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正在式微中的香港客家村落:崇正新村

2013-6-14 12:38| 发布者: 客家影音| 查看: 2869| 评论: 0|原作者: 林文映|来自: 香港成报

摘要: 香港一座名正言順的客家村落正在式微 核心提示:在香港新界西北部的元朗小平原,有一座叫“崇正新村”的村莊,它是客家人在香港的最大村落,也是香港一座名正言順的客家村落。崇正新村內的建築,既有客家人的傳統 ...

香港一座名正言順的客家村落正在式微
 

         核心提示:在香港新界西北部的元朗小平原,有一座叫“崇正新村”的村莊,它是客家人在香港的最大村落,也是香港一座名正言順的客家村落。崇正新村內的建築,既有客家人的傳統民居,更多的是本地形式的低矮石屋。在方圓不到一平方公里的村莊內,居住著將近3000多位包括梅縣、大埔、蕉嶺、平遠、豐順及惠陽、寶安等各地遷來的客家人。這些客家人融洽和睦相處,形成別具一格的客家民風民俗,保持著崇正的客家精神。 
  
       客家人何以“崇正”名之

  內地客家人的村落,大都以1—5個姓氏聚居成一村一地,且各有自己的祠堂。而這個村莊卻有78個姓氏,故而並沒有一座專屬於某姓氏的祖宗祠堂。他們以春節作為村內每年最大的節日,以客家話為主要方言,飲食習慣亦與內地客家人無多大分別,但它的民風習俗始終與內地客家人略盡相同。

  客家人在香港元朗所建的新村何以“崇正”名之?因客家人具有“崇正精神”,其核心價值是:“甯賣祖宗田,不賣祖宗言。”客家人其正統的祖宗認定是中原漢族祖先,而不是南蠁。客家人使用正統的語言為客家話,即客家水源話為周朝國語,今客家話則為唐音;客家人崇尚正統的戲劇為漢劇,認為京劇就是漢劇。客家人無論遷徙到何地,始終認為自己是正統的漢人、正統的中國人。

  香港著名的客家人社團就稱為“崇正總會”,1921年9月29日成立,最初定名為“香港崇正工商總會”。全世界的崇正客家組織均與它有著密切的聯繫,絕大多數的客屬社團有友好往來,崇正總會已成為海內外客家人的主要聯絡處之一。香港崇正總會還先後創辦了《崇正月刊》、《崇正會刊》,還出版過《客族考源》。香港崇正總會為客家人作出最大的貢獻是發起和成立世界客家人最大的集懇親、聯誼、洽談生意和客家學術研討於一體的“世界客屬懇親大會”。 1971年9月為慶祝崇正總會成立50周年暨“崇正大廈”落成,邀請了世界各地47個客屬社團250多名代表舉行隆重的慶典活動,2013年9月將在印尼雅加達召開第26屇客屬懇親大會。

  崇正新村的形成及其歷史

  崇正新村的原地名叫“紅棗田”,人們稱之為“棗田村”。在清朝康熙初年,已有寶安簡姓的客家人在此居住,隨後遷來了陳姓的寶安客家人。二十世紀初,又有寶安籍客家人李斌華家族遷入,其後裔李靜波則是後來村中的主要理事。當年的客家人以從事水稻種植為生。迨至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初,旅居海外的客籍華僑獲悉新界土地可自由購買及搭建房屋,且在英國人的管治之下,相對動盪不安的國內較為有利於生命財產的保護。加上地理位置又處在家鄉與南洋通道之間,往來方便,陸續就有一批嘉應籍的華僑經由“南北行”引介,在此買地和興建居所,在行政劃分上,仍屬於隔鄰的水蕉老圍村。

