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东莞市有常住客家人24万多,约占全市常住人口的15%,其主要分布在一些山区镇。2005年樟木头总人口为144905人,其中户籍人口为23587人,分布在全镇各个村庄。就各村庄原籍常住居民而言,樟木头是东莞市唯一的纯客家镇。
刘氏原居村名为田心村,后并入樟罗。刘氏原姓伊祁氏,上古唐尧时代(前2000)因先祖受封于刘(今河北省唐县),因以刘为姓。十八世祖刘景迁南京府沛县,七十三世祖刘荣迁江西赣州府宁都太华山铜鼓村;七十五世祖刘邦为汉代开国皇帝,老家在江苏丰县金刘寨村。
罗氏源于古罗国(在今湖北襄樊市宜城县),是周武王分封之地,最早定都南漳,因附近有河名为罗水,故称罗子国。春秋时罗子国被楚国所灭,子孙以国为姓。其远祖叫颛顼。罗氏一世祖罗珠,于汉初(前206)任张留侯,居长沙城东;至汉惠帝时(前194~前186)命守九江郡兴灌侯,筑豫章城(今江西南昌),遂迁居豫章沟。四世祖罗臣恭,汉平帝五年(公元5年)避王恭乱,徙居河南汝宁府罗山县。二十八世罗祖景新由豫章西山徙虔州虔化县太平里,后徙汀州府宁化县石壁洞葛田凹柴源里。四十六世祖罗宁郎赐进士第,管赣州宁都县,遂居宁都鸦鹊林(今江西)。第四十九世祖罗谷贤移居江西吉安府永丰县;第五十一世祖罗洪清娶九妻,生十八子一女,仍居宁化,但其后裔却因繁衍、生计,或升官而散迁,传至一百五十二世为始祖,复订谱序。
连氏的太始祖为齐国大夫连称,裔孙存古上党(今山西长治市)开宗。上祖连楹,襄垣阳泽河人,明洪武五年(1372)中举人,洪武十年(1377)任承敕郎,洪武十二年(1379)任承事郎、监察御史,专任福建道巡城、巡江、巡海等23年,建文四年(1402)被燕王朱棣杀于南京。其子孙惧遭灭门之灾,四散奔逃。但其长子和三子仍留福建或从南京逃福建。始祖光裕(字五荣),居福建宁化县葛藤坳石壁下,生三子:进步、道步、达步。后分别移居广东,达步移至揭阳县林田亩龙宫墩,其后裔于清雍正至乾隆年间(1736~1795)陆续迁东莞县樟木头大围、背围、新围、九明村、新村坑等村散居。
黄氏先祖发源于今内蒙古西拉木伦河流域,因崇拜家中的黄莺而自称“黄族”。黄氏先祖在商末周初建立黄国(今河南信阳市潢川县),被周朝封为黄子国,子孙以黄为姓。白果洞黄氏是以黄振云迁于惠州府长乐(今五华),后又迁海丰王云洞为一世祖。二世祖黄有声转迁广州府东莞县樟木头田心乡,三世祖黄旭春复迁白果洞村立业。1990年代,白果洞改称百果洞。
官仓蔡氏原住地在官仓窝。蔡氏鼻祖出自姬周(前1046),公元前213年,周武王定都镐京(在陕西长安西南)。分封诸侯时,蔡氏始祖叔受封于河南汝宁上蔡县,立蔡国,后因政变死于放逐地。他的儿子胡,忠于周朝,被派到鲁国有功,又被封于蔡国,史称“蔡仲”。春秋时代(前722~481),蔡国为楚惠王所灭,后裔便以国为姓。子孙蔓延四布,一部分逃到山东济阳定居。唐朝末年,黄巢之乱,蔡炉(起问)带53姓从济阳南迁福建宁化县赤岗高梧村,而后蔡兴星迁广东梅州松源,再后蔡锦基迁揭西县河婆尖田尾开基。明崇祯五年(1632),蔡显瑞并廷兰偕诸弟侄迁广东省东莞县樟木头官仓窝开基,后又迁官仓河边立村。清咸丰二年(1852)其弟子把蔡东湖(卒于1576年)及原配朱氏等遗骸从潮州尖田尾迁葬于官仓,并立为太祖,是为官仓村蔡氏始祖。随着人口的繁衍等原因,官仓蔡氏村民又播迁于丰门、赤山、刁龙、泥陂、古坑、柏地、石马等地形成望族,称为“蔡屋洞”。
