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剃头师傅

2012-12-19 21:03| 发布者: huangchunbin| 查看: 1289| 评论: 1|原作者: 幽壹|来自: 客家风情网

摘要: 剃头师傅 理发,我们陆河客家话俗称其为剃头,称理发师傅为剃头师傅。旧时,对于大多数农村人来说,没有什么美发不美发的概念,只要把头发剪得短、剪得齐整就行了。因此,自然也没有什么发型师之说,有的只是实实在在 ...

剃头师傅在剃头(图:客家风情网)

 

 

        理发,我们陆河客家话俗称其为剃头,称理发师傅为剃头师傅。旧时,对于大多数农村人来说,没有什么美发不美发的概念,只要把头发剪得短、剪得齐整就行了。因此,自然也没有什么发型师之说,有的只是实实在在的剃头师傅。

        那时,尽管墟镇(城里)里有理发店,但是四乡八里的农村人,一般是不去那种地方剪头发的。一来是因为平常务农很忙,进一趟城(去墟)不容易,没那个闲工夫;二来是因为城里理发店价格不便宜,不是寻常百姓能消费得起的。因此,那时如果一个村里人竟然到墟里(城里)的理发店去理发,会被村民们视为是一件十分出奇的事。

        那么,陆河农村人难道不理发么?非也!陆河农村人的头发当然没什么不同,一样会自然生长,所以他们也一样要剪发。那么,他们是怎么剪头发的呢?那时,他们一般是在村里等待剃头师傅上门,享受的是“上门服务”。

        一般来说,每个村子会以一年为期,常年指定一个剃头师傅。这个固定的剃头师傅,每半个月会自动来村里一次,来的时间一般较为固定,但也不是绝对的,早一两天迟一两天都很正常。

        剃头师傅到村子里以后,会找个村里人经常固定集合且交通较为便利的该村地标性地点,比如村里的大榕树下、祠堂门口等较为宽敞的地方,把理发工具往地上一放,再摆上一张就地借来的凳子,就招呼村里人剃头了。剃头师傅招呼村里人剃头,并不用家家户户去叫,他只要来的时候在交通要道上边走边叫几句,“剃头师傅来了”的讯息很快就会传遍整个村庄。接着剃头师傅工作的地方,就会陆续站满等待剃头的村民。有时候,他甚至叫都不用叫。因为村里上上下下都认识他,一见到他来了,自然都知道他是来剃头的。

        在我的记忆中,关于剃头师傅,印象最深的一个场景是:在一个炎炎夏日,村里古榕树的树荫下,外面是白花花、毒辣辣的大太阳,里面则是剃头师傅在忙着给村民们剃头。只见一个村民端坐在凳子上,剃头师傅在他身边转来转去,手里剪个不停。旁边则有不少村里的小孩在玩耍,吵闹个不停。另有一些村里的大人,边排队等剪发,边聊着家常里短。还有不知谁家的老土狗,正在树荫下张大嘴巴喘气。

        这种走村串户去剃头的剃头师傅,用的剃头工具都比较简单,一般就三四样东西:一个手工推子;一把剪刀;一把刮胡须的剃须刀,还有就是一把掏耳朵的工具。有些师傅,剪刀可能会有多一两把。再加上一条擦拭剃须刀的粗布条(俗称剃头帮),一条毛巾,基本上就是他们的全套工具了。他们把这些工具放在一个布包里,常年拎着它走村串户,剃完一个村又一个村。

        笔者的外公,当年就是一个这样常年在各地走村串户剃头的剃头师傅。据母亲回忆,外公那时常年在陆河各地(原属陆丰管辖),以及周边的县市,如陆丰、海丰等县市剃头,最远是到了惠东县的吉隆镇(与海丰交界)。那时候,外公一年四季经常不在家,总是剃完这个村就去另一个村。夜里则随便在村里找户人家借宿。那个时代,一是因为没什么酒店宾馆住;另一方面,人们还比较单纯,民风纯朴,借住一宿也不是什么难事,大部分人都乐意尽量给他人提供方便。待儿女成年以后,外公就没有再四处去给人剃头了。不过他并没有把剃头的手艺落下,而是常年在他自己的村里给本村村民剃头。那时候,只要村里谁家叫他剃头,他就会拎上用了一辈子的手工剃头工具上门去服务。

        每年的腊月,尤其是过了十二月二十以后,是剃头师傅们一年中最为繁忙的时段。因为,眼看就要过年了,谁都想理个好看的头发过年。于是,剃头师傅每天走村串户,从早忙到晚,剃完一个又一个。除了吃饭睡觉,几乎再也没有一刻停歇。一个冬头下来,一个新手剃头师傅会剃到手酸。

        另一个有意思的地方是,剃头师傅收费是年结的,也就是说等到快过年的时候,才会统一收取过去一年的剃头费用。剃头师傅所收的费用远比去城里(墟镇)的理发店便宜,相当划算。剃头师傅去收钱的时候,一般会和村里人约好明年继续承担给该村村民剃头的活。当然,如果村里大多数人对这个剃头师傅不满意,这时候就会辞去他,等过完年再另行约请一个。

        剃头师傅收钱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收钱的时候恰好是岁末年关时节,有些村民家贫实在拿不出钱,剃头师傅也无可奈何,只得任其拖欠。大年三十下午,别家都在吃团圆饭了,剃头师傅往往还奔波在向一家又一家收剃头费的途中。不过,除非是真的家里没钱,否则大多数村民还是会很爽快地给钱的,那种故意拖欠剃头费的事是很少的。因为村里人都知道,谁也活得不容易,剃头师傅也只是挣个辛苦钱而己。

        这种走村串户去剃头的行当,在上世纪90年代初被彻底瓦解了。一方面是因为城里(墟镇)的理发店越来越多,几乎多过米店,而且价格也不贵,农村人也渐渐能消费得起了;另一方面,随着时代的发展,包括村里人在内的国人越来越注重外表了,头发自然首当其冲。理发店剪头发,花样多、样式新,比下乡的剃头师傅理得好看,再一方面就是,对于剃头师傅来说,这种常年四处奔波的行当,既劳累,挣的钱又不多,所以也不愿意再继续这样干下去。于是,他们要么转行,要么找个固定场所开间理发店。
 
        现在,早没有这种走村串户剃头的剃头师傅了。连剃头师傅的剃头工具,也早就鸟枪换炮,由手动的换成电动的了。而且,对于有些人来说,理发已不仅仅是把头发剪短剪齐那么简单,他(她)们或烫或染,更多的是注重美发。这些,都是当年那些走村串户的剃头师傅所想象不到的。时代的洪流,改变了许多东西。

        谨以此文,悼念我那早已故去的外公。(QQ:33079930)
 
 
幽壹
2012年11月27日于深圳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level 2012-12-20 18:33
勾起童年的回忆啊。

九十年代初,走村串户的剃头形式在我那可没有消失,到了二十一世纪才慢慢淡出人们的视线。

小孩子最怕剃头,刚开始那几次,看着明晃晃的剃刀,怕得哭起来。所以剃头师傅都是比较有耐心和细心的人,不然孩子乱动一番,那剃刀可不长眼。如果形容一个剃头师傅过于随意,就会说他剃头“三刀两刮”。

擦拭剃刀用的布条,我那叫做“帮皮”,如果一个小孩贪玩,把衣服弄得很脏,大人就会说脏过“帮皮”。

查看全部评论(1)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3-29 04:31 , Processed in 0.012056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