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qifeng 发表于 2007-3-27 19:53:27

深情送别自家人---广东省人民政府原副省长凌伯棠同志

凌伯棠同志遗体 26日在广州火化
大洋新闻2007年03月27日来源:广州日报作者:
  本报讯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第八、九届全国人大华侨委员会委员、中共广东省委原常委、广东省第八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广东省人民政府原副省长凌伯棠同志遗体于3月26日在广州火化。
  凌伯棠同志因病于2007年3月19日在广州逝世,享年76岁。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
委书记张德江,全国政协原副主席叶选平,省委、省人大常委会、省政府、省政协领导同志黄华华、陈绍基、欧广源、刘玉浦、蔡东士、钟阳胜、胡泽君、梁国聚、肖志恒、林雄、钟启权、游宁丰、黄伟鸿、陈坚、谢强华、雷于蓝、佟星、林木声、李统书,省法院主要负责同志吕伯涛,全国人大、全国政协有关专门委员会负责同志张帼英、郭荣昌,老同志林若、寇庆延、王宁、朱森林、李灏、郑国雄、王宗春、张巨惠、方苞、黄浩、厉有为、梁广大、范希贤、张汉青、王骏、程■青、■志广、郑群、肖耀堂、张展霞、康乐书、潘金培、林东海、黎子流、陈开枝,部队老同志武继元、刘鹤翘、徐承栋,凌伯棠同志生前友好栗前明、邓先群,以及干部群众代表等,前往广州殡仪馆,向凌伯棠同志送别,并向凌伯棠同志的夫人黄萍及其亲属表示慰问。

  凌伯棠同志逝世后,李长春、王乐泉、顾秀莲、热地、肖扬、马万祺、田纪云、赵南起;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何厚铧;中央政府驻香港特别行政区联络办领导同志高祀仁;中央国家机关有关部门领导同志李元;广东省领导同志黄丽满、朱明国、黄龙云、李鸿忠、朱小丹、辛荣国、李兰芳、李近维、汤维英、王宁生、汤炳权、李容根、宋海、许德立、韩大建、王■章、柯小刚、周天鸿、罗富和、姚志彬、陈蔚文、张学军等;(下转A4版)

[ 本帖最后由 linqifeng 于 2007-3-27 20:22 编辑 ]

linqifeng 发表于 2007-3-27 19:56:07

中山市五桂山为纯客镇,凌姓迁自广东省紫金县!

凌伯棠同志生平
大洋新闻2007年03月27日来源:广州日报作者:

1985年,视察梅州市沙田柚基地。

1990年,考察清远市畜牧业良种发展基地。

2001年,任省扶贫基金会会长时在乳源县考察扶贫安居工程。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第八、九届全国人大华侨委员会委员,中共广东省委原常委、广东省第八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广东省人民政府原副省长凌伯棠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07年3月19日0时38分在广州逝世,享年76岁。
  凌伯棠同志1931年10月生,广东中山人。1948年8月参加革命工作,任中山县五桂山区合水口乡小学校长,乡团支部书记。1949年3月参加粤赣湘边纵队中山独立团,任军政训练队班长。1950年1月任中山县五桂山区团工委书记,同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在广州华南团校学习。1950年12月后,历任中共中山县三区区委委员、区团工委书记,土改单元组长,副区长,区委副书记、区长,永宁区区委书记。1956年6月后,任中共中山县委委员、县委生产合作部副部长,顺德县委常委兼县委办公室主任。1959年3月后,任中共顺德县委书记。“文革”期间,受到冲击。1969年6月后,任中共珠海县委副书记、县革委会副主任。在此期间,曾先后两次受国家派遣赴非洲国家马里,担任中国援助马里考察组组长、专家组组长、援外项目总负责人。1976年5月后,历任中共开平县委副书记、县革委会副主任,书记、县革委会主任、县武装部第一政委。1980年8月后,任中共佛山地委副书记兼秘书长。1982年1月后,任中共珠海市委副书记、市长。1983年3月后,任中共广东省委常委、省委农村工作部部长兼省农委主任、党组书记。1985年8月后,任广东省副省长、省委政法领导小组副组长、省委政法委副书记。1993年2月任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凌伯棠同志是中共十三大代表,第八、九届全国人大代表。

  青年时期,他受进步思想的影响,追求真理,向往光明,满腔热血地参加了珠江纵队游击队,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岁月里,为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解放全中国、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伟大理想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建国后,他服从组织需要,长期从事农村农业工作。他工作深入扎实,关心群众疾苦,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为推动农村改革、发展生产做出了不懈努力。

