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客家著名侨胞与社团

2007-6-8 21:36| 发布者: huangchunbin| 查看: 2178| 评论: 0|原作者: 客家风情网|来自: 本站原创

一、 著名侨胞

    海外客家人在各个领域出现众多优异杰出的代表人物 ,在某些所在国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甚至推动了当地历史的进程。

婆罗洲开埠侨领——罗芳伯

    “开埠”是指客家人在南洋某岛某地白手起家,将人烟稀少或毫无人烟的地方,开发成为城镇及至大城市的代名词。这是客家人迁徙南洋后的一项重大事业,其功不可没。

    率先在南洋“开埠”的是广东嘉应州人罗芳伯。罗芳伯生于乾隆三年(1738),原名芳柏。“罗大哥”及“罗芳伯”是人们对他的尊称。罗芳伯少时,“负奇气,性豪爽,尤喜结纳”,“自幼文学习武为群儿冠”,“尝于学书习剑之余佐治耕牧 ,遇事勤奋,乡里称之” 。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35岁的罗芳伯乡试不第,于是“乃怀壮游之志”,与百余名亲戚朋友结伴而行,从虎门“觅出海之路,一帆高挂,飘入万里长空” ,来到被当时华侨称为“金山”的世界第三大岛婆罗洲岛。

    在当时,婆罗洲的坤甸,东万律、沙拉满、山口洋各地,尚未开发,到处荆棘丛生,仅有少数广东潮、嘉、惠各属的华侨在这片地广人稀,荒茫未辟的地方采矿和垦荒。罗芳伯到来以后以地缘和血缘关系为纽带,在婆罗洲的坤甸驻扎下来。他有文化、有才能、有胆识、懂武艺、长技艺,既能团结侨胞,又能与当地土人合作,故深受华侨和当地人民的拥戴。其时东万律有大小采矿公司7个,内部互相争斗,外部又有强邻入侵,面临着内忧外患。在印度尼西亚的荷兰联合东印度公司,曾多次向坤甸一带发动武装侵略。罗芳伯领导华侨和当地人民奋勇当先起来抗击,将荷兰侵略者击退。后来,在卡浦亚斯河下游的地方,有个土酋经常离间土人与华人的团结。罗芳伯联络苏丹势力,东征西讨,势力日益强大,苏丹便将东万律纵横数千里之地归他管辖。这样,在他的辖区内便有了10多万之众的百姓和南北数十里的产金地,如弟恩、猪打崖、坤曰、龙冈、沙拉蛮和山心等地,都归他管辖。

    1777年,罗芳伯根据当地人民和华侨的意见,建立兰芳公司,罗芳伯被尊称为“大唐总长”或“大唐客长”。但兰芳公司并不是“独立政府”或“共和国”的性质,据徐继畲《瀛环志略》曰:“近年粤之嘉应州人,入内山开矿¼¼近已逾万人。择长老为理事,谓之客长,或一年或二年更易。丁口税银由客长输荷兰 ,洋船凳头,亦荷兰征服收。”兰芳公司要向当地政府纳税表明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从属关系,而非独立国家。在罗芳伯逝世后才出现的“兰芳大总制”,其辖区也不是荷兰政府下的一个州府,不是什么“国号”。

    罗芳伯担任兰芳公司大客长后,领导当地人民和侨民改进落后的农业耕作技术,变荒山野岭为肥沃的良田。扩大矿产的开采,发展交通事业,创办学校,提高当地人民和华侨的素质和文化生活。罗芳伯为了维护辖区内的安全,采取了全民皆兵的措施,组织青壮年参加军事训练,平时务工务农经商,战时集结打仗,并设立兵工厂,制造枪炮,建立巩固的防线。由于采取了这些措施,兰芳大总制辖区内秩序井然,各安其业,文教事业获得了较大发展,与中国的贸易额也曰益频繁。

经过罗芳伯和当地人民及侨民的披荆斩棘,苦心经营,发展生产,婆罗洲的坤甸,东万律,沙拉满,山口羊各地,由荒凉之地一跃成为富庶的“金矿之乡”,“鱼米之乡”,成为当地人民和侨民美丽的家园。1795年,罗芳伯于西加曼丹逝世,终年58岁。