  隨著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後期大陸內戰的開始,大批國民政府軍政人員及其家屬進入香港,經同鄉、朋友、親戚互相介紹,其中不少客籍新移民便居頓於此。隨後當年富甲潮梅地區的商人陳富源離開家鄉,到此購入大片土地。很多國民政府的小官小吏,如梅縣白宮鄉李伯浩鄉長,原梅縣西陽中學朱汝壽校長等,均先後攜眷居住於此地。棗田村民亦甚歡迎這批新移民,一來可以壯大村中勢力,二來他們大都知書達禮,為未來籌建新村廣納了一批社會精英。

  原來購置了大片土地的華僑富商,亦樂意將土地分割成小塊廉價賣予遷來居住的同鄉,經過多年努力,終於1957年正式成立以代表客家人崇尚正義的美德及客屬團體“崇正總會”而命名的“崇正新村”,轄屬在香港元朗區18鄉內。而村公所的日常運作及經費亦由村內僑賢及各家各戶捐獻。當年新村有二位村長,其一為代表梅縣籍客家人的李文康,另一為代表寶安縣籍客家人的李茂來。當時的村民大多以種菜、養豬養雞為業,尤其養母豬,供應乳豬予遊客和駐港英軍的生意最為蓬勃。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期,是崇正新村人口最鼎盛的時期。大陸內地改革開放,大批僑生僑眷獲准出國出港,這些新移民均選擇居住在這同聲同氣的村莊內。

  隨著人口的不斷增長,由原居民創立的村內小學“永安學校”已不適宜於少年兒童學習所用。1959年崇正新村內的僑賢梁幹臣連同其它熱心人士捐出大塊土地,在《華僑日報》社及慈善家田家炳先生的悉力贊助下,在村馬路邊興建了“崇正公立學校”(小學)。客家先民把中原先進的文化帶到南方來之後,客家華僑又把客家地區的教育文化發展推進一大步。客家男子志在四方,或在國內仕途和文化事業找崗位,而更多是出國經商。男子往往讀完小學、中學便離家到南洋謀生,因此畢業後必須學會打算盤,會記帳寫信,略懂一些外文。而熱心桑梓教育事業的華僑又捐款修建校舍,添置圖書儀器及頒發獎學金,迄今不斷。這是客家地區文化發達的原因。崇正小學秉承了這一宗旨。

  崇正新村的風情

  崇正新村的公共活動組織,是不問政治和宗教信仰的“三喜堂花炮會”。他們在每年農曆的3月23日,組織村中近百名會員,穿上不同服飾及各種打扮,敲鑼打鼓,舞龍舞獅,參加在元朗市區舉行的18鄉“天后誕”巡遊。

 “三喜堂花炮會”活動經費大都由熱心人士贊助,及由村民推舉有熱誠有威望的村民擔任理事。要加入該會成為會員,每人每年只需繳交350元的會費;如果新入會,則要先交2000元的入會費。除了農曆3月23日大巡遊後的宴會外,還在每年正月初八中午在會址內,大擺宴席。另外,每位會員在當日可領取五斤新鮮豬肉券及三斤燒肉券。此外,平日會員家有喪事,會裡除派代表前往參加喪禮及慰問外,同時致送1000元帛金。其它會員大都自發地慷慨解囊,加以援手。而這種守望相助、敦親睦鄰的純樸習俗,正正就是旅外客家鄉親莊重自強,異地紮根,得以世代傳承的客家精神的最佳體現。

  隨著全球化、城市化的步伐,崇正新村最大變化是人口逐年下降和老化。原本純樸的自然村莊漸漸變成城市化。由於崇正村民均非原居民,他們的子孫後代沒有權利在自己購置的土地上另建居屋居住。由於種種原因,崇正新村內人口由全盛時7000多人逐步下降到約3000人。隨著時間的推移與周遭環境習慣的影響,講流利純正客家話的人也越來越少了。香港一座名正言順的客家村落正在式微,令人感歎唏噓!




崇正新村中著名大宅“慎德居”是客籍印尼華僑梁幹臣所建

最新评论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4-20 07:01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