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规划理念 |
|
坚持生态优先 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 |
作为环境条件良好的后发地区,河源市中心城区的发展应突出生态优先的理念,树立生态文明观,实施生态建设战略,力争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城市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不断增强河源市中心城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
坚持区域协调 推进跨区域基础设施共建共享 |
河源市中心城区应加强与周边区域,尤其是与珠江三角洲区域的协调,促进区域的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包括供水、排水、污水处理、垃圾处理、交通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
坚持城乡统筹 实现城乡一体 |
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河源市中心城区应充分发挥工业对农业的支持和反哺作用、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机制,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同时,应持续创造良好平台,吸引农村劳动力、农村人口进入城市,让更多的资金、技术、人才流向农村,大力提高城镇化水平,实现城乡一体化。 |
2、发展目标定位 |
|
|
(1)生态建设目标:生态园林城市 |
建设生态园林城市是贯彻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要求的具体体现。未来河源市中心城区将持续努力打造生态环境良好、绿地系统完善、城市生态敏感区域得到有效保护、人文自然景观和谐融通的适宜创业与居住的生态园林城市。 |
(2)区域协调目标:统一、有序、共享 |
制定统一的发展战略,明确一致的目标和发展方向,统筹安排中心城区范围内的各类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协调城市建设时序,实现河源市中心城区范围内“一区两县”及各类开发区(工业区)统一协调、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目标。 |
(3)产业发展目标:结构合理,集约化和集群化程度高 |
河源市中心城区应通过大力改善投资环境、完善经济结构、整合各类资源来着力提升产业竞争力;通过推进工业化带动服务业,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等途径来提高经济实力,促进产业集约化和集群化水平的提高,成为极具竞争力又具备较强经济实力的中心城市。 |
(4)空间发展目标:集约紧凑 |
通过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引导城市由分散走向有序;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构筑集约、紧凑、和谐的城市空间。 |
(5)文化发展目标:客家古邑,万绿河源 |
深入挖掘河源客家文化底蕴和历史渊源,弘扬具有独特魅力的客家文化;在建设生态河源的基础上,丰富万绿河源的文化内涵;充分展现河源丰富且独特的恐龙文化资源,打造国内外知名的恐龙文化之乡。 |
|
河源市中心城区的发展定位:粤东北特色中心城市,河源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新型工业、旅游休闲业为主的生态园林城市。 粤东北特色中心城市:《广东省城镇体系规划(2007-2020)》确定河源是粤东北山区的中心城市之一。在未来的发展中,随着河源市中心城区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功能的日益完善,以及“客家古邑,万绿河源”城市特色的日益凸显,河源市中心城区将成为粤东北独具特色的中心城市。 河源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河源市中心城区是市人民政府所在地,是河源市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以新型工业、休闲旅游业为主的生态园林城市:以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为目标,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发展生态工业,加强各类设施的建设,实现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有机协调,形成最适宜人居、旅游、创业的山水园林城市。 河源市中心城区应逐步实现以清洁生产为主要特色,以生态工业园为主要载体,通过发展效率高、产出大、污染少等类型的工业,打造循环经济发展的示范城市。同时,依托河源市中心城区丰富的自然、人文、古生物资源,大力促进具有以休闲度假、会议旅游、科普教育等为主题的休闲旅游业发展。 |
发
展
规
模 |
(1)人口规模 |
规划到2010年,河源市中心城区常住人口达55万人,比2006年增加约9万人;2020年河源市中心城区常住人口达75万人左右,比2006年增加约29万人。 |
(2)建设用地发展规模 |
通过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实现有效节约用地。规划到2010年,河源市中心城区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64平方公里以内,人均建设用地规模约为110-120平方米;2020年河源市中心城区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83平方公里以内,人均建设用地约110平方米。 |
附 录 |
 中心城区在河源市的区位 |
 中心城区规划范围 |
区位条件 |
|
河源地处珠三角东北门户,是粤赣、广梅产业带和城镇轴的轴心和接力站,区位优越,资源丰富,生态环境条件突出,交通便利,是广东经济北上,向内梯度推进的接力站和支撑点,是南连珠三角北接闽、赣、浙的重要通道,是广东省优质生态环境基地和生态屏障。 中心城区位于河源市域西南部,与惠州接壤。高速公路、铁路、水路南北贯通,距离香港、广州、深圳、东莞、惠州等大城市均在200公里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