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竞清 发表于 2008-10-4 07:33:50

温姓源远流长永安兴盛 和善厚德崇文恒瑞辉煌

                         温姓源远流长永安兴盛和善厚德崇文恒瑞辉煌


                                                                                   温日森    温竞清



      我们中华民族历来有慎终追远、敬典谒祖的传统,重视寻根祭祖,痛恨弃根忘本,传承先人的优良美德,激励后辈的勤奋精神。

温姓的源流

      温姓是中华民族一个古老的姓氏,在中华民族丰富浩瀚的民族文化遗产中,根据河南济源发现的唐代温佶碑刻,唐初墓主黎国公温大雅五世孙温佶和六世孙温邈。其中温佶碑通高4.73米,宽1.26米,厚0.38米,气势恢宏,在唐碑中极为罕见。"唐故太常丞赠谏议大夫温府君(佶)神道碑"碑文和"唐故征君左补阙温先生(邈)墓志铭",温邈墓志铭,是1997年从地下挖掘出来的,由于一直深藏地下,又装在一个石匣子内,所以字迹十分清晰。此墓志铭出土后,河南省博物院立即收藏起来。均发现了中华温氏始祖的诞生过程及名字---有"平"者,佐夏灭穷,受封于温,因以命氏。其碑文由唐著名宰相牛僧儒撰文,著名书法家柳公权书丹, 是当今所有有关文献中最早、最详、撰书人及墓主身份最显赫的文献,是温氏源流研究最可信依据。因而,温姓起源于夏代的温国,即今河南省温县,旧址在今温县上苑村北一带。当时温境内有两个温泉;一个在今孟州市西北冶墙村(古时冶墙村属温),夏凉冬温,流入于溴水;一个在今县城西南一公里的五里元村南边。这里古时因有温泉而称温。简言之:仲康年间,穷团寒浞,反朝夺政,少康大勇,平君辅佐,战绩赫赫,灭穷复朝,平君功显,受封河南,居有温泉,而立温国,平君睿智,并称温氏,温平始祖,距今约四千年,可谓源远流长,天下温氏同根一脉,。周初,第二十六代温乂被别封郄地为司马;西汉初年,第六十代温疥受封旬侯,其孙温何始居太原祁县,而后形成望族,温序、温庠、温恢、温峤及唐初"三彦"温大雅(彦弘)、温彦博、温彦将等,均是其后裔。 温姓有着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温姓在我国当今姓氏中,排列第114位,国内有人口约160万,占汉人口比例的0.14%,在海外人口约130余万,海内外共计300万左右。

