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qifeng 发表于 2006-12-10 21:48:09

广东省林业厅林果先厅长

http://www.hami.cn/1$001/1$001$027/1$001$027$007/255.jsp?articleid=2004-8-26-0006
头雁,引领雁群比翼飞
——记广东援疆工作队领队、哈密地委副书记林果先

                同舟特约撰稿人王煜

  头雁领着雁群飞向西陲,掠过茫茫戈壁,跨越巍巍雪山。
    2002年7月28日,一架南方航空公司的波音757大型客机从广州白云机场飘然而上,直插苍穹,向西北边陲最偏远的大都市乌鲁木齐飞去。
    “啊,这就是新疆……茫茫戈壁,巍巍雪山……真是名不虚传!”通过飞机舷窗隐约可以看到祁连山脉、库姆塔克沙漠,按时间推算已进入新疆境内时,一个坐在舷窗旁的书生般文静的中年汉子,在心里发出这样的感慨。
    他叫林果先,一二十天前他还在广东河源市委常委、紫金县县委书记的岗位上奔波操劳。广东第三批援疆工作队组建后,省委组织部经过反复挑选并由李长春书记点将,在离粤赴哈前几天任命他为援疆工作队领队。这是一副重若万斤的担子啊!组织上交给他的任务是,率领40名来自40个不同岗位的干部,其中还有4名女干部的援疆工作队奔赴新疆哈密,用三年时间与哈密人民融为一体,发挥“桥梁纽带、岗位职能和新技术、新思想的传播”等“三个作用”,完成“胜任本职工作、建设好无偿扶贫公益性事业、做好粤哈经贸合作、帮助哈密培训干部、建设好试点县市哈密市”等“五大任务”;而且,还要求包括他在内的41名援疆干部必须平安得不少一根毫发,带着哈密人民评判的优秀答卷如期凯旋。
    和机舱里其他充满朝气、有说有笑的援疆队友不一样,林果先不是随和地抿然一笑,就是在心里沉思——
    他在“温习”早已成竹在胸的如何给工作队建章立制,让队友们尽快进入角色,尽快找到援疆工作的切入点;
    他憧憬着如何当好哈密干部的朋友、学生,从零开始,从自己做起;
    他计划着如何管理好、教育好他这40个年龄都小于他的“弟弟、妹妹”,树立起广东援疆干部的光辉形象;
    他设想着自己怎样以身作则,在生活上低标准,在工作上高标准,当好领头雁,引领这个精英雁群飞得最高、最好、最快;
    他构思着如何亲自驱车走向他向往的“茫茫戈壁、巍巍雪山、漫漫草原”,下到工厂、矿山、农村、牧区调研、踏勘,在那里找到扶贫开发项目、造血援助项目。
    …………
    像古代带兵远征的将军,像出使西域的使者,像率队走向禁区进行科学考察的领队,林果先既感到了重任在肩的压力,又充满了必胜的信心:纵然“黄沙百战穿金甲”,也要“不破楼兰终不还”!

