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冠豸山水客家情

2006-11-13 10:59| 发布者: 管理员| 查看: 4019| 评论: 0|原作者: 网络转载|来自: 网络转载

冠豸山水客家情
--林则徐在连城的行踪与墨迹
在八闽的奇山秀水中,连城冠豸山与武夷山同属丹霞地貌,不仅山雄奇,水幽秀,而且人文鼎盛,钟灵毓秀。“游人乍见遍地草,识者惊叹满山宝”便是它真实的写照。在冠豸山的“东山草堂”有块名列“中华名匾”的镇山之宝--民族英雄林则徐题墨的“江左风流”,它那刚劲洒脱的书法,宛如当年林则徐禁烟护国,抗击洋鬼子的英雄气势,为名山增添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文革”时,名匾曾经流失民间,历经磨难,它的寻访、回归过程,既是一部悲剧更是一部喜剧,颇具传奇色彩。要问这千古精英的名人墨宝,如何落迹连城冠豸山?这要从林则徐与连城客家谢氏说起--
林则徐与客家谢氏情谊
连城是客家人聚居地之一,谢氏是连城的大姓,祖籍河南陈留郡,故谢氏郡望为陈留,堂号宝树,亦称江左名家,东山遗风,乌衣世族,人才辈出。清代连城父子进士谢凝道、谢邦基便是谢氏的杰出代表人物。
谢凝道,字芝田,清嘉庆丙辰(1769)恩科进士。先就观政吏部,任稽勋司员外郎,掌文司验封司印务,陛考功司郎中,督理户部宝泉局总监,保荐监察御史。壬戊会试同考官,授广西梧州知府,升任云南迤西兵备道。在任内,谢凝道体验民情,建书院赈孤寡,兴利除弊,深得百姓称赞。回故里后,振兴礼乐,行善好施,是一位政绩斐然、口啤皆好而有著作传世的进士。
其子谢邦基,字洛初,嘉庆辛未进士。曾任甘肃陇西县知县,后调广东海康、海阳任知县。在海康三年,他体察民情,发放群众修堤筑书院,深得百姓爱戴,当地群众曾建“谢公亭”为其歌功颂德。在调任海阳知县期间,他敢于除强暴,清积案,设义学而深得民心,也是一位政绩卓著,万民景仰的进士。
谢邦基与林则徐是辛未同科进士,交谊深厚。清道光甲申年(1824)恰逢谢凝道60大寿,谢邦基诚邀林则徐到连城喝父亲的寿酒并游览闽西名胜连城冠豸山。于是,便有了后来林则徐与连城冠豸山结下的不解之缘--
林公畅游冠豸留墨宝
“东山草堂”兴建于明万历年间,座落连城冠豸山“一线天”左侧的灵芝峰下,为谢氏客家子弟修学育才的古代书院。1824年春夏的一天清晨,红日冉冉东升,天色朗朗万里。林则徐在谢邦基的陪同下,兴致勃勃地登临冠豸山。在“半云亭”,回眸鸟瞰缭绕如练的九曲文川河,它象一条银白色的纽带,穿城而过,把城市与乡村,高楼与农舍,构成一幅美丽的田园山水风光,令人赞叹不已。林则徐盛赞连城山川秀美,地灵人杰。他们登丹梯云栈,观赏滴珠岩上名儒黄公甫的“冠豸”石刻;穿桃源,踏竹径,仰望高耸云端的“五老峰”和“灵芝峰”,林则徐被其雄奇峻峭的英姿叹为观止。来到“一线天”口,忽闻左侧“东山草堂”内传出琅琅读书声。林则徐不觉一怔,难道冠豸山上还有学堂?谢邦基谦恭道:“少穆兄,这是我们谢家的书院,进去看看如何?”林则徐应允道“想不到豸峰幽境,竟然还有朗朗书声,难得,难得!”走进“东山草堂”,只见正厅内一群谢家子弟正襟端坐,手捧诗书,随老师在诵读诗文,心里十分高兴。