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博白吉水:美丽的客家文化山村

2009-4-27 10:01| 发布者: huangchunbin| 查看: 2866| 评论: 0|原作者: 蒋锦璐 邹凌|来自: 博白县政府

    一个激活传统文化的山村,是一个地方文化现象的缩影,是一部启迪智慧的文化史书。世界第一大客家人聚居县——广西博白县,有许许多多流淌着客家文化血脉的山村,以其传统的方式和崭新的思维,始终如一地传承、弘扬和发展着源远流长、瑰丽璀璨、凝炼精粹的客家文化,并孕育出众多的时代英才和富商巨贾。博白县松旺镇就有这样一个——

    在云开大山余脉深处,在博白中南部最高山峰——巍峨雄奇的马子嶂山脚下,一个动听吉祥、美丽神奇的客家山村——吉水村,在这里繁衍生息了四百多年,她的奇山秀水、传统文化、神奇传说、古老神韵、璀璨人文,展现出博白客家山村的神奇风采和薪火相传的客家文化精粹。当客家文化研究专家彭会资先生和记者们走进该村后,她鲜为人知、美丽神奇的面纱,才渐渐为世人所揭开。

  如画风景:媲美九寨沟风光

    吉水村是一个拥有2800多客家人聚居的大村庄,坐落于博白县松旺镇西北面。相传村上先祖为避战乱,曾从中原辗转浙江、广东,最后迁居博白,选择风景如画的马子嶂山脚,作为安居乐业的宝地,致力打造客家文化山村。

    村后是六万大山余脉高耸起伏的山峰、博白县中南部最高山峰——马子嶂。巍巍马子嶂如一匹高大健壮的骏马,昂天长啸、奋蹄疾驰。马子嶂群山又如一道天然屏幛,守护着前面这片蓝天沃土。

    村前远处是连绵起伏的山峦,从北向南蜿蜒而下。群山形态各异,造型逼真,栩栩如生。一如九曲长龙起舞,一如展翅巨凤飞翔,故有"龙凤呈祥山"之美誉。

    村前则是数千亩平坦、肥沃良田。良田中间,一条清澈见底、长年不断的凤河,从北向南缓缓流过。凤河之水,源于六万大山余脉群峰,故水源不断、清澈甘甜,世世代代养育着吉水村人,是村人顶礼膜拜的"母亲河"。

    村中绿树成荫,古木苍翠,花红草绿,蜂蝶飞舞。古老建筑与别墅般的现代建筑错落有致,崭新的水泥村路通遍全村,新修建的文化体育广场,散发出一种新时代的气息。

    这只是该村的自然环境,在该村方圆数里内还有的马子嶂、马撤尿瀑布、再公坜、爆石、戴帽石等风景点,更是景色秀美、风光旖旎。

    马子嶂,是博白中南部第一高峰,距吉水村二三公里路程。山中树木繁茂,古树参天,瀑布飞流,山池别致,水清见底,鱼儿闲游,是登高望远、爬山探奇、游山玩水的好去处。唐代《图经》、宋代《太平寰宇记》、明朝《赤雅》对该山风景均有记载。据清朝博白县志记载:"大荒山,在县城南站地堡,离城一进四十里,山势高峻,其形如马,俗称马子嶂。""山上有池,池中有鱼如妇人形,其带长四尺许,白如银,摇动光彩,名婢妾鱼。"

马撤尿坝首瀑布

         马撤尿瀑布,是马子嶂第一山水奇观。气势雄伟的马撒尿瀑布,是古时博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古书用"瀑飞来万马,石削起双龙"来形势马撤尿的雄奇险峻。马撒尿瀑布是原始自然形成的景观,巨大的瀑流从30多米高的石崖上飞流直下,婉若巨大的银帘悬挂在山中;随着雷霆万钧般的鸣响,瀑流直冲30米下的深潭,近三亩宽的潭中水柱高跃,水花四溅,水雾蒙蒙,蔚为壮观。要是游人站在岸边五分钟之久,就会浑身湿透。深潭可同时容纳百人游泳,凉快无比,有止痒去痱之功效。这个深潭就是传说中有婢妾鱼的大池。由于瀑流巨大,该处如今已建了发电站,形成两级瀑布。第一级形似德天的坝首瀑布,第二级是天然瀑布,两级瀑布,形态各异,气势如虹,壮美无比。