    吉隆坡开埠功臣——叶亚来

叶亚来祖籍广东惠阳,生于1837年,少年时家境贫寒,只读过两三年私塾。17岁时随同乡到马来西亚古城谋生。最初,只为别人打工,勉强糊口,生活极为艰难。后来,他转到吉隆坡从事采矿行业,由于他生性聪明,重义气,很快就成为矿工的首领。先后被推荐担任芙蓉、吉隆坡的华人甲必丹。在1869至1873年,他三次击败当地酋长、矿场主及私会党为争夺吉隆坡控制权的威胁利诱和枪炮进攻,整顿了社会治安和秩序,被雪兰苑苏丹再次任命为吉隆坡的华人甲必丹兼吉隆坡行政长官,并赠他“巴生、吉隆坡光荣、英勇、胜利而忠诚的华人甲必丹”称号。此后,他把毕生精力献给吉隆坡的开发和建设事业。他以不屈不饶的精神,盖工厂,建商店,修通吉隆坡与各矿区的牛车大道等。他自已的事业也蒸蒸日上,到19世纪80年代,他经营的锡矿开采场达1000多英亩,还拥有锡米冶炼厂、采矿工地维修作坊、种植园、木薯粉加工厂、采石场、砖瓦厂、屠宰场、码头、货仓等,雇工达4000人。他还办学校、建难民收容所,资助医疗事业等,为吉隆坡的文教医疗事业作出巨大贡献。他还被誉为吉隆坡开埠先驱,在马华两族人民中享有很高声望。他出殡那天,当地市政府机关停止办公,政府官员和众多的市民为他送葬。直至今日,吉隆坡还保留“叶亚来街”,每年二月初八,人们还在叶氏宗祠纪念他的诞辰。


    万金油大王、报业巨子——胡文虎

胡文虎生于泰国仰光华侨家庭,祖籍福建省永定县下洋镇。10岁时奉父命回国学习中文,了解国情,四年后返回仰光。料理永安堂药行业务,并学习中医。随着药行事业的发展,他聘请中西医师,苦心研究中外医理,采择中、缅古方,研制出功效卓著的中国膏、丹、丸、散良方成药百余种,制成万金油、头痛粉等良药,畅销中国和东南亚各国,同时也风行欧美各大城市。
胡文虎另一伟大事业是对报业的贡献。他在23年内独资创办15家报刊(请见表3),这在世界报业史上,迄今尚无人能超过他。星系报业涵括很广,对中国及东南亚的大众传播影响是非常之深远。

表3 胡文虎创办的星报报刊表

地 点 报 刊 名 称

缅甸 《仰光日报》
缅甸 《晨报》
新加坡 《星洲日报》
新加坡 《星中报》
新加坡 《英文虎报》
泰国 《星暹日报》
泰国 《星暹晚报》
马来西亚槟城 《星槟日报》
沙劳越 《前锋日报》
香港 《星岛日报》
香港 《星岛晚报》
香港 《英文虎报》
香港 《星岛晨报》
汕头 《星华日报》
广州 《星粤日报》
重庆 《星渝日报》
福州 《星闽日报》
厦门 《星光日报》


    石油大王——丁家骏

    丁家骏祖籍广东省丰顺县,是晚清名臣丁日昌的后裔,早年曾先后肄业于丰顺县立中学,汕头 石中学,后转学新加坡荣华学院攻读英文,所以其英文造诣颇深,中文修养也较深厚。在许多场合丁先生中文妙语连珠,英文出口成章,从而被泰国华人社团誉为“不可多得的奇才“。

    丁家骏善于扬长避短,利用自身的优势去适应社会,奠定事业的基础。1952年前,曾服务于香港 与广州的亚细亚油业公司,曾一度出任广州煤油公会董事长,但他发现,他似乎更适合单独从事石油事业,遂于是1952年到泰国创办了泰油贸易有限公司。

万事开头难。丁家骏凭他多年从事石油经营所积累的丰富经验,克服了一个一个的困难,不久就获得美国”宾寨“名牌润滑油在东南亚的代理权,并重点在泰国市场代销。随着泰国工农业的发展和机械、汽车等需求量的增长,泰国贸易公司的客户也不断增多,公司业务迅速扩大,在泰国市场上站稳了脚跟。

