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客家话俗语溯源二则:四六货,罪过

2009-10-20 23:49| 发布者: huangchunbin| 查看: 4083| 评论: 0|原作者: 严修鸿|来自: 福建《客家》,2007年第2期


四六货



    粤东地区及周边的许多客家话里,有个众人皆知的俗语:四六货。凡笨蛋愚蠢,荒唐可笑,精神不正常都可以说“四六”,愚蠢可笑的人,则是叫做“四六货”。例如:

    你真系四六货,么个都敢话。
     
    渠偷看人洗身,样般咹四六?

    这两个字,读音与“四六”相同,多数人也就写“四六”,可是为何把愚蠢可笑叫做“四六”呢?至今无人揭示。为何不是“三七”、“五八”呢?四六,这两个数字,查查字典,也无特别不雅的意思。

    在北方话,数字中含有贬义的有“二”字[1],对懒汉无赖通常用:二溜子、二混子、二痞子、二赖子、二毛子等;对一些精神或思维不正常的人通常用:二蛋子、二楞子、二不愣,二杆子、二糊子、二不拉子、二货子、二荐子、二尚子、二八卦子等。这可能来自“二”有“不专一”的意思,如“二心”,进而带上乖异的意味。

    焉何客家话用“四六”来指“愚蠢”?这个困惑,也让我垂思多年未果。不过想来,总是有些特别的典故在里头吧。比如北方话的两百五,据专家考证,是来自这个说法:古代一吊是500钱,半吊是250钱,所以二百五半吊子也统称为差成,不够数的意思。引申为脑子不够用的人,八成之类的,缺根弦儿。

    我最近读到客家葬俗的文献,了解到穿着寿衣的特殊制度,才恍然大悟。原来客家地区,人死后,要穿衣服入殓,下半身穿四件,上半身穿六件。

    “送终
    病人弥留之际,子孙等亲属守候床前,为之穿好寿衣。汀俗,上身穿六件衣衫,下身穿四层裤子,俗云:上六下四。”[2]----长汀葬俗

    “病人临终之际,便将事先做好的"寿衣"给病人穿上,"着寿衣"。过去有上六下四之说,即上身穿六重衣服,下身穿四重裤子。”[3]----揭东客家葬俗

    “着寿衣。病人病危临终之际,便将事先做好的“寿衣”给病人穿上。过去有所谓“上六下四”之说,即上身要穿六重衣衫,下身要穿四重裤子(夹衣裤可以算两重),帽、鞋、袜、内衣要白色全新,妇女要梳头挽髻。”[4]----博白客家葬俗

    “上六下四”,就是暗指死人穿上的“寿衣”。涉及死人的物件,自然会引起忌讳,不便直接称说。比如去购买丧服时,别人半路问起,则说买四六货。本文推测“四六”就是在这个隐喻“死人穿着的物件”的基础上,后来又引申为可笑的东西的。

    与死亡相关的,常是忌讳的东西,这些字眼往往引申为“不知变通,愚蠢可笑”含义:

    比如死。在客家话中笨蛋,也可以说死:比如,莫咹屎。

    又如殁。客家话音mut7,腐烂的意思,也可以用来形容愚蠢,不灵活。

    又如棺材,也用来指愚笨,毫无反应。

    又如死尸,客家话叫做
    死佬,也指愚笨。
    不少地方还可以重复叠加,说“四四六六”。例如梅县[5]

    四四六六,si5si5liuk7liuk7,比喻为人不精明:这个人~,唔足水不精明
    有趣的是,粤方言里也有“四四六六”,不过含义却几乎与客家正好大相径庭。
    粤方言俗语「四四六六」[6]

    “
四四六六——源自四司六局:宋朝官府贵家置四司(帐设司、茶酒司、厨司、台盘司)六局(果子局、蜜煎局、菜蔬局、油烛局、香药局、排办局)。四司六局的办事多,大都是行家里手,驾轻就熟,考虑周到,配合默契。此语传到广州,慢慢讹传为四四六六。后来人们称用该词形容办事熟练、处事得当、合乎排场格局。”

    在不同时空背景下,因为历史偶然的缘故,同是“四四六六”在客家指“愚蠢荒唐”而在相邻的粤语区却是“条理分明”,然各有所本,语源来历都算清晰可见。



罪过


    客家话的可怜,不少地点说“吹过”“在过”的,例如梅县叫做[tshoi1kuo5]