戴帽石

         再公坜巨石林,雄伟壮观。此处巨石林颇富传奇色彩。相传古代一神仙,受玉帝之命,要在一夜之内(鸡啼前)把云开大山的巨大群石赶到大海里。神仙骑着战马、手执神鞭,挥赶群石,途经吉水村时,村中的土地神得知这一情况,认为如果能把巨石留在吉水村,就可以避免当时流行的瘟疫,保住村民的生命。于是土地神唤出金鸡啼鸣,赶石神仙以为天亮了,连忙举鞭叫停,鞭起石开,群石停住了,顿时,整个再公坜石如雨下,促成了今日的再公坜巨石林。据说现在石头周围还有仙人的脚印和马蹄的印记呢!如今再公坜巨石林立,石洞颇多。其中最造型最逼真的,就是爆石和戴帽石。爆石有四间屋大、二层楼高,如刀削般从中间对半裂开,据传说这就是当年被神仙用神鞭抽打的那块石头。戴帽石,也有二间屋大二层楼高,如人戴帽,栩栩如生。石林中有许多大小石洞,据说是古时老虎的藏身之地,如今可供游人游玩、避雨。

         北海银滩一经理专程考察吉水风景后高兴地说:"这里可与九寨沟相媲美。"

         六大古迹:记录历史传承文化

         古井、古堡、古城、古寺、古庙、古祠,是该村的六大古迹,不仅展示该村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亦展示出客家人的生存智慧和团结勇敢的精神。

         古井,是该村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水之源、生命线,是该村历史变迁、历经磨难、走向繁荣的最好见证。古井位于村中祖祠门前,已有300多年历史。古井的传说和历史作用,一直是村民心中的骄傲。相传在300多年前,一对金鸡从山上本族人祖墓中飞到村中祖祠门前,顿时金光闪耀,祖祠被映照得流光溢彩,金鸡在地上行走一圈后,引项啼鸣,拉下金屎,飞翔而去。先民认为金鸡现身是最好的吉兆,于是照着金屎的位置,挖掘成井,顿时清洌甘甜的井水喷涌而出,从此成为村民的生命之水。古井的神奇之处,更在于它300多年从不干涸,水位基本保持在井面以下60厘米左右,村民可直接用手提桶打水,而且无论下大雨还是发洪灾,井水都不会溢出井面。多少人取水用水都够用。据老人回忆,解放前有一年国民党一个师的部队路经并驻扎该村,一师人和全村人共用此井,照样够用。50年代,有一年天大旱,半年滴雨不下,很多地方河流断水,水井干涸,牲畜被活活渴死,而该村因此井未干,人畜安然无恙。因此村民把此井奉为神井,如生命般保护起来,使得古井至今完好无损,照样为村民奉献甘甜的泉水。

150多年历史的古城堡

         古堡和古城,是诚挚团结、勇敢坚韧、抗击外敌的客家精神的集中体现。古堡位于村东,建于民国初年,有上百年历史。整个城堡占地二千多平方米,呈方形,原来四面有4个炮楼,四周有坚固的城墙。现存炮楼2个和部分城墙。炮楼高三层,每层有多个炮眼,属于客家小屋楼,很有特点,可攻防结合,令土匪望而生威,在土匪作乱的年代起到很大作用。古城长78米,宽74米,占地5700多平方米,城墙最高18米,最厚1米,建筑设计精良,功能良多,可防匪防盗,能攻善防。共有74间房,分别设有餐厅、书房、卧室、粮仓、工人住房,设施配套,生活舒适,便于居住。以前里面设有大晒坪、天井、小花园等。城堡建筑材料以沙石为主,非常牢固。城堡的主人当时是一名医生,在博白、北海一带行医。建城堡时,主人出资大部分,村人也集资一部分,历时7年建成安全城堡。城堡内建立武装,便于保卫家园。旧时,凡有动乱,特别是土匪夜晚前来抢劫时,全村人就住进城堡里,团结一致对抗土匪。据说当时博白境内最出名的土匪龙卅八都不敢进攻城堡。据老人回忆,解放初期,国民党散兵经过这里,全村人就住进里面,通过炮眼传递情报进行沟通。国民党兵来到门口,叫村民交出粮食和财物,村民不交。国民党兵见村民有枪有炮守城,知道捞不到多少好处,就悻悻离去。