  翻天山,穿戈壁,他率队驱车第一次与风沙、酷热“较劲”,斗“死亡之海”。
    2002年7月30日,林果先带着他的40名援疆队友来到了哈密。出乎他意料之外的是,古城哈密高楼林立,街宽路平,绿阴环抱,车流如梭,各族干部、群众热情如火……哈密啊,比他想象的要好得多,更增添了他率众完成援疆工作任务的决心。
    刚被任命为地委副书记的林果先,面对初来乍到工作的千头万绪,恨不得分身有术。他不断地参加各种会议,到地委、行署各部门、科室认门,翻看地区有关文件资料,安排援疆队友们的生活、工作……忙得他几乎顾不得吃饭、休息。上班第2天晚上,他就火速召集工作队领导小组几个成员到办公室,由他口述,一个女同志操作微机,连夜写出了向省委、省政府递交的工作计划,第二天早上即请陪送团的领导带回广东。
    8月2日,40名援疆干部都到各自的任职单位上任了。他们怎样开展工作呢?从哪里直击工作的切入点?作为领队的林果先必须首先要“切入”。于是,他不顾征尘未尽、疲劳未消、新家未料理的“不便”,立即率领几个领导小组成员和相关援疆队友,在地委副秘书长樊庆魁等陪同下,乘坐几辆小车向山北小县伊吾飞驰而去。
    在河源市贫困县已工作了十多年、经济学研究生毕业的林果先,来到陌生的边陲贫困县却甘当小学生。他虚心向当地干部请教,遇事与援疆队友们商量,加上他的果敢、善断,很快就初步敲定了伊吾县人民医院病房楼改造、盐池乡6000亩高效节水人工草场等扶贫开发性援疆项目,同时,很快就把伊吾这个小县装进了他的大脑,开始构思以后的援助项目。
    接着,林果先又决定去巴里坤。当时巴—伊公路正在翻修、改建,路不好走。根据大家建议,林果先立即驱车出发,率队由伊吾向西横穿淖毛湖大戈壁经三塘湖去萨尔乔克。这是一片处处无路处处路的“死亡之海”,汽车碾着戈壁卵石跳跃前行,像大风浪中的小舢舨颠簸摇荡,颠得走惯平坦水泥路的援疆精英们跟着汽车跳舞,屁股总是挨不着坐椅,“悬”在空中上下“反弹”。这时天热得如同大火烧烤,地表温度高达62℃,人人汗流浃背,口干舌燥。因带路的人走错了路径,迷失了方向,6辆汽车竟在大火炉般的戈壁上兜开了圈子。到了中午,汽车轮胎经受不住酷热,6辆车5个轮胎先后“爆炸”。在这前不巴村后不靠店的“死海”里,卫星电话也成了哑巴。司机们只得停车换胎。大家就用报纸顶在头上遮太阳。不服水土、腰痛又拉肚子的林果先最为难熬。作为领队,林果先不叫一声苦,不抱半句怨,一边鼓励大家忍耐,指挥司机修车,一边吟诗式地笑着说:“啊,这就是茫茫戈壁……”都比他年轻而又都比他身体好的队友们看到他们的领队如此坚强、幽默,一个个为之感动,顿时谈笑风生,遇险的烦恼灰飞烟灭。还好,汽车换完备用胎后再没爆胎,载着他们整整转了12个小时,才走出这片“死亡之海”。
    到了巴里坤,林果先不顾路途颠簸的疲劳和身体不适的痛苦,立即与巴里坤县领导、在巴援疆干部一同考察、论证了萨尔乔克乡苏吉沟水库、县一中综合教学楼等拟建援疆项目。第二天早上又立即驱车赶往哈密市,考察了市属大部分乡镇和农牧区,看望长年工作在一线的农牧区干部、群众、贫困农牧民。仅仅四五天,林果先率队跑遍两县一市,行程上千公里。返回地委后,他又立即召集工作队领导成员会议,敲定了哈密市天山南路改造、地区一中综合教学楼兴建及巴里坤苏吉沟水库、伊吾县盐池乡人工草场等6大项目,迈开了援疆项目工程启动的第一步。

