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ao7890yeahent 发表于 2009-9-6 20:56:15

中国廖氏名人知多少?

中国廖氏名人

liao7890yeahent 发表于 2009-9-6 20:58:22

廖姓得姓始祖:廖叔安

廖姓得姓始祖:廖叔安

叔安出自黄帝一脉,是颛顼帝的后代,生活在公元前22世纪左右的舜帝时代。因追随大禹治水有功,被封在飂国(又作蓼国)为侯,始称飂王。他的子孙以国为姓,称飂氏。古飂国辖境约相当于今河南省唐河县、桐柏县,湖北省枣阳市、随州市一带,都城在今河南省唐河县湖阳镇。

廖叔安后代一直为飂王,到了春秋时期,随着楚国势力的兴起,楚国虎视眈眈的态势对周边小国造成很大威胁。据《左传·桓公十一年》记载:“郧人军于蒲骚,将与随、绞、州、蓼伐楚师。”公元前701年,郧、随、绞、州、蓼五个小国合力伐楚,企图阻止楚国的吞并,结果失败,楚国兴师问罪,次年伐绞,随后灭蓼国。

此时飂氏传到 36 世伯高手里,他去“风”旁加“广”旁,成为“廖”,在原地湖阳建立廖国。公元前 639 年,廖国又被强楚所灭。聪明顽强的廖姓人举族外迁,在今河南固始等地建立了多个廖国。历史上称湖阳的廖国为西廖,固始的廖国为东廖,前后相隔约一百年。无论是东廖,还是西廖,最后还是都为楚国所灭。

为纪念故国,廖国人仍用故姓,是为廖姓,并尊奉廖叔安为得姓始祖。

liao7890yeahent 发表于 2009-9-6 21:06:41

回复 1# liao7890yeahent 的帖子

叔安 6 世孫廖淵,封西北侯。廖姓人在商王朝前期已置身于貴族的行列了。

叔安 7 世孫廖光曾參與討伐蘭夷的戰爭,並在戰爭中立了功,被仲丁任命為司牧,由此可知,廖氏祖先在三千年前就在當時的“中央政府”中任要職了。

叔安 30 世孫廖宣,曾多次參與討伐東夷和淮夷的戰爭,並被任命為司馬(管軍政的官職)。從文獻記載可知,廖氏祖先之一的廖宣,在二千八百年前就已經當上周王朝的高級軍政長官了。

叔安 49 世孫廖范(漢代)官江夏太守(相當地區專員)。

叔安 56 世孫廖節、 57 世孫廖嘉父子倆均任漢王朝的太仆(中央政府的官員,皇帝的親信)。

叔安 60 世孫廖扶,是一個精通經史、地理、天文、算學的高級知識份子,是當時聞名全國的教育家。

廖化,三國時為蜀國車騎將軍,封中鄉侯。

叔安 68 世孫廖子璋,司馬炎咸寧二年( 276 )因功封左衛鎮國大將軍。

從憲之子廖五桂任征吳大總管。五桂之子廖欽襲封大總管。

叔安 72 世孫(廖欽之子):廖守信任青州刺史、廖守義任太平州判、廖守崇任汀州刺史、廖守誠任清溪縣令、廖誠達任處州通判、廖誠壁任宣州司馬、廖誠忠任杭州知府、廖誠希任揚州太守。這是廖氏家族的一個顯赫時代。

叔安 73 世孫(誠希之子):廖世昌登進士。廖世清任揚州太守。

叔安 74 世孫(世昌之子):廖彥光任汀州節度使,鎮守福建。

叔安 75 世孫(彥光之子):廖玉玲,二十二歲任興州府尹,後升任湖廣郡太守。

叔安 78 世孫(奇可之子):廖廷邦任武威郡太守,封武威郡公。廖延齡任清河郡太守,封清河郡公。廖延春任太原郡太守,封太原郡公。

叔安 79 世孫(延齡之子):廖崇德,唐貞觀中以明經登第,任江西虔化縣令。

叔安 80 世孫(崇德長子)廖蘭芝,唐朝總章戊辰進士。

叔安 81 世孫(蘭芝三子)廖光景,官宣州刺史。

廖爽,唐朝進士,知虔化,後樑仕楚,衡州太守,拜承相,封南陽郡開國侯。

廖匡晏,五代時期登進士,官福建順昌令。

廖融,五代時期官郴州馬平令。未幾,掛冠隱居衡山,愛好詩詞,人稱詩中勁敵,晚年歸順昌。

廖濟,官決勝指揮使。

廖理安,宋代官江西吉安太守,廉明仁恕,吏民感戴,立廟以祀。

廖剛,宋代崇甯進士,曆官監察禦史、吏部員外郎、禦史中承、徽猷閣直學士。

廖榮,宋代官柳城令,公明果斷,伸弱抑強,粵西頌之。

廖舜欽,宋代武舉,任陝西參將。

廖中修,八歲能文,習舉子業,治春秋,聲蜚藝苑。

廖光源,宋代國學生,博覽群書,氣宇超卓。

廖鑒科,性敏好學,通觀史冊,倜儻豁達,有古人風。

廖庸,字淇惠,南宋末年,隨大將孟拱轉戰湘鄂川,為抗金及元重要力量,庸以戰功駐節潭州(今長沙)封護國功臣。

廖林龍,襲指揮職。

廖然點,中神童科,襲指揮職。

廖城景,襲指揮職。

廖元鎮,元代中武舉孝廉,任邵陵副將致仕郎。

liao7890yeahent 发表于 2009-9-6 21:27:23

北郭先生廖扶

廖扶,字文起,东汉汝南郡平舆人。他对《韩诗》、《欧阳尚书》研究透彻,传授门生上百。年轻廖扶好学上进,才识过人,却终身不入仕途,缘自其父遭遇。廖父曾任北地(今甘肃、宁夏一带)太守,永初年间,由于受羌族入侵事件的牵连,获罪下狱而死。廖父为官小心谨慎,最后竟因官事丧命。廖扶对此大为感慨,发誓终身不再做官,欲当世外高人。于是等到三年守孝完毕,他就潜心研究有关经书典籍,尤其通晓天文之法、谶纬之道、风角之学和推演之术。郡府官员想推荐他做官或要召他参政,他都予以谢绝。即便请他占卜吉凶福祸之事,他也从不回答。每当他测算出灾荒年景,便事先聚集一批粮食,到时全部接济给亲戚邻里,或是资助那些因为亲人病故而无力安葬的人家。他则始终居住在城北自家的祖坟旁边,却从进城去买卖东西。时人称之为北郭先生,至今仍作为那些隐居不仕而又行善有术之人的代名词。廖扶活到80岁,寿终正寝,无疾而终。
《后汉书·方术传·廖扶》载:“廖扶,字文起,汝南平舆人也。习《韩诗》、《欧阳尚书》,教授常书百人。”廖扶的父亲为北地(甘肃宁夏一带)太守。永初年间(107-113年),羌族部落经常侵扰郡地。廖扶的父亲受到牵连,被关入狱,最后死于狱中。对这件事,廖扶感慨颇深,他叹道:“老子有言,名与身孰亲,吾岂为名乎!”从此,他终身不仕,专精经典。每逢灾年,廖扶把事先聚集的几千斛粮食救济宗亲邻里。州郡公府的官员想推荐和召见他,他一概不就。他常居住于祖先的墓冢旁,因此大家都叫他“北郭先生”。他的学生谢焕到汝南任太守。他派人送礼和持帖求见。也被廖扶拒绝。

liao7890yeahent 发表于 2009-9-6 21:34:40

三国廖化

三国廖化廖化(?-264)本名淳,字元俭,襄阳中卢(今湖北襄樊)人。三国时期蜀汉将领。
  官至 右车骑将军 并州刺史 假节 中乡侯
  相关人物 关羽 杜远 刘备 诸葛亮 张翼 宗预 姜维 董厥
  曾效力过的势力 蜀
  
简明历史传记

  蜀右车骑将军、并州刺史。初为为前将军关羽主簿,羽败,属吴。思归先主,乃诈死,时人谓为信然,因携持老母昼夜西行。会先主东征,遇於秭归。先主大悦,以化为宜都太守。先主薨,为丞相参军,后为督广武,稍迁至右车骑将军,假节,领并州刺史,封中乡侯,以果烈称。官位与张翼齐,而在宗预之右。景耀五年,姜维率众出狄道,化曰:“‘兵不戢,必自焚’,伯约之谓也。智不出敌,而力少於寇,用之无厌,何以能立?诗云‘不自我先,不自我后’,今日之事也。”咸熙元年春,化、预俱内徙洛阳,道病卒。
  
