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家創意和桐花商品的開發,近年來百花齊放。(記者胡蓬生/攝影)
「桐花的客家意象,具有文化的內涵,深植人心;融入商品,確能增加遊客的購買慾。」聯合大學助理研究員俞龍通與屏東科技大學服飾科學管理系主任賴顯松均認為,客委會辦桐花祭,已讓桐花變成客家特有的意象,所開發的創意產品,也成了深具特色的客家文化產業。
配合客家桐花祭,今年各縣市客家庄有上百場賞桐創意活動,創意商品更是琳琅滿目,客委會估計能為客庄帶來八十億元的商機。
俞龍通說,客家創意商品有些原是客家傳統製品,如一些醃製品或豆腐乳,經過重新包裝、減量,加上花布的創意包裝,就成了精致的伴手禮。
各地桐花及客家創意商品琳琅滿目,三灣鄉去年推出「桐花守護仙子」的公仔,三義鄉陶瓷工作室也有「桐花細妹」,造型都很吸引人。
苗栗縣手工業生產合作社近年來加強客家服飾設計和職訓,最近並設置客家文化創意館,打造出系列具有客家風情的服飾,其中客家衫提袋並曾入選台灣百大觀光特產。
業者盧瑞春說,公司原是生產外銷布料和紡織品,幾年前因生意走下坡同業者多轉到大陸,但他們堅持留下,前幾年開始以客委會授權的桐花布設計手提袋等商品,近幾年業務已漸入佳境。
賴顯松深入客家村庄,網羅二百多個客家意象,像馬背屋脊、油桐花、敬字亭等做為創意因子,也開發出六種以油桐花為圖紋的新布料。
屏東縣服裝藝術工作者黃子鐶,擅長版畫及手工藍衫,她一再套版、套色,抓住客家元素印製成作品;她認為慢工出細活,作品「才會抓得住客家文化的精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