  抓队伍建设,牵线架金桥,山南山北竖丰碑。
    打铁先“打”自身。援疆工作一拉开序幕,林果先就主持制定了一系列约束工作队员的规章制度,在学习、工作、生活及财务和项目资金方面都作出了明确规定,用制度来管理全体队员。他亲自抓学习,抓落实,抓督查。工作队每月召开一次全体会议,不定期组织各种文体活动。每次活动他再忙也要坚持参加或亲自主持。凡是要求别人做到的,他自己首先做到。
    他主持制定了三年援疆工作设想,提出援疆工作思路,指定各项目负责人,自己担任项目总负责和法人代表。从每一个项目的设想、立项、争取资金、开工直到工程质量、工程中遇到的困难,他都要于百忙中挤出时间到现场、仔细察看,反复论证,进行现场办公,当场或及时拍板解决。他抓项目主次分明,枝蔓清晰,灵活善断。他将天山南路改造工程作为重点,一次次驱车到现场察看,慰问施工人员,解决工程难题,甚至亲自挑选路灯样式;当他在调研中发现哈密市回旺鸽业和天山乡土鸡养殖有发展潜力和能推动农牧民脱贫致富时,便毅然决定拨出30万元和20万元支持发展;当他发现哈密市六中教室拥挤而且全是平房时,便决定增加六中教学楼兴建项目;当6大项目全面启动,又增加3三个项目,从广东带来的3405万元资金不够时,他立即飞往南粤争取追加了1000万元;在整个项目实施中,他又把重心移向全疆试点县市哈密市,一切财力、物力、人力向哈密市倾斜……
    在实施扶贫性“输血”式援疆项目的同时,林果先又决定启动促进粤哈经贸合作的“造血”扶贫工程。他提出一系列粤哈经贸合作的设想,引领全体队员并自己率先带头发挥在粤关系的优势,积极牵线搭桥。通过他和全体队员的努力,援疆工作队进驻哈密仅几个月就旗开得胜:通过各种关系和洽谈会、展销会,促成粤哈两地农业龙头企业达成十多项合作意向,协议金额1.7亿多元;促成30多名广东各界人士来哈考察,争取援助资金1000多万元。
    2003年,林果先经过深思熟虑,又在头年5个月的基础上开拓创新,使援疆工作出现了崭新局面。他主持开展了“抓好学习、树好形象、做好本职、办好实事”的“四好”活动,围绕“进疆为了什么,援疆干了什么,在疆学到了什么”,对全体工作队员进行学习教育。这些做法大大增进了队员这间的团结,增强了队伍合力,使工作队真正成了一个“个体合格、群体合拍、整体合力”的队伍。他先严格要求自己,再严格要求队员。有个别队员太年轻,工作有时不到位或有一些小毛病,林果先就将其叫到办公室,先是一阵“疾风骤雨”,将对方“冲刷”一顿,然后开始“润物细无声”,使对方口服心服,既“怕”又爱他这个慈父般的兄长。
    2003年是援疆工作队关键性的“决战”之年,几十个项目全面铺开,41名队员各自的项目也同时启动。作为领队的林果先简直忙得不可开交,一次次的“大捷”又使他心花怒放。他拖着早已患胆囊息肉的身躯,带着几个工作队领导成员一次次飞向广州,向省领导汇报、请示工作,申报项目,争取援助资金、物资,为搭建粤哈友谊之桥,为支援哈密经济振兴,为各族人民谋利益而殚精竭虑、日夜操劳。在他及其他队友的努力下,一笔笔沉甸甸的援助资金源源不绝地打进哈密账户,难以计数的计算机、空调、汽车、医疗设备、书籍等物资飞千山跨万水运到了哈密,一批批广东领导、专家学者、企业家络绎不绝来哈考察、讲学、办企业、解囊扶贫,一批批哈密干部免费走进了广东的学校、机关挂职、培训……截至2004年春,仅广东援助哈密的资金就达1.1亿多元(不含41名援疆干部从各自单位争取来的资金、物资),众多丰碑式的学校、医院、道路、水库、草场、办公楼及其他扶贫项目耸立山南山北。但有谁知道,林果先为之而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啊!
 百忙中的林果先,始终把他分管的商贸流通、经济技术协作、外经外贸、招商引资和扶贫工作与广东援疆工作进行有机的结合。他抓住一切机会向外推介哈密招商引资项目,支持上届援疆干部彭蔚促成广东得利达实业公司投资上千万元兼并哈密三家弱势企业,成立粤龙公司;他通过多方努力促成地委、行署在粤举办粤哈两地共同实施哈密瓜品牌战略新闻发布会,使上年每公斤只在哈密卖几角钱或烂在地里的哈密瓜一举飞向广东,2003年仅在哈密每公斤就涨到 1.4-1.5元。最近,他又牵头组织编写了粤哈经济技术合作框架协议,即将正式签署。这个协议将给粤哈经贸合作架起一道永远牢固的金桥,其深远意义无可估算。


