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康 发表于 2006-4-19 14:53:47

阜阳苏氏与芦山堂争论的几点看法

阜阳苏氏与芦山堂争论的几点看法
         一、争议的问题和现状
      阜阳苏氏认为:苏氏入闽始祖是阜阳大郎公苏义,苏义带二弟羡、三弟益随王潮入闽。苏义因军功镇守涧埕开基霞舒;苏羡徙居永春澎湖,今为大族;苏益徙居晋江云台开山,今晋江苏安槐市苏氏是其所传。且一世谱文记载:“益有大才……三子光海武力超群,留从效荐为漳州刺史”与芦山堂三子光海为漳州刺史的史实吻合,故芦山堂始终祖苏益是霞舒始祖苏义的三弟。
      芦山堂认为:苏氏入闽始祖是芦山堂始祖苏益,苏益的长子苏光谊徙居霞舒开基,霞舒是芦山堂的长房,始祖是苏谊,谊与义同音,苏义即苏光谊。
      阜阳芦山各自谱据明确,未知孰是孰非。芦山堂诬蔑阜阳苏氏以“义与谊不同”而“拒不认祖”。
      芦山堂关于苏益是苏氏入闽始祖的说法目前得到史学界支持。阜阳苏氏关于苏义是入闽始祖的说法除阜阳族谱外,其他所在鲜有所见。究其原因,可能是芦山堂宋代出了一位宰相苏颂,苏颂宦迹显赫,既是高官,又是科学家,其家谱的考据、整理、保存比较规范,外界比较相信,而阜阳苏氏修谱较晚,谱文记载晚为人知,外界以讹为真所致。
      二、阜阳苏氏族谱的历史
      大郎公于唐光启丙午(公元886)年入闽,镇守涧埕开基霞舒,称涧埕霞舒,1至8世只以世次上纪簿。传至9世达公,画五叶宗友图于祖祠灰壁。宋十一世开族进士吾文公,定阜阳灯号,尊大郎公为始祖。元未兵乱,祖祠被焚,至十四世伯通公于明洪武年间根据灰壁残存的宗友图对照部分残存家谱整修族谱,编字辈(人丁百口)。十六、十七世均有所增修。直至万历年间二十世苏希木式(阜山公)历时四十五年三修族谱,始成大业,称《阜阳苏氏族谱》(人丁520口)。清苏彦先、苏光濂,民国苏甘泉均有修过,但后世修谱,对始祖入闽的考据都以阜山谱为准。
      三、应该正确看待的几个问题
      1、不可忽视芦山堂族谱对闽史学界的影响。
      芦山堂自宋代苏颂为相后,按常理应该会详修族谱光宗耀祖,所以史学界认为芦山谱的记载是比较可信的。苏氏武功三山(眉山、铜山、芦山)史学界已有定论,苏氏兄弟入闽的说法要为学界接受,一定要有有力的证据。据说芦山祖苏益是先任山西某州刺史后才随王潮入闽的,按常理苏氏唐代入闽,宋代苏颂一代名相,对先祖入闽的考证应该较为准确,所以苏益任刺史后随王潮军队入闽其言凿凿,可以使许多人相信。如苏益任刺史后才入闽是真的,则12岁随兄苏义入闽似乎不太准确。可以肯定的是,历史上芦山堂三房祖苏光诲确实任漳州刺史,这与阜阳谱记载的“益有大才……三子光诲为漳明刺史”又确实符合,可以确定阜阳谱苏益与芦山谱苏益是同一个人,至于在入闽史上为什么记载不同,现在就不得而知了。要查证苏益入闽前是否任过山西某州的刺史并不是很难,如苏益入闽前并无担任过刺史,则芦山堂的记载就未必准确。另,加强对芦山堂谱文的研究,找出芦山谱历史上的变迁、寻找其不确定性,查找考证其谱记中苏光谊的去向,也是改变学界看法的一种办法。否则,要在学界改变苏益是入闽始祖的说法,是很难的。
         2、要努力寻找固始、永春澎湖、晋江苏安等地的谱据记载。
      大郎公入闽后,三世、四世先后派人回河南固始顾祖,宗祠应该派人寻找固始苏氏的谱记,看是否可以查找入闽始祖的情况,如河南族谱可以和阜阳谱对接,则谣言不功自破。我们也可以按照芦山堂的谱记从史学的角度到河南查找关于苏益的记载,如苏益有长兄义、二兄羡,则芦山堂也不敢与阜阳争辩。河南古称中州,是中原文化的发源地,其历史文化比福建悠久了许多,关于中原人入闽的资料也很多,固始关于苏氏入闽的记载应该是可以查找的。固始现在有云台山,也有齐云山,这些山名在霞舒也有,可以认为霞舒始祖入闽后不忘祖地,以河南山名命名霞舒山脉,那么,霞舒名称、前埔、九郎园、苏安等这些地名是否也可以帮我们在河南寻找一些线索呢?
