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幽兰 发表于 2012-10-22 15:01:34

民俗专家细说福州重阳

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

  庆祝重阳节的活动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重阳佳节,寓意深远,人们对此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唐诗宋词中有不少贺重阳,咏菊花的诗词佳作。

  今天的重阳节,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在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全国各机关、团体、街道,往往都在此时组织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的老人们秋游赏景,或临水玩乐,或登山健体,让身心都沐浴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不少家庭的晚辈也会搀扶着年老的长辈到郊外活动或为老人准备一些可口的饮食。
又到重阳。福州登高,其实3000年前早有记载;在福州,登高的意义与众不同,它是希望家中的孩子快快长大。除了登高,福州重阳还有不少独特的味道,如乌山上放风筝,吃九重粿……昨日,福州民俗专家郑子端和齐上志一起为大家细说端倪。早在3000年前的闽越古国,就有关于“福州登高”的记载。福州的《三山志》,记载了闽越王无诸登高的故事,他登高的地方,当时叫“九日山”,就是现在的于山。据传,当年闽越王和众大臣在“九日山”上喝菊花酒。而用来盛菊花酒的大石樽,到清朝嘉庆年间还存在,后来不见了。近年,于山景区改造修复时,仿制了一个大石樽放在了于山鳌峰顶上。“福州登高的意义,是希望小孩快快长大,这点和外地也不同。”福州有句俗语,“白天爬乌山,晚上登于山”。这句俗语,说的就是“这两座山是福州人登高常去的地方”。郑子端说,城里的人登高的地点在乌山,台江那里的人登高的地点在大庙山,而仓山区的登高地点在烟台山。郑子端还说,乌石山上有两块很平滑的大石头,相倚而立,十分奇特,人家说这叫做“桃瓣李片”,当时大人带着孩子登高,让孩子在上面跳一跳,意思就是很快长高了。在大庙山上,也有一块天外飞石(陨石),相传小孩站在上面,也会很快长高。昨日,大庙山下一位店主说,当年附近的居民都带着小孩去山上登高,老人们都说,山上有块古代的陨石,踩在上面会长高。这块石头在“文革”期间被当作“四旧”移走,后来,有人在大庙山的登高亭外立了一块相似的石头来替代原来的登高石。(苏燕梅 包华)相关报道城内乌石山、南台大庙山、仓山烟台山 旧时重阳三座山顶风筝齐飞很壮观 民俗专家说,福州人最忌讳风筝断线 前几日,与一位福州朋友在西湖碰到一个卖风筝的。朋友或许想起了答应儿子给他买个风筝的约定,于是掏出钱来,买了个卡通人物图案的风筝。离开风筝摊,这位朋友一直很感慨地盯着手中的风筝,悠悠地说了声,重阳节快到了,要记得带孩子登高放风筝。其实,关于重阳节登高的习俗很多人都知道,但那一天还要放风筝,作为外乡人的我,倒是鲜少听过。朋友驻足看了我好几眼,调侃说,这没成家的也算个孩子,还不赶快扎个风筝,在重阳节的时候放一放。如此,心下不禁琢磨起重阳节与风筝的关系。过几天,重阳节就要到了,让我们一起跟随“老福州”的讲述,重温旧时重阳节的习俗。南北放风筝时间各不同 北方清明前南方重阳左右风筝在中国有两千年的历史了。相传墨翟以木头制成木鸟,又名“木鸢”,是人类最早的风筝起源,后鲁班用竹子,改进墨翟风筝的材质,做出能在天上飞三天的木鸢。到了东汉以后,才出现用纸做的“纸鸢”或“纸鹤”。五代时,李邺在宫中放纸鸢,在纸鸢头部以竹为笛,风一吹,声如鸣筝,“风筝”之名由此而来。风筝最早用于军事、传递情报等。明清时,风筝的种类越来越多,用途也越来越广。早在宋代之时,放风筝已是民间十分流行的娱乐活动和民俗纪念活动。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一直沿袭至今。重阳又称“踏秋”,全家出动,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插茱萸、赏菊花。因为气候节令的关系,在福州,除了以上提到的,还有就是要放风筝。据史料中记载与古诗的描述,北方人放风筝多集中在清明时节,而南方人则多集中在农历九月初九重阳之时,福州也因此一直保留着重阳时一定要登高放风筝的民俗活动。为何南北方差异如此之大?为什么南方人多在重阳时放风筝?这是因为放风筝因其对气候风力的要求,本身就带着强烈的节令性有关。
由于北方在清明节前三个月内,风向最稳,一旦清明过后,季候风袭来,黄沙漫漫,因此人们以清明为分界线,习惯在那时放风筝,久而久之就成了一种习俗。与之相反,因气候的关系,农历九月,南方季风渐强,时节秋高气爽,正是放风筝的好时节,南方人则养成重阳节时放风筝的习惯,福州亦是如此。