    丁家骏熟悉市场行情,对泰国经济发展趋势了如指掌,所以在经营业务中能驾轻就熟,应付自如。

丁家骏善于“促销”,虽然公司生产的产品早已声名在外,但公司长期雇佣几十名推销人员在外推销,推销人员可得百分之十的佣金,多劳多得。因此,各种订货单源源不断地汇集到总部,使总部年收入高达10亿多铢。
由于丁家骏超人的胆识和非凡的才华,使得他的事业青云直上,而成为泰国今日的“油业大王”。泰国贸易公司的经营规模,名列全泰十大油业公司的前茅。


    张弼士、张榕轩(待补)

张榕轩,名煜南(1850—1911年);张耀轩,名鸿南(1861—1921年),广东梅县松南乡圳头村人。? 

张榕轩年少时只身往南洋荷属苏门答腊谋生,初投大埔籍华侨巨商张弼士(振勋)门下任职员,后初立门户,在荷属苏门答腊棉兰经营商业、垦殖业及开办银行等企业,并招其弟耀轩前往,协助发展事业。? 

清光绪四年(1878年),张榕轩投巨资与张弼士在爪哇日惹合办笠旺垦殖公司,经营橡胶、椰子、咖啡和茶叶,地广百余里,拥有职工数千人。后又与张弼士合资创办一家日里银行,以调剂全埠金融。历经十余年锐意经营,成为该埠华侨中之巨擘。? 

荷兰殖民当局以张氏兄弟开埠有功,授予他们兄弟为雷珍兰、甲必丹之职。张榕轩还被提任为华人玛腰职务后,尽力维护华侨利益,深为侨众称道。? 

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清朝驻新加坡总领事黄遵宪,举荐张榕轩为清朝驻槟榔屿副领事。张榕轩上任后,友邦亲善,备受侨民钦敬。? 

张氏兄弟成为东南亚拥有实力财团之后,乐善好施,热心侨居地的公益事业。他们在棉兰独资创建华人敦本学校和捐建各埠中学学校校舍,捐建“济安医院”实行医药免费治疗。还在棉兰勿老湾海口捐设麻疯医院,收容医治麻疯病人,等等。 

张氏兄弟对于祖国和家乡的文教公益事业,热心资助。1902年,以张榕轩名义捐献8万两白银给广州一所高级中学作基金。捐资4千元光洋给梅县松口公学,捐助10万元光洋给香港大学。并以张耀轩名义捐建广州岭南大学一座2层的“耀轩楼”。1910年,江南开劝业会,张氏兄弟带头捐资20万光洋,用于倡导“实业救国”。兄弟俩还于1901、1911年先后出资辑录刊成嘉应五属的《梅水诗传》初集续集共13卷。并鼎力捐资支持翰林院检讨温仲和总纂编成的《光绪嘉应州志》。? 

1903年,被清廷委任为粤汉铁路和广东佛山铁路总办的华侨巨商张弼士,特邀张榕轩一同回国洽谈兴办铁路事宜。张榕轩向清廷提出修建潮汕铁路的计划和成立公司的章程,很快获批准。潮汕铁路由我国著名工程师詹天佑负责勘测设计,于1904年9月初动工兴建,1906年10月干线全部竣工,当年11月25日正式通车。后加筑意溪支线,总长扩增至42.1公里,造福潮汕地区,开创了中国近代史上商办铁路之先河。潮汕铁路总建筑费实际耗资达302万银元,张氏兄弟各投资100万银元,梅县松口华侨富商谢梦池和旅台湾的厦门籍人林丽生等共认股投资95万银元,不足之数仍由张氏兄弟包下。该铁路于1939年被日本侵略军炸毁,营运了33年。? 

张氏昆仲还相继捐巨资赞助清廷扩充海军筹集经费和筹办京师医局,以及赈济陕西闹旱灾、顺直饥荒等。张氏兄弟还鼎力支持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张耀轩在松口籍的同盟会员谢逸桥发动下,捐了一大笔款给革命党人筹集经费。在张耀轩的带动和影响下,印尼华侨踊跃捐款。1912年建立民国后,孙中山先生特为张耀轩亲笔题赠“博爱”大字一幅,以彰其对革命之贡献。? 

