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kkanews 发表于 2014-1-25 15:42:16

福建龙岩书写四幅“诗篇” 打好乡村旅游第一枪

中国网1月24日讯 记者从福建省龙岩市旅游局获悉,近年来,龙岩市深入贯彻“美丽中国·生态文明”的发展理念,充分发挥闽西生态旅游资源优势,主动融入我省建设全国生态旅游先行区的发展大局,正确处理好“百姓富”与“生态美”的关系,坚持走“清新福建”的科学发展之路,加快推进乡村旅游健康有序发展。都市乡村休闲旅游植根农村,依托城市,惠及农民,融通城乡,是城乡统筹的新兴产业形态。龙岩将坚持不懈地推进都市乡村休闲旅游发展,使之成为促进现代化农业发展、农民就业增收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力抓手,书写龙岩“百姓福·生态美”华彩诗篇。【运筹篇】书写美丽中国的龙岩诗篇,凸现一村一品,建设闽西特色乡村。为全面贯彻落实十八大提出的“建设美丽中国”的总体要求,加快“清新福建”旅游产业的发展,打好生态牌,龙岩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结合自然生态资源、民俗文化、产业基础和区位条件,建设闽西特色美丽乡村。打造了一批在群众中“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的精品示范区,并实现了一县一特色。将全市乡村旅游经营单位纳入旅游市场统一营销范畴,积极宣传推介乡村旅游产品和线路。汇集各县(市、区)民俗节庆活动,统一推出“月月有活动季季有高潮”系列乡村旅游活动,吸引各地游客前来感受“春赏花、夏耕种、秋摘果、冬美食”的乐趣。通过举办永福樱花节、万安春笋节、水果采摘节、漳平水仙开茶典礼、连城客家元宵狂欢节等特色节庆活动,着力建设绿色生态走廊,培育和发展特色生态旅游市场,以此进一步带动和促进乡村旅游发展,拓宽群众增收渠道。【建设篇】把握原汁原味的乡土风貌,注重硬件软化,软件过硬。乡村的自然风貌是乡村旅游的生态本底,农民的生产生活和独特的地域文化是乡村旅游的重要吸引力。龙岩在建设特色景观名镇名村的过程中,既要实现“百姓富”又要保持“生态美”;既要做到基础设施“软”化,又要保证服务质量“硬”化。基础设施“软”化,就是生态化、自然化。尽量减少硬质护坡、水泥路面,多栽树、多栽花,使农村生态环境绿化、美化、香化。服务质量“硬”化,就是用服务的高标准,提升农家乐的吸引力。龙岩特别注重对乡村旅游管理、接待礼仪、客房住宿服务、餐饮厨师技能等方面的培训,与旅游专业院校合作,引进急需的乡村旅游发展人才,使都市乡村休闲旅游健康、持续发展。【运营篇】突出互动体验的乡居生活,由吃农家饭向流农家汗、睡农家炕逐步递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坚持“一心两点”原则,做好“吃什么、住什么、乐什么”三个层次,逐层递进。“一心”即“红军味”是核心。红军味核心优势在一个“红”字,突出红军味,让学员深层走进历史,了解是怎样的山水与人民创造了闽西辉煌的历史。“两点”即“舒适自然”、“参与体验”是两个基本点。一是游客可以体验农家乐保持红军味的要点之一是坚持“自然化”原则。实现乡村田园风光保持良好,乡村新建建筑和乡村环境相协调,红军饭卫生、安全,接待淳朴热情,避免使用有毒、有腐蚀性和有感染性的物品等细节性问题。二是“可参与性”是乡村农家乐区别于城市大酒店的一大特色。农家乐集参与性、娱乐性、知识性于一身,游客们通过亲自从事野外拓展训练生产活动,既可从实践中获得乐趣、锻炼身体,又可体验乡村生活。特别是来之繁华都市的游客群体,不仅能亲身体验乡村生活,而且可以让他们更了解农村。发展龙岩红色旅游,进一步合理配置体验性乡村旅游项目,建设符合游客需求的民俗产品,使乡村成为游客休闲的天堂,农民兴业的乐土。【感悟篇】打造富民安居的“希望田野”,乡村结构正由“哑铃型”转变为“橄榄型”。发展乡村旅游不仅要带动农民致富,更主要的是从根本上改善农村面貌和生态,促进乡村结构更加合理、优化,使乡村活力无限。龙岩建设乡村旅游古田镇五龙村,让农民得到三大实惠:住宅变“小别墅”,通过装修改造,原有民房成为里外一新的小别墅,固定资产大幅增值;农民变老板,外出打工的农民纷纷回流办起“红军客栈”,变身个体老板,曾经凋敝的乡村重现生机与活力;农副产品变旅游商品,农副产品走上餐桌,统一包装销售,附加值大幅增加,如红军可乐(客家米酒)等。改变了过去农村“一老一小”为主,壮劳力外出打工,产业呈现空壳化现象的“哑铃型”结构,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壮劳力纷纷返乡参与经营,逐步形成极具活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橄榄型”结构。(伍策 冷竹 唐唐 吴丹平 谢丽珠)
网络来源:http://news.xinhuanet.com/yzyd/travel/20140124/c_119117716.htm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福建龙岩书写四幅“诗篇” 打好乡村旅游第一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