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上杭迁四川宜宾报本堂陈氏族谱

2011-1-4 16:40| 发布者: huangchunbin| 查看: 8576| 评论: 1|原作者: 献桐(weiping584)|来自: 客家风情网

摘要: 祖籍福建汀州上杭县,开基祖为义门陈万三郎公。十一世日华公于明末迁至江西吉安府龙泉县在安村溪口,十三世上川祖文玉公于康熙末随湖广填四川运动迁至四川叙州府宜宾县落业。后裔除宗家场外,还分布于宜宾县明威乡白 ...

        祖籍福建汀州上杭县,开基祖为义门陈万三郎公。十一世日华公于明末迁至江西吉安府龙泉县在安村溪口,十三世上川祖文玉公于康熙末随湖广填四川运动迁至四川叙州府宜宾县落业。后裔除宗家场外,还分布于宜宾县明威乡白羊坝,珙县沐滩乡,筠连县枇杷树、云南建水以及成都、重庆等地,今已经传至二十五世。
        
        四川宜宾宗场陈氏先祖来川事迹
        
        宜宾宗场陈氏是宗场乡的大族之一。其始祖是来源于福建上杭县西路地区的陈万三郎(本籍福建省汀州府上杭县在城里七图三三甲山田乡通桥驿)。陈万三郎大约是元末明初人氏,其具体情况不得而知。不过,万三郎这一个名称并非是他的本名,因为宋末时朝廷有规定,平民之身对外只能以数字为名号。又根据一些学者的考证,认为取郎名的做法是从畲族那里传来的,畲族人在祖先死后给祖先上一个郎名以示尊重。后来由于客家人与畲族人长期混居,所以客家人也接受了这种做法。万三郎公以下传到明末,其第十一世孙日华公由于福建山多地少,而加之人丁繁茂,故迁移到邻省江西吉安府龙泉县(今遂川县)居住。其下有三个儿子,分别是德生公、德龙公、德凤公。德生公由于早逝,所以没有后代。德龙公出生的时候,正是明末清初的大动荡时期,地处西部的四川省由于连年战祸而人丁稀少,土地荒芜。于是,朝廷便下旨要求湖广、江西、福建等地的居民迁移到四川去。根据文玉公的墓志铭的记载,德龙公为了一家人的生计,也随着迁徙大军带着文玉公、文秀公、文星公、文明公、文斗公五个儿子来到了四川。根据族谱上的时间推断,他们大概是在康熙末年进入四川。又据家族的长老说,德龙公在上川的途中死在了路上,其金骨被装坛带到了四川,最后到了在杨家湾落业后,才最终葬于本乡老场上柏树咀。祖先们最先入川的路线已经不可考了,只是据族谱上的序文说,文玉公曾在嘉定府荣县古坟场胡家坡居住,而学凤公也诞生在这里。学凤公出生于康熙六十年辛丑岁,说明在康熙六十年以前,文玉公等已经迁移到荣县了。大约文玉公在荣县待到了雍正二年,因为学舟公雍正二年出生在荣县,而雍正三年文玉公便在叙州府宜宾县宗家场杨家湾落业了。这期间,文玉公还曾迁徙到叙府庆符县七星山下居住,旋即又迁到赤岩山上的旧上乡宗家场李家咀,最后才迁移到今天宗场乡禾浦村的杨家湾。由于当时的宗场乡是宜宾通向自贡、成都的东大路所经之地,是一个比较繁荣的地区,所以先祖便决定在这里定居下来。这个时候我们陈家的家庭条件还不是很好,传说文玉公入川以后一直以买草鞋为生,到了宗场以后,最开始也不过是薄田几亩而已。