简明演义传记

  蜀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廖化(陈之辉饰)右车骑将军。初为黄巾贼,从张角反,后角败死,因世乱流落江湖,聚众五百余人,劫掠为生。关羽千里寻兄,同伴杜远下山巡哨,误将两夫人劫掠上山。远欲与化各分一人为妻,化欲送归,远不从,化杀之。化欲从羽,羽不从,化乃拜别,自引人伴投山谷中去了。及先主入蜀,化引军投,先主教其佐羽守荆州。后羽攻襄阳,以化为先锋,数有功劳。及荆州失,化突围往上庸、成都求救。先主起兵伐吴,化随之。及后主践祚,化为飞卫将军,以副将随丞相亮北伐。后又同关兴共为先锋,屡立战功,曾杀败魏督司马懿,得其金盔,录为头功。亮薨,化又数为先锋,从姜维北伐。后为右车骑将军,守汉中。 炎兴元年,蜀亡,化从维诈降魏将钟会,事败,化、董厥皆托病不起,后皆忧死。
  
历史评价

  时人:“前有王、句,后有张、廖。”
[编辑本段]关于历史中廖化的年龄
  在《三国志·宗预传》中有这么一段话:时诸葛瞻初统朝事,廖化过预,欲与预共诣瞻许。预曰:“吾等年逾七十,所窃以过,但少一死耳,何求于年少辈而屑屑造门邪?”遂不往。
  这里是说,宗预和廖化来找到诸葛瞻,说我们两个已经年过七十了......(后略)这是发生在景耀年间的事情,而诸葛瞻摄政后没多久蜀汉就灭亡了,廖化是蜀亡那年去世的,所以他的年龄应该在70+并不是90+
  PS【但不排除宗预七十,而廖化这时已经九十,换你和别人说年龄,你38岁,另一人20岁,你当然也会说,我们都是超过20岁的人了,逻辑上没有问题。上段推测有漏洞】
[编辑本段]廖化的事迹
  《三国志》等史书的记载并不多,《三国演义》则对廖化作了较多的发挥。从《三国演义》对廖化事迹的描述:随关羽北伐时的一马当先、冲锋陷阵;失荆州走麦城时的奋不顾身、单骑突围;面对刘封见死不救时的叩头出血、大恸告求;上方谷单骑追司马懿时的威风凛凛、勇猛直前;辅姜维九伐中原时的尽忠竭力、勤勤恳恳,可看出作者对廖化本人的描写:本人并不具备显赫的才能,也不见其卓绝的功绩,但为蜀汉的事业付出了终生心血,体现了其忠贞不渝的可贵的品格。
  廖化是蜀国后期将领,以勇敢果断著称。廖化最初为关羽主簿,兵败被吴国俘虏,但用计逃回,随刘备伐吴。后任广武督、阴平太守,多次参与北伐活动,晚年因功升至右车骑将军,随姜维防御魏将邓艾、钟会伐蜀。蜀国灭亡后,廖化被徙往洛阳,于半道病逝,享年七十余岁。
[编辑本段]历史年表
  ,蜀将前将军关羽兵败被杀,当时廖化任关羽主簿,也被吴国捕获。廖化思念蜀主刘备,于是诈死,当时人都相信了。廖化则带着老母昼夜西行,奔赴蜀国。
  ,伐吴失败,刘备病逝于白帝城,后主刘禅即位。廖化升任丞相参军,后来为广武督,又当过阴平太守,多次参与北伐行动。
  ,廖化攻守善羌侯宕蕈营,魏雍州刺史郭淮派兵救援,廖化击破南安太守游奕,射杀广魏太守王赟。
  ,凉州羌胡叛魏来降,廖化随姜维率军西迎,于成重山筑城留守,抵抗郭淮进攻,迎回胡王治无戴等部落。
  ,廖化升任右车骑将军,假节,领并州刺史,封中乡侯。
  ,姜维率众出狄道,廖化说:“‘兵不戢,必自焚’,伯约之谓也。智不出敌,而力少于寇,用之无厌,何以能立?诗云‘不自我先,不自我后’,今日之事也。”果然,姜维为邓艾所破,还驻沓中。
  ,魏将邓艾、钟会伐蜀,廖化同张翼、董厥等人率军前去抵抗。廖化前往沓中增援姜维,继而与姜维一同退守剑阁。后来,诸葛瞻被邓艾破于绵竹,廖化等人随姜维绕道退向成都,但在半路上就得到了后主刘禅投降的敕令。
  ,廖化被徙往洛阳,于半道病逝。
  小资料
  廖化,是三国蜀国的后期将领。
  初为前将军关羽主簿,关羽战败后,曾投降东吴,后诈死,带着母亲回到蜀国。在途中遇到刘备攻打东吴(见夷陵之战),刘备很高兴便以廖化为宜都太守。刘备去世后为丞相参军,后为右车骑将军、并州刺史、中乡侯,以果烈着称,官位与张翼齐一,而在宗预之右。咸熙元年(264年)蜀国灭亡后廖化与宗预被迁徙至洛阳,在途中病故。
  【典故】「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一语出自《扫迷帚》第二十四回,意指当时廖化已高龄七十多岁,却扮演重要角色,反映了蜀国末期人才凋零。廖化死时高龄七十余岁
  《三国志》记载景耀五年(262年)姜维出兵狄道,廖化曾说:“‘兵不戢,必自焚’,伯约之谓也。智不出敌,而力少于寇,用之无厌,何以能立?诗云‘不自我先,不自我后’,今日之事也。”(《三国志•汉晋春秋》),点出了廖化对姜维连年用兵,耗损蜀汉国力的担忧。
[编辑本段]对三国演义中廖化的评价
  廖化是三国演义中经历了魏、蜀、吴整个兴衰过程极少数人中的一个;
  他对关羽、对刘备的感情发自内心,情真意切;
  从史料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个问题:原来历史上的廖化作先锋和后世所谓“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有着非常大的差异。在蜀国亡国的前夕,就因为后主刘禅把一个七十多岁的老头派上战场,能说明蜀国没有什么人材吗?看来这个成语有点不妥。从廖化的年龄看,这还有点老骥伏枥的味道,和春秋战国时期的老将廉颇有相似的地方,是值得称赞的一件事情,“廖化作先锋”和“蜀中无大将“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至于后世者常常以此来指责诸葛亮,看来是有点搞错方向了:如果说是因为廖化无能的话,从史料看,廖化还是有一定能力的,只不过没有姜维、夏侯霸那么出名;如果说是指廖化七十多岁还要被指派上阵杀敌,那和诸葛亮也没什么关系,这是刘禅的决定,这时候的诸葛亮已经死了29年了,而且这时候的廖化只是年老,却并非无能;如果说这是由于诸葛亮对蜀汉人才的培养不够,造成后来老廖化作先锋的话,更是有点牵强,又不是诸葛亮死后蜀汉就灭亡了,中间还隔着蒋琬、费祎等几代领导集体,单纯把责任都推到诸葛亮身上,有欠公允。以笔者看,象廖化这样的忠勇仁孝之士,又有领兵作战的经验,就算到了七十岁刘禅还会用他去作先锋,也没有什么好奇怪的,也没准还是这个忠臣孝子自己自告奋勇、主动请战的呢。“廖化作先锋”只是个案,不用联想的太多。
  廖化第一次出场是在第27回——美髯公千里走单骑,汉寿侯五关斩六将。关羽千里走单骑的故事,在历史上确有记载。《三国志;关羽传》中有明确记载:“及(关)羽杀颜良,曹公知其必去,重加赏赐。羽尽封其所赐,拜书告辞,而奔先主于袁军。”关羽走后,曹操的大部分手下都主张派兵追击,但被曹操拒绝。曹操当时说:“每个人的志向都不一样,各为其主,就不要难为关羽了。”得到了曹操的命令的部下也就放弃了追杀关羽的打算,关羽也得以非常安全的回到刘备身边,中途没有遇到丝毫的困难。罗嗦了这么多关羽的事情,一个是因为廖化就出场在这个时机,而另一个就是因为若干年后,廖化有了和关羽同样的侠义与胆色并存的千里逃奔,而廖化的逃奔,困难重重,是远在关羽之上的。
  还是按照时间顺序来说比较妥当。关羽正在意气风发之中,“拜书告辞,封金挂印“,大度的曹操以黄金锦袍相赠,正是春风得意马蹄疾,可是一回头,居然不见了刘备的两个老婆!对刘备来说,老婆丢了应该没有任何感觉:“兄弟如手足,老婆如衣服“,这话就是打他刘皇叔那里流传下来的啊。所以呢,丢了两件衣服呢,自然不会影响手脚跟脑袋的感情的啦。可是关羽是个死心眼,我估计是因为关羽秉烛那段,如果缺乏刘夫人的证词,刘备也许不情愿去做无罪的推定。当然啦,这猜测是我猜测的啦,圣人能成其为圣人,自然在舆论上是一定会保持先进性滴~~~~打住,怎么又跑题了~
  关羽找不到刘太太,自然是着急啊。重要的证人没了,我想换了谁都会着急。正在这时候,有人雪中送炭来了。这人便是廖化。
  “云长心慌,纵马四下寻之。忽见山头一人,高叫:“关将军且住!”云长举目视之,只见一少年,黄巾锦衣,持枪跨马,马项下悬着首级一颗,引百余步卒,飞奔前来。公问曰:“汝何人也?”少年弃枪下马,拜伏于地。云长恐是诈,勒马持刀问曰:“壮士,愿通姓名。”答曰:“吾本襄阳人,姓廖,名化,字元俭。因世乱流落江湖,聚众五百余人,劫掠为生。恰才同伴杜远下山巡哨,误将两夫人劫掠上山。吾问从者,知是大汉刘皇叔夫人,且闻将军护送在此,吾即欲送下山来。杜远出言不逊,被某杀之。今献头与将军请罪。”关公曰:“二夫人何在?”化曰:“现在山中。”关公教急取下山。不移时,百余人簇拥车仗前来。关公下马停刀,叉手于车前问候曰:“二嫂受惊否?”二夫人曰:“若非廖将军保全,已被杜远所辱。”关公问左右曰:“廖化怎生救夫人?”左右曰:“杜远劫上山去,就要与廖化各分一人为妻。廖化问起根由,好生拜敬,杜远不从,已被廖化杀了。”关公听言,乃拜谢廖化。“
