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葉日松 客語作詩 搶救母語

2009-11-9 20:09| 发布者: huangchunbin| 查看: 2688| 评论: 0|原作者: 客委会|来自: 客委会

         「挼粄圓,吃粄圓,粒粒粄圓慶豐年;吃粄圓,喜連連, 爱過年,先團圓。吃粄圓,挼粄圓,圓圓滿滿好金言;粄圓粒粒圓,家家戶戶大賺錢。」這首《挼粄圓》客家詩,是詩人葉日松代表作之一,押韻流暢,喜氣洋洋,孩童朗朗上口,變成兒歌。
 
          這首詩榮獲全台童謠比賽首獎,而已出版卅餘本散文、兒童文學、童詩與客家詩集的葉日松,他就像這首《挼粄圓》一樣,和煦、平易近人;他的詩,不僅充滿客家情懷與鄉土眷戀,更將客語的音韻、節奏之美,發揮得淋漓盡致。

後山移民兒 難忘大山背

        葉日松(1936年生)是後山移民第二代,父親葉雲榮原住新竹縣橫山大山背,18歲時跟祖父到花蓮縣富里鄉拓墾。「有妹莫嫁大山背,上崎石頭堵嘴,下崎石頭砸背,食番薯配豬菜」,早年這首《大山背》,比喻當地謀生之不易。

         但移民生活同樣艱辛,他寫了《莫忘大山背》:「阿爸十八歲,離開大山背,擐起包袱,無錢放衫袋,目汁吞落肚,番薯傍豬菜…。後山開墾學校園,茅屋草蓆陪佢睡…。黃金佬白銀,比毋過阿爸介愛,食水愛念水源頭,莫忘大山背」。

客語背詩 愛上母語音韻

        葉日松說,早期後山生活艱困,他在家排行老大,下有7個弟妹,他很幸運能念花蓮師範,是因當時二叔當家,堂哥已讀師範,他也沾光。隔年分家後,爸爸需要人手,幾位弟弟沒有繼續讀書,他不怪父親,卻讓他覺得對弟弟有愧。

        「我小學一、二年級接受日本教育,小三時日本投降,父親請來漢文老師到家授課,要求以客家話背唐詩、三字經、千家詩,讓我從小就愛上了客語優美的音韻、節奏。」葉日松18歲開始寫作,他的散文《晨》、新詩《花蓮詩篇》,受到老師賞識,鼓勵他投稿,從此愛上文學。
驚覺鄉音美 改客語創作

         葉日松師範畢業回富里教小學,過著耕讀生活,教書之暇,除了下田、上山砍柴,就是寫作,以散文、新詩為多,不僅常在各大報副刊發表,也獲得金像獎、金環獎、中興文藝獎章等十餘獎項殊榮;直到民國80年他驀然驚覺,為何不用自己最熟悉、最美的母語創作?

          「客家話是我最原始的鄉音,它沒有虛偽的韻腳,更沒有裝腔作勢的外衣;曾幾何時,我們那有韻律,有磁性的優美客家話,卻在有形、無形中,流失殆盡…」

譜寫童詩童謠 當成教材

          葉日松為發揚客家母語之美,他責無旁貸地埋首創作,已出版了11本客家詩集,多達上千首,除了現代客家詩,他更大量創作童詩、童謠,作為客家母語教材,幫下一代找回失落的母語。

         他說,除了《快樂在農家》被教育部列為全台鄉土歌謠比賽指定曲外,這幾年在林勤妹、呂錦明、王迪、東洋、古石明等作曲家的協助下,他的客家詩、童詩很多都被譜曲傳唱,如《火焰蟲》、《拈禾串(拾穗)》,都易唱又有趣。

        「火焰蟲、火焰蟲,飛到東,飛到西;有時在花叢,有時在林中;好比記者走新聞,煞猛又盡忠…」,這首《火焰蟲》,與早期童謠「火焰蟲、唧唧蟲,桃花樹下吊燈籠;燈籠跌落坎,拈到一枚針,拿去問觀音…」,有異曲同工之妙。

母慈妻賢 他創作的泉源

         葉日松從他領第一份薪水(400元)起,曾長達21年都交給母親黃五妹理家,直到63年他搬到花蓮市,轉到國中教書,為了養家才自理薪水;他的太太羅瑞新不僅從未抱怨,婆媳也相處得很好,這些人生經驗、體會,也是他創作的泉源。

阿姆介身影 令人思親

         「難忘阿介身影,尤其係佢,每日天吂光就去街路賣菜介身影,每日在日頭下擎钁頭做菜園介身影,每暗晡在燈盞下補衫補褲介身影。佢介身影,係一種溫柔、一種慈祥、一輪月光,在 介心中,在生命的畫頁中,永不消失。」

        走過清苦的童年,葉日松對父母的辛勞、體恤、懷念特別多,不少都成為筆下的詩篇,這首《阿母介身影》不知觸動了多少為人子女的心。另首《希望暗晡夜夢到您》:「日日思念一生人無享到福介阿爸阿母, 介目汁雙流像春水…。秋風開始吹,思念水落無停,希望暗晡夜托夢看到您…」更令人動容。

創作貢獻多 客委會頒獎

         自喻在母語聲韻中找到鄉愁的葉日松,11年前獲世界客屬總會頒發傑出文化人士獎,他寫的大會誦至今傳唱;今年他再獲客委會頒發文學類傑出貢獻獎,以肯定他在客家文學、詩詞與童謠的貢獻。

        「是終點也是起點,你永遠讀不完人間的悲歡離合」,從葉日松的一行詩《月台》,可看出詩人的敏銳與感性。他的詩被翻成英、日、韓文,至今創作不懈,在花蓮教育大學、花蓮高商擔任社團指導,並常到全台各地演講,傳授客家語言、詩詞、音韻之美。

       葉日松育有三男二女,均受高等教育,兩女傳承衣缽從事教育,三子則分別在公民營企業擔任幹部或在大陸經商,也讓他無後顧之憂。

最新评论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5-5-2 22:38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