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nxiuhong 发表于 2008-7-25 00:16:17

纪念秦元邦同志

文星虽坠典范长存

——纪念秦元邦同志逝世十五周年

王 剑 翔

新中国建立前夕,1949年3月,受中共中央毛泽东主席邀请出席“第一届全国政协大会”的爱国归侨人士中,有一位广东籍的、长期宣传马列主义的文星、他就是不怕坐牢,愈挫愈奋的勇士——秦元邦同志。建国后,他先后担任了民革中央委员、民革中央监察委员会常委、民革广东省委员会顾问、广东省政协常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他于1991年2月20日在广州逝世,享年93岁。在追悼大会上他的学生联名挂上巨幅挽章格外引人瞩目:文星虽坠典范长存赫赫大名人景仰!令人肃然起敬。

秦元邦,又名秦秋贤,1899年1月31日出生于广东梅县塔下村的一个贫农家庭。1918年在梅县东山中学读书。1919年在荷属坤甸小学教书,因搞爱国运动被荷兰殖民当局拘捕,于1921年被驱回国至上海。1924年至1926年就读于南京金陵大学,1926年初曾参加国民党,不久即脱离。1926年秋参加中国共产党,同年被派任国民党南京市青年部长及工人部长。1927年参加北伐军,在蔡廷锴师任团政治指导员。北伐后回到梅县搞党的地下工作,为筹划恢复东山中学的党组织与国民党进行斗争。1928年大革命失败后,与党失去了联系,随即赴日本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学部读书。1934年毕业回国后,先后任上海侨光中学教导主任、浙江农业人才养成所教导主任。1936年春,任南京铁道部调查室总干事。1936年底任广州《群声报》总编辑。1938年至1939年冬任国民党第十二集团军政工总队上校政治教官。1940年任广东省翁源县县长。1940年底至1943年任中山大学教授、东吴大学教授、襄勤商学院政治经济系主任。1945年12月参加中国民主同盟。1946年任广州《人民报》总编辑。1947年任广州文化大学经济系主任,后参加中国国民党民主促进会并任宣传部主任,民革成立时被选为中央委员。1948年因在讲坛上讲授马列主义经济学理论,在广州被捕。1949年3月释放后从香港往北京,应邀参加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建国后,秦元邦同志先后任广东省文教厅副厅长、广东省体育运动委员会主任、广东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兼文教办公室主任。历任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第一届至第六届中央委员、民革华南临时工作委员会常委、民革广东省分部筹委会常委、民革广东省委员会第一、二届常委、第三届至第六届副主委。广东省第一届至第六届人大代表、广东省政协第二届至第五届常委。

秦元邦同志出身贫苦,在年青时代思想进步,满腔热情地追求真理,早期参加过中国共产党,致力于民主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从日本回国后,主要从事文化教育工作,出版进步刊物,利用讲坛坚持宣传马列主义,支持进步学生运动,参加北伐和抗日战争。抗战胜利后,积极参加进步组织,开展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为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争取中国革命的胜利,贡献了自己的力量。新中国成立后,他精神振奋,衷心拥护共产党的领导,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兢兢业业为发展我省文化、教育和体育事业作贡献,为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为团结社会各阶层人士而努力工作。他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对工作积极负责,对同志热情坦率,生活上艰苦朴素,几十年如一日,为祖国的繁荣昌盛献计出力,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秦元邦同志和各民主党派的同志一道,坚持不懈地为发展爱国统一战线,为促进祖国的统一和我省四化建设作出了新贡献。秦老的一生,是爱国的一生,是不断追求进步的一生。不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他都能与我们党并肩战斗,经受了严峻的锻炼和考验,是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战友。

我认识秦元邦同志,是在1986年广东省政协第五届第十八次常委会议期间,由省政协郭翘然副主席介绍而认识的。当他得知我刚从军区落实政策调来省政协任秘书科长时,他高兴地说,你们从部队来的干部,懂得党的政策,和我们这些民主党派的老同志最有共同语言,十分有利于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基本方针。此后我们来往较多,他对我十分信任,无话不谈,他告诉我:“我是从来没有和父亲见过面的孤儿,在我12岁那年,在南洋做苦工的父亲客死他乡,母亲守寡一生。母亲上山砍柴卖和给人打工养家活口和供我上学。母亲教育我:人生在世,就是努力读书学习,不仅是为自己,而是为家庭、为社会、为国家。因此,我从小就立下了“苦读报亲”之志,我一面读书,一面革命,我坚信马列、热爱中国共产党,为早日实现祖国和平统一,携手振兴中华民族,维护世界和平而努力奋斗。秦老对“反右”与“文革”运动中用政治高压手段把知识分子压迫成最臭、最贱的“臭老九”而又未能彻底平反,以及当时社会上的风气不正、官商勾结、买官、卖官、买党票、贪污腐败行为深恶痛绝。他还谆谆教导我们做人必须要象莲花那样“出污泥不染心”。1986年秋,88岁高龄的他录写了一条幅——“录菩萨蛮莲赞一阕”送给我勉励兼留念:

亭亭高耸孑然立,群芳斗志谁能及。莫唱采莲歌,骚人不忍和。晓风香袅袅,孰说知音少。高洁世难寻,污泥不染心。

每当我看到这幅字、想起他诲人不倦的精神和一代文星风范都使我十分敬佩。我与秦老友谊日深,他有什么事都亲自交我去办,我也尽力为他迅速办妥,如:他不顾年迈体弱,日以继夜地写出文笔老练精采的《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一百二十周年》2000多字的文章,由我及时送交香港《大公报》元老万超先生亲自阅处;他还挥毫写了一幅中堂——咏当前大好形势:

黄河之水自天来,万里奔腾亦壮哉!

纵有迂回曲折处,东流浩荡不重回。

由我送交省政协“广东省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一百二十周年筹备处”,后刊登在香港汉荣书局有限公司出版的《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一百二十周年》大型画册第124页。

1990年6月23日,93岁高龄的秦老给我打电话:他思偕家人回梅县省亲,但年事己高,步履维艰,希望得到省政协的帮助。我立即请示省政协机关领导同意并由我负责为他办理。6月25日,我打电话通知民革省委和秦老及其家人。使秦老这次梅州故乡之行非常顺利。家乡人民热烈欢迎这位文星高龄回到故里,梅县政协专门安排两位副主席负责迎接、招待、保健和陪同参观家乡的建设,会见亲朋好友,携家人祭祖等事宜。秦老回穗后一再表示感谢,说省政协领导和机关干部的细致工作,体现了肝胆相照、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厚爱。

这是秦老最后一次梅州故乡之行。

(作者是香港中国文化馆总干事(2007-04))
http://www.gdzxb.gov.cn/publication/content.jsp?catid=299&id=2644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纪念秦元邦同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