  嫂子找回来了,关羽自然高兴,可是廖化接着就提出来要跟着关羽:“廖化欲以部下人送关公。关公寻思此人终是黄巾余党,未可作伴,乃谢却之。廖化又拜送金帛,关公亦不受。廖化拜别,自引人伴投山谷中去了。“
  关羽居然一口回绝了廖化。其实换了我也一样会回绝的。谁当差出了差错也不乐意把清楚中间过场的人长期留在身边啊,刘备一定会问啊:这人你怎么认识的?关羽如果不乐意说谎就只好说啦:这人是帮我送回嫂子的。。
  廖化跟着同去的梦想破裂,廖化第一次出场结束。
  廖化第二次出场就到了第60回——张永年反难杨修,庞士元议取西蜀。诸葛亮刚把人周瑜气死,借了荆州就没打算还的刘备刚拐了孙权的妹妹,正是得意之时,人在得意的时候,往往容易露出尾巴,刘备也不例外,庞统来了就没好好接待人家。庞统是谁啊,凤雏先生啊,跟那个在茅草屋里让人三顾的卧龙先生是“南慕容北乔峰“并称滴,人家都说啦,这两人你得了一个就可以定天下。刘备同时拥有俩,却也最后只是偏安一隅。。。。。。
  庞统好不容易才进入决策层,自然要有所建树,于是便提出来要西进四川,奠定刘皇叔万世的基业~“于是遂请孔明,同议起兵西行。孔明曰:“荆州重地,必须分兵守之。”玄德曰:“吾与庞士元、黄忠、魏延前往西川;军师可与关云长、张翼德、赵子龙守荆州。”。“刘备的安排很有意思。有了庞统这个高参,诸葛亮和他的手足都可以不用跟随。当然,也许这正是诸葛想要的,一山不容得二虎嘛。
  偶们的刘皇叔西进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它奠定了刘皇叔领导西蜀人民继续革命的坚实基础,具有纪念意义的时刻廖化又一次出现在人们的视线,这一次干脆就是个龙套角色------“临行时,忽廖化引一军来降。玄德便教廖化辅佐云长以拒曹操。“
  廖化这一次眼药上的及时。刘备正在用人之际,廖化居然来投,而且这一次很幸运,直接见到了最高统帅,所以能够留了下来。可惜,功亏一篑,谁知道为什么居然还是最终留在了关羽的身旁以拒曹操!
  廖化福寿延年,现在只是开局好罢了。
  庞统死了,参谋长这次自然要亲自出马了。于是廖化终于有了可以露脸的机会。“孔明遂与了印绶,令文官马良、伊籍、向朗、糜竺,武将糜芳、廖化、关平、周仓,一班儿辅佐云长,同守荆州。一面亲自统兵入川。“诸葛亮带着兵去打四川去了,留在荆州的将领是糜芳、廖化、关平、周仓。糜芳不用说了,那是刘皇叔的小舅子,关平、周仓呢,则是关羽的私人党羽,简直可以这样说,任凭有天大的功劳,估计也轮不上人微言轻的廖化吧。。。可怜的廖化,有了立功的机会也只能是为人作嫁吧?
  幸好天道有公,刘皇叔成功荡平四川,论功行赏之际,居然没有忘记了这个叫廖化的小小人物。“诸葛亮为军师,关云长为荡寇将军、汉寿亭侯,张飞为征虏将军、西乡侯,赵云为镇远将军,黄忠为征西将军,魏延为扬武将军,马超为平西将军。孙乾、简雍、糜竺、糜芳、刘封、吴班、关平、周仓、廖化、马良、马谡、蒋琬、伊籍,及旧日荆襄一班文武官员,尽皆升赏."
  是骡子是马,只有到了战场上才能见分晓。不知道是不是跟走了上层路线有关系,反正是廖化从此开始频频亮相了。关羽本意还想继续把廖化当作秘密武器,在攻襄阳的时候,让糜芳做先锋,结果却不曾出师就失火烧毁许多了粮食和兵器,只好换成廖化当先锋。
  廖化当先锋关羽仍不放心,他让关平作了副将。幸好廖化行事缜密,果然不负关羽所命,帮助关羽攻下了襄阳。
  然而,人有旦夕祸福,正如关羽,也难免有走背运的时候,荆州失守,关羽败走麦城。危难之际见真情,危急之下,廖化主动请缨去上庸求救,忠肝义胆,苍天可鉴。
  “关公即修书付廖化藏于身畔。饱食上马,开门出城。正遇吴将丁奉截往。被关平奋力冲杀,奉败走,廖化乘势杀出重围。投上庸去了。关平入城,坚守不出。“
  刘封、孟达却不伸援手,让人齿冷之余,不禁为廖化所为而击节赞叹。“且说刘封、孟达自取上庸,太守申耽率众归降,因此汉中王加刘封为副将军,与孟达同守上庸。当日探知关公兵败,二人正议间,忽报廖化至。
  封令请人问之。化曰:“关公兵败,现困于麦城,被围至急。蜀中援兵,不能旦夕即至。特命某突围而出,来此求救。望二将军速起上庸之兵,以救此危。倘稍迟延,公必陷矣。”封曰:“将军且歇,容某计议。”
  化乃至馆驿安歇,专候发兵。刘封谓孟达曰:“叔父被困,如之奈何?”达曰:“东吴兵精将勇;且荆州九郡,俱已属彼,止有麦城,乃弹丸之地;又闻曹操亲督大军四五十万,屯于摩陂:量我等山城之众,安能敌得两家之强兵?不可轻敌。”封曰:“吾亦知之。奈关公是吾叔父,安忍坐视而不救乎?”达笑曰:“将军以关公为叔,恐关公未必以将军为侄也。某闻汉中王初嗣将军之时,关公即不悦。后汉中王登位之后,欲立后嗣,问于孔明,孔明曰:‘此家事也,问关、张可矣,’汉中王遂遣人至荆州问关公,关公以将军乃螟蛉之子,不可僭立,劝汉中王远置将军于上庸山城之地,以杜后患。此事人人知之,将军岂反不知耶?何今日犹沾沾以叔侄之义,而欲冒险轻动乎?”封曰:“君言虽是,但以何词却之?”达曰:“但言山城初附,民心未定,不敢造次兴兵,恐失所守。”封从其言。次日,请廖化至,言:“此山城初附之所,未能分兵相救。”化大惊,以头叩地曰:“若如此,则关公休矣!”达曰:“我今即往,一杯之水,安能救一车薪之火乎?将军速回,静候蜀兵至可也。”化大恸告求,刘封、孟达皆拂袖而入。廖化知事不谐,寻思须告汉中王求救,遂上马大骂出城,望成都而去。“
  廖化再次出场的时候已经到了第91回,那时候刘备已经为人民革命事业奋斗完了终生,在白帝留下了遗嘱,说道:“革命尚未成功,汝辈尚需努力。“留了个刘禅给诸葛亮,诸葛亮自然要化悲痛为力量,开始北伐。这时候的廖化,已经过了不惑之年了。自古英雄出少年,如果英雄少年的时候失却了成功的机会,那么以后恐怕就更容易被人忽略了。
  诸葛总理列出了首发阵容,廖化又一次横空出世,傲视群雄:“
  前督部——镇北将军、领丞相司马、凉州刺史、都亭侯魏延;
  前军都督——领扶风太守张翼;
  牙门将——裨将军王平;
  后军领兵使——安汉将军、领建宁太守李恢,
  副将——定远将军、领汉中太守吕义;
  兼管运粮左军领兵使——平北将军、陈仓侯马岱,
  副将——飞卫将军廖化;“
  这一次,廖化已经是将军了。当
  六出祁山,总理大臣的智谋远虑不劳细说,反正同样的事情,在汉武帝那里就叫穷兵黩武,到宋徽宗他儿子那里就叫还我河山了,到刘后主这里呢,,只怕跟司马懿辅佐的魏主是一样的感受,反正总理要做的事情,能说不吗?
  六次北伐,蜀国的国力一点点衰减,而廖化的功劳也在一点点地增长,同辈甚至晚辈一个个S去,廖化终于有了可以璀璨的机会。事有凑巧,第六次北伐的时候,廖化居然有机会和司马懿亲自对战,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廖化首发其冲,一顶花枪,直逼司马懿身上六六三十六处大穴,眼看司马懿躲无可躲,那厮却轻轻一个转身,让廖化只刺中了头盔。虽然司马懿留得了性命,但终究还是让廖化取得了自己的头盔,魏延“口出怨言”,廖化还是取得了头功。
  聪明人总是要急流勇退,功成名就之际自然应该退役或者去寻找更好的去处,更何况我们这位已经足够证明自己的年过花甲的廖化将军呢?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以廉颇的英勇,到了暮年,也“顷之三遗矢矣“,退休实在是最好的选择。但是,廖化居然选择了重披战袍,先进性教育的成果就是好啊。
  然而,这一次出征却给廖化留下了永远的口实:“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想想也是,以蜀中的人杰地灵,居然让一个古稀老人来做先锋跟随姜维二次革命,可见西蜀年轻一代的匮乏。然后蜀汉亡了。廖化“忧愤而死”。捎带说一句,他死时已是车骑将军,车骑将军,跟那个霍去病的骠骑将军是属于同一个级别的。在他死去的时刻,阿斗正在对司马昭说:“此间乐,不思蜀也。”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liao7890yeahent 发表于 2009-9-6 21:39:40