“攥紧”一分一秒,天天在“决战”为了援疆事业,甘作自我牺牲。
    重任在肩的林果先,在奋力拼搏的同时,既感到压力大,又感到时间不够用。援疆的期限只有三年,分身乏术,别无选择,他便把时间当海绵里的水去“挤”,“挤”出相当一些属于自己的部分,“挤”出所有“宽余”的部分。
    林果先因工作需要经常飞回广东,当然也顺便回一下家。但每次回粤,他总是急急忙忙赶回紫金县的家中看望一下年近耄耋的岳母、年幼的女儿,很快就离家去广州;后来连这么短的时间也抽不出来,他就在离乌市上飞机前先给妻子打电话。他的妻子挑着紫金县财政局局长的重担,工作特别忙。林果先援疆后,她任劳任怨地照顾老人、小孩,承担所有家务,全力支持林果先的工作,成了里里外外一把手,把林果先的一切后顾之忧全承揽了。每次接到电话,当林果先还在空中飞时,她早已把他所需要的一切物品连同母亲的嘱咐,女儿和在国外上学的儿子的期待、问候带到了宾馆。接回林果先后,她又陪着他去办公事。在车中两人才开始聊叙家中情景,相互倾吐离别之情。时间长了,援疆队友们就开他的玩笑,说他们夫妻“粘到了一起”,“形影不离”。其实,爱家、爱妻子的林果先,只有采取这种办法啊!
    林果先每次休假返回紫金县时,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了他的援疆事业上。他常常一边帮助妻子干家务,一边听着哈密的电话;家中的材料一大堆,微机上的电子邮件一个接一个。他哪里是在休息,简直是在加班。就是这样一边享受着小家温情一边加班的机会也很少,他的大部分时间是驱车在河源、广州及其他各地跑,跑资金、跑项目、跑物资、跑人才、跑技术,托熟人、找关系、拜朋友、求上级……
    2003年3月6日,林果先从广东结束休假返回乌市,因当时百里风区正刮8级以上狂风,火车被迫要停运两天。林果先想到天山南路改建工程即将动工,好多事情在等着他,心急如焚呆不住。就这一两天时间,他也无论如何不能等,他便给秘书小于打电话,让他带车连夜赶到乌市接他。他驱车顺着仍然刮着风的312国道连夜赶回哈密,第二天就出现在已经开始大拆迁的天山南路工地上。
    林果先来到哈密后,身体不好,肚子经常疼痛,但他仍坚持工作,没有把病当一回事。2003年10月实在痛得难忍时,他才趁出差之机去广州一家医院作了检查。医生发现他患的是胆囊息肉,担心时间长了会使病情恶化,便给他做了胆囊切除手术。鉴于他身体太弱,恢复慢,医院就开假条要他卧床休息两个月;省委组织部领导根据医院意见,还要他休假到2004年春节过后才返哈上班。但林果先却坚决不肯,因为哈密有大量的工作在等着他,他舍不得扔下他的40个援疆队友不管。于是他硬拖着术后的身子,只住了一星期的院,就在妻子搀扶下回到紫金县的家里,开始了“卧床办公”,边看材料边打电话。但电话毕竟不方便,在家中呆了几天,他就让妻子当他的“秘书”和“护士”,陪着他驱车去了广州。在广州跑了十多天,办完一切事后,他索性扔下妻子独个儿飞回了哈密。
    林果先在上大学时就爱好摄影,多年来发表了大量摄影作品,在紫金县工作时已是中国民俗摄影协会和艺术摄影协会会员。来边陲援疆前,他那按快门的手早已摸着照相机发“痒”了。于是他便把一大包摄影器材背来了哈密。谁知繁忙的工作使他无暇去搞创作,他更不能放下领队重任去当“家”。下乡时他也偶尔带上相机,但往往是白带,一张也没照成。有一次上天山,面对优美的雪景,他很想照。司机连忙停了车,但他只是在车上拍了几张就收起了相机。司机过意不去,建议他下车好好照些雪景,机会难得呀。可他笑着说:“车上也可照嘛,就看我的技术了。”说完就下令开车,因他回去还有急事。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他只在援疆工作队要出书组织大家去照杏花时,才第一次认真地照了半个胶卷。

