的昭通市/因为其他市我都不爱;我只爱昭通市的土城乡/因为其他乡我都不爱……/我的爱狭隘、偏执,像针尖上的蜂蜜/假如有一天我再也不能继续下去/我会只爱我的亲人——这逐渐缩小的过程/耗尽了我的青春和悲悯。
一个如此挚爱着土地的诗人,他写的字里洋溢出山野气,也就不足为奇了。
山野气,其实就自然、随心的意思,有朴素的感觉,但平常中又不乏清奇;而这种往下扎根的感觉,见之雷平阳的书法,就表现为一种定力。看雷平阳的笔法走势,就知道,这是一个定得住的人,笔不打滑,但不迟滞,更无板结的症状,动静分明,就此而言,这也是一种书卷气——缓慢的,沉着的,清雅的,庄严的。
可以肯定,雷平阳的字,不是临碑帖学来的,当然,他们后来必定也看碑帖,也琢磨古人的笔意,不过,这些都不会改变他们业已形成的精神底子,只是为了增加笔法的积累,以更好地消除自己向上发展的障碍而已。确实,他们的字,首先是自身性格的写照、精神的表达,有了这些,才有书法的技法和气象可言。文人的书法,内有清正的骨骼,外有性情作为血肉,就显得饱满了,个性了。看雷平阳的字,尤其如此,他的笔之所至,隐隐的,总觉得是在挥洒一种性情,内有热烈的东西,也有一种寂寥之感,只是,他的热烈和寂寥都是节制的,引而不发的,这就形成了他的书法作品中那种独特的隐忍之美。
他不师法秩序,但也不张扬和放肆,而是充满一种率性,同时,在笔和纸的对话中,又分明投射着一道庄重的目光——正是这道目光,使得雷平阳的书法作品中,有着一种不易被人觉察的平等心,他不轻慢任何一个字,也不匆忙收笔,总是力图在书写中突出每个字的个体价值,但总体看,又不失一幅作品的整全感,这种效果是如何形成的?我既感讶异,又常常惊叹。尽管雷平阳的书法追求,还缺技法上更多元的涵养,笔力也因变化小而常有单薄之感,但他写每一个字的深情,我想,是足以感动那些对中国字还怀着敬意的人。
说实话,比起众多空头书法家来,我更看重这种以心力和深情认真写字的人。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380f500100d50t.htm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