廖叔安68 世孫廖子璋

廖叔安68 世孫廖子璋
在廖姓千年的发展中,廖子璋的地位很是重要。

据一些《廖氏家谱》记载,三国蜀国大将廖化,本为襄阳人,蜀亡后被遣置洛阳,于途中病死,其后代遂定居洛阳。晋代,廖化的四世孙廖子璋,晋武帝咸宁二年(276年)以武功封左卫镇国大将军。由是廖氏开始了显赫的仕途之路。



廖子璋有二个儿子:原宪、从宪。其中,廖从宪之子廖五桂官至征吴大总管,廖五桂的儿子廖钦袭父职为大总管。西晋末年,廖从宪由洛阳随晋室南迁,定居于浙江永嘉松阳县,成为廖氏南迁始祖。由此繁衍发展,这支廖氏子孙分迁到江西虔化(今宁都)、福建上杭、广东梅州、广西宾阳等地,成为江南名族。由是上溯,廖子璋也成为江南各省廖氏的一世祖。

而且在廖姓的发展中,从廖子璋开始廖氏才有族谱记载,世代相传至今。故有论者称:“廖姓世系由此始,子璋为始祖。”

廖子璋的玄孙廖诚希继任扬洲太守,因五胡乱兵逼近长江北岸,于384年迁往江西宁都。江西宁都廖氏支系发达,后成为廖氏向湖南、福建及两广发展的主要发源地。

公元589年隋文帝杨坚平定了北方游牧民族叛乱,终于结束了“五胡乱华”,建立了隋王朝。期间,廖诚希的第6代子孙延邦、延龄、延春三兄弟曾为隋朝立下汗马功劳,显赫一代,威震四方,官任清河郡、太原郡、威武郡大守,创造了著名的廖氏三郡太守之美称。后来,廖诚希的子孙为了纪念前辈的这一显赫业绩,便以“ 威武堂”这一称号作为廖氏祠堂的称号。



廖氏武威堂

此后,廖子璋的后裔繁衍发展,兴盛不衰。北宋大诗人欧阳修曾道:“廖氏之后,将愈繁愈远,诗书礼乐,悠然不替矣。”南宋文天祥也曾说道:“(廖氏)自唐至今,垫垫浩繁,英髦迭出,宗风远振,所居各得其所,传世无穷,且以诗书为乐,忠厚为家,自可搏鹏程于万里,驰骋足于康庄,非廖氏子孙其谁也”。

由此可见,廖子璋的地位不可谓不重。

liao7890yeahent 发表于 2009-9-6 21:43:21

廖子璋的第十二世孙虔化县令廖崇德

廖子璋的第十二世孙虔化县令廖崇德   


                                                廖俊源收集整理

   

          廖子璋的第十二世孙廖崇德: 始籍浙江松阳县顺义乡,唐乾符二年(875年)乙末科进士,乾隆《宁都县志》云:"县令,唐,廖崇德,浙江人,卒于官,遂录籍。"?唐贞观年间,廖崇德官江西虔州(即今赣州)令,有贤声,子孙留居于宁都。传至廖四十一郎(名腾骧,琼瑄之子),宋时避乱入闽,定居于汀州宁化石壁,其后屡遭兵祸,再迁福建延平府顺昌县合阳。据闽、粤、赣各地族谱记载:廖氏近祖一世为闽、粤、赣开基始祖花,字实蕃,号循政,崇德九世孙,文兴之子,世居福建延平府顺昌县合阳,后迁上杭蓝溪觉坊村,是上杭、永定廖氏始祖。宋太祖建隆四年(963)封湖广参政大夫,妣冯一娘诰封夫人,生一子:昌,字燕及,燕及夫人杨氏、周氏。燕及有子三:彻、政、敏。彻,字甫田,太学生,妣张孺人,生二子:百三郎、百一郎。政,字拱辰,宁陵(河南省)县丞,妣梁安人,生五子:太一郎(懋诚)、太二郎(懋实)、太三郎(懋孙)、太四郎(懋纲)、太五郎(懋宗)。敏,字纳斋,湖广德安府通判,妣赵安人,生五子:念六郎、三十郎、三十一郎、三十二郎、三十三郎。从此,彻、政、敏三大房族运昌隆。





孙廖崇德,由科举中明经登第,任虔化(今江西宁都)县令,举族从浙江松阳县迁徙虔化。廖崇德为官政绩显著,深得民心。廖崇德任满后没有回原籍,举家落籍虔化。廖崇德的后裔播迁范围非常广,不仅闽、粤、赣的许多廖姓都尊廖崇德为开基始祖,而且广西等地乃至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泰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地的都有他的后裔。据《廖氏族谱》载:“崇德之父辈曾任武威太守,其后裔自唐代起几百年间声势显赫,均以武威为堂号。”所以,“武威堂”是流传最广、人口最多的廖氏堂号。唐贞观四年(630年),荆州大司马廖轮奉命入闽征剿泰宁开善九峰山的山寇高海、高澄叛乱,后将儿子廖董钊及一部分族人、军士留居闽地。唐总章二年(669年),河南光州固始的陈政率军入闽时有许多廖姓军士随军入间开基漳、泉。唐咸亨三年(672年),真州(今江苏仪征)判官廖前升任南剑州刺史,举家迁徙入闽,经从南平迁将乐县龙池团定居。廖前祖籍河南。东汉时,其先祖廖权为武陵尉迁居陕西长安祖廖权。廖权的儿子廖立入仕蜀国为刘备的长水校尉,廖权只好避入吴地。唐懿宗时(874-888年),廖权的第二十五世孙廖镇任吉王府司马,迁徙福建顺昌蛟溪为顺昌廖氏始祖。唐光启年间(885-888年),河南光州固始的王潮、王审知又率军入闽,大批中原廖姓军士随军入闽落籍闽地后,播迁福建全省各地和广东、江西以及海外。

至宋代,福建廖氏已发展成为大族,分布于将乐、宁化、顺昌、建宁、邵武、上杭、永定等许多地方。其中,以顺昌廖氏尤为显著。廖权的第三十三世孙廖懋有4个儿子:世隆、世崇、世泰、世芳。其中,第四子廖世芳(又名廖刚),崇宁五年(1106年)中进士,历任刑部待郎、御史中丞、工部尚书等职,被追封为“顺昌开国男”。他不畏强权,刚正不阿,反对蔡京排除异己,陷害忠良,反对秦桧卖国求荣,割地求和,积极支持李纲,岳飞杭金。廖刚的4个儿(廖迟、廖过、廖遂、廖蘧)都官居要职,政绩颇多。皇上赐每人官禄两千石,父子五人共享万石,时人号称“万石廖氏”。因此,顺昌廖氏以“万石”为堂号。顺昌廖氏“万石家声远,三州世泽长、瓜锦欣瓞衍,栾世庆荣昌”,其后裔除分迁顺昌各地之外,还繁衍至福建将乐、沙县、永定、上杭、明溪、南平、尤溪、建瓯、泰宁、邵武、永安等县市和外省广东的梅县、惠阳、兴宁、英德、罗定、顺德、潮汕,安徽的金寨(霍邱、霍山),河南的商城、固始、光山,湖北的黄州、新州、大悟,江西的奉新(冯川镇沙溪村)以及广西、江西、湖南、香港等地。与廖刚齐名的是槎溪的廖德明。廖德明,宇子晦,号槎溪先生,朱熹的得意门生。宋乾道五年(1169年),廖德明中进士,任福建莆田知县,后被提为浔洲知府,江西提点刑狱、直秘阁知广州兼广东经略,直焕阁学士,吏部左选郎官等职;其著作有《文公语录》、《春秋会要》、《槎溪集》。世人称廖刚、廖德明为二贤,顺昌及谟武曾建有二贤院(祠)。廖氏不仅成了福建的大姓,而且在四川、湖南、江西等地也都成了当地名门旺族。