旧时九连环风筝很壮观乘风而上,得十多个人拖住绳子说起扎风筝,让人一下子就想起家住白马支路的王嘉仟大爷。他可以称得上是“风筝专业户”了。在他的工作室里,有百来个风筝,它们基本上都有两米多宽,有“圣诞老人”,有“金蛇”,有“福娃”,还有几个装着LED灯的大风筝,这些都是他自己制作的。近几年他又迷上了另一种风筝“盘鹰”,每天不放一放,手就痒痒。相比之下,过去福州的风筝很简单。若是自家做的风筝,图案形状多为长方形,在上面简单地写几个字,或画朵花等简单图案,或者就是扎成“吕”字形。若是买的,就会有鲤鱼、章鱼、蝴蝶、蜻蜓等动物的造型。市民郑大爷对民俗很有研究,他记得儿时一到重阳节,就会提前扎好风筝。“就是简单的长方形,下面挂着几缕长纸条,在乌山上放。”郑大爷一边用手比划一边说,把竹篾摆成“王”字形,用棉绳把连接处捆绑好,把手伸进中央,大致地测一下是否对称。再将白色的不易破的棉纸糊上去,一个简单的风筝就做好了。放的时候要跟着风向跑,风筝飞到空中后,依据风力有节奏地放风筝线,把风筝放得越高越好。“游丝百丈露云端,乌石山头晒纸鹞。巧夺天工看不厌,阿侬最爱九连环。”这是福州民俗文化泰斗郑丽生生前描绘的清末民初时重阳放风筝的景象。据说,九连环是风筝的一种样式,像蜈蚣,一环接着一环,有144多节,绳子有四五十丈那么长,绑在乌山的石头上。风筝乘风而起,需要十多个人拽住绳子,场面很是壮观。过去无论是在登高的山上,还是巷子街上,都能看到卖风筝的摊贩。如今虽说风筝的样式五花八门,可真要在大街上买个风筝,还真不好找。福州人忌讳“风筝断线” 重阳那天风筝断线不吉利虽说“九九重阳放风筝”的习俗与气候节令有关。但是经过漫长的岁月与传说的渲染,放风筝,不仅仅成了娱乐的项目,也成了福州人重阳节必做的一件事。相传这源于汉代桓景与费长房的故事。农历九月初九,桓景向费长房求取除邪祛瘟的药,迷路山林,后经鸽子引路,才找到费。后人为纪念此事,以纸糊鸽子,登高时随带上山发放,有祈福去除晦气之意。放风筝要注意的事项都在“风筝线”上。有的地方风筝断线是好事,意味着把晦气放走了,有的地方像潮汕地区,风筝断了线,千万别捡,小心把别人的“衰运”捡回家,在福州,捡断线风筝到底晦不晦气,没有一个准确说法,但是福州民俗专家方炳桂说,福州人重阳登高放风筝,最忌讳的就是“风筝断线”,连提到这几个字都是不被允许的。“‘断线风筝’不吉利。意味着有不好的事会发生。”方炳桂说,过去人们嫁女儿,刚过门或还没进门,女婿就死了或毁婚,就叫“断线”,可见对风筝线断了这件事,人们很忌讳。把对手的风筝缠下来就成为自己的战利品“九月九,风吹满天啸”,就是闽南语中形容重阳节以后,风筝满天飞的情形。用来描述过去的福州也很恰当。郑大爷说,重阳节这一天,大人一定会带着孩子登高。过去福州城内去乌山登高,南台的人去大庙山登高,仓山的人去烟台山登高。登完高大人们就会教孩子直接在山头的空地上放风筝。他回忆说,过去这三座山上比较宽敞,没有现在那么多的树林,都是放风筝的绝好场所。当天三座山头就能看到很多风筝在空中飞,场面十分壮观。“风筝放得好,周边的人还会鼓掌呢。”相比于民俗中说到的“断了线的风筝不要捡”,郑大爷过去可是专剪别人的风筝线,把风筝带回家,前提是他放的风筝比别人的高,并且还能把别人的风筝从空中给截下来。郑大爷回忆,当时自己才7、8岁,旁边有个人放风筝与他势均力敌,双方就较量起来。“我把风筝线与他的风筝线纠缠在一起,马上往回收线。风筝一到手,剪刀咔嚓一剪,风筝就属于我的了。”郑大爷说这是当时普遍的比法,说起这段回忆,他连笑了好几声,一直说重阳放风筝是一件很欢乐的事。不过现在山头绿荫丛生,要想登高后直接放风筝,已经很难实现了。

