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一群客籍作家自掏腰包创办的《文学客家》,2010年1月正式创刊,未来半年出刊一期,除了鼓励客家人说客家话以外,更希望能够藉由刊物的出版,提供客语文学创作舞台。 过去虽然有很多知名的客家文学作品,例如李乔的《情归大地》(改编为电影《一八九五》)、吴浊流的《亚细亚的孤儿》及钟理和的《笠山农场》,但是严格说起来,这些作品只能归类于客籍文学作家的作品,而非以客语创作的作品。近年来开始有人强调必须以客语创作来彰显族群文化。 推动《文学客家》创刊的客籍文学家、台湾客家公共事务协会理事长黄子尧表示,客家文学的相关创作一直以来都属于弱势,现在可以看到许多以河洛话作为创作语言的书籍杂志,但是却看不到以客语创作的书籍。 黄子尧表示,《文学客家》创刊,正是为了鼓励客语写读、提供发表舞台,创造客语文学文化,他认为客家话不只是用说的,也可以用来写出好文章,他相信这也是表现客家话最好的一种方式。 《文学客家》专刊内容丰富,包含小说、散文、新诗、评论等,是集结各界喜爱客家文学,创作者作品编辑而成,除了语言的价值外,作品中也表现出各地不同客家文化的特殊性以及内涵。主编邱一帆表示,正因为一群客籍作家前辈有推动客语创作的文化意识,所以去年暑假在黄子尧的邀约下,大家开始相互指派工作,有人负责邀稿,有人负责编辑,在完全没有补助的情况下,一群人除了自掏腰包外,还自己负责校阅排版,终于发行了《文学客家》的创刊号。 虽然目前由台湾教育部门公布的第一批「台湾客家语书写推荐用字」,仅收录了305个字词,在书写系统上还没有完成标准化,但是邱一帆表示,不论创作者使用全汉字、汉罗字或是罗马拼音,在这样的过渡时期中,更应该多用客语从事创作,让语言和文字可以接轨。 「客家文学创作者面临到很大的压力,有些人可能有机会获得出版发行,但是在市场上买的人有限,往往成为一种压力,更不用说有很多没办法获得出版的创作者。」邱一帆说,除了政府应该协助发行出版,创作者也应该继续投入创作,毕竟作品是需要累积的。 邱一帆说,由于经费有限,《文学客家》没有办法提供稿费,全要靠大家对客家文学的热情支持,只能够提供发表创作的舞台,未来将以半年刊的方式出版,每年的5月、11月底截稿,欢迎认同客语文学创作的人参与投稿及编辑行列。(本则新闻来自台湾立报) |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5-5-2 11:23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akkaonlin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