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154|回复: 3

【转帖】河源简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4-10 20:13: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相关资料:
岭南始史
秦平岭南.建立龙川
河源建制沿革
河源与槎城
佗城
东江纵队

 



  
      

    河源,历史悠久。据考证,早在公元前10000年至4000年,东江中上游流域便有人类繁衍生息。在今新丰江水库区,曾发现新石器时代文化的遗迹,这说明远在六千多年前至一万多年前,这里一带已有人类活动。东周春秋时期,这里属楚国范围。东周显王35年(公元前334年),越王勾践传至第六代孙(名叫无疆)时,越国被楚国灭掉了。越国的王孙贵族纷纷南逃,在楚国统治力量比较薄弱的地方,分别建立了后人统称为“百越”的许多小国,所以,东江地区在那个时期是属于“百越地”。战国末期,这些小国又先后为楚国所灭,楚国在原“百越地”设置县、郡以加强统治,开始了地方行政区域的建制。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平百越,置南海郡,在东江中上游流域设置龙川县,首任县令是后来统一岭南,被汉高祖封为南越王的赵佗,县治设在现龙川县佗城镇,县域包括现在的河源市、惠州市、汕尾市,(部分)以及兴宁、五华、江西省寻邬县等地。南朝齐永明元年(483年),龙川析土置河源县;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龙川析土置和平县;明崇祯七年(1634年),和平、河源析土置连平县;明隆庆三年(1569年)由长乐县(今五华县)、归善县(今惠阳、惠东县、古属川县)析土置永安县,民国三年改名紫金县。河源地区汉朝属南海郡,两晋南北朝属东官郡,南梁天监二年(503年)属梁化郡,隋唐属循州(期间曾更名龙川郡、雷乡郡等)。南汉乾享元年(917年)析循州分置祯州、循州,河源地区属循州。宋天禧五年(1021年)改祯州为惠州。明洪武二年(1369年)循州并入惠州。 河源地区在1913年属广东省革命政府东江行政委员会;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属东江行政委员会、东江行政专员公署、粤东行政公署、韶关地区、惠阳地区等。1988年1月7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河源县,设立河源市,辖源城区、郊区、龙川县、紫金县、连平县、和平县;3月2日市委、市政府正式挂牌办公。1992年8月国务院批准列入沿海经济开放区,成为既可享受山区优惠政策、又可享受沿海开放优惠政策的地区。