林则徐从这些雅童的读书声中,看到客家人重视教育、努力培养人才和学生发奋读书的场面,十分感动和敬佩。当得知执教的老师就是谢邦基的弟弟谢邦钓,又名小田时,林则徐更是敬佩有加。他联想到历代谢氏名流,不都是从这童雅书声中,发愤攻读,博览古今,积蓄才学,而成为国家栋梁,创立千秋伟业的么?林则徐顿感才情迸发,当即要来文房四宝,挥毫题墨:“小田年弟,偕群子侄,读书弦诵于东山草堂,风雅名流,不愧为乌衣之族,因题赠曰”下面是遒劲有力的“江左风流”四个大字。落款:“清道光清和毂旦,少穆林则徐题。”据《谢氏族谱》记载,林则徐在“东山草堂”题写的“江左风流”四个大字后来被谢氏子孙制成长195厘米、宽57厘米的阴刻银粉题匾,悬挂在“东山草堂”正厅,成为勉励客家人尊师重教,培养人才,发奋发图强的座右铭。
“江左风流”题墨的寓意有二层,一是“江左”作为古地名,古人在地理上以东为左,以西为右,因此江东又名江左。东晋及南朝宋、齐、梁、陈各代的根据地都在江左,当时人又称这五朝及其统治的全部地区为江左,南朝人则称东晋为江左。二是“风流”是一种人格美,指遗风、风度,文学作品之美妙超逸等。 林则徐的题墨既是对谢氏家族重视教育的赞誉,也是对客家人后代的期望和勉励。谁知,一场“文革”浩劫,东山草堂横遭劫难,名匾也随之流失,默默地承受着岁月的磨难。好在后来拨乱反正,盛世重史,旅游兴县--
中华名匾喜回归
上世纪80年代初,连城县决定开发冠豸山风景区,寻访林则徐的这块名匾成为当务之急。时任连城县文化局副局长的谢桂犀同志承担寻找名匾的重担。他利用各种机会四处宣传文物保护的重要性和名匾对提高冠豸山知名度的意义。同时告诉群众,谁能提供名匾线索奖励50元,献出名匾奖励200元(当时算是重奖了)。一年后,在调查中得知,这始被尼姑当床板用,尼姑被赶下山后,名匾则不知去向。1986年,一件偶然发生的事件,使名匾的寻找工作柳暗花明,出现转机。在冠豸山擅自开山炸石家庄一位谢姓农民,被公安人员在炸石现场收缴了一部自行车,还要他写检讨,保证今后不再在风景区炸石,否则就要拘留他。这位不识字的农民吓坏了,赶紧找到谢桂犀,请他帮助写检讨。谢桂犀认为,这位农民住在冠豸山下,有可能知道名匾的线索。于是,他对这位农民说,检讨书不代写,但有一个机会,只要能找出名匾,可以通过领导向公安局通融,将功补过,不要拘留而且还给奖金。谢桂犀还写了一张名匾的字样,要他回去寻找。想不到第二天清晨,这位农民就匆匆忙忙地赶到谢桂犀的家里,说昨晚在村中连夜寻找,结果在他女婿家的厕所里翻出一块盖粪坑的木板,上面的字很相似,但不敢确认。谢桂犀听后欣喜异常,连忙赶到他家,果然是“江左风流”题匾,真是踏破铁鞋无处觅,得来全不费功夫。但遗憾的是“流”字右边的三点水和林则徐的落款已被锯掉,板上粪渍斑斑,蜘蛛结网,名匾惨不忍睹。问其原因,是当时因为粪坑较短,盖不下去,于是把多余的板锯掉当柴火烧了。好在题匾仍存四分之三真迹,已算万幸。后来,谢桂犀借去福州出差的机会,到“林则徐纪念馆”要来林则徐的印鉴,再请来县里的书法家仿照原字体,将“流”字三点水及落款“清道光甲申清和毂旦,少穆林则徐题”字样修补完整,重振名匾昔日的雄风,重返“东山草堂”。1989年全国征集出版“中华名匾”条目时,“江左风流”以其乃林则徐珍贵墨宝并具传奇经历而荣幸入选。除此之外,在连城谢氏族谱中,还有一篇林则徐--