樟洋村旧称洋凹围,建国后因与樟木头围并为一个行政村,改称樟洋。赖氏始祖叔颖,出自轩辕黄帝第29代玄孙,系文王第19子武王之弟,周姬人氏。春秋年间(前1122~前1075),叔颖灭商纣有功,受封于赖,赐子爵,故称赖子国。今河南省息县以北35公里的包信镇便是古赖国的国都故址,公元前538年,战乱迭起,赖国被楚灵王所灭, 被逼迁于鄢(今河南鄢陵西北),后人以国为姓,其间断世359年。此后逐渐在颍川郡(今禹州)、河南郡(今洛阳)、河内郡(今武陟)形成望族。颍川郡赖氏有一支播迁于江南,分布于江西、福建、湖南、浙江、江苏、广东等省。直至叔颖十四世孙赖先复兴世系,称一世祖。叔颖三十一世孙赖硕(先十八世祖)于宋元嘉末年迁江西宁都,其第三子赖灿生七子,次子赖德转迁福建上杭古田,赖德长子赖标自古田迁宁化石壁村。赖标征西番有功,唐僖宗封大将军,世袭十一世,威武一时,后移居福建长汀。赖标十一世孙(赖先三十三世祖)朝美徙居永定汤湖,朝美三世孙(先三十六世祖)千九郎由福建永定汤湖迁广东揭阳县后又移居大埔县。先三十八世祖赖敏在大埔湖乡(湖寮)开基,先四十世祖赖信(号建仁)在岩上立业,为岩上始祖。传至九世祖学思(号隐居)生4子(实为5子,君仁断后),其次子君信(妣汪氏)携次子历标,于清顺治二年(1645年)自石行村青哈湖迁广州府东莞县洋凹村创业。赖历标在洋凹生5子,清康熙庚午年间(1690~1691)令其次子允俊(后改名华俊)携二子云翔、四子云虬回原籍将君信两老遗骸迁回樟木头洋凹安葬,并立为开基洋凹始祖,历标为二世讳,华俊自立为三世讳。赖氏第二支源出姜姓,是炎帝后裔,西周初年封赖(烈、厉)国于隋州(今湖北)。而樟洋赖氏源于黄帝周姬,并非姜姓一支无疑。
吴姓起源有两说:其一出自姬姓。周文王的祖父古公亶父建周国,长子泰伯在今江苏无锡建立勾吴国。周朝建立后,武王封泰伯的三世孙周章为侯,改国号为吴,后被越国所灭,其子孙便以国为姓。另一起源出于舜的后代有封虞的,因虞与吴近音,故而有吴姓。
张氏为黄帝世胄,出自周姬。相传,张氏名自黄帝之五子——挥。挥发明了弓箭,被黄帝任命为弓正(官名),同时也称弓长,两字合起来就是“张”了。这是张姓的最早由来。春秋时期,晋国贵族“解张”的后代用他的名作为姓,这是另一种起源说法。张姓的发源地是帝丘(今河南濮阳)。一说挥公受封青阳,即今河北东部与山东相邻的清河县。魏晋南北朝之后,张氏人家随原华北居民一起向南方和东南迁移。唐宋时向湖、广、闽和云、贵地区迁移。樟洋的张氏约于清雍正乾隆年间(1736~1795)从大埔县湖寮迁来。
黄沙陈氏上古没有记载。陈秀吾系福建漳州平和县人,其子陈旭东于清顺治己亥年(1659)携父母遗骸迁于清溪石田仓背围,4代后陈以忠父又迁洋凹黄沙村开基创业。
|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5-5-2 05:12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akkaonlin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