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世界 发表于 2012-1-31 11:41:23

中国的茶祭风俗

在我国五彩缤纷的民间习俗中,"茶"与丧祭的关系也是十分密切的。"无茶不在丧"的观念,在中华祭祀礼仪中根深蒂固。  祭祀用茶早在南北朝时梁朝萧子显撰写的《南齐书》中就有记载:齐武帝萧颐永明十一年在遗诏中称:"我灵上慎勿以牲为祭,唯设饼果、茶饮、干饭、酒脯而已。"
  以茶为祭,可祭天、地、神、佛,也可祭鬼魂,这就与丧葬习俗发生了密切的联系。上到皇宫贵族,下至庶民百姓,在祭祀中都离不开清香芬芳的茶叶。茶叶不是达官贵人才能独享,用茶叶祭扫也不是皇室的专利。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都在较大程度上保留着以茶祭祀祖宗神灵,用茶陪丧的古老风俗。
  用茶作祭,一般有三种方式:以茶水为祭,放干茶为祭,只将茶壶、茶盅象征茶叶为祭。
  在我国清代,宫廷祭祀祖陵时必用茶叶。据载同治十年(1871年)冬至大祭时即有"松罗茶叶十三两"记载。在光绪五年(1879年)岁暮大祭的祭品中也有"松罗茶叶二斤"的记述。而在我国民间则历来流传以"三茶六酒"(三杯茶、六杯酒)和"清茶四果"作为丧葬中祭品的习俗。如在我国广东、江西一带,清明祭祖扫墓时,就有将一包茶叶与其它祭品一起摆放于坟前,或在坟前斟上三杯茶水,祭祀先人的习俗。茶叶还作为随葬品。从长沙马王堆西汉古墓的发掘中已经知道,我国早在2100多年前已将茶叶作为随葬物品。因古人认为茶叶有"洁净、干燥"作用,茶叶随葬有利于墓穴吸收异味、有利于遗体保存。
  历古以来,我国都有在死者手中放置一包茶叶的习俗。像安徽寿县地区,人们认为人死后必经"孟婆亭"饮"迷魂汤",故成殓时,须用茶叶一包,并拌以土灰置于死者手中,这样死者的灵魂过孟婆亭时即可以不饮迷魂汤了。而浙江地区为让死者不饮迷魂汤(又称"孟婆汤"),则于死者临终前除日衔银锭外,要先用甘露叶作成一菱形状的附葬品(模拟"水红菱"),再在死者手中置茶叶一包。认为死者有此两物,死后如口渴,有甘露、红菱,即可不饮迷魂汤。原来在封建迷信中,人死后要被阴间鬼役驱至"孟婆亭"灌饮迷魂汤,目的是为了让死者忘却人间旧事,甚而要将死者导人迷津备受欺凌或服苦役,而饮茶后则可以让"死者清醒",保持理智而不受鬼役蒙骗。故茶叶成为重要的随葬品。
  茶在我国的丧葬习俗中,还成为重要的"信物"。在我国湖南地区,旧时盛行棺木葬时,死者的枕头要用茶叶作为填充料,称为"茶叶枕头"。茶叶枕头的枕套用白布制作,呈三角形状,内部用茶叶灌满填充(大多用粗茶叶)。死者枕茶叶枕头的寓意,一是死者至阴曹地府要喝茶时,可随时"取出泡茶";一是茶叶放置棺木内,可消除异味。在我国江苏的有些地区,则在死者人殓时,先在棺材底撒上一层茶叶、米粒。至出殡盖棺时再撒上一层茶叶、米粒,其用意主要是起干燥、除味作用,有利于遗体的保存。
  丧葬时用茶叶,大多是为死者而备,但我国福建福安地区却有为活人而备茶叶,悬挂"龙籽袋"的习俗。旧时福安地区,凡家中有人亡故,都得清风水先生看风水,选择"宝地"后再挖穴埋葬。在棺木入穴前,由风水先生在地穴里铺上地毯,口中则念念有词。这时香火绕缭,鞭炮声起,风水先生就将一把把茶叶、豆子、谷子、芝麻及竹钉、钱币等撒在穴中的地毯上,再由亡者家属将撒在地毯上的东西收集起来,用布袋装好,封好口,悬挂在家中楼梁式木仓内长久保存,名为"龙籽袋"。龙籽袋据说象征死者留给家属的"财富"。其寓意是,茶叶历来是吉祥之物,能"驱妖除魔",并保佑死者的子孙"消灾祛病"、"人丁兴旺",豆和谷子等则象征后代"五谷丰登"、"六畜兴旺";钱币等则示后代子孙享有"金银钱物"、"财源茂盛"、"吃穿不愁"。