明代,廖姓后裔继续向南方播迁,遍布了在南方各省区。同时,山西大槐树廖姓分迁于河北、河南、江苏、北京等地。

明末清初,福建、广东等地廖姓开始迁徙台湾。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福建漳州府诏安县的一些廖姓人开始进入台湾。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清政府废止了渡台的禁令,迁徙到台湾的福建人和广东人就更多了。台湾廖姓有双廖(又称张廖)、单廖之分。居于云林、西螺、台中市西屯区、台中市北区、台北县板桥市的双廖为明代福建省漳州府诏安县官陂乡张愿仔的后裔。居于台北县新店市、桃园县、新竹市、苗栗县、高雄县、屏东县等地的单廖,他们的祖先是从广东省大埔、陆丰、蕉岭和福建漳州、泉州、南安、晋江等地移居台湾的。鸦片战争后,逐步有廖姓人流向海外谋求发展;他们主要集中在东南亚一带。其祖先多数为从福建、广东、广西以及江西、湖南等省移民,其中有不少是江西廖氏始祖崇德公、福建顺昌廖刚公、福建安溪廖俨公的后裔。

今日,廖姓人口占中国姓氏人口排行的第66位,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34%;其分布遍及全国各地,以江西、湖南、四川、广西、广东等省居多,约占全国汉族廖姓人口的73%。

liao7890yeahent 发表于 2009-9-6 21:57:19

衡州太守官拜丞相的廖爽

衡州太守官拜丞相的廖爽   




    远祖廖爽公,字可挹,号西楼,五代后梁仕楚,授衡州太守,遂家于衡。拜丞相,进爵南阳郡开国侯,食邑衡山,为衡山廖氏始祖。十子,长子匡图,为楚天策府学士,有文集十卷。五世瑞公,由衡山迁江西。又传八世至思政公,字魁三,明洪武2年(1369)由江西吉安府泰和县圳上复回衡山,卜居龙溪一都,明宣德元年(1426)、天启4年(1624)纂有族谱,后散佚。清康熙52年(1713)首修族谱,1928年七修,2002年八修。至1948年,有族人12000余人,多居白果、新东、岭泉等乡。宗祠建于聚堂铺。该族名人廖山涛,北京大学数学系教授、中科院院士。班行:景茂荣廷士大昌,邦家定国永安康,绍修先哲文章焕,克笃前功继序良,承俊和华立维新,超学志敏望弘勋,任重惇远树伟泽,达尚秉正玉宇成。

   爽生凝,原籍江西泰和县,仕南唐,为都昌令,秩满挂冠归老衡岳。凝公生三子,长秉乾卜居耒阳,为耒阳廖氏始祖;次子秉坤,卜居永兴。秉乾子孙繁衍四乡,如夏塘、长岭、石准、春光铺、双洲、芭蕉、黄岗等地。

    爽公六世至理安,居江西泰和,再六世至淇惠迁长沙城南,淇惠曾孙城景又迁宁乡县横田。城景第三子万仪,字鸿达,一字容观,元末迁居安化丰乐乡大屋村(今属涟源市)双陂,而后分析大屋村等地。至1949年,已传24代,男女丁口9500余人。宗祠设在大屋村,支祠数处。
(收集整理廖氏文化家园)

[ 本帖最后由 liao7890yeahent 于 2009-9-6 22:30 编辑 ]

liao7890yeahent 发表于 2009-9-6 22:06:10

北宋初年诗人廖融

北宋初年诗人廖融
廖融,字元素,北宋初年诗人。隐居衡山,与逸人任鹄、王正己、凌蟾、王元等为诗友。太宗太平兴国末卒(《诗话总龟》前集卷一○引《雅言杂载》)。有诗集四卷(《宋史·艺文志》),已佚。
【卷01】



云穿捣药屋,雪厌钓鱼船。



松风吹发乱,岩溜溅碁寒。


圭宝先知晓,盆池别见天。

梦仙谣

琪木扶疏系辟邪,麻姑夜宴紫皇家。
银河旌节摇波影,珠阁笙箫吸月华。
翠凤引游三岛路,赤龙齐别五云车。
星稀犹倚虹桥立,擬就张骞搭汉槎。

书伍彬屋壁

圆塘绿水平,鱼跃紫莼生。
要路贫无力,深村老退耕。
犊随原草远,蛙傍堑篱鸣。
拨棹茶川去,初逢谷雨晴。

题寺古桧

何人见植初,老对梵王居。
山鬼暗栖托,樵夫难破除。
声高秋汉迥,影倒月潭虚。
尽日无僧绕,清风长有余。

退宫妓

神仙风格本难俦,曾从前皇翠辇游。
红踯躅繁金殿暖,碧芙蓉笑水宫秋。
宝车钿剥阴尘覆,锦帐香消画烛幽。
一旦色衰归故里,月明犹梦按梁州。

谢翁宏惟诗百篇见示

高奇一百篇,见造化工全。
积思游沧海,冥搜入洞天。
神珠迷罔象,瑞玉菲雕鑴。
休叹不得力,离骚千古传。

赠狄涣

高卧白云乡,崖泉对阁凉。
守贫无属道,多病数求方。
耕犊惊雷毙,寒芜入圃荒。
如何帝未梦,吟苦顶铺霜。

赠天台逸人

移桧托禅子,携家上赤城。
拂琴天籁寂,欹枕海涛生。
雪白寒峰晚,鸟歌春谷晴。
又闻求桂楫,载月十洲行。

赠王正己

吟高鄙俗流,傲逸访巢由。
古寺寻僧饭,寒岩衣鹿裘。
园桃山鼠啮,崖蜜猎人命。
遂这个清性,浮生不苟求。

(收集整理廖氏文化家园)
驸:
(一)赠廖融
诗人:王正己  全唐诗库—第762卷

         病起正当秋阁迥,酒醒迎对夜涛寒。
         炉中药熟分僧饭,枕上琴闲借客弹。
(二)留鹤赠廖融
【作者:潘若冲】
【年代:宋朝\代】
【诗文】:
峭格数年同野兴,一官才罢共船归。
稻梁少饲教长瘦,羽翼无伤任远飞,
侧耳听吟侵静烛,衔花作舞带斜晖。
朝天万里不将去,留伴高人向钓矶。
(收集整理廖氏文化家园)

[ 本帖最后由 liao7890yeahent 于 2009-9-6 22:29 编辑 ]