高山幽兰 发表于 2012-10-22 15:04:37

重阳诗篇

采桑子 重阳
毛泽东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日齐山登高
(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作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九月十日即事
(唐)李白
昨日登高罢,今朝再举觞。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唐)卢照邻
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望积风烟。
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

蜀中九日
(唐)王勃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九日作
(唐)王缙
莫将边地比京都,八月严霜草已枯。
今日登高樽酒里,不知能有菊花无。

九日
(唐)杨衡
黄花紫菊傍篱落,摘菊泛酒爱芳新。
不堪今日望乡意,强插茱萸随众人。


奉和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得枝字
韦安石
重九开秋节,得一动宸仪。
金风飘菊蕊,玉露泣萸枝。
睿览八紘外,天文七曜披。
临深应在即,居高岂忘危。


醉花荫
(宋)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于长安还扬州九月九日行薇山亭赋韵
(南朝 陈)江总
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
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沉醉东风 重九
(元)关汉卿
题红叶清流御沟,赏黄花人醉歌楼。
天长雁影稀,月落山容瘦。
冷清清暮秋时候,衰柳寒蝉一片愁,
谁肯教白衣送酒。

九日
(明)文森
三载重阳菊,开时不在家。
何期今日酒,忽对故园花。
野旷云连树,天寒雁聚沙。
登临无限意,何处望京华。



               

zhongqq 发表于 2012-10-23 22:10:28

一个字:赞!

海底世界 发表于 2012-10-23 22:31:41

大学一堂选修课上,教授面带微笑,走进教室,对学生说:“我受一家机构委托,来做一项问卷调查,请同学们帮个忙。”
  一听这话,教室里轻微的一阵议论开了,大学课堂本来枯燥,这下好玩多了。
  
  问卷表发下来,一看,只有两道题。

   第一题:他很爱她。

   她细细的瓜子脸,弯弯的娥眉,面色白皙,美丽动人。可是有一天,她不幸遇上了车祸,痊愈后,脸上留下几道大大的丑陋疤痕。你觉得,他会一如既往地爱她吗?
  A、他一定会 B、他一定不会 C、他可能会

   第二题:她很爱他。
  
  他是商界的精英,儒雅沉稳,敢打敢拼。忽然有一天,他破产了。你觉得,她还会像以前一样爱他吗?
  A、她一定会 B、她一定不会 C、她可能会

       一会儿,学生们就做好了。
  问卷收上来,教授一统计,发现:第一题有10%的同学选A,10%的同学选B,80%的同学选C。第二题呢,30%的同学选了A,30%的同学选B,40%的同学选C。“看来,美女毁容比男人破产,更让人不能容忍啊。”教授笑了,“做这两题时,潜意识里,你们是不是把他和她当成了恋人关系?”
  
  “是啊。”学生们答得很整齐。
  “可是,题目本身并没有说他和她是恋人关系啊?”教授似有深意地看着大家,“现在,我们来假设一下,如果,第一题中的‘他’是‘她’的父亲,第二题中的‘她’是‘他’的母亲。让你把这两道题重新做一遍,你还会坚持原来的选择吗?”问卷再次发到我们的手中,教室里忽然变得非常宁静,一张张年青的面庞变得凝重而深沉。几分钟后,问卷收了上来,教授再一统计,两道题,我们都100%地选了A。
  
  教授的语调深沉而动情:“这个世界上,有一种爱,亘古绵长,无私无求;不因季节更替。不因名利浮沉,这就是父母的爱!”善待自己的父母,他们永远是最爱我们的人。九月九重阳节到了,多和父母聊聊天。
   祝愿我们身边的老人健康快乐!重阳节快乐!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民俗专家细说福州重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