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ang_ch_z 发表于 2012-7-4 13:39:53

广东大浦客家张氏三十郎研讨

本帖最后由 zhang_ch_z 于 2014-7-28 19:47 编辑

客家张氏良—睦—晁—资公后裔广东大浦谱系中“三十郎”的探讨
   今广东大浦张氏族谱(金石堂、万石堂[飶椒堂)叙支派渊源为:“……一为我祖资公,徙中琴堡石螺坑安居。资公配周氏,生二子:长承,次五郎。五郎公讳荣,配邹氏,生八子:圣千、圣祥、圣云、圣集、圣元、圣亨、圣利、圣珍。我祖圣千公居长,南宋孝宗淳熙年间自汀州宁化县中琴堡迁居连城县河源里张家营,配戴氏,生三子:一郎、二十郎、五郎。我祖二十郎公行二,配吴氏,生子三十郎。理宗绍定年间三十郎公徙居南团水西,配郭氏、缪氏、罗氏,生九子:一郎仍住水西,二郎移居席湖营鲤江西山,三郎迁上杭县古田里小吴地,四郎迁上杭县白沙里矶头乡,五郎徙上杭县古田里小吴地大邱背,大一郎移居上杭县嵩田里,大二郎迁饶平县三饶村莲花石,大三郎即我祖,大四郎迁兴宁县。南宋末年,元兵南扰,国势怙危,大三郎公由闽入粤,迁居海阳县神泉大埔村(今大埔县茶阳镇),配黄氏,生子念三郎……”    但2008年春,闽、粤、台、湘、赣各地宗亲代表齐聚福建连城张坊(即原南团水西),研讨我张氏资公后裔之世系源流(台湾宗亲业钧兄记述),经比较各支系家谱得出晁公以下正确世系时发现广东大浦支系家谱中“缺圣千公及二十郎公两代”,这是何故?真的是漏记吗?且上段话中 “九子”排序疑点也很多。故现广东大浦张氏族谱中“我祖圣千公居长,南宋孝宗淳熙年间自汀州宁化县中琴堡迁居连城县河源里张家营,配戴氏,生三子:一郎、二十郎、五郎。我祖二十郎公行二,配吴氏,生子三十郎。理宗绍定年间三十郎公徙居南团水西,配郭氏、缪氏、罗氏,生九子:一郎仍住水西,二郎移居席湖营鲤江西山,三郎迁上杭县古田里小吴地,四郎迁上杭县白沙里矶头乡,五郎徙上杭县古田里小吴地大邱背,大一郎移居上杭县嵩田里,大二郎迁饶平县三饶村莲花石,大三郎即我祖,大四郎迁兴宁县。”这段话必定是后来添加的。添加于何时?何人添加?有何凭据?望大浦宗亲检查修订。    经长泽寻访张氏资公各支系家谱得出结论:“广东大浦支系家谱中缺圣千公及二十郎公两代”是正确的,因为广东大浦支系家谱中的“三十郎”是荣公第五子圣元公,也就是圣千公之弟,而不是圣千公之孙“小三十郎”。
    请看资料一:据台湾苗栗公館張姓族譜(原籍廣東省潮州府饒平縣苦竹排)記載之先祖淵源:我祖清河衍派原在「冀州」……至漢代。張良公。張騫公。……中有一祖……入建州移泉州終於南劍州將樂縣杜陵鄉……生一子名張凴公。兄弟五人因避元亂移潮州後轉南劍州寧化縣下塔水口住,兄弟因是各自移居……張凴生一子諱□,為大一公,妣周氏。住在寧化縣石壁鄉石寮坑………長子張承,妣蔡氏。墓在水南旗山下……子孫住水南。次子張標,妣邱氏。合葬黃竹洋……生下八子: 張二十六,標公長子。妣游氏,移漳州漳浦縣,生二子。張二十七,標公次子。妣曹氏,原在寧化縣石壁住,生一子名顯宗,洪武二十四年中榜眼,官拜兵部侍郎,因征遼失先機充南京大倉州軍,報效交趾有功,仍陞兵部尚書,在寧化縣住。張二十八,標公三子。妣朱氏,移漳州浦尾居住。張二十九,標公四子。妣鍾氏,移漳州官陂居住。張三十,標公五子。妣許氏,移南□水西居住,生四子。此即饒平之祖也。張三十一,標公六子。妣王氏,移長汀吳地開山居住。張三十二,標公七子。妣黃氏,移武平縣清水塘居住。張三十三,標公八子。妣劉氏,移南靖縣清寧里居住。以上八祖親兄弟。當時兵賊交侵共思避亂,至洪武二年九月十六日未時兄弟各移他鄉。(下略)从这段文字中的居所:“寧化縣石壁鄉石寮坑”、“南□水西”;墓地:“墓在水南旗山下”、“合葬黃竹洋”等可知台湾苗栗公館(原籍廣東省潮州府饒平縣苦竹排)張氏是与我支同祖一脉宗亲。这段文字即为“張鸿生一子諱资,為大一公,妣周氏。住在寧化縣石壁鄉(中琴堡)石寮坑…長子中承,妣蔡氏。墓在水南旗山下…子孫住水南。