liao7890yeahent 发表于 2009-9-8 15:43:03

宋史• 廖刚

宋史• 廖刚传--2008年高考全国卷Ⅰ
廖刚字用中,南剑州顺昌人。宣和初,自漳州司录除国子录,擢监察御史。时蔡京当国,刚论秦无所避。以亲老求补外,出知兴化军。钦宗即位,以右正言召。丁父忧,服阕,除工部员外郎,以母疾辞。绍兴元年,盗起旁郡,官吏悉逃去,顺昌民以刚为命。刚喻从盗者使反业,既而他盗入顺昌,部使者檄刚抚定,刚遣长子迟喻贼,贼知刚父子有信义,亦散去。寻召为吏部员外郎,言:“古者天子必有亲兵自将,所以备不虞而强主威。愿稽旧制,选精锐为亲兵,居则以为卫,动则以为中军,此强干弱枝之道。”又言:“国家艰难已极,今方图新,若会稽诚非久驻之地。请经营建康,亲拥六师往为固守计,以杜金人窥伺之意、”丁母忧,服阕,复拜给事中。刚言:“国不可一日无兵,兵不可一日无食。今诸将之兵备江、淮,不知几万,初无储蓄,日待哺于东南之转饷,浙民已因,欲救此患莫屯田。”因献三说,将校有能射耕,当加优赏,每耕田一顷,与转一资,百姓愿耕,假以粮种,复以租赋。上令都督府措置。时朝廷推究章@、蔡卞误国之罪,追贬其身,仍诏子孙毋得官中朝。至是章杰自崇道观知婺州,章仅自太府丞提举江东茶盐事。刚封还诏书,谓即如此,何以示惩,乃并与祠。时徽宗已崩,上遇朔望犹率群臣遥拜洲圣,刚言:“礼有隆杀,兄为君则君之,己为君则兄之可也。望勉抑圣心,但岁时行家人礼于内庭。”从之。郑亿年与秦桧有连而得美官,刚显疏其恶,桧衔之。金人叛盟,刚乞起旧相之有德望者,处以近藩,桧闻之曰:“是欲置我何地耶?”改工部尚书,而以王次翁为中丞。初,边报至,从官会都堂,刚谓亿年曰:“公以百口保金人,今已背约,有何面目尚在朝廷乎?”亿年奉祠去。明年致仕。以绍兴十三年卒。
附:【参考译文】
   廖刚字用中,是南剑州顺昌人。宜和初年,从漳州司录授国子录,提升监察御史。当时蔡京掌权,廖刚论奏无所顾忌。因双亲年老要求补授地方官,出朝为兴化军知军。钦宗即位,以右正言召回。父亲去世服丧,服丧期满,授工部员外郞,因母亲有病推辞不受。
   绍兴元年,邻州出现了盗贼,官吏全都逃走,顺昌人听廖刚的命令。廖刚告知跟随盗贼的人回来就业,接着其它盗贼进入顺昌,路监司下令廖刚安抚平定。廖刚派长子廖迟规劝盗贼,贼知道廖刚父子有信义,也都散去。
   不久召入任吏部员外郞,进谏说:“古代天子一定有亲兵自己率领,用来防备意外并加强君主的威势,希望考核旧制,挑选精锐为亲兵,平常作为防御,行动时作为中军,这是强干弱枝之法。”又进谏说:“国家艰难已达到顶点,现在正要图谋革新,像会稽这样的地方确实不是可以长久停留的。请营建建康,亲率六军前往作为固守的计策。以杜绝金人有攻占的想法。”
   母亲去世服丧,服丧期满,重新为给事中。廖刚进谏说:“国家不能一天没有军队,军队不能一天没有粮食。现在众将的军队防守江、淮,不知几万人,开始没有储蓄,每天等待东南运来的粮饷开饭,浙民已经贫乏,想除去这个忧患不如屯田。”于是献上三说,将校有能射猎耕种的,应当给予优厚的奖赏,每耕田一顷,给他升一级武阶;百姓愿意耕种的,借给他们粮种,用租赋偿还。皇上命令都督府安排这件事。
   当时朝廷追究章惇、蔡卞误国之罪,追贬他们,又下诏子孙不得在朝中做官。到这时章杰从崇道观任婺州知州,章仅从太府丞提举江东茶监事。廖刚密封交还诏书,认为这样做,以什么来表示惩戒,于是一并给与祠禄官。
   当时徽宗已经去世,皇上遇到初一十五还率领群臣遥拜洲圣,廖刚进谏说:“礼有厚薄,哥哥为君就用君礼对他,希望抑制圣心,只要逢年过节在内廷行家人礼就可以了。”
   郑亿年因与秦桧关系而得到美官,廖刚上疏明显揭发他的恶行,秦桧恨廖刚。金人背叛盟约,廖刚请求起用德高望重的旧相,安排到近藩,秦桧知道后说:“这是想把我放到什么地方呢?”改授工部尚书,而以王次翁为御史中丞。当初,边报到时,从官聚集在都堂,廖刚对郑亿年说:“你用百口保金人,现在金人已经背叛盟约,有什么面目还待在朝廷呢?”郑亿年为祠禄官而离朝。廖刚第二年退休,绍兴十三年去世。
(收集 廖氏文化家园 来源 网络 作者 轶名)

liao7890yeahent 发表于 2009-9-8 15:44:37

刚正不阿的知兴化军廖刚

刚正不阿的知兴化军廖刚

  宋代兴化军知府的理学家廖刚,字用中,号高峰。北宋熙宁二年出
生于南剑州交溪乡(今顺昌县元坑镇蛟溪村),少时跟随曾任谏议大夫
的陈灌、理学家杨时学习,是上承洛学之传、下开闽学之绪的理学家杨
时的高弟。北宋崇宁五年(1106)中进士,历任县主薄、判官、录事、
教授等职。宣和初,他自漳州司录升为国子录,后提升为监察御史。时
右仆射蔡京当权,以恢复新法为名,大肆征收赋税、劳役,剥削百姓,
廖刚反对这种做法,“不畏强权,论奏无所避”(《宋史》卷三百七十
四),表现出刚正不阿的可贵品质。但皇帝宠信蔡京,对忠言置之不理
,廖刚面对那种污浊腐朽的环境感到厌恶,要求调任地方官。于是“以
亲老求补外,出知兴化军(今莆田市)”。(从此以下引用皆出自明正
德《顺昌邑志·道学》),先后作《兴化军到任谢表》、《被召命乞致
任·八年兴化军发》、《兴化军到任谢监司》、《新知明州周龙图知兴
化,黄府判特排致语》等,主要内容有:对金国的军事威胁,主张积极
备战,反对屈膝求和与闻风逃遁;对各地的农民起义军主张招抚,反对
派兵进剿;建议发展农业,便利贸易,节省费用,以裕民生;谋求政治
清明,建议要消除朋党,慎选人才;谏诤朝政之失,要高宗赵构修德自
惕,任贤纳言:倡议禁止民间邪风陋习,转变社会风气。其政绩亦佳,
极获赞誉。后调任吏部员外郎、起居舍人、给事中等职。
  宣和七年(1125),金兵大举入侵中原,宋朝廷惊惶失措,要迁都
逃避。廖刚认为轻率迁都,动摇军心、民心,只能给百姓带来灾难,当
即上书力主抗御。但钦宗皇帝不采纳他的主战建议,决定迁都。廖刚又
上书指出,迁都不能为乞求一时安逸,而应当选择有利于固守,又便于
进军的地方,以便将来恢复失地,振兴大业,请求迁都建康(今南京市
),未获准。
  建炎三年(1129),宋高宗置行宫于临安(今杭州市)时,廖刚上
书说:“国不可一日无兵,兵不可一日无食,今诸将之兵备江淮不知几
万,初无储蓄,日待哺于东南之转饷,浙民已困,欲欲此患,莫若屯田
”。他建议利用驻军和鼓励农民垦荒种田,以发展江南经济。并要求亲
自率兵到建康部署防务,“以杜金人窥伺之意”,时高宗对他的建议很
重视,下令在全国推行。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东南老百姓的负担,
并安置了一部分因战争而流离失所的劳力,发展了生产。不久,廖刚调
任刑部侍郎,以徽猷阁直学士的身份出任漳州地方官。当时,漳州一带
喜丧事浪费炽盛,他一上任就亲自制定条约,加强宣传教育,经过他的
努力,民间俭朴风气得到发扬。
  绍兴七年(1137),廖刚调任御史中丞,经常上书陈说时弊,由于
他不畏权势,知无不言,使“骄横者肃然”。时宰相秦桧当权,想拉拢
利用廖刚的“台谏之力”,作为排除异己的力量,但廖刚不与秦桧同流
合污。每当向皇帝奏事时,常提醒宋高宗要明察是非,不要被奸臣所蒙
蔽。因此,秦桧嫉恨在心。不久,金邦背叛和约,又入侵南宋。廖刚上
书朝廷起用坚持抗金,德高望重的将相,但由于秦桧的阻挠,这一建议
未被采纳,并被改任工部尚书。廖刚气愤至极,上书要求解职归里。秦
桧即趁机使人弹劾他荐人不当,廖刚终遭贬职,调任毫州明道宫提举,
后获准辞职回原籍。宋绍兴十二年(1143)病逝,享年74岁,葬于蛟溪
村凤山,皇上赠少帅,追封他为“顺昌开国男”。父子五人共禄享万石
,乡人称为“万石廖氏”,后裔多以“万石第”、“万石堂”为宗祠名
,分布在闽、粤、桂和港台地区、东南亚各国。廖刚博学工文词,著有
《高峰集》、《御览世彩堂诗集》、《诗经讲义》三卷、《大学讲义》
一卷、《高峰文集》十七卷等。
  廖刚为官一生清正廉明,他忧国爱民,威武不屈,他的精神,他的
品格名重于天下,名扬于千古,为世代所赞颂。宋吏部侍郎张木式撰写
墓志铭,铭称:“为闽之廖,自公而著。岂以其位,惟德之故。公之清
法,壮志一节。持自立朝,冰寒玉洁。进而隐言,退不惭愧……”明兵
部给事中马性鲁在传记中赞道:“高峰之英,笃钟伟人。道南高弟,绍
兴名臣。忠直抗言,奸邪沮气。完名全节,仪型百世。”
  为弘扬祖国传统文化精华,激励人们爱国爱乡,增进民族自豪感和
海内外同胞亲情,顺昌县政协于1996年12月27日成立了“顺昌县廖刚文
化研究会筹委会”,又于1997—1998年由县政协、县委宣传部组织有关
部门赴闽西、赣州考察福建廖氏世系源流等问题,深入蛟溪村寻找廖刚
墓葬。1999年6月,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了由顺昌县廖刚文化研究会编
辑点校的“钦定四库全书集部”《高峰文集》(全书32万字),顺昌县
在文化大厦举办了隆重首发式。
■黄道钦

