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olinhu1973 发表于 2008-8-10 12:11:41

张猛

孙中山副官--张猛

http://blog.oeeee.com/aspspaw/UploadFile/200881164844367.jpg


张猛,字国森(1894~1985),祖籍广东省新会双水区人,出生于安南(今越南)海防,是镇南起义烈士张云田的儿子。历任孙中山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少校副官、中校副官、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办公厅少将参议、国民政府军事参议院少将参议等职。
  1907年,孙中山在广西镇南关(今友谊关)举行反清起义,张云田作为敢死队队长不幸在战斗中牺牲。其时,张猛仅14岁,随母在越生活,曾在河内、海防做过童工、学徒、华商会馆巡丁、侨英小学庶务员。不久其母也病逝,张猛流落异国,在越南学裁缝,当杂役。

1917年,经革命前辈举荐,回国先后入广东高等师范华侨升学班、云南陆军讲武学校第十三期骑兵科学习。

1919年秋毕业,被派往云南军士教导队任见习员兼代排长。

1920年,毕业后来广州,在孙中山领导的粤军第一师当副官。

1921年被孙中山派往粤军第一师师部工作,总统府成立警卫团时尚未上尉副官兼军官教育班教官,接着升任机枪连少校连长。
  1922年6月16日,陈炯明叛变,炮轰总统府,孙中山事前得到消息已先登上军舰,但宋庆龄尚在总统府内。在此紧急关头,张猛与马湘、黄惠龙跟随叶挺(当时叶挺任总统府警卫团第二营营长)等人带队冲锋,击退叛军,保护宋庆龄脱险。随后张猛也上了“永丰”舰。由于张猛曾在云南讲武学校学习,滇、粤军内许多军官是他的同学,因此,孙中山亲笔写信派张猛到梧州、柳州等地请救兵东下,首先得到莫雄等人响应,张猛即回广州“永丰”舰复命。孙中山即委任莫雄为中央直辖第一独立旅旅长,并再度派张猛西上给莫雄送委任令。当时,粤、滇、桂、黔各军的门户之见甚深,故张猛以粤军官佐身份西上送委令不方便。因此,李章达问孙中山:张国森以什么名义去请救兵好?孙中山认为用大元帅副官名义好,随即用“永丰”舰信笺写了委令(当时的委令是用信笺写的,因为原来印好备用的委令笺已全被叛军焚毁了)。委令写道:“委派张国森为本大元帅副官。孙文。”(目前保存在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的《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公报》上的《委任张国森为大本营少校副官》的委令则是事件过了数月之后,局势稳定,孙中山补颁委令的原件。)

再说张猛西上后,联络了粤、桂、滇各军将领,为以后“白马会盟”打下基础。张猛离穗后不久,孙中山转移到上海。后来张猛也到上海去,接着孙中山又令张猛到福建劳军并赴越南筹款讨贼。
  1923年2月21日,孙中山返广州重组大元帅大本营,就任海陆军大元帅,开创革命新局面。这时,张猛从越南返回广州,孙中山留他在身边工作,担任大元帅大本营少校副官,后升任为中校副官。当时,大本营副官分三部分:一是侍卫副官如黄惠龙、马湘、邓彦华、黄梦熊、马坤、高中禹、黄民生等;二是庶务副官如宾镇远、席楚霖等;三是交际副官如张猛、丁象益、王文汉、钱针、萧芹、葛昆山等。交际副官的任务是每日代孙中山接见宾客、到医院慰问伤病官兵,并与各军事机关联络重大情报。


http://blog.oeeee.com/aspspaw/UploadFile/200881173152684.jpg

孙中山曾多次视察黄埔军校,检阅学员.图为他在检阅台上与同志合影(前排右一王柏龄.右四蒋介石.右六胡汉民.右七邹鲁.蒋介石后三是张猛(字国森),我将此照片装框给了一张潘老。
http://blog.oeeee.com/aspspaw/UploadFile/200881173212777.jpg
这一张我还没有给潘老看,这一张其实也有张猛的照片,我当时跟潘老聊天时她就讲孙中山与张猛合照就只有上面那张,其实不止。



