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毛里求斯华人仍传统 客家娘酒飘香印度洋明珠

2008-12-26 19:02| 发布者: huangchunbin| 查看: 1746| 评论: 0|原作者: 羊城晚报|来自: 国务院侨务办公室

 
在毛里求斯南顺会馆里,每天都有很多华人妇女在这里活动。

  登上毛里求斯航班,记者的心情一下就轻快起来。

  不是因为脱离了治安严峻的约翰内斯堡,而是要去的那个地方,让马克·吐温说出这样的话:上帝先创造了毛里求斯,才创造伊甸园。

  最重要的是,记者热切地想去看看,在那里生活了好几代的客家人,离开了山林,沐浴在阳光、海滩、珊瑚礁的怀抱里,变成了什么样?

  看着《地道战》长大

  毛里求斯不大,分成了三个城市,首都是路易港,华族大多生活在这里。其中,绝大多数是客家人。别的不说,在毛里求斯,春节可是法定节日。可见毛里求斯华人的地位。当地电视台还会在固定的时间播放中文节目,有老电影,也有纪录片。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当时就是直播的,不过讲的是法文。

  在路易港漫步,满大街都是中国的商品,那感觉就像逛西湖夜市。更准确点说,像内地小城市的灯光夜市。因为街道两旁的商店可不像北京路,有上世纪80年代初的味道。

  为记者开车的向导就是一个出生在毛里求斯的客家人。他所描述的童年生活,居然和万里之外的我们何其相似———

  小时候最喜欢看露天电影,就在仁和会馆前面的小篮球场,反反复复地看《地道战》。对了,还有《地雷战》,到现在连台词都还会背。

  此外,还有升旗仪式。早在19世纪70年代,漂泊到毛里求斯的客家人就开始在修建关帝庙的基础上成立会馆。“仁风施异域,和气话中原”,为了让孩子们记住自己的根,会馆还创办了中文学校,授课都用客家话。新中国成立后,中文学校的师生们,甚至每天坚持在会馆前面的小广场升五星红旗。

  年年冬天照酿娘酒

  最早来到毛里求斯的,是南顺人(南海顺德),梅州一带的客家人紧随其后。后来,大部分的南顺人继续向马达加斯加、南非开进,客家人却喜欢上了这个印度洋的明珠,开始扎根繁衍。

  百年光阴,记者看到的客家乡亲,依然很传统:穿着打扮、说话,都很“客家”。每家每户的日常菜里,酿豆腐、客家咸鸡也依然是保留菜式。

  据仁和会馆秘书长罗球寿介绍,大多数家庭甚至还保留酿娘酒的传统。要知道,毛里求斯即使是冬天也超过15摄氏度,并不是特别适合米酒发酵。“只能在冬天比较凉快的时候抓紧时间喽”。说起酿酒,罗球寿笑眯眯的,“酒很小气的,酿的时候要沐浴更衣后才能靠近它,酿好后上面还要放把刀”。这跟记者在梅州听来的一样。不过,罗球寿也发愁,到第三代、第四代,会酿酒的越来越少了。

  梅州人擅长打乒乓球。不想,岛国客家也有不少高手,常常拿全国冠军。仁和会馆一到傍晚,就能看到白色小球四处飞舞。

  只吃两餐 亲面行礼

  活在异国,改变依然悄悄存在。

  以前客家人三餐都要做饭来吃,好应付繁重的体力劳动。可在毛里求斯,人们大多按照欧洲的习惯生活:一天只吃两餐,中午那顿吃点饼干或面包就随便对付了。无论是客家乡亲和南顺人,慢慢地也适应了这种节奏,只吃两餐的人越来越多。

  被淘汰的还有“筷子”,入乡随俗,很多的年轻人都喜欢用刀叉和盘子。

  最吸引记者目光的却是打招呼的方式。

  刚到路易港的记者,正和一长者聊天,一位年轻媳妇走近,他们居然是按法国礼仪“贴脸”打招呼。很快,记者就发现自己纯属“少见多怪”,因为,大家都是这样做的,很自然,也很温馨。异国的乡亲,显然对这种亲密很受落。