      阜阳谱文对大郎公义带二弟羡、三弟益入闽的记载如此清楚,我们应尽力到永春澎湖(蓬壶)、晋江苏安一带苏氏同宗寻找证据,如果这些宗亲我们现在都找不到,很难让别人相信阜阳谱的准确性。按常理,永春、晋江这些同宗对其开基始祖也是会有记载的,如果永春、晋江族谱可以与我们相互印证,芦山堂就无话可说了。比如,义为长、羡为次、益为三,那么,澎湖苏氏的开基祖是否为羡?芦山堂认为义是谊,那么光谊是否有二弟叫羡在澎湖开基?羡是否有兄在霞舒开基?……,据族谱记载,阜阳五世曾分三人分别镇守惠安百牙关、永春尚忠关、德化马面关,这些族亲子孙旺盛,且是官宦人家,对入闽始祖应该会有记载,等等。这些都是应该认真查证的,该花钱专人查证要专人查证,才能拿出有力的证据。
         3、也要看到阜阳族谱历史上的变迁。
      阜阳族谱自9世始在祠堂壁画五叶宗友图,离入闽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十一世始定阜阳灯号,尊大郎公为开族始祖,十一世前的灯号是什么,应该查找。阜阳族谱历史上几经磨难,真正成谱称为《阜阳苏代族谱》,是阜山公万历年间修的族谱。我们现在所见的族谱,包括晋卿老伯《苏氏阜阳衍派与芦山衍派的区别》一文中引用的“谱记可查、墓志可证、县志可查、昭穆可究、寺志可证……”等一些证据,其实都源于这部族谱。阜山公是进士,任知州、奉直大夫,他建宗祠(现宗祠地址、规模、体制即按阜山公所建宗祠旧地恢复),修族谱、置书田……,对家族和地方发展作出巨大贡献,是“泉郡名人”,他修的族谱关于苏氏始祖入闽的记载,为后来的府县志所采用,所以县志、寺志可见并不奇怪。阜山公修谱时坦言:“牒证散失,只能寻觅几本残存家谱为据整修”,在修谱时也有“收前埔弃沟头”的传言,修谱大事,有弃有收,可见当时谱据确实是散失得比较利害,致使难于决断,才会有弃有收。阜山修谱时的旧谱究竟是什么情况,现在不得而知了,从现谱前几世的谱文看,似乎不像唐宋的文体。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阜山公修谱,对始祖入闽家世渊源,是慎之又慎的,他连旧谱中“依仁里”和“灵感里”明显的地名记载错误都不敢变动,而以“希木式按”另文予以解释(一世谱文)。对前十四世谱文,他明确说:“自梅斋而上,悉于旧谱实录而参考校定”,可以肯定他对先祖的渊源和传承情况,是没有任何变动的。
4、有必要查找前几世墓志来印证。
      寻找大郎公入闽情况,确实必要寻找前几世墓志来印证。阜阳十一世吾文公始定灯号、尊始祖,那么十一世前灯号是什么?特别是开宗进士吾文公,其墓现在堀内,他仕途出身,且距先祖入闽未久,其墓志对先祖渊源记述应该十分详细清楚。阜阳前几世先祖坟墓,大都在阜阳谷左近,也即鞋业项目区征地范围内,这些先祖古墓,当然不会有骨殖,但其墓葬也应该迁移。宗祠应该出面,向政府申请在祠堂规范区左近划出一定范围来迁建,诸如吾文公、阜山公等有杰出贡献的先祖坟墓,同时借迁坟之机寻找墓志印证入闽渊源,这是对宗族发展十分有益之举。先人设置墓志,也是为了后人寻祖之便,梅元、康美、集星三村,应该十分注意这次鞋业基地开发祖墓墓志铭的收集。民国时族亲苏王景说过:“族中之若子若孙,若能重修恢复前祖坟事,必有志铭可考,能与芦山和者,可为贤子贤孙。”
         5、台湾方面的材料也可以参考。
      台湾对闽台历史文化研究很到位,苏氏徙台发展很多,台湾对苏氏入闽徙台的历史很有研究,其图书馆资料好像部分可以网上查阅,这也不失为一个可以参考的地方。
      阜阳芦山本为一家,不是兄弟就是父子,因为历史记载的差异,争了几百年,确实十分可惜。希望阜阳后裔中有识之士,特别是学文史的、或者在学校(尤其是高校)中就教、就学的乡贤学子,利用高校史料丰富,资讯方便的优势,把阜阳与芦山关于入闽始祖的争议作为一个认真的研究课题,拿出做论文的精神,从历史的、学术的争度加以考究,澄清证明阜阳芦山的关系,明确阜阳苏氏发展的源流。若能如此,祖必佑之。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阜阳苏氏与芦山堂争论的几点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