  张榕轩出任清廷驻槟榔屿副领事时,曾著有《海国公馀辑录》6册和《海国公馀杂著》3卷,详述槟榔屿之地名沿革及民情风俗等,留下了许多有价值的史料。



    人造革大王——田家炳


田家炳,1919年出生于广东省大埔银潭乡的一个书香世家。他自幼聪慧,灵敏过人,敦品励学,胸怀大志。1935年,他因父亲去世,只读到初中二年级就辍学了。1937年,田家炳与几个同乡合伙组成了一个瓷土公司,大胆地把家乡的瓷土生意做到越南,苦民经营,成为赫赫有名的瓷土出口商。1939年,日军入侵广东汕头,瓷土出口中断。田家炳只身出洋,他先在印尼万隆附近的小镇上经营土特产生意,后来迁到雅加达从事树胶工业,1956年,他成功地创办了印尼第一家塑料薄膜厂。

1958年,田家炳将经营阵地转移到香港,投巨资填海造地,在老海滩上办工厂,开拓塑胶化工业。在五六十年代,香港的工业还处在萌芽状态,技术水平不高,原材料必须从外地采购。因此,工商界普遍认为在香港办实业不合算。尤其去香港创办人造革制造业,更是前景暗淡。田家炳的思维没有受传统看法的束缚,认为人造革制造是自己的老本行,搞起来轻车熟路。逆向思维使他提出了自己的经营战略:“别树有花我不采,此树无花等花开”。他在元朗的屯门海边买了30多万平方尺的白茫茫的海滩,发扬精卫填海的精神,经过移山填海,兴建了一座人造革制造厂,引进先进机器设备,请来了日本工程师安装机器,训练工人。1960年底,第一批人造革出厂了,很快以质优价廉打开了销路,香港的人造革加工业从此开始起步。

田家炳以“诚、信”为本,开拓创新,实业日益发展。他创办的田氏化工有限公司和田氏塑料厂,是目前香港最大、也是东南亚最大的人造革制造厂,他因此被誉称为“香港人造革大王”。
    田家炳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实业家,同时也是一位乐善好施的慈善家。重视教育,捐款遍及大陆、香港、台湾,总金额数以亿元计。尤其对客家故土情有独钟,在其故乡大埔县捐款举办教育、卫生、体育、文化、宣传等方面大大小小项目200多宗,总金额上亿元。

    为了弘扬田家炳博施济众、无私奉献及不慕名利的精神,中国紫金山天文台将其发现的第2886号小行星命名为“田家炳星”。


    领带大王——曾宪梓

曾宪梓出生在粤东梅县一个不起眼的小村庄,他4岁丧父,靠母亲干农活养活兄弟俩,他于1957年考上了广州中山大学,成了山村屈指可数的大学生之一。

    1963年,为解决父亲的遗产纠葛,曾宪梓辞去了广东省农科院的工作而前往泰国。在泰国,他利用其叔父推销领带的机会,了解到香港是一个领带的大市场,决心到香港去创一个自己的名牌。创业难,创名牌更难。曾宪梓开始将自己精心制作的领带取名为“金狮牌”。领带质量虽然很高,但销路却不见好。原来香港话“狮”与“输”音近,香港人忌讳“输”字。于是他下决心改一个吉利的牌名,将“金狮”以英文“GOLD LION”音译与意译相结合,GOLD意译为金,LION偕音为“利来”,天下谁不希望“金利来”呢?

    有了响亮的好牌子之后,还需要广而告之。否则,知名度还是提不高。1971年中国乒乓球队访问香港,曾宪梓以超人的气魄买下了电视转播乒乓球表演赛的赞助权,在比赛中穿插播放金利来领带的广告。空前的电视收视率给“金利来”广告带来了巨大的效益。表演赛结束后,“金利来领带,男人的世界”这句广告词家喻户晓。曾宪梓成了“领带大王”,成了香港著名的企业家。同时他还是一位著名的政治人士,他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广东省政协常委、全国工商联常委、嘉应大学副董事长、香港中华总商会会长、香港嘉应商会永远荣誉会长、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基本法咨询委员会委员、香港事务顾问。