吉水村300多年古祠堂精美建筑

         古祠寺庙则是该村传承客家文化和以文化建村的历史见证。雕梁画栋、飞檐走兽、古色古香的凤河寺、文昌庙和古宗祠,分别有一百多年和三百多年的历史。内有很多极具价值的文物。古宗祠内,就珍藏着出自原国民党广东省政府主席陈名枢手迹的楹联:"币捐中贵衣引直臣想前人炳炳燐燐光昭史册,榻下高贤辖投上客愿后裔纯纯继继丕振家声",既展示出显赫的家声、精美的文采,又展示出一种志向权贵的豪迈之气。还有木刻的门联、祠墙古色古香的壁画等,都是极具艺术价值的文物。斑驳沧桑的建筑,展示出古老深厚的文化与经济根基,亦散发出浓浓的客家气息,无论是建筑风格、雕刻手法,还是供奉的神灵、楹联的主题,均传承了中原客家的习俗和精粹。

         彭会资专家介绍说,该村的六大古迹,体现了博白客家人建筑风格上传承与创新的特点,生存发展上发挥集体的智慧和真挚团结的精神,反映出客家人崇文尚武、祈福求安的风俗习惯。建筑的结构、绘画、雕刻、楹联、牌匾等,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和艺术价值。

吉水村古祠堂极具艺术价值的壁画

文化现象:崇文重教英才出

         文化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物的融合与升华,是一个人、一个企业、一个地方发展的总动力。客家人正是靠千百年不断地传承"崇文重教"思想,重视文化建村、文化育人,才有了今天的英才辈出、文昌财盛。

         从吉水村"文道传今古,昌盛育贤豪"、"想前人英贤历代勋名书竹帛,看后裔俊俏千秋俎豆播馨香"等文气浓郁、豪气冲天的堂联楹联就可以看出,吉水村在传承、弘扬和发展客家文化和客家精神上方面,成为博白客家的一个缩影。特别是耕读文化、民间文化、美食文化的传承和艰苦创业精神的弘扬,使该村人才辈出、繁荣昌盛,成为博白客家山村一个奇特的文化现象,也是最值得游人细细品味的"百年老茶"。

古老的文昌庙

         耕读文化,成就了该村众多的优秀人才。"耕读传家,崇文重教"是客家文化中最具特色、影响深远的文化特征,在该村也烙下了深深的印记。在该村四百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村民推崇"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儒家思想,因此村民无论在多么艰苦的条件下,那怕是砸锅卖铁、卖房卖地,也要供自己的子女上学读书。因而流传下"生子不读书,不如养大猪"等民谚。 耕读文化和崇文重教的思想,无论是在古城、民居,还是在寺庙、宗祠都能感受到它的存在。该村古老的祖祠和文昌庙中"想先贤习礼学诗光昭史册,看后裔文韬武略丕振家声"等楹联,就是明显的力证。而老革命陈科龙就是该村耕读文化的典型代表。1921年出生的陈科龙兄弟姐妹多人,父母靠种地为活,家里很穷,年幼时就穿着麻鞋(草鞋)步行到几十公里外的合浦县读高小和中学,学费是村里以"消蒸常"的形式募捐来的几担谷子。艰苦求学的陈科龙终于考上中山大学,并在大学时就参加了革命,解放后当上了广州市正厅级领导干部。在耕读文化、崇文重教的影响下,村上人才辈出,解放以来该村就培育出大学生200多人,现有广西自治区政府副秘书长、广东省电视台副台长、大学教授、工程师等厅级干部7人、处级干部17人、党政干部和专家学者100多人、美国英国留学的学生有6人,在国内攻读博士、研究生的有10多人。