虽然生活很艰苦,但是文玉公仍然坚持客家人的吃苦耐劳的精神,历经几十年的奋斗,家境也开始慢慢地好转起来。同时,祖婆罗氏太君也持家有道,也大大促使我陈家在宗场的发展。当时家中情况是,除了文玉公与罗太君,还有文秀公、文星公、文明公、文斗公以及文秀公的廖氏太君、文斗公的王氏太君,还有5岁的学凤公与1岁的学舟公。明威支谱上说雍正三年落业以后,文玉公几兄弟便开始立下家谱,但是由于文化原因与经济原因,所谓的家谱只是最简单的祖先名号而已,并不能算得上具备正式家谱的样式。家业安定以后,家族的人口也开始繁衍起来,学孔公于雍正六年出世, 学海公于雍正十一年出世,学鹏公与学超公也在不久诞生了。我们陈家的六大房人就是从这六兄弟繁衍出来的。由于生活的艰苦,文秀公、文星公、文明公、文斗公都没有留下后代,所以我们陈家的后裔也全部都是文玉公的后人。文玉公在乾隆二十五年去世,葬在故宅的右边,今天他的墓还保存完好,后世子孙也时常前来祭拜。之后学凤公的后代迫于生计,便离开了老家,来到了今天宜宾县象鼻乡的大麦坝锅圈岩,插占为业。据说当时周围几百亩的土地后来都逐渐为陈家所有,并且在锅圈岩下建立了自己一支的祠堂。这一支人相当的兴旺,学凤公名下又有六个儿子,于是被称为小六房,以别于开基的大六房。在这小六房中,朝度公、朝典公、朝制公都后来留在了宗场,而朝纪公、朝纲公、朝礼公在大麦坝发展。而二房学舟公后来搬到了宗场的罗家村居住。他的后代也有一部分留在宗场罗家村与杨家湾居住。而长子朝翰公的后代后来逐渐往宜宾县明威白羊坝发展,成为我们陈家的一大支系。留在宗家场的朝卿公、朝贵公、朝祯公的后代,也人口众多。其中这三房中的后裔有一部分又迁到了斗牛岩下的斗牛坝,为了与明威的朝翰公的后人相区别,所以他们把明威白羊坝叫做上坝,他们的聚居去叫做下坝。至此,斗牛坝的陈家后人发展迅速,有的甚至到了更远的百花、王场乡。三房的学孔公后来出外混生活,死在屏山县,就葬在当地的朱家漕。他只有一个儿子叫朝陞公,他的后代多留在宗场。四房的学海公的后代也大都在宗场居住,据说到了清末,他们这一房的人很多人都奉了教,即信了基督教,所以在本乡也很有实力。(即当时的教民)。第五房的学鹏公生殁都在杨家湾,但是他的后人大都搬到了本乡的马草田一带,现在他的长子朝杰公的青刚石的墓碑还立在马草田。六房学超公的后人据说都搬到叙州府宜宾县城中居住了,现在由于清明会的中断,也失去联系很久了。我们家族在朝字辈的时候开始富裕起来,现在留在各地的朝字辈的墓碑都修的相当高大,精美。这个时候,祠堂也开始修建在杨家湾。这个祠堂所在的具体地方还有一个小地名叫青龙咀。我们陈家的祠堂经过历代扩修,在周围地区除了凌家的祠堂以外也是数一数二。据老人讲这个祠堂号称有九厅十八个天井,一百零八道门,门神齐脚,双龙抱柱。祠堂另有祭田三百多挑,约现在的六十多亩。原来陈家的字辈传到献字辈时,由于世字辈的人丁太多,名字容易搞混,所以大家决定重新立一个字辈。这个字辈共有二十四个字,为:世泽正兴光绍大昌明永吉祥,仁孝应维志士坤元定纪家邦。到今天,陈氏的后人更是遍及全国各地,但主要分布地为宗场乡、双谊乡、明威乡、象鼻乡、筠连县枇杷树、珙县沐滩乡。人口也在数千人以上。
        