温姓的迁徙繁衍

      中国历史上的迁徒多是因战争和灾荒而始。温姓的迁徙应从商汤灭温开始,但见于史料上的是商末周初的战乱开始的。在夏末商初,已经从温地迁出,首先到了今山西、陕西之地,到了商末周初,才到达今甘肃的昭武城。温氏大批向江南迁徙,是从两晋之间开始的。据《晋书温峤传》载,山西太原郡祁县的温疥、温序的后代温峤,晋时到了浙江。温峤后因功封安郡公,家居赣州(今江西)地区。他的十二世孙温皋,在南北朝时入籍扬州,温皋次子温穆葬在温州府地。温俐公:唐季由江西虔化迁居宁都。是为宁都温氏始祖。唐末,温颙的子孙温同保迁居福建,他们的后代温元旺迁居到上杭(见《上杭温氏谱》)。温文英:清康熙年间自江西赣州府长宁县迁居四川新都。是为四川新都温氏始祖。 其中,福建上杭温氏九郎公,不是同保公的第九子元旺,福建上杭九郎公是同保公之九子元旺的后裔(同保公后裔14世)。 福建上杭县洪山塘温氏开基始祖(即温氏100世)温君全(字徽公、讳九郎公),其子五郎公(即林五郎),生一子,五二郎公(仕益是指五郎公的次子,吾五郎公只生一子,故仕益不属于此支。),其生五子(兴公、七郎、大二郎、六郎、肇基)。福建上杭温氏九郎公后裔入粤情况是:      
      ——上杭温氏四世六郎公,讳茂,名宗泽,由福建上杭移居广东梅县松源横岗下,为松源开基一世。六郎公后裔有迁至白渡、五华、兴宁、揭阳、海丰、陆丰、大埔、蕉岭、花县等。
      ——上杭温氏四世肇基公(即兆基,字五公),宋授梅州务官,后由福建上杭迁居广东梅县松口金盘堡开基。其后裔有分迁梅县、兴宁、五华、大埔、河源、清远。
       ——温氏106世(即上杭七世)七郎公曾孙德安公,由上杭迁居广东五华开基。
       ——温氏106世(即上杭七世)七郎公曾孙禧公(碑记称小七郎),以明经仕迁居广东梅州。生五子:宗理、宗庆、宗兴、宗倪、宗贤。宗贤公,移居广东梅县松口。四六郎公(讳宗理公),生十子,三子文信公(上杭九世)移居广东兴宁东厢。 四八郎公(讳宗兴,又称伯二郎),生二子(念一郎、念二郎),上杭九世念一郎后迁至广东兴宁十三都。
       ——温氏107世(即上杭八世),四七郎公,讳宗庆,生十一子(良兴、良甫、良钦、良善、良德、良政、良恭、良彬、福祖、福宗、福生)。上杭九世良善公(温氏108世),由福建上杭蓝家渡霞化乡移居广东梅县石坑,为梅县开基始祖,良善公生六子(子良、子仟、子贞、子文、子俊、子聪)。良善公后裔分别移居兴宁、五华、紫金、惠阳、博罗、河源、龙川、东莞、湛江、茂名、广州白云山,花都、清远、普宁、廉江、翁源、中山、广宁、大埔、平远、阳山、番禺、韶关、广西、四川、江西、福建、湖南、云南、海南、台湾、香港等地。
      ——温氏109世(即上杭十世), 宗理公的第三子文使,五子文玉,七子文正,八子文广,十子文贵,分别开基于梅县东厢石子岭,三角镇龙上,西街蓼沙,南堡和罗衣堡,他们的后裔分布很广。   
       ——温氏113世(即上杭十四世),良政公玄孙(五世裔孙)广潭公,字仕通公,由福建漳州府平和县迁广东紫金附城肇基始祖。后裔分居增城、番禺、广州郊区龙日艮洞、广西、云南、四川等地。
       ——温氏111世贵和公(上杭十二世),贵和公长子葱公(上杭十三世)原居江西宁都上三乡黄坊村(今兴国县古龙岗镇黄塘村),葱公进长乐(今广东五华)。后在广东紫金南岭乡黄坑村建祠。贵和公后裔分别移居兴宁、紫金、惠阳、博罗、河源、龙川、东莞、湛江、茂名、广州白云山、花都、清远、廉江、中山、广宁、大埔、平远、阳山、番禺、海南、台湾、香港、韶关、广西、四川、江西、福建、湖南、云南等地。
         ——温氏111世温文宁,字周穆、讳敬,原籍太原祁县人。唐散居蜀汴闽等处。累经离乱,世系莫纪。至宋,则南雄府沙水村珠玑巷,府君世居也。宋戊辰科进士,知南雄府。温文宁后裔公居鹤山、新兴、顺德、德庆、信宜、南海、东莞、宝安、新会等地。
      ——温氏114世(上杭15世)温永良,号万一郎, 是五二郎公三子大二郎公12世裔孙,由福建上杭胜运里棉村瓦子巷迁居广东翁源墨岭村开基,为翁源一世祖。
      ——温氏114世(上杭15世)温永隆,号万四郎, 是五二郎公三子大二郎公12世裔孙,由福建上杭胜运里棉村瓦子巷,迁居新丰县邑雷石村杉树下开基,为新丰一世祖。温永良温永隆兄弟俩的后裔有分迁新丰、佛岗、从化、增城、清新、阳山、龙门、南海、番禺、罗定、广州白云、花都区、广宁、乳源、曲江、乐昌、英德、韶关、四会等。-