liao7890yeahent 发表于 2009-9-8 15:51:33

喜获廖刚著述《高峰文集》

喜获廖刚著述《高峰文集》
中国顺昌政府门户网站 www.fjsc.gov.cn    发布机构: 宣传部   作者:黄道钦
   近日,我县廖刚文化研究会顾问、元坑镇谟武村文化老人饶文英等几位廖刚后裔,筹资从山西平遥县文化老人侯高升手中,获得廖刚著述《高峰文集》。该套文集共十二卷七本,32开线装本,系四库全书珍本初编。这套文集对研究廖刚文化有着重要的史料价值。
   廖刚,字用中,号高峰,顺昌谟武蛟溪村人,出生于北宋熙宁三年(1070),官至工部尚书,死后葬于家乡凤山,享年74岁。廖刚博学工文词,著有《高峰集》、《高峰先生文集》十七卷、《御览世彩堂诗集》等。廖刚一生清正廉明、忧国爱民、威武不屈,为世人所赞颂。

liao7890yeahent 发表于 2009-9-8 16:13:17

廖湛陈牧平林举义旗

廖湛  (?—26)新莽末年绿林起义军将领。平林(今湖北随县东北)人。地皇三年(公元22 年)与陈牧等在平林起兵,称“平林兵”,后合于绿林军。王莽政权波推翻后,刘玄封他为穰王。后遭刘玄疑忌,几为所杀,乃率兵归赤眉军。建武二年(26 年),率领赤眉军十八万进攻刘玄所封的汉中王刘嘉,失败被害。(整理:哈工大(威海)王亚琦)
廖湛陈牧平林举义旗
发布时间:[ 2007-02-03 16:33]   来源:[ 随州日报社]
龚凤鸣
    公元一世纪初,中国历史上发生了第二次农民大起义——绿林、赤眉起义。
    其中,绿林起义之火燃于今随州和京山境内大洪山一带(据考证,今随州大洪山在汉代名为绿林山,晋、唐名大湖山,宋以后始定名为大洪山)。绿林军中四大主力之一的“平林兵”组建于随县古城畈,其首领陈牧、廖湛亦为随县人。
    公元9年,王莽篡汉自立为皇帝,改国号为新,这时统治阶级对贫民压迫剥削日益严重,土地高度集中在王公贵族和地主阶层手中,社会矛盾日益尖锐,严重的社会危机已引起小股农民起义频发,王莽政权摇摇欲坠。
陈牧廖湛兵起平林
    陈牧和廖湛出生在随州,向以侠义豪爽、助弱济贫享誉乡里。陈、廖生性刚直,不畏权贵,不附强权,侠名远播。当时平林一带的恶霸豪绅亦慕其名,欲与之交,但陈、廖不屑同流为污。然而不同流即为敌,很多恶霸豪绅视陈牧和廖湛为威胁,反将他们骂作顽劣匪人、不法之徒,为维护自己的长久利益便依附官府,采取种种恶劣手段对付陈牧和廖湛。陈、廖由此也广结豪杰之士,组织乡民据寨筑垒,以武装自卫,屡拒豪绅的强索和官府的挞伐。使当时的随县吏政官恼羞成怒,急欲铲除陈、廖而后快。
    正在随县官府处心积虑对付陈、廖之时,京山人王匡、王凤领导的起义农军已在大洪山脉西南一带与官府战斗达五年之久了。这支队伍号称绿林军,于公元17年起义后,队伍迅速发展到八千人,王莽曾亲命荆州官兵前来征剿,云杜(今京山县北)一战官兵大败,绿林军从官军手里缴获了大量军械和粮食,绿林军声名大振,队伍壮大到五万人。绿林军以大洪山西南部为轴心四处出击,攻城掠地,势如破竹。但是此时却出现了天灾。
公元22年,瘟疫降临鄂西北,绿林军为了保存军力,分兵两路转战他地。当时王常、成丹带领“下江兵”西进。王凤,马武、朱鲔、张卬率领“新市兵”北上进攻随县,但久攻未克。这时陈牧和廖湛旋即组成“平林兵”与“新市兵”协同作战。
    这时,陈、廖派精锐军士潜入随县城内做内应,约定时间杀死守门兵卒,内外夹攻,一举拿下随县城,全歼随县城的官兵。
    随县城一战,“平林兵”初展身手,便以作战勇猛、智勇兼备而为绿林军将士所称道,于是闻名遐迩,声名远播。四方豪杰之士纷纷投奔,很快成为绿林军中较大的一支队伍。
    “平林兵”兵发南阳时,破落贵族刘玄也投奔到“平林兵”中来,陈牧封其为安集掾之职。与此同时,刘玄的同族刘缤、刘秀兄弟也在南阳起事组成“舂陵兵”与新市兵、下江兵、平林兵一同作战,绿林起义队伍空前壮大,王莽政权已岌岌可危。
更始建元封臣拜将
    随着战局的发展,推翻王莽政权已指日可待。当时绿林军中,派系众多,其中以下江、新市、平林、舂陵四大派系为主。由于军队派系太多,战争形势的发展要求有一个统一的统帅机构,建立统一的新政权势在必然。但绿林义军毕竟是由流亡农民所组成,一时缺乏有远见卓识的领导者。陈牧建议各路义军集体商讨,由是,四大派系主要首领开始研究议定。
    义军中多数人认为新朝皇帝王莽系篡夺汉家江山建立“新朝”的,在此前提下大家决定立一刘姓皇族为皇帝,这就从指导思想上迈错了第一步。
    起义军将领错误的第二步是各为其利,唯恐对登基后的新皇不好驭使,竟然撇开雄才大略、威望极盛的刘姓皇族刘縯而不举,反而拥立了平庸碌碌的刘玄为皇帝。
    公元23年,刘玄在淯水之滨登坛称帝,朝见群臣,建元“更始”。这个昔日曾经是陈牧手下安集掾的庸碌皇帝,面对坛下武将文臣,竟然紧张得汗流浃背,张口结舌,不知所云。后来终于在一帮将领的“帮助”下,宣布了建元“更始”,并拜封群臣。当时陈牧拜为大司空,王匡拜为定国上公,王凤拜为成国上公,朱鲔拜为大司马,刘縯拜为大司徒,以下还设置了九卿诸将,廖湛位列其中。自始“平林兵”便以正规军的形象出现在推翻王莽政权的战争中。
莽政寿终长安初定
    是时,南阳一带的战情使王莽异常震惊,遂令司空王邑与司徒王寻从各地调兵遣将,集结了43余万人马前来镇压。
    二王首先与起义军将领刘秀相遇,而此时起义军大部主力正在攻打宛城(今河南南阳),刘秀兵力只不过8000余人。刘秀有率军之才,见敌多势盛,不敢轻战,遂退守昆阳。随其进入昆阳的义军诸将,大都被敌势所震慑,欲弃城自保。刘秀分析形势说,如大家一致拼力抗敌,还有打胜希望,如若分散,则必败亡。而大军正在全力攻打宛城,至今尚未攻下,昆阳一失,盈日之内则各军都将不保。现在应当同心同德,拼死一战才是,大丈夫怎可只顾妻儿和财物呢!诸将此前都觉刘秀文弱,大多都看他不起,但当此时也对他刮目相看,并请他策划定夺。刘秀遂不急不躁地安排部署守城诸事,而后和大将李轶带十三精骑乘夜闯出城南门。刘秀和李轶火速赶到郾县、定陵一带,聚集驻防在这一带的义军回救昆阳。那时昆阳保卫战打得惨烈异常,刘秀亲率先锋部队在离敌军五里的地方停下来,拿千余名勇猛精兵与敌一部迎战,斩杀数十人。首战小胜,士气大振。众将领无不感佩,遂以一当百与敌拼杀。刘秀带三千赶死队,从城西直冲敌中军地带。莽军主帅王邑、王寻由于轻敌,曾严令各军自守营地,不得擅动。而是时二王又骄狂地只带万人迎战刘秀,结果大败。其属军各部因未得军令,不敢擅救,致主帅王邑被杀。此时风云突变,狂风暴雨骤至,沙河之水暴涨,起义军在城内外合力夹攻,莽军四处溃逃,浮尸百里。王寻只带出几千人逃回洛阳。昆阳之战成为中国历史上一次以少胜多的绝妙战例。
    而昆阳之战也使刘縯、刘秀兄弟威名日大,正所谓功高震主。最为不安的当属更始帝刘玄。以刘玄的能力和心胸,对同为皇族的刘縯、刘秀兄弟所拥有的这等爱戴当然不会等闲视之,同时一些下江、新市、平林军将领们也心中不安,刘玄便借故刘縯不执行军令杀掉了刘縯和其手下猛将刘稷。这为刘秀日后卧薪尝胆自立为帝埋下了伏笔。
    昆阳一战歼灭了莽军主力,战局急转直下。更始元年(公元23年)九月,绿林军一举攻下长安和洛阳,王莽被杀,头颅被传到宛城悬门示众。
刘玄昏庸陈牧被害
    王莽政权被推翻以后,天下大势将定,刘玄将更始政权迁往长安,娶赵萌的女儿为夫人,将朝政全交给赵萌管理,而赵萌是个生杀由己、作威作福并不会管理朝政的奸臣。刘玄自己则日夜在后宫饮酒作乐,不问政事,遇有大臣上奏,他却常醉酒不能接见,有时甚至派人在帷幕后冒充他同群臣对答。在更始朝纲废黜的这个时期,各地豪强势力纷纷独立,形成割据。
    针对当时时局,陈牧、廖湛等将领忧心如焚,商议请更始帝东归南阳,如情况继续恶化,义军可回到湖泽地区继续斗争,但此计遭到刘玄的拒绝,并设计擒杀意图挟持他东归的张卬、中屠建、廖湛等。廖湛、张卬发现情况后脱离险境,但中屠建被杀。刘玄谋害中屠建后逃到新丰(陕西临潼北)赵萌军营里,索性一不作二不休,欲诱使那些农民出身的将领们去新丰,好全部予以铲除。陈牧和成丹不知有诈,依召前去,被刘玄、赵萌逮捕杀害,自此,绿林起义军中农民将领所剩无几。廖湛、王匡、张卬此时方才觉醒,誓同昏君不两立,遂与刘玄和赵萌决战长安。是时,赤眉大军已进逼到离长安几十里的高陵(陕西高陵西南),伤心致极的王、张、廖率部归附了赤眉。十月,赤眉义军攻下长安,刘玄投降。
    后来廖湛率军攻打汉中王刘嘉时,也兵败遇难。
    不久赤眉主力亦退出长安东归,在与刘秀的东汉军队交战中,屡屡失利,军力大量消耗,后被东汉政权击败。
    以陈牧、廖湛、王匡等为代表的绿林军,始终保持农民的纯朴作风,虽作战英勇顽强,屡次击败强敌,但无可怀疑,他们缺乏明确的作战目标和政治远见,虽然领导了中国历史上第二次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最终只能是功败垂成,英雄末路,就像天上的一颗慧星,划过一道亮光后便迅速消失进历史的天空。

