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挼粄圓,吃粄圓,粒粒粄圓慶豐年;吃粄圓,喜連連, 爱過年,先團圓。吃粄圓,挼粄圓,圓圓滿滿好金言;粄圓粒粒圓,家家戶戶大賺錢。」這首《挼粄圓》客家詩,是詩人葉日松代表作之一,押韻流暢,喜氣洋洋,孩童朗朗上口,變成兒歌。 葉日松(1936年生)是後山移民第二代,父親葉雲榮原住新竹縣橫山大山背,18歲時跟祖父到花蓮縣富里鄉拓墾。「有妹莫嫁大山背,上崎石頭堵嘴,下崎石頭砸背,食番薯配豬菜」,早年這首《大山背》,比喻當地謀生之不易。 葉日松說,早期後山生活艱困,他在家排行老大,下有7個弟妹,他很幸運能念花蓮師範,是因當時二叔當家,堂哥已讀師範,他也沾光。隔年分家後,爸爸需要人手,幾位弟弟沒有繼續讀書,他不怪父親,卻讓他覺得對弟弟有愧。 葉日松師範畢業回富里教小學,過著耕讀生活,教書之暇,除了下田、上山砍柴,就是寫作,以散文、新詩為多,不僅常在各大報副刊發表,也獲得金像獎、金環獎、中興文藝獎章等十餘獎項殊榮;直到民國80年他驀然驚覺,為何不用自己最熟悉、最美的母語創作? 葉日松為發揚客家母語之美,他責無旁貸地埋首創作,已出版了11本客家詩集,多達上千首,除了現代客家詩,他更大量創作童詩、童謠,作為客家母語教材,幫下一代找回失落的母語。 葉日松從他領第一份薪水(400元)起,曾長達21年都交給母親黃五妹理家,直到63年他搬到花蓮市,轉到國中教書,為了養家才自理薪水;他的太太羅瑞新不僅從未抱怨,婆媳也相處得很好,這些人生經驗、體會,也是他創作的泉源。 「難忘阿姆介身影,尤其係佢,每日天吂光就去街路賣菜介身影,每日在日頭下擎钁頭做菜園介身影,每暗晡在燈盞下補衫補褲介身影。佢介身影,係一種溫柔、一種慈祥、一輪月光,在 介心中,在生命的畫頁中,永不消失。」 自喻在母語聲韻中找到鄉愁的葉日松,11年前獲世界客屬總會頒發傑出文化人士獎,他寫的大會誦至今傳唱;今年他再獲客委會頒發文學類傑出貢獻獎,以肯定他在客家文學、詩詞與童謠的貢獻。 |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5-5-2 22:38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akkaonlin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