广东乡亲乐回老家娶妻

  华人族群不大,婚嫁更成了头等大事。记者在毛里求斯时有个印象:怎么遇到的人相互大都是亲戚啊?于是,回老家找个新媳妇,在这里成了一种“时尚”。和几位新媳妇聊天,对毛里求斯乡亲的生活,就更有了形象认识。

  住着海景房 没地方逛街

  陈媛媛是个客家女孩。她嫁过来之前,在深圳的房地产公司做销售。

  因为有个舅舅在毛里求斯,媛媛认识了现在的丈夫。刚到毛里求斯,她甚至觉得“这里很落后”,和深圳相比,没有高楼大厦,没有灯红酒绿。

  可很快,她感受到了毛里求斯的好:气候一流,生活压力小,在深圳却是可以让人“喘不过气”来。

  如今,小两口买了一块地,起了三层楼,正对大海。“这要是在深圳,买个鸽子笼可能都不够。”

  不过,才来三年不到的媛媛也有烦恼,生活圈局限在唐人圈,“英语就够难了,法语就更别提了”。另外,毛里求斯没什么地方逛街,这一点让她常想念深圳。

  曾经很孤单 现在很活跃

  刘小雯嫁的是顺德乡亲。在毛里求斯,生活着两千多的南顺人。

  1995年,佛山和路易港结成姐妹城市,佛山新华商场来到万里之外办商品展览,商场职员刘小雯就被高大帅气的先生“俘虏”了。

  初到毛国,最大的痛苦是“孤单”。刘小雯在国内搞的是共青团工作,喜欢热闹,一下成了家庭主妇的她很有些不适应。小孩慢慢长大,她还是不顾先生的反对出来工作了。如今,她负责“打理”南顺会馆的日常工作,搞得有声有色,教语言、学舞蹈、打太极,各种活动排得满满的。

  可刘小雯坦言,这10来年国内发展太快了,她回乡探亲都不敢见朋友,毛国生活节奏慢,很多新鲜事物她都不了解,朋友的话题她都接不上。于是,她经常带孩子回国,“就是要让他多接触新东西”。

  记者手记

  后代往外走趋势似难挡

  毛里求斯的侨团经营有方,很有凝聚力。像仁和会馆,在百年的岁月里购置了不少土地,占了路易港市中心地段大半条街。如今,他们正在寻找投资商,希望能进行更有效的开发。

  但当地的乡亲们还是不可避免地面临一个问题:华族缺乏新鲜血液的补充。

  过去,客家人的家庭都有十个八个孩子,可现在,大多只生一个。过去,他们习惯勤勤恳恳地在毛国经营商店,可现在,第三代、第四代出国留学后,往往都留在国外发展了。毛里求斯的阳光海滩,对年轻人来说,更像是度假的地方,或者是养老的地方。

  娶些媳妇回来,也似乎不能阻挡这个趋势。该怎么办呢?值得想想。

  客家人建成最大食品厂

  蔗糖业是毛国的支柱产业,首屈一指的糖果就出自客家人。

  仁和会馆的会长林检祥,就是林氏糖果的创始人。

  林检祥1936年出生于梅县,1岁就到了毛里求斯,6岁被祖父送回国接受传统教育,16岁时重返。

  1970年,林检祥决定开办自己的糖果厂。因为缺乏资金,没有钱买机器,一切全靠人力。因此,每一粒糖果的诞生都包含着林检祥夫妇的汗水。作坊是简陋的,工具是简单的,但凭借着祖父流传下来的过硬技术和打工期间树立起来的良好口碑,林检祥的糖果厂很快创出了一片天地。林检祥并没有满足,他扩建了厂房,并从国外引进了先进的糖果生产线。如今,林氏集团已成为毛国最大的食品厂。(羊城晚报)

最新评论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4-29 07:52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