澹然居士 发表于 2006-4-4 11:20:09

何氏族谱

为编写家谱,本人于今年2月3日至11日回广东新会寻根问祖,到景堂图书馆查到《何氏世原》、《庐江何氏世原新会族谱》、到新会档案馆查到《尚书坊族谱》(何氏),到番禺购到《庐江沙湾何氏族谱》。并与近日完成了家谱的“历史部分”,即何氏一世至五十世(即新会一世),及新会一世至二十五世的内容。不知是否有何氏的族人感兴趣。如有兴趣,我陆续贴上来。先贴《编者按》:

    何族五十世之前的情况,均来自清朝同治九年(1870年)年何英华所编纂的《何氏世原》,》、《庐江何氏世原新会族谱》,原书收藏于新会景堂图书馆内。并参照了公开出版《庐江沙湾何氏族谱》;
    何族五十世之后,即新会一世至二十八世之后的情况,来自清明同治九年(1870年)何英华所编纂的《尚书坊何氏族谱》,原书收藏于新会档案馆。
    原文均为繁体字,古文言文,无标点,生僻生冷字不少,阅读起来有一定难度,尤其是现代人,生活节奏较快,阅读文字艰辛的古文,确勉为其难。即使勉强看懂了,但对原有文字所表达的意思恐会打些折扣。而续写家谱-----使我们何族的后人能够比较清晰地了解家族发展历史-----这一重要目的将受到影响。
    因此在编纂本族谱时,考虑到上述因素,以人为本,方便阅读,采取了忠实于原文的排列次序,但翻译成白话文写出,其间一些关键的、重要的叙述,而基本又能看得懂意思的古文,就用双引号全文引用。
    对文字中所提到的古代地名、人名、官职名称、年号等,我们尽可能查到其出处,做到准确,用括号加注的形式,加以介绍。
在    中国历史上有过业绩的,或对于何氏家族的迁徙发展做出过贡献的祖先,我们制作了小标题加以提示,并非原文所有。
    有些历史族人的史料在族谱之外,我们尽可能收集起来,也用加注或附录的形式写入,并注明出处,也可以说是对原有族谱的充实吧。

江易楼 发表于 2006-4-20 12:23:53

有兴趣,贴上来啊

shlzy 发表于 2006-6-4 14:34:00

非常好,其实我们做这样的事,就是要对得起上祖,也要对下代负责的态度,尽可能做到现代人都能看懂,今后人更能看懂,如:标点、注释、出处,以及人物简介等。

ysynhqc 发表于 2006-6-22 14:06:41

我家里有本
是02年的时候重编的!

kakacyy 发表于 2007-4-9 09:33:18

顶 !!!有时间贴上来啊
:Q

晨曦 发表于 2007-4-10 15:20:29

为什么楼主一直都还没跟贴上来呢???

百味先生 发表于 2007-12-13 18:39:35

我是梅州源美公二十三世孙。期待楼主贴上来。

青笠泽兰 发表于 2013-4-24 14:03:56

何氏续修《大埔崧里何氏族史(七修)》联亲书
旅居外地的何氏宗亲们:你们好!
我们是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双坑(崧里)村何氏。准备“续修《大埔崧里何氏族史(七修)》”,据族史记载有明清两朝都有支系到广西、湖南、四川、海南、台湾、海外及本广东其他等地方,后来因时代久远而中断联系。
双坑,又名崧里,地处广东省大埔县中部,距县城湖寮5公里,距旧县城茶阳35公里。位于由大圳、小圳两条坑水冲积而成的盆地上,水流东甲。周围群山环抱,地势东西绵长,南北狭窄,故名双坑。东界葵坑,南邻高道,西枕双髻山,北界河腰,西北界敬里。
后梁时,何姓37世裔孙何大郎中进士,后授福建宁化县尹。何大郎在职19年,任满不归,择居石壁乡。后唐时,卸任后的何大郎游旅至粤东北福建武平地域(今广东平远县一带),“嘉其地美,而徙居于此”,“生子五”,是为今天南方何姓始祖。六、七百年间,何姓裔嗣柯枝蔓延,散居粤东、赣南、闽西各县,蔚成大族,亦为客家主要姓氏之一。大郎公之子九郎,字朝洪,生于嘉历丁亥年:分派潮州南左廊,又往信丰石背、南康牛枧头,为一世祖;二世五郎,三世十六郎,四世念九郎,五世参军,六世监务,七世敦朴,八世龙升。龙升公生二子,长子继先公,又名竹居,迁大麻小麻竹洋为始祖;次子继新公,又名双山,先于兄竹居同迁竹洋,后迁湖寮双坑:我祖双山公在北宋末年“神赐天葬”骨骸金盦而定居双坑乡为始祖。双山公之十世孙筇(qiong)叟公,于明成祖永乐廿二年(1424年)迁大麻镇恭洲下村,为恭洲一世祖。我们开族有800年了,我们的辈序是“..... 世所我得,象乃升及,昌裔衍绪,克赞维贤,式宏丕基,以绍祖先,文学美济,忠孝芳联,于兹传祀,亿万斯年.......”我二十八世赞子辈,今有开代为三十二世者。
《七修》(1993年-1996年)至今近二十年,因当时属较早进行修谱者和经济、信息的原因未能进一步扩大对外迁徙的宗亲联系,所在今次的《续修》中,通过网络请在外的宗亲和其他姓氏的宗亲帮忙联系,尽最大能力去补充。在此先谢谢所有关心联系宗亲的朋友,谢谢!
联系人何建明深圳 邮箱410598166@QQ.COM

