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GSR 发表于 2008-10-2 00:00:45

车过龙南到关西

夏日的一天,艳阳高照晴空万里,列车穿过一个又一个时长时短的深山隧道,眼前终于一片豁然开朗,列车在龙南火车站徐徐停下,站在候车室前的台阶上向下一眼望去,火车站前工业园区的一片厂房尽收眼底,到达了被誉为“围屋之乡”的江西省赣州市龙南县,一个小小的县城火车站不大来往汽车的也不多,只有熙熙攘攘的摩托车在车站出口处等候去县城的旅客,随行的一个朋友告诉我们说龙南县城离火车站大约有七八公里的路程,乘坐摩托车是去往县城唯一的交通工具,后来我们经过询问当地人参观龙南最具有代表性的围屋有那些,他们介绍说关西新围是龙南围屋群中最值得一看的一座,也是最具有价值的一座。

关西新围坐落在龙南县关西镇,距龙南县城大约三十公里左右的路程,而龙南火车站正好处于这两个位置的中间,只要顺着京九铁路南下十公里就可以到达关西新围,说起客家围屋就要先介绍何为客家及客家的渊源,带着我们去关西围屋的摩的司机边开着车边给我们娓娓道来。客家是历史上由于战乱、饥荒等原因,中原汉民逐渐南下进入赣闽粤三角区,与当地畲、瑶等土著居民发生融合而形成的一个独特而稳定的汉族支系,他们具有独特的客家方言,独特的文化民俗和情感心态。客家人分布于世界的许多国家和地区,现在全球大约有客家人8000万以上,赣南、粤东、闽西是客家人的大本营,而江西省赣南又是客家人的最大聚居地,赣州市客家人口占百分之九十以上。据史料,中国历史上共有过五次人口大迁移,第一次是两晋时期五胡乱华,中原许多人举族南迁到长江流域;第二次是从唐代安史之乱开始的。安史之乱,特别是唐末黄巢农民大起义,北方地区长期战乱,而赣闽粤三角区相对安宁,于是大批避乱汉民迁居到这里,成为第一批“客家先民”;第三次是两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入侵,朝廷南迁,一批批的汉民迁来赣闽粤三角区,他们在这里繁衍生息,并与畲瑶等土著居民发生血缘上和经济文化上的交融,最终形成客家民系;第四次是明末清初,赣南由于受满族铁蹄的蹂躏,后来又发生瘟疫,人口锐减。而此时闽西和粤东由于人口膨胀,加上清初为对付郑成功反清起义,颁布“迁海令”,封锁了沿海地区,通令沿海居民向内地挤压,人口与土地的再分配形成尖锐的矛盾,于是一部分客民只好携家出走,另谋出路。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又回迁到赣南,与世居赣南的客家交错杂居在一起,从而最终奠定了赣南居民的现代格局。第五次是近代由于连年的战争,不少客家人从粤东闽西一带迁到沿海,有的移居海外,谋取生路。听着他引经据典的介绍,我都不敢相信他只是个摩的司机,他笑了笑说:“在龙南的每个人都是围屋的历史解说员,我只是知之皮毛,还有好多鲜为人知的历史典故围绕着围屋上演呢!”