        二修宜邑宗家場陳氏宗譜序    
                                                      
        族之有譜,其意有三。為首者,分辨世系以守昭穆也;次者,記先祖事蹟以作家史之存也;再者,崇教化、正風俗、旌孝義、諷奸邪,以淳沐家風也。昔我陳氏一族自肇始閩中以來,曆代事跡皆有譜可諮,可謂根脈清楚、昭穆明明。但據道光乙巳譜序雲:昔閩中老譜被日華公帶至江西,自遷蜀之時,未曾帶來四川,故其後我族兩百年間只知閩中祖考姓名,而其上緣事跡則概無所知。昔文玉府君落業宗家場之後,其時家業上未穩固,未有餘力將族譜纂修。雖明威譜序稱族譜乃文玉府君落業之後立下,然考之道光乙巳譜序,我族譜之正式修纂實乃道光乙巳歲。撰者乃二房獻桐公,序者乃三房茂才公獻淳。其後各房留存之房譜皆從此譜源出,其各本異同考證另有專章,以避贅述。譜書修訖,分為總譜及各房譜。可惜己丑歲鼎革之後,神州風氣大變,毀祠燒譜之風盛行,總譜房譜失之大半,又經丙午歲浩劫,各譜更是所剩無幾。反正後,族眾之有識者或憑斷章,或依口傳,續修族譜,但此皆系各房自行所為,且年代不一、體例相異、世系不全、失載甚多。今茲據其续修最近者,又已有十余載矣。若再不統一族谱,清理宗系,則我族对上缘必将茫然无知也。先王父正安公曾留下族譜一部,传之予余。每值閱至先世創業之事蹟,余無不感慨唏噓。吾雖年幼無知,但也明尊祖敬宗之理,遂決計重修家乘。自乙酉歲始,歷五載寒暑謄抄舊譜,考訂世緒,訪問親族,考證墓文,以至庚寅歲終修得陳氏宗譜二十四卷。此譜較之前譜,糾其不實,補其失闕,完其體例,以期將我陳氏宗族入川三百年歷史盡行展現。余雖入庠以久,但限於年資尚淺,學識不足,加之譜書殘缺,無法將六大房人口世系全部收錄,實為人生一大憾事。余長年遊學在外,瑣事纏身,無法將譜書精審。如有誤處,望諸族親指正,以俟再刊時改正之。是為序。


                               第二十一世裔孫道庵陳光偉謹識 歲次己丑四月書於江南上海華師大園  
                                                歲次庚寅正月十六日修改於滬上


        叙州府宜宾县宗家场陈氏宗谱原序


        陈姓本有虞氏自武王克商后得胡公封陈以奉舜祀而陈姓以肇焉诗有陈风即胡公所封也厥后历经数十世至武帝名霸先传位五世凡三十余年即三字经所谓陈承梁者是也也不知历数十世某代祖隶福建自万三郎公绵绵延延以至文玉公凡我十三代始有播迁之举其时崇祯晏驾张贼乱川以考之本谱学凤公生于荣县则文玉公入川曾在荣县家也又不知某年迁叙州府庆符县七星山下居焉继又迁宜宾县旧上乡宗家场于李家嘴披荆斩棘躬亲缔造遂置业于杨家湾由是有不复迁徙之念矣迄献字辈凡四世矣以年考之则百有余年族中父老未将家谱订序必致后辈数典忘祖间有云闽中老谱被日华公带至江西复以地隔千里人疏数代远欲求老谱详其世序觅我族中殊无其人若有贤能后裔光大门庭得老谱详稽履历则合族幸甚今兹老成凋谢旧谱无稽其上川之祖则从其详在福建之族则从其略倘不叙明来历则并入川后之世代亦几坠绪茫茫也窃意家谱之传原冀百代流芳祖德宗功允宜奕世报答凡我族由俱宜珍重不可遗失庶几忠孝传家绍历山之旧业继敬仲之宏规则盛德光于前人福柞流于子孙矣是为序

                                                道光二十五年十一月二十五日 庠生献淳序  献桐撰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刘传夫 2011-1-5 22:31
我们家族也来自上杭县蓝屋里.入川祖田如公之后就为刘德郎.原来是这个道理.准备七号去福建.如果有可能.想回上杭祭祖追宗.

查看全部评论(1)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4-26 13:27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