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6936|回复: 7

[其他地区] 云南客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10-23 16:00: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以前我聽一位年近70多歲的同事說
他在民國年間在云南各地探堪地質礦產
知道在云南有客家人
但他沒說仔細地點在哪裡
緬甸的客家人有些是由陸路進入
所以照理云南應為路經之地
理應有客家分佈
不知實際如何
有請知者解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9-16 01:09:3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也是一个客家

我也听说过,应该有吧。你可以去民政部门咨询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4-27 15:02:39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一次在学校说客家话。旁边一个云南的就说他能听懂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8-1 15:45:14 | 显示全部楼层
云南个旧在60年代安置了大量的印尼归侨,大部分都是来自勿里洞Pulao Belitung讲陆丰口音客家话的客家人.仅在60年就回来了2000多人安置在云锡公司.一直到64年都一直有大批的印尼归侨回来多数是勿里洞,帮加一带的客家人,其他雅加达,巨港palembang的也有.勿里洞,帮加的归侨原来也是在锡矿上做工的回来安置在云锡公司干老本行,都成了技术骨干和精英呢!80年代归侨可以出国定居后好多去了香港,但是仍然有不少的还没有走的.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8-1 15:57:12 | 显示全部楼层
记得80年代个旧的一个丘姓的女市长是梅州人.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8-1 19:14:42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个香港同事,他父母是越南归侨,后来去了云南,再后来去了香港,他妈妈是梅县人,爸爸是陆丰人,不过他的回乡证上写的原籍是梅县。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8-2 19:24:49 | 显示全部楼层
云南许多华侨农场的归侨好多都是讲客家话的.我去过砚山平远华侨农场,在农场农贸市场卖水果,糕点做生意的有好多是越南归侨.他们告诉我他们是广西防城人,讲"涯话".但是他们没有客家意识,不知道自己是客家人.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13 20:16:31 | 显示全部楼层

云南客家人 (转帖)

云南客家人

一、云南客家人概况
“凡是在太阳的地方,就有客家人”。这是客家人引以自豪的一句名言。据初步统计,云南有客家人及其后裔约三万余人,定居在全云南省各地,以昆明居多。云南的客家人没有集中居住区,属零散分布。
客家人迁入云南始于元朝,此后,历代都有客家人由于不同原因来到云南。早期来云南的客家人中,有一部分为赴任官员,如清代文化名人宋湘是广东梅县人,他于清朝嘉庆十九年被派至云南做官,曾任曲靖、广南等县知府。还有广东平远县凌氏五位成员(凌上赢、凌凤诰、凌沉然、凌先、凌鸿)也在清嘉庆年间来云南任官。
也有一部分客家人为避战乱和寻求发展不远千里来到云南,如毛主席的远祖毛太华公于元朝末年来到云南澜沧卫(今永胜地区),应招从军,开始屯戍生涯。因劝头人归顺朝庭有功,升为百户长,其驻地被命名为毛家湾。太华公娶当地彝女王氏为妻,扎根云南(据新编的韶山《毛氏族谱毛太华后裔毛泽东为毛氏第二十代传人》)。
在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时期,不少客家人来到云南,参加反对清朝帝制的斗争。如郭典三、黄嵩南(广东梅县人)参加了孙中山领导的“云南河口之役”,廖道傅、钟动、古直(广东梅县人)协助云南唐继尧等策划护国起义和北伐大事。
叶剑英1917年从南洋来到云南陆军讲武学校学习,从此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在抗日战争时期,大批客家人投笔从戎参加抗日战争,如从教授到将军的丘易色就是其中之一,他原是西南联大机械工程系教授,后从军任杜聿明部运输少将处长;罗卓英(广东大埔人)是赴缅抗日作战的副总司令,为抗战胜利立下功勋,名垂千史。此外,抗战期间一批又一批“义工”从南洋来到昆明,参加运送抗战物资的工作。又范中平(广东梅县人)曾在中共云南省委领导人朱家壁领导的滇纵部队中浴血奋战,为解放云南的龙陵、腾冲立下战功。
解放战争时期,也有不少客家人,因各种原因来到云南,其中一部分受党的派遣来云南开展地下斗争。如卢华泽同志(广东兴宁人),在昆明组织学生运动为迎接云南的解放作出了贡献。也有部分客家藉的解放军官兵,在解放云南后落户云南。如原云南省省长刘明辉(老红军、江西客家人),原云南省军区副司令员范金标(老红军、江西客家人),以及陈家震、廖浩民、罗新、罗英等(广东梅县地区人)。
新中国成立后,迁入云南的客家人更多,他们中大多数为原藉广东、广西、江西、福建、四川、湖南、海南、重庆等省、市自治区及海外归侨中的客家人及其后裔。1956年——1959年连续四年,昆明市多所大中专院校,到广东客属地区招生。仅1957年一年,在广东客家地区就招收中专生3000余人,他们毕业后大部分留在云南工作。此外,有一部分客家人,从客家地区参军来到云南复员转业后扎根云南。也有一部分客家人因三线建设、“支边”及工作调动等原因在云南安家。他们在七彩云南这片红土地上,吃苦耐劳,团结拼搏,艰苦创业,涌现出一批出色的党政领导干部和事业有成的科技工作者。如原云南省卫生厅厅长杨慈生(广东揭西人),原云南省邮电管理局局长刘美香(广东兴宁人)、原昆明医学院院长梁立权教授(广东梅县人)、原省烟草总公司副总经理、为烟草事业作出贡献的农艺师詹金华(广东大埔人)、原云南省建筑设计院总工程师、为云南的建筑事业创造辉煌的设计大师饶维纯(广东兴宁人),以及原云南省共青团省委书记罗国权博士,昆明市电视台台长罗英华等人。