1923年秋,张猛被调任长洲要塞司令部参谋长。
  1924年10月,冯玉祥在北京树起了“倒直”(直系军阀)义旗,北方出现了段祺瑞、冯玉祥、张作霖联合局面,电请孙中山北上。孙中山行前命令张猛以大本营咨议身份,襄助滇军先遣司令范石生,入滇讨伐“西南王”唐继尧。张猛到云南后策动驻临安的独立旅旅长莫璞起义,取得成功,张猛又组织个旧锡矿工人武装编成两个支队。当时,胡汉民代理大元帅电委张猛为少将纵队指挥官。在激战中,传来了孙中山在北平病逝的噩耗,全军大恸,滇军乘虚而入,又因种种内部的复杂原因,令这次讨伐战争功败垂成。
  孙中山先生逝世后,张猛牢记孙中山的遗训,继续追随冯玉祥、李济深等几位国民党左派爱国将领,靠拢共产党,以救国救民为己任。

1925年10月,国民革命军北伐。

1926年,张猛来到林伯渠任党代表、程潜任军长的国民革命军第六军,任上校咨议。其时,张猛见一批又一批部队出发上前线,生性好动的张猛要求程潜军长派他带兵打仗。但当时部队没有相当军阶的工作给张猛,张猛向程军长表示,愿意连降二级到部队任中校营长(张猛曾当少将纵队指挥官,到该部队当上校已自降一级了,故称自愿连降二级)。张猛的一个营是第六军的前卫,在进攻南浔铁路一战中张猛表现出色,接着担任49团代团长。南京之战,张猛带部队占领雨花台后,即率全团绕道,在枪林弹雨中爬上城垛,最先攻进南京城。正当各军准备乘胜北进,横渡长江之际,一件震惊中外的反革命事件发生了: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事变,在北伐军中“清党”。张猛鄙视蒋介石的反共政策,他一直把共产党当作朋友。
  张猛是1921年加入国民党的老党员,但1927年蒋介石大搞“清党”时他没有再登记。这时第六军解体了,程潜军长去武汉,林伯渠党代表避入上海法租界,尔后赴南昌。张猛名义上当了少将兵站支部长,但由于第六军解体,兵站只不过是个空架子。于是张猛回到广州,后在李济深的第八路军中任参议,为维持生活,只好兼做昌兴街服装店的裁缝师傅。

1928年后,先后任第八路总指挥部上校参议、国民政府军事参议院少将参议。
  1931年底,张猛经杨杰保荐到南京国民政府军事参议院任上校咨议。淞沪战争爆发后,张猛以该身份参加了十九路军总部对日本侵略军的浴血奋战,蒋介石几次命令停战,他和莫雄及其所率的部队抗命不听,直至弹尽粮绝才撤出狮子炮台。
  “七七”事变后,张猛到广东任第一专区防空主任,其时他写了《全民抗战与防空新论》等文章在报上发表,造成广泛影响。广州沦陷后,他应澳门中学校长张瑞权之邀到知用中学组成军训团,负责军事训练,鼓励学生进入内地参加抗战。

1942年,香港沦陷后澳门也不能立足了。

1944年,张猛到桂林在李济深幕下任少将参议,桂林沦陷后他到重庆军事参议院任少将参议。他虽有少将军阶而无实权,这是蒋介石排斥异己之故。

http://blog.oeeee.com/aspspaw/UploadFile/200881165216964.jpg
冯玉祥将军为张猛题词--网络首发

  抗战胜利后,张猛随冯玉祥、李济深、谭平山等人乘“民联”号轮船回南京。在船上,李济深、冯玉祥、徐悲鸿、李铁夫、王葆真等人为张猛写册页和条幅,这一大批名人墨宝至今尚存于广州张猛故居。在南京,张猛曾与美洲华侨领袖司徒美堂、孙科夫妇等往来,还秘密掩护李济深的内侄兼秘书周泽甫,这是在蒋介石眼皮底下进行的反蒋活动,十分惊险紧张。不久,张猛奉李济深将军之命到台湾奔走和谈,进行策反工作,他力劝曾在孙中山身边共事过的战友不要当“老蒋”的殉葬品。



http://blog.oeeee.com/aspspaw/UploadFile/20088116506310.jpg
  1949年2月,张猛在台湾与潘景晴结婚。(潘景晴老师的故事以后再讲--林虎注解)他与潘景晴早在抗战初期认识,几度聚散,又在台湾重逢了。他们的蜜月生活是令人称颂的,他们没有像常人那样游山玩水,而是双双访晤谢东闵、孙立人等,极言和平解决国是是惟一可行之策。遍访中坜官员父老,宣传和平救国真理。
  1949年3月,人民解放军节节胜利之际,张猛夫妇拒绝台湾当局高层人士的挽留,毅然踏上“中兴”号客轮,返回南京,迎接解放。
  南京解放后,张猛与南京军管会的刘伯承、宋任穷取得联系,被邀出席庆祝南京解放大会。