次子張荣,妣邱氏。合葬黃竹洋…” 这段文字中明白记载:“張三十,標公五子。妣許氏,移南□水西居住,生四子。此即饒平之祖也。”故大一、大二、大三、大四郎不是圣千公之孙辈三十郎之子而是圣元公(张三十)之子。从而大埔谱缺圣千公及二十郎公两代是正确的,因为“圣元公”(祖辈张三十)与“圣千公”是兄弟,同为荣公(张五郎)之子。这个结论得到《連城祖派遷居程鄉修譜記》以及《张氏開興公房續譜序》等多处族谱印证是正确的。请看资料二:    据《連城祖派遷居程鄉修譜記》(明成化二年大一郎公裔程鄉義化郡六一公七世孫德龍公修譜 艾鳳翔為記)
“……按張氏之族,其來尚(古)矣,自黃帝之子,國於青陽,次妃生般,爲弓正,是制弓矢,主祀弧星,封於尹城,因以為氏,至殷湯王世有張羅公,之後生修公,修公分入漳州,歷官廿五世至嵩公。建武二年過江而居,至肱公又二十五世矣,肱公之後有晁公,由潮州徙南劍州,晁公生鴻公,鴻公之後徙居寧化,以上英賢輩出,歷官宋朝者比比,有曰五郎公者,生八男,其第五男遷居連城,生四子,其長曰大一郎公,徙居上杭,大一公之子六一公,又徙居程鄉義化豪,今德龍則由豪居而分石井也,二曰大二郎公,則移居三饒蓮花石,三曰大三郎公,徙居神泉大埔村,生子曰念三郎公,則由神泉分大靖溪南立居也,四曰大四郎公,則遷居興寧耳。”    文中“五郎公”即榮公,生于宋高宗建炎元年(西元1127年),配邱氏,合葬黃竹洋,戌山辰向。子八:聖千,聖祥,聖雲,聖集,聖元,聖亨,聖利,聖珍”。其第五男为“聖元公,字鸿江,張三十,榮公五子”。    另据《张氏開興公房續譜序》:
    “……宮公之後,曆傳數十世,至三十郎公,生四子,徙居數處。長子大一郎公:由祖居連城縣南團水西徙居上杭縣。次子大二郎公:徙居饒平縣三饒村蓮花石。三子大三郎公:徙居大埔之神泉(今茶陽),大埔神泉祖也。四子大四郎公,徙居興寧縣。各成桑梓地闊人繁。”
    文中的“三十郎”就是“圣元公”。此文中明白无误说“三十郎公,生四子”而不是九子。
    再次证明:大一、大二、大三、大四郎不是圣千公之孙辈三十郎之子而是圣元公(张三十)之子。     于是张氏广东大浦支脉简谱应为:……第124世 资公(鸿公五子),生于宋徽宗崇宁二年(西元1103年),住南剑州石城县高平乡猗兰阁,后移宁化县中琴堡石寮坑,坟在宁化中琴堡石寮坑。妣周氏,子二: 中承;榮。第125世 榮公,张五郎(资公次子),生于宋高宗建炎元年(西元1127年),妣邱氏,合葬黃竹洋,戌山   辰向 。子八:聖千,聖祥,聖雲,聖集,聖元,聖亨,聖利,聖珍。第126世 聖元公,字鸿江,張三十,榮公五子,遷居連城。子四:大一郎、大二郎、      大三郎、大四郎。第127世 大一郎公,讳元山,聖元公(张三十)长子。由祖居連城徙居上杭縣嵩田里;      大二郎公,讳允山,聖元公(张三十)次子。徙居三饒蓮花石;      大三郎公,讳兆山,聖元公(张三十)三子。生于宋理宗端平三年(西元1236年),南宋末年      由閩入粵,由連城遷徙海陽縣神泉大埔,为大埔神泉祖。妣黃氏,生子念三郎。      大四郎公,讳利山,聖元公(张三十)四子,徙居興寧縣。第128世 念三郎公,生於宋理宗景定5年甲子 (元世祖至元元年,西元1264年) ; 卒於元文宗至順二年辛未,   享壽68歲。元仁宗延佑元年甲寅十月初一日舉家自神泉南遷大靖溪南,開創西河溪南埔,为大埔南山祖。   建一祠,丙山壬向分金。始祖妣 鄭氏孺人十二娘 、曾氏孺人二娘、黃氏孺人三娘 。合葬在溪南埔坪   仔尾墓前坪,距南山約60里,喝烏鴉落洋形,又名太極图生二儀陰陽穴,艮山坤向兼寅申。      子四: 翰華、 翰周、翰威 、翰清。   (下略)   至于列祖列宗生诞时辰、殁卒时辰则尚有待研讨、修正。(张长泽 再订于2014年7月)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广东大浦客家张氏三十郎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