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广东三水市六和镇一万餘客家人

2007-6-8 21:46| 发布者: huangchunbin| 查看: 2390| 评论: 0|原作者: 余人|来自: 本站原创

六和以前称“鹿和”,是三水西北部一个小镇,也是三水唯一的客家人聚居地,只有一万多人。六和人淳朴、热情、和善,我因为会讲客家话,他们都把我看作“自家人”。在六和,我有一种似是故乡的感觉。那群山,那山沟小溪,那山坡的竹树林,那坡地的庄稼农田,那大山脚下的人家,那黑溜溜的水牛……这一切,太熟悉了。我早就听人说,这里风光秀丽、环境优美,俨然世外桃源。是的,这里一派乡村景色,处处是山野人家。举目望去,郁郁葱葱,满目山色,还有那山坡阡陌纵横的旱地长满绿油油的庄稼。
   
六和处处有丘陵山地,最出名的要算大南山。在这沃野千里的珠江三角洲平原,大南山实在是一座难得幽深的大山。山上少有人烟,只在大山脚下有稀稀落落的村庄 ,村前往往有小山溪环绕,一座小桥就这样横架上面,沟通里外。山上后来修了一个大水库,大南山水库是也。我和陈君冒雨上山。山路陡峭湿滑难行,沿途真是幽深至极,树种太多认不过来,空气都明显不同山下,有一种湿湿而新鲜的味道,大口大口吸着,透心的舒服。陈君说,或许密林深处有野动物也不得而知。

   听说大南山水库里有个古村,我们在水库边上停留了许久,因为冬旱少水,水库浅得很。里面果然有古村的遗址,我们下到水库底边,发现残留的房屋墙根依然存在,错落有致,轮廓隐约可见。我们有点激动,沿着边上走了一圈,发现很多当是以前留下的各种东西。我在水中捡到一块看上去古旧的碗片,上面还有条纹图案,递给陈君。学艺术的陈君一看,大叫好东西,说是古代手绘的瓷器,应该是古村人遗留的日常生活用品。我说那不就是值钱的文物了?陈君叹息说道,可惜不是完整的,不然我们要“发”了。我看着这碗片,心想这该是当地客家先民用过的,不知它经历过了多少的春秋岁月。凝视着这碗片,它仿佛向我隐隐透着某种无言的信息,心里说不清是什么滋味。

   六和还有小有名气的石燕岩,可惜太仓促没有去看。

   六和镇太小,横竖就几条街道,人也少。走在冷冷清清的街市,我心里有种说不出的味道。也许,这样的街道跟落后的六和是相符合的。陈君抱怨此地太穷太落后,而我说不上抱怨,自从踏上这片土地开始,我的心一直是沉重的。我的心跟六和的距离并不遥远,相反却出奇的有着某种不可言说的亲近。我知道她穷,当我看到沿途有年老但依然硬健的老婆婆牵着大水牛在放养的时候,我的心无比的震撼。我感到了那一种我自幼所熟知的贫穷和不仅仅是贫穷的东西。我想哭出声来,但我不敢。陈君在我旁边,我的心只能默默地流泪。我和六和,此时仿佛达到了一种完全的融合,我的心是与这土地相识相通的。

   从六和回来,我的心依然沉重。据说,六和先民都是来自粤闽客家地区,一直保持着客家独特的文化生活习惯至今。我无法搞清楚,客家人的先民选择这片大南山脚下的土地是怎样的一个历史过程。客家人总是处于迁徙和漂泊之中。我更困惑的是,中国的客家人聚居地总是边远山区,总是穷乡僻壤,总是偏居一隅。但是他们竟在中国最贫瘠的边沿生生不息地支撑下来,他们聚族而居,操持共同的方言,保持独特的文化生活习俗;他们住土楼,住围龙屋,住大祠堂。他们对根的观念根深蒂固,崇敬共同的祖先,简直倔强到“不可救药”的田地。他们对故土的情怀,没有谁可以相比,但其实,他们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故乡,“处处为客处处家,日久他乡即故乡”。即使他们漂泊异国他乡,也不会忘记自己的根。我看见过,去国的老华侨端详着故乡的泥土时,总是泪流满面,痛哭流涕,爱得深啊!谁不爱自己的家乡?客家人没有家啊,爱得比谁都深!历史上的“土客之争”,血腥的械斗和残杀,是那个纷争动乱时代的一个悲剧。客家人的历史,和很多苦难的民系民族一样,曾经充满苦难和血泪。

   六和客家人选择这块大山脚下尽管贫瘠的土地,世世代代、生生不息,顽强生存和发展,倒也安居乐业,仿佛与世无争,直至今日。这时,我也仿佛有了某种顿悟,我理解了六和,理解了客家。写这篇文章,我的心从没有过的沉重,客家没有不沉重的,不沉重就不是客家了。六和也一样。

最新评论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4-20 10:13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