温姓的宗族文化

      数千年来,温姓以"奋发向上,儒雅博学,为官清正,勤勉敬业"为美德,铸就了温姓历史的多次辉煌,成为中华民族的家族精英。 温姓的宗族文化,主要反映在"精神风范"、"郡望名门"、"堂号堂联"、"家序辈字"、"传闻典故"等方面。他们有着明显不同于他姓的内容,有着自己族姓的特色,这也是温姓不同于他姓之处。
      温姓的精神风范,反映出温氏族人的传统美德,主要表现在做人处事上。如,广东梅县良善公作《家训》六则,可窥斑而知豹:一孝顺父母;二和睦兄弟;三严端品行;四崇尚节俭;五公明息诉;六积德锦后。
温氏的郡望名门,主要有:郡望,
平原郡:西汉时置郡。相当于现在山东省北部平原县一带。
太原郡:战国时秦置郡,治所晋阳,在今山西省太原市。
汲 郡:晋代时置。相当于现在河南省汲县一带。
清河郡:汉高帝时置。相当于现在河北省清河至山东省临清一带。
六龙、三彦:
温氏73世恢公有六个儿子,温恭、温生、温良、温俭、温克、温让,此兄弟六人知名于世,人们称他们为"六龙"。
温氏85世君悠公有三个儿子,温彦弘(字大雅,唐黎国公)、温彦博(虞国公)、温彦将,86世彦宏、彦博、彦将三人同时登科,唐太祖信任有加,特封御赐加封三彦,兄弟三人名扬天下,成为三彦之奇。(温大雅字彦宏为唐大将军,封黎国公;温大临字彦博任并州道行军长史,唐宗贞四年拜相,中书侍郎,后任右仆射,卒于相位,封虞国公;温大有字彦将为太原令,中书侍郎,大将军记室,封清河郡公。)。
还有很多历史名人 ,如:
温 峤:太原祁(今山西省祁县)人,东晋名臣。博学能文,工书。咸和初为江州刺史,封始安郡公,累官至骠骑大将军,卒于平苏峻之乱,终年41岁。
温 璋:大雅六世孙,唐代官吏。以父荫累官大理丞,擢邠宁节度使转京兆尹,为政严明,后为直谏贬振州司马。温日观: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宋末元初画家。僧人,法名子温。善草书,喜画葡萄,须梗枝叶,皆草书法,时人以温葡萄称之。传世《葡萄图》流入日本。
温 新、温秀:河南洛阳人,明代官吏、诗人。兄温新官户部主事,精于诗;弟温新亦善诗,官知襄阳府同知。
温 纯:陕西省三原人,明代名臣。官左都御史,倡诸大臣伏阶泣请皇帝罢矿税,清白奉公,肃百僚,振风纪,时称名臣。
温 达:满洲镶黄旗人,清代宰相。历任陕西道御史、镶黄旗管旗大臣、内阁学士、户部侍郎、吏部尚书、文华殿大学士(宰相)等职,颇受康熙重用。
温仲舒:古代哲学家、教育家。西汉广川(近河北省景县人)人。今文经学的创始人。青少年时学习十分勤奋,达到如痴如醉的地步,故学术日精。景帝时为博士,下帷讲诵,弟子传以次相授业。武帝时上"天人三策",以对策第一而著称。其对策中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及"兴太学"、重选举等建议,为武帝采纳,对汉代的政治建设和文教政策的制定,起了重要作用,开封建社会以儒学为正统的先声。他以儒家思想为中心,吸收阴阳、五行的学说,提出"天创万物"与"天人感应"的学说,为君权神授和王道三纲编造理论。他还把人性分为上、中、下三品,认为上品之性生来就善,下品之性生来就无善质,且教而不能善,只有中民之性是"有善质而未能善",这一部分人的人数最多,故又称"万民之性",这些人才是教育的主要对象,提出了有别于孟子、荀子的人性论和教育作用论。对策之后,他被武帝遣为江都王相,后又调任胶西王相,"凡相两国,辄事骄王",因恐久职获罪,告病归家,著书讲学以终。其著述颇丰,但流传下来的只有《春秋繁露》一书和《汉书董仲舒转》中的《举贤良对策》(即天人三策)等。
温子升:后魏中军大将军。他博览百家,文章清婉。平熙初,对策高第,补御史。有文集35卷。被誉为"江左文人"之一。
温庭筠:太原祁人,温彦博裔孙,唐代词人和诗人。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作赋八叉手而成,时称温八叉。精通音律,诗词风格浓艳,词藻华丽,多写闺情,乃花间派鼻祖。后人辑有《温庭筠诗集》及《金荃集》。
温革,字廷斌,石城县人。属江西石城温氏同保公之七世孙。北宋大儒温革,是客家私人办学的先驱。宋宝元二年(公元1039年)被当朝皇上恩赐为进士,并敕封为大儒。当朝太学助教大学问家盱江李觐亲自撰文赞扬温革:"翁为名儒,性嗜诗书。手不释卷,仕途纡徐。陶化遐迩,躬蹈力趋。讲经明道,先哲莫逾。素云求内,吻契典模。"同时还为其藏书楼赠联:"照榻有嫦娥,齐问天香消息;澄楼无俗客,共谈花样文章。"温革捐家资兴办义学之举载入了《宋史》、《大明一统志》、《江西通志》和府县乡等志书。温革本人还著有《十友锁谈》、《隐窟杂志》、《说郛》......等专著。
