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走进龙南“十姓围” 典型的客家村落(图)

2008-4-26 12:57| 发布者: 未名扁舟| 查看: 2020| 评论: 0|原作者: 网络转载|来自: 网络转载


围屋耸秀  钟意坤 摄

   “刘黄何谭肖,温朱池江毛”这两句姓氏顺口溜在龙南广为流传,凡是上了点年纪的人都知道,这十姓指的是桃江的“十姓围”。只是后来顺口溜传得变了味,取其谐音,说成“硫磺火炭硝,瘟猪撕光毛”,含有贬义的意思,说这个村庄吵口打架的事几乎天天发生,村容村貌非常难看。

    前不久同一位作家聊天,说到赣南客家习俗和村庄的名称,他说有不少村庄以姓冠名,全村的人都同一个姓。风雨岁月,历史沧桑,当初一个以姓氏冠名的村庄,如今村庄名没有改,却没有一户原姓人家,这是一种非常有趣的文化现象。基于这一话题的启发,我们对“十姓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择一晴朗天气,驱车来到了大山深处的“十姓围”。

    “十姓围”地处龙南县西北部高山犁壁岭下,紧挨着洒源圩,离县城约15公里。这里的大地名叫洒源堡。“堡”是明清时期官府为实行军事管制而设的行政区域。洒源圩虽离县城远,因龙南唯一通往广东的路在此境内,故而过往人多。但由于地处深山老林,历史上土匪出没无常,社会治安比较乱,是官府强制管理区域。

    在热心的退休老师王立昊的引领下,我们走进“十姓围”。围门朝东北方向偏东,两道门两道栓,墙壁是泥土夯墙,占地2000多平方米。这围四角没有炮楼,没有走马廊,没有任何用于长时间被困的生活设施,全是一厅两厢房的两层瓦屋,是典型的客家村落。正对大门的是一幢二进的祠厅,饱经沧桑的祠厅还基本保持完整,祠厅前后左右的瓦房大多已倒塌,或摇摇欲坠,残墙瓦砾间杂草丛生,与周边新建的漂亮房子显得很不协调。

    王老师领着我们走访了几位老人。这些老人都是祖祖辈辈生活在围屋里的,谈到那两句姓氏顺口溜的传说,他们一个个气得发抖。他们说,“十姓围”是有十个姓,那是“周叶林黄凌袁赖郭李曾”十个姓,与顺口溜说的十姓相差甚远。说起他们的开基祖,他们一个个极为自豪,引以为荣——清乾隆年间,散居在洒源圩周边的“周、叶、林、黄、凌、袁、赖、郭、李、曾”十个人平时常来常往,亲如兄弟,有的结为了亲家。有一天,他们十人相聚在一起,划拳饮酒,无话不说,无事不谈,友情如蜜糖一样甜蜜,说到兴头上,不知谁提议:我们十兄弟择一块地建房,大家生活在一起,天天饮酒聊天,相互照应更方便。他的提议得到了其他九人的响应。说干就干,十人出钱出力,两三年时间就做好了围屋,十户人家择一黄道吉日同时搬了进来。搬家这天,他们在祠厅里大摆酒席,请来地方上的乡绅人士把个新围闹得人欢马叫,好不热闹。

    古时候十姓人家同建一个村庄并不多见,而住在一起无争无斗、和谐相处更是少见。按中国的习俗,一个姓氏就有一个堂名,“十姓围”住着十姓人家,他们为了体现团结友爱,起了一个十姓共同的堂名“爱敬堂”。在我们对客家习俗的了解中,还真少见几个姓共一个堂名的,这是团结和谐的象征,把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彰显得淋漓尽致,令后人叹服和景仰。在那艰苦的年月,“十姓围”人勤劳勇敢,他们繁衍生息,代代相传,但岁月淘尽千古事,人间悲喜总发生,时间过去了200多年,现在围内只有开基时的林、袁两姓,其他八姓人家早已从围屋中消失。82岁的林芳福告诉我们,开基祖的十姓人家和睦相处了二三十年,他们去世后,后代又和谐相处了几代,后来其他八姓从围屋中消失,主要原因有:一是外出做生意举家外迁,二是没有生下儿子自然断了香火,三是躲避仇家追杀外迁,四是随亲人外迁。林芳福说,他们林姓的开基祖玉珍公从一个叫枫树岗的地方搬进围内后,其子孙就没离开过,到现在已传了十五六代,目前围内有林姓人几十个,他们仍像祖先那样和谐相处,生活得非常幸福愉快。采访中了解到,围内现有七个姓氏,除林、袁两姓是原姓外,其余五个姓氏的人是先后从外地搬入的。社会的发展,姓氏的变更,人际关系越来越错综复杂,嵌入围内的不和谐因素也越来越多,后人渐渐搬出老屋,并在老围周围建新房,围内渐呈衰落之势。近年,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十姓围”人也自觉地投入其中,营造出一股清新的气息。

    王老师高兴地告诉我们,现在围内已成立了修缮祠堂的理事会,村民们表示要继承先祖们的传统美德,发扬团结友爱精神,把一个崭新的“十姓围”展现在世人面前。(张腾  唐为民)

http://www.gndaily.com/NEWS/2008-4/2008425234637.htm

最新评论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4-18 15:22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