  1970年12月至1976年初,他受组织委派,先后两次代表国家远赴万里之外的非洲国家马里,担任中国援助马里考察组组长、专家组组长、援外项目总负责人,成功地为马里建设了一个6万亩甘蔗种植农场和一个日压榨量为1000吨的糖厂项目,打破了国外一些专家认为非洲不宜种植甘蔗和建设糖厂的论点。为了完成援外项目,他带领考察组的同志顶着高温酷暑,不畏艰险,深入一望无际的大沙漠和几千公里的原始丛林进行项目论证;在项目建设中,他带领专家组的同志,在原始丛林中垦荒造田,修路筑桥,修建引水工程。他工作认真负责,不怕苦,不怕累,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经历了种种艰辛的考验,以一流的速度和质量圆满完成了援外任务,得到了马里举国上下的高度评价,产生了很好的国际影响,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崇高的精神风貌。

  1983年,他担任广东省委常委兼省委农村工作部部长以及1985年担任副省长后,曾分管农村农业、国土等方面的工作,他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决贯彻执行党中央、国务院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推动深化农村改革。他善于把中央的方针、政策与广东的实际情况相结合,针对长期以来实行的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运用中央给广东先行一步的政策和长期农村工作积累的实践经验,大胆提出并开展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高产、高质、高效农业,调动了广大农民发展经济的热情和积极性,极大丰富和满足了广大群众物质生活的需要,为我省农村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主持广东贫困山区经济开发工作中,他坚定不移地执行省委、省政府关于“五年消灭荒山、十年绿化广东”的决策,创造性地把造林种树与加强森林的经营管理相结合,把造林种果与开发山区、脱贫致富工作相结合,广东的造林绿化工作获得国务院的表彰。他认真贯彻执行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支持山区和新建市发展经济的决定》,着力推动省内沿海地区和山区市(县)挂钩结对,建立对口扶持山区发展经济的制度,积极开展对口扶持,在解决全省农村饮水困难、省内十一条主要江河和五大堤围的重点整治以及扶持水库移民生产、发展山区水利水电等方面,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他坚持实事求是,积极推动全省国土管理机构的组建、发展,坚持土地统一管理,在开源、节流合理用地和保护开垦耕地,以及推进土地使用制度改革,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土地保障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为广东国土工作的发展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他十分重视侨务、政法和港澳流动渔民等方面的工作,并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后,他仍然心系农业,心系农村,心系贫困地区的老百姓,怀着对党的事业的执着追求和对人民的无限热爱,竭尽全力为广东的扶贫事业勤奋工作,并出任广东省扶贫基金会会长。为帮助全省22.5万贫困农户进行危房改造和山区、贫困家庭子女读书就业,他不顾自己年事已高,上山下乡,深入农村一线进行实地调研,走访困难群众,嘘寒问暖,给他们带去了党和政府的关怀和帮助。他以无私无畏的精神,想方设法动员社会各界捐款,为扶贫济困筹集社会资金3亿多元,全部用于贫困地区和贫困农民身上。在他的努力下,省扶贫基金会共帮助1万户贫困农民建了安居房,资助1万名贫困大中专学生,对1万名农村青年进行技术培训,资助1万名残疾孤儿,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

  他坚决拥护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坚决拥护党中央的领导,拥护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无论是在武装革命斗争时期,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他始终坚定不移地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他以推动广东农村改革与发展为己任,光明磊落,胸怀坦荡,克己奉公,坚持原则,淡泊名利,团结同志,对党忠心耿耿,始终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把毕生的精力献给了党和人民的事业,表现出了一个共产党员对党的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和崇高的思想品质。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为党的工作无私奉献的一生。在他的身上充分体现了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高尚的无产阶级革命精神。斯人已逝,风范长存。他的革命精神、优良作风、光荣业绩,将永远铭记在我们心中。

  凌伯棠同志永垂不朽!

linqifeng 发表于 2007-3-27 19:59:01

凌老一路走好!
感谢您为广东人民服务几十年,也该歇歇了!

亲人们节哀顺变!

yanxiuhong 发表于 2009-3-16 21:07:54

原帖由 chwb 于 2009-3-16 21:00 发表 https://www.hakkaonline.com/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在南朗镇,客家人多在偏远的村落,如合里(出过一个副省长凌伯棠),白企等近五桂山的地方

转载自『客家人社区』 http://www.HakkaOnline.com
https://www.hakkaonline.com/forum ... 7365&extra=&page=13

凌伯棠http://imgsrc.baidu.com/baike/abpic/item/9f6e1908e03b2323e924883c.jpg

  凌伯棠,男,1931年10月生,广东中山人。195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山县区长,中共中山县委合作部副部长,顺德、珠海县委副书记,开平县委书记,佛山地委、珠海市委副书记,珠海市市长,中共广东省委常委,广东省农委主任、副省长。是中共十三大代表。

  【生平简介】

  1948年8月参加革命工作,任中山县五桂山区合水口乡小学校长,乡团支部书记。

  1949年3月参加粤赣湘边纵队中山独立团,任军政训练队班长。

  1950年1月任中山县五桂山区团工委书记,同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在广州华南团校学习。