liao7890yeahent 发表于 2009-9-8 16:25:32

廖衡六岁玩衙门

廖衡六岁玩衙门
古书上记载北宋年间有不少聪明的孩子,廖衡就是其中一人。他从小就灵敏机智,聪明颖慧,六岁时已经能写得一手好文章,还特别擅长作诗。廖衡不仅有非凡的才思,而且长得也活泼可爱,因而非常讨人欢喜。熟人见了他,很爱和他逗着玩,不是叫他作诗,就是叫他对对子,然而很少有人能难倒他。时间一久,远近都知道有廖衡这样一个聪明的孩子。
  说来也真令人难以相信,一天县尉下乡去催租,看见了廖衡,竟欢天喜地的把他抱到衙门里去玩。县尉知道他诗思敏捷,就叫他作诗,出的题目是《雨中山茶》,他提起笔来就写,当写到“泪多陈后愁离殿,浴出杨妃困倚栏”时,县尉和周围的人既佩服又惊喜。诗作成后,县尉意犹未尽,还想让他对对子,正说话的时候,县尉有家信到来,于是随口出了个对子的上联说:“湖山消息寄来迟。”廖衡接过话,应声对道:“巫峡梦魂归去早。”县尉大为赞叹,简直不敢相信站在自己面前的竟是一个只有六岁的小孩。
  廖衡回家后,县尉就把他的名字上报给郡守,目的是想引起郡守的重视,不要让这样一个特别聪明的孩子埋没。同时,县尉又派人送廖衡去应考,结果考中了秀才。到了十三岁那年,廖衡又考中了举人,官至轉運判官。

[ 本帖最后由 liao7890yeahent 于 2009-9-8 16:34 编辑 ]

liao7890yeahent 发表于 2009-9-8 16:42:50

明代刑科给事中廖庄

明代刑科给事中廖庄
《明史。列传》第五十--廖庄
   廖庄  [明](公元一四O四年至一四六六年)字安止,号东山,吉水人。生于明成祖永乐二年,卒于宪宗成化二年,年六十三岁。宣德五年,(公元一四三O年)进士。历刑科给事中,有直声。迁南大理少卿,上疏劝代宗善事上皇,谪定羌驿丞。天顺初,召还。历刑部左侍郎。卒,谥恭敏。庄著有廖恭敏佚稿一卷,《四库总目》传于世。
  廖庄,字安止,吉水人。宣德五年进士。八年改庶吉士,与知县孔友谅等七人历事六科。
  英宗初,授刑科给事中。正统二年,御史元亮请如诏书蠲边军侵没粮饷,不允。按察使龚鐩亦请如诏书宥盗犯之未获者,法司亦寝不行。庄以诏书当信,上章争之。五年诏京官出修荒政,兼征民逋。庄虑使者督趣困民,请宽灾伤州县,俟秋成。从之。振荒陕西,全活甚众。还奏宽恤九事,多议行。杨士奇家人犯法,偕同官论列。或曰:“独不为杨公地乎?”曰:“正所以为杨公也。”八年命与御史张骥同署大理寺事。逾月,授左寺丞。
  十一年迁南京大理少卿。逾二年,奸人陈玞者,与所亲贾福争袭指挥职。南京刑部侍郎齐韶纳玞贿,欲夺福官与之,为庄所驳。韶捶福至死,被逮。玞亦诬庄,俱征下诏狱。会韶他罪并发,弃市,庄乃得释。
  景泰五年七月上疏曰:“臣曩在朝,见上皇(明英宗)遣使册封陛下,每遇庆节,必令群臣朝谒东庑,恩礼隆洽,群臣皆感叹,谓上皇兄弟友爱如此。今陛下奉天下以事上皇,愿时时朝见南宫,或讲明家法,或商略治道,岁时令节,俾群臣朝见,以慰上皇之心,则祖宗在天之神安,天地之心亦安矣。太子者,天下之本。上皇之子,陛下之犹子也。宜令亲儒臣,习书策,以待皇嗣之生,使天下臣民晓然知陛下有公天下之心,岂不美欤?盖天下者,太祖、太宗之天下。仁宗、宣宗继体守成者,此天下也。上皇北征,亦为此天下也。今陛下抚而有之,宜念祖宗创业之艰难,思所以系属天下之人心,即弭灾召祥之道莫过于此。”疏入,不报。明年,庄以母丧,赴京关给勘合,诣东角门朝见。帝忆庄前疏,命廷杖八十,谪定羌驿丞。
  天顺初,召还。时母丧未终,复遭父丧,特予祭葬,命起复,仍官南京。天顺五年就擢礼部右侍郎,改刑部。成化初,召为刑部左侍郎。逾年卒。赠尚书,谥恭敏。
  庄性刚,喜面折人过,而实坦怀无芥蒂。不屑细谨,好存谢宾客为欢狎。既官法司,或劝稍屏谢往来,远嫌疑。庄笑曰:“昔人有言‘臣门如市,臣心如水’,吾无愧吾心而已。”卒之日,无以为敛,众裒钱助其丧。
  初,景帝时,英宗在南宫,左右为离间。及怀宪太子(朱见济)薨,群小恐沂王(明宪宗朱见深)复立,谗构愈甚。故钟同、章纶与庄相继力言,皆得罪。然帝颇感悟。六年七月辛巳,刑科给事中徐正请间言事。亟召入,乃言:“上皇临御岁久,沂王尝位储副,天下臣民仰戴。宜迁置所封之地,以绝人望。别选亲王子育之宫中。”帝惊愕,大怒,立叱出之。欲正其罪,虑骇众,乃命谪远任,而帝怒未解。己,复得其淫秽事,谪戍铁岭卫。盖帝虽怒同等所言过激,而小人之言亦未遽听也。迨英宗复辟,于谦、王文以谋立外藩,诛死,其事遂不白云。

[ 本帖最后由 liao7890yeahent 于 2009-9-8 16:44 编辑 ]
页: [1] 2 3 4
查看完整版本: 中国廖氏名人知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