wugang 发表于 2013-4-24 15:06:39

本帖最后由 wugang 于 2013-4-24 15:51 编辑

广东新会·尚书坊(何氏)族谱五卷 (清)何英华纂清同治九年(1807年)刊本
广东新会县档
广东新会·何氏世原卷 (清)何英华重修 清同治九年(1870年)木刻本 广东新会县修 志会(存卷1)注:又名《庐江何氏家谱一卷》
广东新会·何氏家谱一卷清修 手钞本 广东新会县修 志会 注:据《何氏世原》续修
广东·新会大塘派何氏家谱一卷 (民国)何宽大纂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铅印本 广东新会县档。


庐江郡何氏大同宗谱。

1933年(民国十二年)何绍庄在《南海烟桥何氏家谱》序中说:谱系之重要在于社会道德不容滑坠。针对当时世风浅薄,人心不古的社会现实,恐年轻族人陷溺益深,将不知一家一族为何物,不知一己一身何所出。基于这样的思想基础,力倡修撰家族谱牒,教育青年,告知来者,以此来改造社会风气。这种思想及方法是否符合社会发展之需要暂且不论,但至少说明,何氏族人修撰族谱的思想观念受时代的影响在发生着变化。

沙灣何,有仔唔怕無老婆!粵樂大師何氏三傑http://www.pys.cn/pys_2005shawan0917sannianting.htm
沙湾古镇-何氏衍庆堂https://encrypted-tbn3.gstatic.com/images?q=tbn:ANd9GcTyj8X46inRUIbNigIyQ4KAavuguEPOnOyRoa5IXoDnwk6c9Web


http://file20.mafengwo.net/M00/39/74/wKgB21BIcLLYErftABHdN_8yh5I45.groupinfo.w600.jpeg


https://encrypted-tbn2.gstatic.com/images?q=tbn:ANd9GcQ-w-wUFJlAFe2-VVfBLk0eUBpQnsJKSuCUnckOBDaNmxaTMfXcrA何柳堂、何与年和下辈何少霞这一拨则成就更大,他们作曲无数,被誉为“广东音乐何氏三杰”,而三稔厅正是众人日夜叙会,切磋音乐的场所,是在广东音乐史上留下重重一笔的著名“私伙局”,曾经名流往还,冠盖云集,精英荟萃。据说当时的“私伙局”又叫“灯笼局”,极为普遍,凡聚众玩音乐的地方都高挂灯笼,以求欢迎知音者入座同乐,客满才收下灯笼。时至今天,这里依旧是沙湾粤曲爱好者的阵地,业余时间里聚在一起吹、拉、弹、唱,自娱自乐。

  回到大厅,门外是一联:“赛龙歌夺锦,晓梦听啼莺”。大堂又有一联:“流水行云弹粤韵,凉风秋月谱南音”,横匾是:“山高水长”。厅里地方并不大,但雅致,梁下30余幅壁画,全为名曲意境所绘,四盏灯笼四角垂下,正中墙前饰以六扇门形透花雕字屏风,上刻诗词,两旁柜子放着琵琶、二胡等乐器,四下还摆着好些老式桌椅。可以想象,聚会的夜里,悠扬的粤韵就从这儿飘起,从那些灯笼间荡过,出了天井,越过三稔树梢、越过镬耳砖墙,弥漫于安宁西街、弥漫于沙湾。


  https://encrypted-tbn1.gstatic.com/images?q=tbn:ANd9GcSDYLHYyZVP67SdlLY5uKmgCm1DiJhm90CN3oYNK9OW30xc1vNj三稔厅就这么方寸之地了,但所谓窗小能留月、檐低不碍云,广东音乐就曾在这里发扬光大,达致空前的高度。不过,以后呢?鲜活欢快的粤韵南音,小时也是我所曾熟听的,那个收音机的时代啊,……我又想起了家里的那台老“春雷”,却不知早丢到哪里去了。http://www.pys.cn/pys_2005shawan0917sannianting.htm

梅州大埔双坑合乡何氏http://heshileyuan.blog.163.com/blog/static/2076532382008798530375/



春分时节来祭祖 客家人心灵的祭拜盛宴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何氏族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