温体仁:浙江省乌程(今湖州)人,明代宰相。进士及第,历任编修、礼部左侍郎、礼部尚书等职,崇祯四年(1631年)入阁,不久升为首辅。其为相八年,崇祯对其恩崇无比,而温对上一味迎合,对下严厉刻薄,几无政绩。
温以燠:嘉应州(今广东省梅县)人,清代学者。文章诗词,均斐然可观。工书法,师颜真卿,瘦硬似柳公权。
温文禾:归安(浙江省吴兴)人,道光十六年进士,官工部主事。山水宗黄公望,著墨淹润,神韵天然。有《辛夷花馆诗稿》。
温生才:广东梅县人,民主革命烈士。1907年加入同盟会,后与李佐汉等组织暗杀团,决心刺杀清军水师提督李准,后误杀清广州副都统兼署广州将军孚琦,旋即被捕并被杀害,时年41岁。
温氏的堂号较多,多以慎终追远、弘扬祖德、敦亲睦族为标志,常把祖先的嘉德懿事贯用于堂号之上,以彰显其族和激励后代。主要有:"太原堂"、"雅儒堂"、"梅香堂"、"预顺堂"等。
温氏祠堂的堂联,将祖先的事迹,艺术地展现出来,敬祖崇德崇文、激励后代。如:"三彦家声;六龙世泽。""才谐三子(三彦),诗美八叉(温庭筠)"、"雅闻鹏举(温子升),明沏犀燃(温峤)"、"六龙忠孝家声远(温羡),三彦鸿才世泽长(彦博)"。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温姓后裔以其文治武功的宏伟业绩,演绎了一幕幕风云变幻的历史画卷,温姓在华夏文明史上有着崇高的地位。特别是自太原堂以来最为著称,英才辈出,名声显赫。 历史上的六位宰相:
1、西汉初年燕国宰相温疥;
2、西晋时期左禄大夫温羡;
3、唐太宗时期宰相温彦博;
4、明代时期大学士温体仁;
5、清代文华殿大学士温达;
6、清代武英殿大学士温福;
而今温姓后裔遍布国内外,各行各业精英荟萃,光前裕后,继往开来,为社会的文明进步、人类的美好未来正在作出巨大贡献! 当代国务院总理温家宝、 著名经济学家温元凯、温铁军、温玉成中将、温宗仁上将、温熙森中将、 温玉柱少将、温先星少将,温姓名人举不胜举...... 正是:名家辈出,群星璀璨。
      从以上发展史可以看出,我温姓宗亲们一贯十分重视和珍惜族内团结真情,念念不忘先祖嘉德懿事,时时激励自己。近几年来,我温姓宗亲更加团结联谊,不断掀起寻根谒祖的热潮,在广东客联总会执行会长温伟平及不少宗亲们,为客联工作和温氏文化工作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于2004年4月成功地在广州召开了首届世界温氏文化交流大会,第一次把世界各国和各地的温氏组织起来,实现了首次大团聚的梦想,影响深远。之后,又于 2005年10月,第二届世界温氏宗亲文化交流会暨首届温氏祖地温县恳亲大会在河南焦作温县隆重举行。400多名来自马来西亚、印尼、新加坡、泰国、澳洲、加拿大、美国等9个国家和台湾、香港、澳门、广东、深圳、海南、广西、江西、福建、浙江、江苏、重庆、四川、河南、山西、青海、北京等地的温氏宗亲在此谒祖祭拜先贤,共谋发展。全国政协主席张思卿为世界温氏宗亲文化交流大会题词:"垦亲父,建桑梓"。温县和焦作市领导出席了欢迎宴会。大会的圆满成功,是温县人民政府、温县姓氏历史文化研究会坚强领导的结果,是温县人民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大会筹委会全体工作人员和所有温氏宗亲团结奋斗的结果。特别要强调的是,要感谢祖地温国胜等宗亲的艰辛努力。 由广东从化市温阳光主编的《广东温氏发展史》,于2002年8月面世。温阳光在1998年初开始到各县宗亲中去调查、采访、收集资料,2000年10月2日在从化温泉召开广东温氏宗亲联谊会,组织编写《广东温氏发展史(首卷)》。历时五年、工程浩繁、费神巨大的《广东温氏发展史(首卷)》,是一本知识丰富,史谱合一的书,是激发后辈了解历史,缅怀前贤,展望未来,奋发向上的励志篇,是温氏宗亲值得一读,收藏、传世的珍贵史料。续编又了2008年6月出版. 续编也是一部以史为主, 史谱兼备的综合性典籍。由华夏百家姓氏源流研究中心和江西博能集团共同主办的"中华百家姓氏源流(温氏)研讨会"于2008年4月19一20日, 在江西上饶举行。来自姓氏方面的专家有:袁义达、张新赋、马世之、卢化南、何光岳、杨东晨、马志超。各地温姓宗亲代表有60人参加了会。张新斌和博能集团温显来总裁主持了会议。根据河南济源发现的唐代温佶碑刻,通过研究,大家一致认为:温姓起源于夏代,始祖为温平,距今约四千年;周初其二十六代温乂被别封郄地,西汉初其 温疥迁至太原祁县,而后形成望族,温序、温庠、温恢、温峤及唐初"三彦"均是其后裔。会议取得圆满成功。这对凝聚中华民族,联系海内外侨胞,共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意义。
       这正是:温氏宗亲真情涌动,继往开来怀远志,聚天时地利人和,兴科技教育文明,共襄盛举谱新章。