“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曾宪梓强烈地思念生他养他的祖国,思念他那贫瘠的客家山乡。他多次捐巨款资助祖国和家乡经济和文化教育建设,其中在中国教育部设立“曾宪梓奖教基金”达1亿元,捐资文教设施项目也超过千万无。他用每一笔捐建成的建筑都凝聚着他炽热的拳拳报国之心,殷殷桑梓之情,是他爱国爱乡精神的极好见证。



二、 客属社团

    远在异乡他域的客家人,为利于本侨属的团结互助, 凝集其社会力,便利用客亲和语言等关系组成社会团体。这些客属社团在海外华人社会和居住国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下面介绍几个著名的客属社团。

1、香港崇正总会

    香港崇正总会创立于1921年9月29日,并于1959年5月2日依香港社团法例注册为有限公司。其会员分布非常广泛,除香港本区占绝大多数外,其余分布在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海内外崇正客属社团多加入该会为团体会员。香港崇正总会以团结海内外客家人,互勉志业,发展工商,兴学育才,救灾恤贫,建立全球客属崇正总会组织为职志。

    香港崇正总会的会章是理监事制,每隔三年举行选举。正副理监事长任期不得超过三届,会长由德高望重、热爱崇正的客属人士担当,同时聘请世界各地客属乡贤为顾问。每届新任理监事长,依法呈报香港政府备案。

    香港崇正总会分普通会员及永远名誉会员,普通会员入会时纳入会基金港币十元,及每年交年费二元。永远名誉会员是入会时一次缴纳基金伍佰元,以后无须缴交年费。另外会员凡捐一万元者列衔为永远名誉会长,捐三千元者列衔为永远名誉常务理事,捐一千元者列衔为永远名誉理事。如团体会员,则收入会基金五十元,每年交纳年费二元。会员居香港者,有选举及被选举权,如居外地者,则属海外会员,无须缴纳年费,也无选举权和被选举权。香港崇正总会组织严密规模宏大,会产有崇正大厦、崇正大楼、崇正中学、崇正小学,并置有南湾海泳棚及各项康乐设施。

香港崇正总会于1971年举行50周年金禧纪念,并成功地举办了第一次世界客属恳亲代表大会。香港崇正总会成立七十多年来,除发展会务外,对国家社会亦作出无私贡献,如抗战时为捐款购机救国,一天曾劝募数十万元。对于救灾恤贫更是竭尽绵力。1980年始,香港崇正总会还代为办理新加坡政府为促进星港间文化交流而特为香港青年设立的奖学金的奖学工作。


2、南洋客属总会

    1923年5月初,新加坡客家先贤汤湘霖、何促英、邓振卿、蓝禹甸、梁谷勋、刘登鼎、陈翼扶等,鉴于客家人士南来日众,散布区域日广,人事交接日繁,社会关系日密,遂议定设立“客属总会”。

    南洋客属总会由应和会馆、茶阳会馆、永定会馆、丰顺会馆、惠州会馆、三和会馆共同负责募捐、筹建,于1926年春开始建筑,于1928年冬共庆落成。翌年秋,举行开幕典礼。并公举胡文虎、汤湘霖、蓝禹甸三先生为第一届正副会长。经数十年不断革新,会员日众,人才辈出,对社会国家作出诸多贡献!


3、 泰国客属总会

    1927年12月27日成立,前身是集贤馆,由梅县人李家仁、任福建立的,现有会员几万人。

    该会宗旨:联结同侨情谊,维持工商生计,共谋社会福利事业及会员同乡福利。其领导机构为理事会,每届四年,下设文教、体育、宣传、妇女、福利、工商、联区、青年8年委员会。该会成立以来,组织不断状大,影响越来越大,在泰国所属会馆中仅仅次于潮州会馆。多年来,该会维持了会员的合法权益,推动了泰国华人教育、福利、慈善、经济等方面的发展,并在增进泰中两国友谊,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促进家乡建设及文化交流方面作出了贡献。


4、欧洲崇正总会

    1990年9月,欧洲客属华人的联合组织——欧洲崇正总会联合会在伦敦成立。该会的宗旨是联系及团结全欧洲客家人士。这是一个跨国家跨洲际客属团体,它对联合全欧洲客属华人互助合作、增进情谊具有重要意义。



最新评论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3-29 04:25 , Processed in 0.012907 second(s), 7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