  1950年12月后,历任中共中山县三区区委委员、区团工委书记,土改单元组长,副区长,区委副书记、区长,永宁区区委书记。

  1956年6月后,任中共中山县委委员、县委生产合作部副部长,顺德县委常委兼县委办公室主任。

  1959年3月后,任中共顺德县委书记。

  “文革”期间,受到冲击。1969年6月后,任中共珠海县委副书记、县革委会副主任。在此期间,曾先后两次受国家派遣赴非洲国家马里,担任中国援助马里考察组组长、专家组组长、援外项目总负责人。

  1976年5月后,历任中共开平县委副书记、县革委会副主任,书记、县革委会主任、县武装部第一政委。

  1980年8月后,任中共佛山地委副书记兼秘书长。

  1982年1月后,任中共珠海市委副书记、市长。

  1983年3月后,任中共广东省委常委、省委农村工作部部长兼省农委主任、党组书记。

  1985年8月后,任广东省副省长、省委政法领导小组副组长、省委政法委副书记。

  1993年2月任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凌伯棠同志是中共十三大代表,第八、九届全国人大代表。

  【事迹与评价】

  青年时期,他受进步思想的影响,追求真理,向往光明,满腔热血地参加了珠江纵队游击队,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岁月里,为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解放全中国、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伟大理想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建国后,他服从组织需要,长期从事农村农业工作。他工作深入扎实,关心群众疾苦,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为推动农村改革、发展生产做出了不懈努力。

  1970年12月至1976年初,他受组织委派,先后两次代表国家远赴万里之外的非洲国家马里,担任中国援助马里考察组组长、专家组组长、援外项目总负责人,成功地为马里建设了一个6万亩甘蔗种植农场和一个日压榨量为1000吨的糖厂项目,打破了国外一些专家认为非洲不宜种植甘蔗和建设糖厂的论点。

  为了完成援外项目,他带领考察组的同志顶着高温酷暑,不畏艰险,深入一望无际的大沙漠和几千公里的原始丛林进行项目论证;在项目建设中,他带领专家组的同志,在原始丛林中垦荒造田,修路筑桥,修建引水工程。他工作认真负责,不怕苦,不怕累,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经历了种种艰辛的考验,以一流的速度和质量圆满完成了援外任务,得到了马里举国上下的高度评价,产生了很好的国际影响,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崇高的精神风貌。

  1983年,他担任广东省委常委兼省委农村工作部部长以及1985年担任副省长后,曾分管农村农业、国土等方面的工作,他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决贯彻执行党中央、国务院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推动深化农村改革。

  他善于把中央的方针、政策与广东的实际情况相结合,针对长期以来实行的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运用中央给广东先行一步的政策和长期农村工作积累的实践经验,大胆提出并开展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高产、高质、高效农业,调动了广大农民发展经济的热情和积极性,极大丰富和满足了广大群众物质生活的需要,为我省农村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主持广东贫困山区经济开发工作中,他坚定不移地执行省委、省政府关于“五年消灭荒山、十年绿化广东”的决策,创造性地把造林种树与加强森林的经营管理相结合,把造林种果与开发山区、脱贫致富工作相结合,广东的造林绿化工作获得国务院的表彰。

  他认真贯彻执行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支持山区和新建市发展经济的决定》,着力推动省内沿海地区和山区市(县)挂钩结对,建立对口扶持山区发展经济的制度,积极开展对口扶持,在解决全省农村饮水困难、省内十一条主要江河和五大堤围的重点整治以及扶持水库移民生产、发展山区水利水电等方面,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

  他坚持实事求是,积极推动全省国土管理机构的组建、发展,坚持土地统一管理,在开源、节流合理用地和保护开垦耕地,以及推进土地使用制度改革,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土地保障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为广东国土工作的发展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他十分重视侨务、政法和港澳流动渔民等方面的工作,并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后,他仍然心系农业,心系农村,心系贫困地区的老百姓,怀着对党的事业的执着追求和对人民的无限热爱,竭尽全力为广东的扶贫事业勤奋工作,并出任广东省扶贫基金会会长。

  为帮助全省22.5万贫困农户进行危房改造和山区、贫困家庭子女读书就业,他不顾自己年事已高,上山下乡,深入农村一线进行实地调研,走访困难群众,嘘寒问暖,给他们带去了党和政府的关怀和帮助。

  他以无私无畏的精神,想方设法动员社会各界捐款,为扶贫济困筹集社会资金3亿多元,全部用于贫困地区和贫困农民身上。在他的努力下,省扶贫基金会共帮助1万户贫困农民建了安居房,资助1万名贫困大中专学生,对1万名农村青年进行技术培训,资助1万名残疾孤儿,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

  2007年3月19日0时38分,凌伯棠同志在广州逝世,享年76岁。
http://baike.baidu.com/view/305579.htm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深情送别自家人---广东省人民政府原副省长凌伯棠同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