  生活节俭克己为人一个好领队的人格魅力。
    由于做完手术没休息好,林果先回到哈密仍在拉肚子,不能吃油腻过多的食物,而要少吃多餐,多吃新鲜蔬菜和清淡的食品。这些要求恰恰与援疆干部公共食堂的伙食“颇有差距”。为此,工作队几个领导成员准备给他请个保姆,但被林果先坚决谢绝。他仍坚持去食堂吃饭,或干脆上小饭馆点菜吃。林果先刚来哈密时,地委组织部按他的级别在哈密宾馆给他安排了住房,一来便于和住在附近的地区领导联系,二来可让宾馆服务员给他打扫房间、洗洗衣服。但林果先坚决坚持自己打扫,不愿麻烦服务员。他的秘书小于有他房中钥匙,常常偷偷去打扫,他发现后就坚决制止。休息时他就自己学着做饭,学着洗衣服。在紫金县因工作太忙,一切家务全由妻子承担,林果先也因此被贤惠的妻子“惯”得什么家务都不会干。如今他洗衣服时,不知放多少洗衣粉,就看着说明书仔细“研究”;做饭做菜时,他不知道哪样先放,哪样后放,就先用少量“样品”作“科学试验”,加上他工作忙,不愿在做饭上下功夫,“科学实验”常常失败,米饭常常做成了夹生饭,菜炒得不是太生就是太熟。去年夏天他爱人来哈密探亲,看见他煮的鸡蛋没熟就吃,心痛得当场就流下了眼泪。
    生活上如此俭朴,工作上如此繁忙的林果先,对他身边的工作人员却关怀备至。他除了上下班和外出办事外,双休日或中午吃饭从不坐自己的专车,吃饭时常常搭乘一个副秘书长的便车或自己掏钱打的。工作很忙的他,始终在上班时间内“奋战”,却从不打疲劳战。一到双休日,他就让司机、秘书全回家休息,自己有事外出就掏腰包打的。他关心40个援疆队友,而且很注意工作方法,常常一个人利用节假日登门看望他们。但轮到去看望几个女干部时,他就找其他人陪他一起去。
    作为所有援疆项目的法人代表,林果先常常和施工单位负责人或包工头打交道,他始终坚持有事在办公室谈,拒绝他们到他住处找他。承包商们有时想请林果先吃饭,全被他坚决谢绝。对民工工钱,他向来就很关心。每个项目工程完工前,他首先要督促承包商先支付民工工钱。年终他回到广东,仍要一次次打电话了解民工工钱发放情况。
※※※
    第三批广东援疆工作队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就作出了如此突出的业绩,在哈密人民心中早已有口皆碑,但人民群众始终不知道他个人付出的辛劳。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自治区党委书记王乐泉曾几次接见林果先等援疆工作队领导,给他个人和工作队予以高度评价。地委书记白志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高度称赞林果先“作为第三批援疆干部的领队,是非常优秀的,他政治上强,经济上通,工作经验丰富,协调能力 特别是协调驾驭全局的能力很强,有非常好的大局意识。”并说他“生活上非常简单,给全体援疆干部作出了榜样。对我们确实是个很大的教育,我本人也从他那里学到了不少东西”。

温竞清 发表于 2007-11-17 08:41:14

http://www.gd.agri.gov.cn/pic/W020051205585787500314.jpg

温竞清 发表于 2007-11-17 08:41:39

http://www.gd.agri.gov.cn/pic/W020051205585787658915.jpg

温竞清 发表于 2007-11-17 08:43:19

http://www.gd.agri.gov.cn/zwb/xynyhz/xynyxx/W020060112365227180404.jpg

Keejune 发表于 2008-11-13 19:28:40

早年林果先在我们紫金做县长的时候,他的所作所为真是路人皆知,今时今日竟然混到厅级干部了,真是不可思议。

显然此君深谙为官之道!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广东省林业厅林果先厅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