         发展客家文化,弘扬艰苦创业、勤俭持家的客家精神,培育出众多的商界成功人士,使该村成为博白客家的一个时代典范。从90元发展到亿万财富的陈树就是其中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典型代表。陈树有兄弟姐妹7人,父母都是地道的农民,少年时家境贫寒,父亲靠织簸箕并步行到山口卖点小钱为持生计。作为兄妹老大的他,不忍心看着父母辛苦劳作和举债供自己读书,于是初中时,就放弃学业,出来闯荡商海,帮助父母支持弟妹读书。父母变卖了家中值钱的猪牛等筹钱给他到外面寻做生意,可是由于缺乏阅历、经验,很快就变得身无分文。可是拥有一身闯劲,立志艰苦创业的他并不气馁,又向一堂叔借了90元钱,再次闯荡商海。90元身家敢闯商海,那种难以言表的艰苦、遭遇和磨难,令陈树终生难忘。他正是靠着艰苦创业、勤俭节约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意志,从普通推销员做起,成功将喷施宝推广到整个新疆,并引起了国家农业部和军垦农场的高度重视,经常出席两部场的报告会作报告。如今他的营销不仅覆盖新疆、西北,还打开了东南亚等国外市场。同时还在博白县城成功开发经营酒店、房地产等,成为资产超亿元的经济能人。致富后的陈树不忘回报家乡,累计捐资百万多元,大办家乡慈善事业。在陈树的影响和带动下,特别是在艰苦创业的客家精神的激励下,如今该村成功走出了10多位像他一样拥有千万资产的经济能人,并带动上百村民从事商业企业工作。

文化演出

         此外,该村的文化建村、文化育人,还体现在兴盛的民间文化上。舞狮、舞龙、唱山歌、唱鬼头戏、吹喃嘟等,是该村民间文化的主要形式。每逢春节、清明节和新居、婚宴等重大节庆,敲锣打鼓、舞狮舞龙、尽情欢庆,是村里开展较多的一项文化活动;村民爱唱客家山歌,在山上或田野劳作时,总爱唱上几句,表达心中的喜怒哀乐。"头伏青蛙顶呱呱,吉水妹子象朵花。里里外外一把手,发家致富众人夸","吉水美名传四方,一年四季果飘香。黄皮果蔗销城镇,桃子菠萝卖市乡。房前屋后任君选,馋死天宫皇母娘。"这些形象生动的山歌,唱出了村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丰收的喜悦;唱鬼头戏则是村中古老传统的一种文化娱乐活动。每逢喜庆节日或丰收结束,就搭上戏台唱个十天半月。祈求神灵护佑的村民,要在恩主神灵面前唱上几本鬼头戏,祈福还愿、叩谢神恩,这种古老的传统一直延续至今;吹喃嘟则是小孩在七月十四节最喜爱的活动。由于村民喜爱文化活动,在2009年春节期间,陈树自愿出资16万元,请来广东湛江市一粤剧团到村里演出,从大年初二至初八,连续演出8场,让村民看个够、乐个够。还在大年初一举办首次"吉水杯"村民卡拉OK大奖赛,让农民一展歌喉。并组织两个200多人的狮子队,专门为返乡农民工拜年。

         客家文化的传承与兴盛,使该村文明之风盛行。传说解放前,村上还未建有城堡,一国民党部队路过村并住在村里,本想抢点粮食财物。师长在洗澡时掉下一块夜光表,村民捡到后还给师长,师长感激村民拾金不昧,下令部队不抢村,不拿群众财物。村民的文明之风延续至今。文明之风盛行,有力推动了文明新村的建设。2009年该村被列为博白县新农村建设试点村,一个融汇传统客家文化、秀美风光、人文古迹、现代农家旅游的新农村,即将在桂南大地上闪亮登场。

         有道是"松苍杉茂誉腾芳,山峻河清名显扬。吉利呈祥家业旺,水村美景共天长。"吉水村的醉人美景、传奇古迹、丰厚文化、文明之风,一定会越来越受到广大游人的关注。

最新评论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3-29 19:43 , Processed in 0.010996 second(s), 7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