    河源市是东江流域客家人的聚居中心。上古时期,这一带居民属瑶、苗、高山等少数民。“百越”时期,来自江浙一带的越民散居于少数民族之中,对开化粤地起了重要作用秦平百越后,迁陕陇之民居粤,带来了黄河文化。此后,凡遇中原战乱,都有一批批的移民进入岭南。这些南迁之民与当地土著民族相互同化,逐步形成了客家文明。所以,客家人既有北方人的豪放、热情,又有南方人的机灵、幽默。在历史长河中,这片沃土孕育了许多名人志士。唐代有进士韦昌明、尚书王汝砺;宋代有进士古成之;清代有贵州巡抚希深、直总督颜检及闽浙总督颜伯焘;现有革命先烈阮啸仙、黄居仁、刘琴西、黄克;当代有著名作家萧殷、书法家李震欧、书画家陈荣琚、影视作家谢逢松、画家刘大补、画家周世聪、火箭发射专家张其彬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4-10 20:14:04 | 显示全部楼层
秦平岭南,建立龙川县后,河源地区开始了分分合合的建制历史,但在大部分时期,各地的上属相同,关系密切。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平南越,置龙川县,赵佗为县令,县治在现今佗城,属南海郡。龙川得名缘由,一曰博罗之东乡(古龙川)有龙穿地而出,即穴流泉,因以为号;一曰龙潭之水自嶅山注于大川,故名龙川。其时龙川县地域辽阔,县域包括现今的河源市、惠州市、汕尾市(部分)及五华、兴宁、新丰、江西省寻邬等县地。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赵佗自立为南越武王,龙川为南越国辖地。
    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赵佗归汉,保留封地,龙河地区属南越国辖地。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平南越,设置交趾部,龙河地区属南海郡。献帝建安八年(203年),改交趾为交州,龙河地区属南海郡。献帝建安十八年(213年),改交州为荆州,龙河地区属南海郡。
    吴黄武元年(222年),废荆州,复交州,龙河地区属南海郡。黄帝五年(226年),吴分南海等郡置广州,不久又并为交州,龙河地区属南海郡。永安七年(264年),废交州置广州,龙河地区仍属南海郡。
    东晋咸和六年(331年),南海郡析置东官(东莞)郡,龙川析置兴宁县,仍属南海郡。废帝太和元年(366年),龙川析置雷乡县,均属南海郡。
    南宋年间(420——479),撤雷乡并入龙川县。南齐永明元年(483年),龙川析置河源、新丰县。南梁天监二年(503年),析南海郡置梁化郡。龙川县析置雷乡县,均属梁化郡。
    隋开皇九年(589年),置总管府于龙川。隋开皇十一年(591年),总管府迁于归善(即今惠州),龙川并入河源县,雷乡县并入兴宁县。炀帝大业元年(605年),废循州置龙川郡,郡治在今佗城。
    唐武德五年(622年),废龙川郡复循州,郡治仍在佗城。贞观元年(627年),置岭南道,循州属之。天授二年(691年),废循州置雷乡郡,复雷乡县,郡治、县治同在佗城。天宝元年(742年),废雷乡郡置海丰郡 。乾元元年(758年),废海丰郡复循州,州治在今惠州,河源地区隶属之。
    五代南汉刘乾亨元年(917年),循州析置祯州,循州治所迁设雷乡县(今龙川佗城),州县并存,仅辖乡县。河源县属祯州。
    宋开宝四年(971年),设置广南东路,撤雷乡县复龙川县,属循州。宣和二年(1120年),龙川改雷江县,属循州。绍兴三年(1133年),废雷江复龙川县,属循州。
    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废广南东路设置江西行中书省广东道,循州改路,河源地区隶属之,治所仍设龙川城(今佗城)。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循州路降为散州,龙川属循州。
明洪武元年(1368年),设置广东行中书省,惠州路改府,循州仍存,龙河地区属循州。翌年,废循州并入惠州府,龙河地区属之。洪武九年,广东行中书省改为广东布政使司,龙河地区属惠州府。武宗正德十三年(1518年),龙川析置和平县,均属惠州府。
    明隆庆三年(1569年)由长乐县(今五华县)、归善县(今惠阳、惠东县、古属龙川县)析土置永安县,民国三年改名紫金县。
    明崇祯七年(1634年),和平、河源析土置连平州,民国元年改称连平县。
    清雍正九年(1731年),河源地区属惠州府。光绪元年(1875年),设置惠嘉潮道,河源地区仍属惠州府。
    民国2年(1913年),废广东布政使司和惠州府,设置广东都督府潮循道,龙河地区五县皆属之。
    民国15年(1926年),河源地区属广东省东江行政委员会;民国20年(1931年),属广东省东区绥靖专员公署;民国26年(1937年),属广东省第四行政专员公署;民国35年(1946年),属广东省第六行政专员公署。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河源地区属广东省东江行政委员会,翌年,属东江行政专员公署,1952年,属粤东行政专员公署,1956年,属惠阳地区专员公署,1959年,属韶关地区专员公署,1963年恢复惠阳地区专员公署,河源地区属之。1968年,属惠阳地区革命委员会。1981至1988年,属惠阳地区专员公署,1988年1月7日,国务院批准设立河源市,辖源城区、龙川县、紫金县、东源县、和平县、连平县,3月2日,市委、市政府在源城区挂牌办公。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4-10 20:14:36 | 显示全部楼层
东江纵队简史

    1938年10月,日本侵略军在广东大亚湾登陆,国民党守军一触即溃。
   10月21日,日军侵占广州,东江下游和广州地区沦为敌占区。在日军从大亚湾登陆向内地推进,国民党守军狼狈溃逃,广大人民群众对腐败无能的国民党政府和军队丧失信心的时候,中国共产党在广东的党组织,勇敢地挑起了领导人民群众开展抗日斗争的重任,在各地组织群众起来保卫国土,抗击敌人。
   10月24日,中国共产党广东省委成立了东南特委,由梁广任书记,接着建立起曾生、王作尧等领导的惠宝人民抗日游击总队、东宝惠人民抗日游击大队和增城人民抗日自卫队等人民抗日武装。12月初,中国共产党广东省委又决定成立东江特委。1943年12月2日,根据党中央的指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改番号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简称东江纵队),司令员曾生、政治委员林平、副司令员王作尧、政治部主任杨康华。从此,东江地区人民的抗日斗争和抗日武装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以前,东江地区的抗日武装是以群众性的抗日武装形式出现的,虽然它们的活动都受我党的领导,却并没有正式公开。东江纵队成立以后,在它发表的《东江纵队成立宣言》中,则公开宣布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样,东江纵队便成为我党在东江地区一支公开的抗日武装力量。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5-23 17:05:15 | 显示全部楼层
非常清楚,感谢提供!!!!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6-1 21:07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