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llv2 发表于 2012-4-21 07:41:10

应该如何看待母语教育?

在珠三角的朋友如果经常看TVB的话,大体都会听过这样的一句公益广告词:“母语教学,事半功倍。”

其实在上大学之前,我一直没有母语这个概念。课堂上说普通话,跟不会说方言的人说普通话,其他情况都说方言,这是非常自然的事情,感觉就是与生俱来的。到了北京上大学之后,才慢慢形成了母语这个概念。很多同学都有自己的母语(两广江浙),有些同学的母语只限于家庭内部(厦门),有些同学的母语跟普通话很接近(四川东北山东),有的同学母语就是普通话(河北北京)。当时我就很好奇,那些母语是普通话的同学学“语文”写作文的时候是什么感觉的呢?那就是他们平时说话的方式啊!

从此之后,我就一直觉得这种教学语言异于生活语言的现象很是神奇,在世界上来说这种情况也不多见吧。虽然这种语言错位现象的确存在着,但存在不一定就代表合理。香港人很早就在该如何选择中英文作为教学语言这个问题上作了不少研究和调查,这里有个研究成果的摘要http://www.edb.gov.hk/FileManager/TC/Content_2052/tmimstudy(c).pdf,很多研究结果都表明,较之英文,使用中文(粤语)作为教学语言,学生的成绩会更好(这里还有一篇不错的文章http://www.hkshp.org/humanities/ph138-02.htm)。这也佐证了开头提到的那句广告词。那么使用普通话作为教学语言对日常使用方言的学生又有什么影响呢?

对此,我找不到相关的文章,所以只能从个人的一些经历和感受来谈谈。首先我想指出,方言和普通话的差别跟中英双语的差别要小很多,加之我们日常接触到的文本都是以普通话写成,所以对于普通话写成的文本或者人言的理解力二者(母语为方言或者普通话)大体上是一致的。本人高中读的是理科班,所以对理科情况比较了解。据我观察,母语为粤语的同学的理科成绩分布跟母语为普通话的同学比没有什么区别,我认为原因应该是理科重在逻辑思维,前期输入只要理解力相同,后期输出主要是看逻辑思维而非语言能力。但是对于语文,或者说普通话的“听说读写”,我认为母语(非普通话或与普通话差别大的方言)使用者平均水平要低于普通话使用者。如果按照这个逻辑,那些侧重于文字表达的科目也会不同程度上地存在类似的情况。其实学英语的人大概都会有这种体验,输入部分(听读)一般是比较快能掌握的,但是输出部分(说写)要想做好需要花费很大地精力才能取得进步。

当然,这也只是从我个人和身边的人一些经验判断上得来的结论,更科学的结论应该从学生身上做实验研究调查得来。希望能够在此抛砖引玉,得到更多地讨论。

阿端哥 发表于 2012-4-22 22:11:34

本帖最后由 adg 于 2012-4-22 22:12 编辑

“母语教学,事半功倍。”
客家人都慢几拍啦

liuyi609 发表于 2012-4-23 16:55:14

如今科技进步飞速.

是不是应该做些客语翻译软件?

比如手机应用中的,中英语音翻译,客中翻译..客日翻译..客英翻译....要做到不会说普通话,只说客家话就能与世界沟通

Jeremy11 发表于 2012-4-25 15:33:52

只说客家话就能与世界沟通,这法想应该不太现实

hillv2 发表于 2014-10-28 18:07:59

liuyi609 发表于 2012-4-23 09:55
如今科技进步飞速.

是不是应该做些客语翻译软件?


我觉得有些场合应该可以提供 客家话-普通话/英语 的同声传译,例如世界客属恳亲大会。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应该如何看待母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