附、云南客家文化研究会简介
云南客家文化研究会是在云南广东省梅县联谊会、云南广东省兴宁县客家联谊会以及云南广东省大埔联谊会的基础上,于1994年7月经云南省民政厅批准在昆明成立(挂靠云南省社科联)。系全省性的社会学术联谊团体,为云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的会员单位。现有会员近千人,从事工农商学和党政军、科技文教卫生等工作。据不完全统计,会员(包括顾问)中担任过省、市中高级领导职务的有:部厅级干部16人,县处级干部69人。具有大、中、专学历的会员有500余人,具有中、高级职称的会员有250余人,其中正高职25人。会员中估属侨眷多(约占20%)。总之会员有三多,即离退休干部多,中高级知识知识分子多,侨属侨眷多。
云南客家文化研究会以通过对客家历史文化的研究和联谊工作,团结全体会员及省内外客家乡亲,弘扬客家人爱国爱乡,开拓进取的优良传统,加强与海内外客属社团和客属同胞的联络交往,为促进云南的经济社会发展,为国家的繁荣富强服务为宗旨。
云南客家文化研究会的历届领导都把学习贯彻党的方针政策放在首位。在上级领导下、在广东省人民政府驻昆明办事处及云南广东商会的指导帮助下,围绕党和政府的各项工作,从本会实际出发,积极开展工作,努力完成各项工作。由于我会在工作中取得较成绩,得到了主管部门的表彰,从2002年起连续四次被省社科联授予优秀学会称号,并有多人被评为优秀学会工作者。
云南客家文化研究会十分重视“客家学”学术研究工作。2005年10月由陈道泉会长带队,组成6人考察组到永胜县考察调研客家人迁入云南及毛泽东祖先毛太华公及其后裔在永胜县的情况。同时积极组织广大会员撰写有关“客家学”学术论文。据统计,在国际“客家学”学术研讨会上,我支行后发表了三篇论文,出版了《客家人在云南》第一辑,编辑出版了《范中平诗集》、《一叶真情》、《叶朝辉诗集》,叶智彰教授部分专著《论文集》等。我会每年出版二期《会讯》,内容涉及学术论文,客家人物及风俗,客家歌谣、客家简讯、保健知识等内容,深爱广大会员喜爱。
云南客家文化研究会自成立以来,十分重视与海内外客属社团的联系,通过各种渠道开展与他们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参加全球性的客属组织举办的各种活动。我会选聘海外客家名人雄德龙先生为名义顾问,先后组团参加了自1994年在广东梅州市举办的第12届及其后的多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还参加了亚细安(东盟)在深圳、贺州及在柬埔寨金边等地召开的东盟客属恳亲大会。同时,我会还先后接待了近百个海内外客属社团的来访,特别让我们感动的是泰国客属总会和马来西亚客属公会,为资助在滇客家子女求学深造,提供了奖学金和助学金。从1995年起,先后三次有41人次获得资助。在此,我们对泰国客属总会和马来西亚客属公会表示衷心感谢!

三、七彩云南是投资沃土,是海内外客属企业家投资创业的天堂。
改革开放后,大批海内外客家企业家涌入云南,投资办厂创建实业,取得卓有成交的可喜成绩。据云南广东商会介绍,目前在云南投资办厂开展飒活动的广东企业界人士约有60余万人,其中客家人约占十分之一。在滇的客家人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奋力拼搏、艰苦创业,凭借客家人不怕吃苦和精明能干的本领,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七彩云南作为创业的沃土,辖区内丰富的生物和矿物资源国内少有,优美的自然风光,奇特的人文景观更是迷人,与泰、缅、老接壤的地理位置,澜沧江湄公河的积极开发和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使云南成为发展冶金、制造机械、药物制品、旅游开发等产业的黄金宝地。
云南省人民政府十分重视招商引资发展云南经济的工作,进一步提高以对外开放水平。制订和推出一系列投资优惠政策,创建了良好的投资环境,放宽了投资领域,不断完善投资硬、软件设施,认真做好各方面的服务工作。云南人们热诚欢迎海内外客属企业家来滇投资兴办实业,为边疆的繁荣、为祖国的昌盛作出贡献!

云南客家文化研究会地址:昆明市西华北区B1栋1单元102室
联 系 电 话:0871_4747123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11-1 07:12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