            温日森(梅县良善公后裔20世),广东兴宁人,现居深圳。
            温竞清(梅县良善公后裔24世),广东紫金人,现居深圳。

[ 本帖最后由 温竞清 于 2008-11-19 18:19 编辑 ]

温竞清 发表于 2008-10-4 07:56:51

   万世温情 伟业兴盛

         温日森 温竞清

温姓源流,在公元前,仲康年间,穷团寒浞,反朝夺政,
少康大勇,平君辅佐,战绩赫赫,灭穷复朝,平君功显,
受封河南,居有温泉,而立温国,平君睿智,并称温氏,
温平始祖,源远流长,四千多年,不断繁衍,人丁兴盛,
英才辈出,周初之年,二十六代,温乂司马,西汉初年,
第六十代,温疥旬侯,其孙温何,始居太原,形成望族,
太原堂祥,序庠恢峤,唐初温盛,六龙三彦,灿烂辉煌。
爱我温氏,万世温情,伟业兴盛,祝福宗亲,团结奋进!
   温日森(梅县良善公后裔20世),广东兴宁人,现居深圳。
         温竞清(梅县良善公后裔24世),广东紫金人,现居深圳。



[ 本帖最后由 温竞清 于 2008-10-4 08:08 编辑 ]

温竞清 发表于 2008-10-4 08:01:16

华夏平君,温泉温国温氏,源远流长,万世温情;
瑞春太原,家祥家和家福,德厚流光,千秋家盛。
http://www.sfjw.com/UploadFile/2008-6/200861413582055278.jpg

温竞清 发表于 2008-10-4 08:01:44

http://www.sfjw.com/UploadFile/2008-6/200861010203047160.jpg

温平温国温氏昌
四千载史经沧桑
世代子孙盛繁衍
真诚和善多辉煌

温竞清 发表于 2008-10-4 08:02:09

http://www.sfjw.com/UploadFile/2008-6/2008612723734626.jpg

wen862 发表于 2008-10-23 18:46:28

回复 1# 温竞清 的帖子

读取读来,我还是觉得温日森、温竞清的文章值得族人阅读。其准确性和客观性令人佩服,不像装高等的那位族人,狂叫把万一郎、万四郎的名字从文章中删除,又讲不出令族人信服的理由。我密切关注这场大讨论。真理掌握在谁手中,族人自然会明辨。我也会密切关注。

zzjz 发表于 2008-11-25 11:10:02

回复 1# 温竞清 的帖子

叫嚣把万一郎、万四郎名讳从文章中删除的族人,懒得跟少数人一般见识,在那儿抱着老谱心安里得的高兴,只有自己支系是正确的,粤东的“错误”成为了笑话,可能吗?

zzjz 发表于 2008-12-13 20:00:40

回复 1# 温竞清 的帖子

这文章值得读,叫嚣把万一郎、万四郎名讳从文章中删除的族人,请把你们研究的理由向族人公布公布,说得有理,族人自然佩服。

zzjz 发表于 2009-2-28 14:52:07

回复 1# 温竞清 的帖子

这篇文章值得反复阅读。

温竞清 发表于 2009-5-17 09:14:19

对一楼原文的字打错处,   今更正为:

——温氏107世(即上杭八世),四七郎公,讳宗庆,生十一子(良兴、良甫、良钦、良善、良德、良政、良恭、良彬、福祖、福宗、福生)。上杭九世良善公(温氏108世),由福建上杭蓝家渡霞化乡移居广东梅县石坑,为梅县开基始祖,良善公生六子(子良、子仟、子贞、子文、子聪、子安)。良善公后裔分别移居兴宁、五华、紫金、惠阳、博罗、河源、龙川、东莞、湛江、茂名、广州白云山,花都、清远、普宁、廉江、翁源、中山、广宁、大埔、平远、阳山、番禺、韶关、广西、四川、江西、福建、湖南、云南、海南、台湾、香港等地。



[ 本帖最后由 温竞清 于 2009-5-17 11:46 编辑 ]

温竞清 发表于 2009-12-18 22:26:18

二零零八年四月十九日至二十日,江西博能集团与华夏百家姓氏源流研究中心在上饶共同举办了温氏源流研讨会,六名当代最著名的姓氏源流研究专家和国内十多个省(市)的数十位温氏代表出席了会议。会议通过对"唐故太常丞赠谏议大夫温府君(佶)神道碑"碑文和"唐故征君左补阙温先生(邈)墓志铭"的研究,发现了中华温氏始祖的诞生过程及名字---有平者,佐夏灭穷,受封于温,因以命氏。这对深入开展中华百家姓氏源流的研究和海内外温姓华人寻根祭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关于中华温姓始祖的名字,因历史上有温姓多源之说而说法不一,这让海内外温姓华人寻根谒祖时倍感困惑。 江西是历史上温姓南迁的最早徙居地之一,早在东汉初年就有祁县温峤辅佐晋元帝渡江,官拜侍中、中书令等职,"机密大谋,诏命文翰,皆所参综"。后甘愿离京都任江州刺史,定居南昌。后又平王敦、伐苏峻,功勋卓著。孙中山曾这样评价温峤:要立志做大事,不做大官,古代祁县的温峤就是这样的人物。江西博能集团在将厚重的姓氏历史文化融入企业文化之初,就首选温氏历氏文化的研究,受到了当代姓氏源流研究最权威机构---华夏百家姓氏源流研究中心的赞赏和支持。 在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和各地温氏代表在对碑文、墓志及其它有关资料研究后一致认为,现有文献已说明,温姓起源于夏代的温国,即今河南省温县。这里古时因有温泉而称温。夏代少康年间,有一个叫平的人辅佐夏帝灭了有穷氏及寒浞的谋反,因功受封于温,从而立温国并以温为氏。这位古温国的始创人"平",是天下温姓的始祖,距今约四千年。周初,第二十六代温乂被别封郄地为司马;西汉初年,第六十代温疥受封旬侯,其孙温何始居太原祁县,而后形成望族,温序、温恢、温峤及唐初"三彦"温大雅(彦弘)、温彦博、温彦将等,均是其后裔。本次研讨会上展示的唐碑(志)拓片,其墓主正是唐初黎国公温大雅五世孙温佶和六世孙温邈。其中温佶碑通高4.73米,宽1.26米,厚0.38米,气势恢宏,在唐碑中极为罕见。其碑文由唐著名宰相牛僧儒撰文,著名书法家柳公权书丹,更使该碑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在有关温氏源流的记载方面,这是当今所有有关文献中最早、最详、撰书人及墓主身份最显赫的文献,因而是温氏源流研究最可信依据。与会专家还一致认为,因温姓起源历史悠久,温平之后可能有他姓他族改附温姓,所以历史上才有温姓多源之说。夏代温平作为温姓始祖,对于他源温氏后裔来说,应做为文化认同,共同祭祀,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与会温氏代表认为,据现有温氏家谱记载,温氏后裔并非出自多源,溯至唐初,均为"三彦"之后。现存家谱均为明清时期各地温氏所修,因资料欠缺,交流不便,有部分家谱引用《元和姓篡》、《新唐书》所说,将先祖"三彦"说成是晋国唐叔虞之后,而敬唐叔虞为始祖。现在有先祖碑文亲述,我们当以先祖所说为据。但是,若有温氏非"三彦"之后而称唐叔虞为始祖,说明温姓多源之说是成立的,我们要视这些温姓人为温姓大家庭中的一员,共同继承温氏优秀的历史文化,共同铸造温氏及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
http://www.wenshi.cc/3/uploadfiles/2009-04/200904232114326875.jpg
神道碑拓片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温姓源远流长永安兴盛 和善厚德崇文恒瑞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