海底世界 发表于 2012-1-31 11:46:19

中国各民族饮茶习俗大观
中国是世界茶叶的故乡,种茶、制茶、饮茶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又是一个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的国家,生活在这个大家庭中各族人民有着各种不同的饮茶习俗,真可谓“历史久远茶故乡,绚丽多姿茶文化。”

  擂茶:顾名思义,就是把茶和一些配料放进擂钵里擂碎冲沸水而成擂茶。不过,擂茶有几种,如福建西北部民间的擂茶是用茶叶和适量的乏麻置于特制的陶罐中,用茶木棍研成细末后加滚开水而成;广东的揭阳、普宁等地聚居的客家人所喝的客家擂茶,是把茶叶放进牙钵(为吃擂茶而特制的瓷器)擂成粉未后,加上捣碎的熟花主、芝麻后加上一点盐和香菜,用滚烫的开水冲泡而成而成;湖南的桃花源一带有喝秦人擂茶的特殊习俗。是把茶叶、生姜、生米放到碾钵里擂碎,然后冲上沸水饮用。若能再放点乏麻、细盐进去则滋味更为清香可口。喝秦人擂茅一要趁热,二要慢咽,只有这样才会有“九曲回肠,心旷神怡”之感。

  龙虎斗茶:云南西北部深山老林里的兄弟民族,喜欢用开水把茶叶在瓦罐里熬的浓浓的,而后把茶水冲放到事先装有酒的杯子里与酒调和,有时还加上一个辣子,当地人称它为“龙虎斗茶”。喝一杯龙虎斗茶以后,全身便会热乎乎的,睡前喝一杯,醒来会精神抖擞,浑身有力。

  竹筒茶:将清毛茶放入特制的竹筒内,在火塘中便烤边捣压,直到竹筒内的茶叶装满并烤干,就剖开竹筒取出茶叶用开水冲泡饮用。竹筒茶既有浓郁的茶香,有有清花的竹香。云南西双版纳的傣族同胞喜欢饮这种茶。

  锅帽茶:在锣锅内放入茶叶和几块燃着的木炭,用双手端紧锣锅上下抖动几次,使茶叶和木炭不停地均匀翻滚,等到有屡屡青烟冒出和闻到浓郁的茶香味时,便把茶叶和木炭一起倒出,用筷子快速地把木炭拣出去,再把茶叶倒回锣锅内加水煮几分钟就可以了。布朗族同胞喜欢饮锅帽茶。

  盖碗茶:在有盖的碗里同时放入茶叶、碎核桃仁、桂圆肉、红枣、冰糖等等,然后冲如沸水盖好盖子。来客泡盖碗茶一般要在吃饭之前,倒茶是要当面将碗盖揭开,并用双受托碗捧送,以表示对客人的尊敬。沏盖碗茶是回族同胞的饮茶习俗。

  婆婆茶:新婚苗族妇女常以婆婆茶招待客人。婆婆茶的作法是:平时将要将去可的南瓜子和葵花子、晒干切细的香樟树叶尖以及切成细丝的嫩腌生姜放在一起搅拌均匀,储存在容器内备用。要喝茶时,就取一些放入杯中,再以煮好的茶汤冲泡,边饮边用茶匙舀食,这种茶就叫做婆婆茶。


海底世界 发表于 2012-1-31 11:49:43

茶叶的生命旅行图
茶--山茶科木本植物的芽叶。又称苦荼、茗、荼、腊茶、茶芽、芽茶、细茶。我国长江流域及以南各地均有栽培。春、夏和秋季采收初发的嫩叶。


  茶叶除可鲜用外,一般是经过加工精制备用。制过的茶有许多品种,通常有绿茶(多以清明前后采收者为上品)、花茶(春茶窨制为上品)、红茶(以夏茶视为上品)、青茶(即乌龙类,以秋茶视为上品)等。结合产地而论,又有西湖龙井、安溪铁观音、祁门红茶、滇红、普洱茶、洞庭碧螺春、信阳毛尖、黄山毛峰、庐山云雾等名茶,风味、特色各异,品味、乐趣悠然自得。

  我们说茶的一生有三次生命。

  茶叶的第一次生命是它生长在树上的那段日子。茶树上的茶叶自由自在地生活着。当茶树由幼龄进入成龄并正式投产后,为了保持茶树的旺盛生长和高产稳产,要采用轻修剪和深修剪。轻修剪,是剌激茶芽萌发,便于采摘与管理。深修剪,是除去鸡爪枝,打破结节的阻碍,使之重新形成新的树冠,恢复并提高产量。

