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nxiuhong 发表于 2004-6-24 23:39:51

转贴:语言所印尼归侨 黄雪贞 研究员[祖籍永定]

绘制祖国的语言地图
——记我院语言所印尼归侨黄雪贞研究员

党组办 商楠

    1992年,我院承担的国家“六五”重点课题——《中国语言地图集》获我院第一届优秀科研成果奖一等奖。当《图集》在国内和国际学术界引起广泛关注和好评、备受瞩目时,又有谁能想到,图集中的组成部分《客家话》、《西南官话》图的编绘,是由我院一位女学者在数次奔赴南部边远山区,跋山涉水,历尽艰辛,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后,在自己四口之家那间16平米的小屋里,趴在地板上,一点点完成的。这位女学者,就是我院语言所印尼归侨黄雪贞研究员。

    黄雪贞1941年出生在印度尼西亚。1959年,她和当时许多爱国青年、华侨子弟一起,抱着建设新中国的拳拳赤子之心回到祖国。在广州华侨补习学校经过三个月艰苦、紧张的学习,黄雪贞考入了中山大学中文系。当时,许多在国外长大的华侨子弟回国读书时,由于文化上的差异和陌生,都不愿意选择难考、难读的中文系,而她却义无返顾地选择了中文系,她的选择简单而执着:“数学、物理等这些学科,在全世界哪里都能学,而唯有中文,祖国的语言,才最能使自己这个海外归来的孩子感受到祖国母亲的亲切。”她把一腔热情完全投入到了学习和工作中。1987年,她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64年从中山大学毕业后,黄雪贞来到我院语言研究所,主要从事汉语方言的调查、研究工作,一干就是30多年。她先后深入福建、广东、四川、湖南等近30个客家方言点进行深入调查,在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提出了对客家方言的独到见解,在海内外产生相当影响,其论著及学术观点得到了方言学界同行的认可与赞誉。在美国华盛顿大学召开的“语言变化与汉语方言”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其论文《“女书”与江永方言》引起与会者的关注和好评。

    黄雪贞从事科研工作多年来,作风踏实、学风严谨,特别重视实地调查与书面资料相结合,讲究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为了获得客家方言与湖南土话的第一手资料,在交通极为不便的情况下,经常身背行囊,徒步往来于客家山区与江永山区,每次田野调查都需要一个月至三个月,为了事业她克服家庭中的各种困难,对调查项目一丝不苟,反复核实。

    在进行《中国语言地图集》中《客家话》、《西南官话》图的编绘工作时,黄雪贞将年幼的女儿留给丈夫照管,只身奔赴南部客家山区,翻山越岭,深入调查,搜集和掌握了大量第一手材料。她认为:“只要能够掌握到多一些第一手资料,自己做方言研究就能比较坦然、自信,腰杆子也硬些”在图集的后期完成阶段,由于黄雪贞一家四口挤在一个16平米的小屋内,实在挪不出地方,黄雪贞就等到晚上爱人和孩子上床休息以后,自己把资料摊在地板上,一点点地编绘语言地图。就这样,保质保量完成了《客家话》、《西南官话》图的编绘和说明工作。《中国语言地图集》问世后,在国际上引起广泛关注和好评,在联合国的学术研讨会上为我国、为我院赢得了极高的声誉。1999年,《图集》又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优秀成果一等奖。

    在多年的辛勤工作中,黄雪贞取得了累累的硕果:除《中国语言地图集》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一届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外,她撰写的《梅县方言词典》是《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四十一分卷本之一,《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分卷本)获国家辞书一等奖、国家图书奖最高奖荣誉奖;她撰写的《梅县话音档》是《现代汉语方言音库》40种汉语方言音档之一,《现代汉语方言音库》获我院第三届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客家话的分布与内部异同》、《客家方言声调的特点》、《客家方言声调的特点续论》三篇论文获1989年北京大学王力语言学三等奖。2002年在中国侨联举办的“科教兴国示范基地”暨“百家科技示范典型”命名表彰活动中,黄雪贞又被评为“科技进步带头人”。这些成绩,无一不是她长年辛苦与劳作的结晶。

    多年来,海外的亲友多次劝黄雪贞出国去生活,但黄雪贞的回答依然像当初回国时那样简单而执着:“我的祖国是中国,我的事业、我的生命和情感都依托在这片土地上,我还是留在祖国好!”
http://www.cass.net.cn/y_09/y_09_04/y_09_04_50.htm 来源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转贴:语言所印尼归侨 黄雪贞 研究员[祖籍永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