十分钟后我们到达了目的地,接待我们的导游身穿传统的客家服装,详细地讲解起了关于围屋的历史溯源,赣南的客家围屋主要分布在龙南、全南、定南、安远等几个县总数约五、六百座,其中尤以龙南最为集中。客家围屋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物化载体,它充分体现了客家人的高超建筑艺术,客家围屋的外墙既是围屋的承重外墙,又是整座围屋的防御围墙。客家围屋与北京的四合院、陕北的窑洞、闽西的土围楼合称为中国“四大古民居”。赣南的客家围屋多为方形,与闽西圆形的土楼和粤东内方外圆的围龙屋呈现出不同的风格。此外,遍布赣南各地的“上三下三”、“九井十八厅”等府第式民居也很有特色,而龙南县的围屋有370多座,形状各异,其中“方围屋”建筑数量之多、规模之大、风格之全、保存之完好,均属全国之最,成为社会各界人士旅游观光、考察、寻根问祖的热点。围屋是颇具特色的客家民居,它不仅被建筑学家们誉为民居建筑史上的奇葩,而且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更使历史学家、民俗学家、诗人、艺术家们乃至一般游客为之陶醉。龙南最有名的客家围屋有2001年批准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关西新围、杨村燕翼围和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直播中国》栏目现场的杨村乌石围等。我们今天所参观的就是这其中的一座关西新围,建于清代嘉庆至道光年间,迄今有200多年的历史,是关西名绅徐名钧所建。徐名钧此人曾经营木材生意发了大财,后又开了药铺、当铺,资产越滚越大,成为一方富豪。因为子女增多,原居家围屋日显拥挤,于是耗资百万,费时20年建造了这幢围屋,因与老围“西昌围”相对,俗称为“新围”。新围占地面积达7700多平方米,依山傍水,绿竹、池塘、农田与蓝天交相辉映。围屋呈长方形,墙高10多米,壁厚1米,四角有高大的“炮角楼”,墙上布有许多枪眼和炮窗,森严肃穆;东西两座大门,东门为身份显贵者坐轿出入之道,西门为骑马进出之道。围内曲径通幽、轩廊飞檐、画彩镏金,主体建筑5组排列,前后三进,14个天井,正中祠堂,对称分置十八厅,客家人传颂的“九幢十八厅”在此可得到充分印证。围内通道贯穿,房屋百余间布局科学、结构严谨,它不仅具有安全防卫、防风抗震、调节阴阳、冬暖夏凉等功能,而且有文化内涵,每幢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每一厅都有一个美好的传说。

导游接着介绍说,围屋布局科学、结构严谨、防御得当,打起仗来是碉堡,放下土炮是居家的多功能建筑,其目的就是充分体现了客家人为争夺生存空间不屈不挠的斗争意识,是客家人智慧和力量的结晶,也是一部生动的客家变迁史,表达出丰富的人文内涵。在我国晋朝前后的几千年历史长河中,中原一带由于战乱、饥荒等影响,汉族人大规模南迁入赣、闽、粤等地,他们被称为“客家人”。因居于“客”的地位,他们居住地大多在偏僻、边远的山区,为了防卫盗匪的骚扰和土著人的排挤,便按照中原的传统建筑技术,营造“抵御性的营垒式住宅,并不断进步发展,在土中掺石灰,用糯米饭、鸡蛋清作粘合剂,以竹片、木条作筋骨,夯筑起墙厚1米、高9米以上的土建筑。它们大多为3至6层楼,100至200多间房,均匀布列各层,宏伟壮观,犹如古希腊的城堡。这类围屋建筑技术是传统的大墙夯筑方式,它虽没有现代化的建筑技术和材料,但防卫抗震、抗风功能不亚于现代建筑物,大部分建筑历经两三百甚至五六百年的地震撼动、风雨侵蚀以及炮火攻击而安然无恙,显示了传统建筑文化的魅力。客家人在治家、处事、待人、立身等诸方面无不体现儒家的思想及其文化特征,屋内人家团结一致,平等相待,贫富相济,一家有事,众人相帮,就如建筑这样一座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的围屋,工程浩大,活计艰苦,需要众人几个月甚至是一两年的团结拼搏才得以完成,靠几户人家是无法做到的,所以说,客家建筑是客家人团结的结晶。而该建筑房间大小一模一样,不分贫富、贵贱,每户人家均等分配底层和高层的住房,每层房屋的用途一致,底层是厨房兼饭堂,二层作贮仓,三层以上作卧室,两三百人聚在一起,秩序井然,毫无混乱。平时大家吃饭在底层,有什么好食品互相送来送去。儒家认为:家齐而国治。作为社会细胞的家庭能和睦相处,社会即可安宁,国家便可强盛,这充分体现了客家人同心同德平等相处的美德。

走进围屋,惊叹的是围屋内精雕细琢的门帘窗檐,犹如飞禽走兽栩栩如生,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围屋曾经的沧桑和不凡;走进围屋,领略的是层层叠嶂的楼宇巨柱,犹如蜘蛛织网错落有致,仿佛在向人们讲述围屋的悲与喜;走出围屋,喟叹的是高墙耸立菱角对称,犹如一座巨大的海轮,在波涛汹涌的海潮中破浪前行。一座座孤立在山涧在平原在丘陵在高山的围屋给了我许多人生的启示,百折不饶的抗争精神是人生战胜困难的不竭动力,自己又何必在意人生的起落得失呢?想着想着心情就突然间豁达了起来。
来源:博客江西       作者:百变百丽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车过龙南到关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