    如黄雪贞199597页:在=过,[tshoi1kuo5]可怜,很值得同情:佢真正还~,生活十分苦。在=过,是当作同音字来处理的。其他用例又如梅县:

    今年小李高考成绩唔好,落榜后更是成日无精打采,十分~。

    渠车速过快,出了车祸,摔断了手脚,头部亦受重伤,真系十分~。

    这个词语的来源,倒是众说纷纭。《客家话词典》(张维耿等1995)写成:吹过。梅县的丘桂贤先生也持有同样看法,为此进行过专门的说解[7]

“吹过,悲凄可怜之意。吹过原是客家地区丧事风俗中吊唁活动的一部分。去世,客家人称为过身或过世,逝者灵堂设于围屋祠堂上厅,为凭吊逝者而设的吊唁活动(俗称探青)有鸣锣、吹过与哭丧等部分。……起哀乐,为逝者吹过吹过之音悲凄,催人泪下,伴随着的是哭丧者呼天撞地的哭声;凭吊者鞠躬、上香后礼毕。整个丧葬之俗则较为复杂,吹过只是其中的一部分,逝者完葬之后尚有打锣钹花、压煞等繁琐佛事之俗。”

    通过比较研究,可以确定以上是俗解,在音义论证上值得商榷。语音在部分地点如梅县可以通过,但是在其他亲属方言就通不过。首先“吹”声母在长汀是[ch-]声母,当地存在舌尖与舌叶之分别,“可怜”在长汀是[tshue1ko5],舌尖声母,与“吹”[chue1] 并不同音。在语音上不能通过方言比较,不符合对应的,就不是本字。就意义联系而言,“吹过”上述的说法也比较牵强的。

    把视野放宽,我们发现客家话的这个词与吴方言相应的说法可以建立起联系来。《上海方言词典》(许宝华、陶寰编纂):【罪过】[ze13-22ku35-44] 条目:

    ①造孽:浪费粮食~个;

    ②可怜:搿个小囡吃也呒没吃,穿也呒没穿,真老~个;③谦辞,表示不敢当:~杀侬
麻烦您了

    罪,查韵书,可知音韵地位是:徂贿切,从母蟹摄合口一等上声。

    在上海,蟹摄合口一等读[e]的旁例:梅雷推对

    都是读[e]韵的;从母洪音基本上读z-旁例:

    单字声调是13,变调为[ze13-22ku35-44]。都符合浊上字的调类对应。

    客家话里头,如果考释为“罪过”,语音也是可以通过论证的:

    “罪”,一般的情况下,在“罪犯”“犯罪”“得罪”等词语中读[tshui56],只有在表示“可怜”意义这个词读为tshoi1

    声调对应:中古的浊声母上声字白读层为阴平,同类的还有:舅[khiu1][tsho1][tshu1][tshuN1],它们都是浊上字,在普通话读去声,是“浊上归去”的规律,而在客家话则是“浊上归阴平”。“罪”声母是全浊的从母,声调是上声,对应于客家话读阴平,非常吻合。

    韵母论证:罪
    在中古蟹摄合口一等,梅县话
    的白读层也是:梅妹灰煨碓,皆为oi韵。


    声母论证:罪是中古的从母字,从母在客家话读为tsh-,符合对应:从自在贼

    皆为tsh-

    因此从“罪”的声韵调三者来看,客家话读[tshoi1]都是顺理成章的。

    意义上来看,“罪过”的本义指“罪恶过失”。后汉书˙卷四十七˙班超传:塞外吏士,本非孝子顺孙,皆以罪过徙补边屯。

    老残游记二编˙第七回:所以陛下问我有何罪过,自己不能知道,请按律定罪便了。

    在此基础上引申为“可怜”,是来自佛教以因释果的说法----可怜是因为罪恶过头了,为此“罪过”便承担了“罪过导致的结果可怜”这个意义。这种意义联系与客家话表示可怜的其他说法也互相映照“作恶(平远、武平等地)”“造业(兴宁等地)”,均是以因释果的。

[1] 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no05/1/44296.shtml
2007
54


[2] http://bbs.ctw.cn/viewthread.php?tid=28993
2007
54


[3] https://www.hakkaonline.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2693 200754

[4] http://www.bobai.cn/Article_Show.asp?ArticleID=1581
200754

[5] 梅县方言词典,15页。黄雪贞,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年。

[6] http://blog.sina.com.cn/u/49ccb611010006u3
2007
54

[7] https://www.hakkaonline.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4280 200754

最新评论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5-5-2 22:38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