声情并茂的墓志铭
谢邦基是连城清代进士谢凝道的次子,字建屏,别字意云,号洛初。邑廪生,中式嘉庆戊辰恩科第三十二名举人,辛未科会试中式第一百八十九名进士。钦取内廷咸安宫教习,特授广东雷州府海康县知县,调潮州府海阳县知县,嘉庆戊寅科己卯科广东乡试同考试官,卓异候升加二级,诰授奉直大夫。
谢邦基24岁登科就仕,与林则徐同第辛未进士,林比谢长两岁,俩人交谊甚笃。谢邦基英年早逝,不幸于道光丁亥年粤东公廨逝世,享年仅41岁。其妻胡氏也仅36岁夭折。受其子阶兰、阶树之请,以林则徐与其之交情深厚,特为谢邦基撰写了一篇声情并茂的《墓志铭》,深切悼念挚友。铭曰:
覃恩诰封奉直大夫,广东海康、海阳知县,卓异候加二级,洛初同年谢先生,暨德配诰封宜人年嫂胡宜人墓铭。
君姓谢氏,讳邦基,字建屏,号洛初,汀州连城人。名宦芝田观察公令嗣。以戊辰名孝廉,与余同第辛未进士。君考取咸安宫教习,在京与余日相过从,樽酒论文,倾倒一座。闲谈时务,备觇经济。予窃叹君才优学裕,年富力强。异日本经济术,以饬吏治,建树当有大过人者。比岁出宰粤东,历任海康、海阳。敬教劝学,兴利除害。数年间,敷政优优,廉能素裕。所至民富,所去民思,宦绩备载粤志,不复赘。戊寅已卯分校秋闱,得人称盛。当其时,名宦芝田年伯,出守梧郡,观察迤西,丕著懋绩。君以翩翩贵公子,抚循剧邑。一本年伯治法以为治人。谓君家有治郡谱,不其然乎!大宪嘉之,称为粤中第一令尹。以卓异荐余上书于年伯,谓君有王佐才,宜养成公辅器,以留为异日大用,何期不永其年,竟以一令终惜哉!君乐善好施,捐义仓、修贡院、置贡田、设义冢,一切义举不可枚数。要皆克承先志,为桑梓光。诗曰:无念尔祖,聿修厥德,君其有焉。君生于乾隆丁未年九月初二日午时,卒于道光丁亥年七月二十三日寅时,粤东公廨,享年四十有一。
德配胡宜人,户部浙江司员外郎鹤汀公女,现任安徽按察使心梅公姐。十八于归,孝顺两堂,惠和娣姒。贵而能勤,富而能俭,非所谓缘兼德行备孝慈者欤。生男二,长阶兰,邑庠生。次阶树,邑庠生,出嗣伯兄邦韶公。孙象元,女二,孙女四。宜人生于乾隆甲辰年五月十三日未时,卒于嘉庆己卯年十二月初五日未时,享年二十有六。今以道光十七年十二月十八日午时,合葬于本邑南关桐子巷穴,坐戍山辰向兼乾巽庚辰分金。阶兰等经予为知君之深,请予铭志。余谨徵实行,用表贞珉铭曰:猗欤谢君,为英为灵,下应河岳,上应日星。文章政事,卓有典型,策名天府,奋翅南溟。德思勒石,绩可书屏。疮痍系念,案牍劳形,年刚强仕,遽归【】冥。配维淑女,德迈尹邢。晨偕捧膳,夜伴读经。四德俱备,兰【】流馨。卜吉今厝,嘉耦同茔。鹿眠于窠,鹤舞于庭。俾尔孙子,纡紫拖青,跄跄济济,翔步大庭。寝炽寝昌,有如此铭。
兵部尚书两湖总督,年愚弟林则徐顿首拜撰
四川承宣布政使司,年愚弟苏廷玉顿首拜书
此《墓志铭》保存在《连城谢氏族谱》内。
(福建省连城县塔背巷6号李贞刚  邮编366200 电话:0597-8929961)

最新评论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4-16 18:59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