1949年底,张猛夫妇入华东人民革命大学南京分校学习。



http://blog.oeeee.com/aspspaw/UploadFile/200881165436446.jpg
李济深为张猛题词



1953年,张猛经李济深先生介绍,在南京中山陵任陵墓拱卫组副组长,负责接待中外来宾。

1961年,张猛因病需回南方长期治疗,经江苏省委统战部与有关方面联系,他回到民主革命策源地广州,任市广州市人民政府参事室参事。张猛到广州后,定居于海珠北路云路新街。他十分关心中山纪念堂的情况,1963年他应邀列席参加市政协会议,在会上他提出《关于加建广州中山纪念堂围墙》的提案被接受,翌年围墙建成。宋庆龄同志得知此事后,来信表示高兴和感谢。
  “文化大革命”时期,张猛夫妇先后被关进“牛栏”。在这期间,张猛坚持收集整理有关孙中山和宋庆龄的资料和照片。
http://blog.oeeee.com/aspspaw/UploadFile/200881172624543.jpg
1975年11月17日,宋庆龄给张猛的信,由潘景晴老师提供资料。还有很多张,不过要潘老师同意才放上来,不同意就撤下。




    江青反革命集团被粉碎后,张猛在其妻(女书法家)潘景晴帮助下,开始撰写关于孙中山先生革命言行的回忆录。潘景晴在80年代末期,被宋庆龄基金会(中国)吸收为理事。
http://blog.oeeee.com/aspspaw/UploadFile/200881165620254.jpg

邓小平同志微笑着紧握张猛的手(左1就是孙中山先生副官张猛),潘老给了一张原件照片我,这还是很不容易的,她也不是随便给的。


  1981年10月9日,张猛夫妇应邀参加辛亥革命70周年纪念大会,这时张猛已是88岁高龄的老人了,这天他走进人民大会堂湖南厅,见到了阔别多年的叶剑英委员长。几十年沧桑岁月,千言万语无从说起,叶帅只有频频点头,双手紧握张猛的手。接着,邓小平同志也和叶帅那样微笑着紧握张猛的手,记者不失时机地拍下了这个珍贵的镜头。后来《人民画报》刊登并介绍这个动人的情景(此照片至今还悬挂在张猛故居)。首长接见后,中央又派出专机、专列,送他们夫妇与外宾一起参观张猛在北伐中走过的南京、上海、桂林和梧州等地,实现了张猛多年的夙愿。
http://blog.oeeee.com/aspspaw/UploadFile/200881165932523.jpg
中大60周年校庆,张猛先生和潘景晴老师应邀出席,我将这个照片装了框送回给潘老师,(别人没有的)至今还放在潘老的私人博物馆里。




不久,张猛担任广州市第六届政协委员。
http://blog.oeeee.com/aspspaw/UploadFile/200881172840310.jpg
李济深给张猛写的信。

http://blog.oeeee.com/aspspaw/UploadFile/20088117657226.jpg
张猛一家人在一起时的老照片

http://blog.oeeee.com/aspspaw/UploadFile/20088117716495.jpg
夫唱妇随,张猛先生的夫人潘景晴老师不仅是热心公益的社会活动家,还能写一手好字,是个著名的书法家,在女性圈中有这样成就的,是不多见的,她办事很认真,时常用改过错别字的报纸指给我看,给了很多资料我,(复印件,非原件。)这半年来我由于电话给弄丢了,也就没有打电话给她,心里有点不安,潘老还是我的入民革(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介绍人,她从没有跟人家介绍入党的,我是第一例,很给面子。今年年初,我委托好友张仁翰先生跟我向潘老问好,奥一编辑可以作证,我在张仁翰先生的博客留了言的。

http://blog.oeeee.com/aspspaw/UploadFile/20088117730759.jpg

张猛二儿子华安老师(后排左2)为人很低调,是著名著名书法家商承祚弟子,能写一手好字,曾给宋庆龄在书信中表扬过的,其它几位我就没有见过,多才多艺。这也是一张老照片。


  1985年7月30日,张猛在广州的故居因病逝世,享年91岁。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张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