  古老的神话说神农氏尝百草用茶叶解毒,说明茶树由来已久。在云南西南部澜沧县惠民乡境内,有一片郁郁葱葱上万亩的古茶园,种植历史长达800多年,被称为当今茶文化不可多得的瑰宝,犹如一座茶树博物馆。

  茶叶第二次生命是在茶农采摘、翻炒、揉捻继而出落成自己特有的茶形的过程中。茶叶的生产不仅会受到天气的影响,采摘的工人炒制时的不同手法也会影响到茶叶的口感,所以我们常说“靠天吃饭,靠人做茶”。

  炒制茶叶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出的主意。明朝建国初年,四方供茶,当时最为名贵的贡茶叫“龙团凤饼”,这类茶叶加工要经过蒸碾,用米粉作粘合剂按一定形状压制而成。饮用时把茶团炒炙之后捣成细末,还要加上姜葱、桔皮、食盐等,煎煮成粥状方可品饮。朱元璋认为这太费事,也难品茶叶真正的香味,他让茶农用炒制方法生产条形散状茶,类似今天不加佐即可泡饮的绿茶。这种绿茶主要采用抑扬结合的方法来杀青和炒干。

  有一个外国诗人写下这样的诗句:“从一杯中国绿茶里,我看到了中国的春天。”如果茶叶离开了炒制,茶叶的生命不会如此鲜活。

  茶叶的第三次生命是品茗人用水滋润它,使它以最后一次舒展身姿,以生命菁华回报懂得欣赏它的人。

  “汲来江水烹新茗,买尽青山当画屏。”郑板桥的这副对联写的是实境,也是实感。“买尽”二字,化平庸为神奇,情意无限。茶叶的生命蕴含其中。正常的碧螺春色泽较为柔和鲜艳,用开水冲泡后看上去柔亮、鲜艳,茶叶上有白色的小绒毛。茶与水相遇,在杯中有如淡雅的丹青,或似劲疾的草书。条索纤细,卷曲成螺的那一根根碧螺缓缓地张伸开她那婀娜的身姿,汤色是清的,叶是嫩绿的,一股果香沁来。

  茶叶的生命就是这样来到我们的身边,给我们增添快乐、助兴,使我们的生活更加充实,更有意义。

海底世界 发表于 2012-1-31 11:57:46

茶禅一味在中国还很远
“吃茶去”、“茶禅一味”等著名公案,其前后衍生的故事与意象非常丰富。历代文人们对茶欣赏有加,围绕其的艺术创作未曾间断。及至今天,茶文化在中国有两个字概括:“热闹”:表演天天有,铅字时时见。然而,诗句水平难言、论文新意鲜见。倒是茶艺表演花样翻新,或以唐宋茶艺为名,或以释道茶艺为名,但只可作文艺表演看。

  一次我在东京,看到制茶煮水的工匠低头用木槌一槌一槌地认真敲打,如入无人之境。这种做茶的专注让我深有感触。日本茶道,论其精髓实与饮茶二字关系不大,真谛乃是:纯禅、纯心、纯一,无茶的“三纯一无”。

  纯禅指参禅悟道之事——虽有茶具欣赏、点茶动作,而真正入乎是中,须放下一切。纯心是指茶道的施、受双方之心必须“相应”,在有与无中观照、参悟至道,此或成为一次心性之修养。纯一指茶道活动的“一期一会”:客人散去之后都要静心回到茶席,关上茶室小门之前,独坐炉前。观想今日之一期一会,已经结束,且不会再来。

  在日本无论哪种流派的茶道,无不以“和、敬、清、寂”为指归,茶道欣赏唯一在茶具,而寄心则以“挂书法绘画”、“插花”表现境界。当年利休招待丰臣秀吉时,一时万事齐备唯忘记备茶粉,丰臣坦然:“无茶粉有面粉亦可!茶道之无茶夫复何言!”

如果经营者本身的文化和服务意识都不到,又何谈引导禅茶呢?如果茶艺师都是未谙世事的年轻姑娘,怎样呈现沧桑丰厚的道之美呢?所以我觉得,目前我国很多以“茶禅一味”为主题、为招牌、为跟风的行为,都是一种形而上学的、形式主义的。要做到真正的“茶禅一味”,在中国还很远。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国的茶祭风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