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265|回复: 0

惠州老味道春节味更香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2-9 15:01: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hakkanews 于 2014-2-10 16:31 编辑

糖环。本版图片(除署名外)《东江时报》采集
油角。
蛋散。
惠州人做糍粑工序复杂。《东江时报》记者周楠 摄
米饼。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春节到了,小吃自然少不了。昔日惠州老街坊,家家户户都会提前备些糕点,不仅为了节日祭祀拜神,也为亲友拜年准备零食。随着时间的推移,如今您也许难找这些老味道了,但在城区老街小巷、乡野农村里,不经意间也能找到往日的香甜与年味。
  糖环
  分享节庆与嫁女喜悦
  油炸糖环是惠州家庭传统小食之一。对老惠州来说,过年必备的年货是糖环。旧时惠州,每逢春节前几天,大多数家庭都会亲自动手油炸数斤糖环,在接待客人前来拜年时使用。
  相传糖环是古代人们中原南迁时带来的小食。传统的糖环,不用饼印,只搓成长条,捏成环形,吃时很硬。随着时代的变迁,糖环的形状逐渐发展成我们现在看到的形状。糖环的主要材料是糯米粉、食糖与生油等。制作时先将片糖煲成糖水,待冷却后倒上糯米粉和少量黑芝麻搓匀,并用双手大力搓成粉团。接下来,就是糖环模样初现的步骤,即依次取出一小团用力压在糖环印上,这种模具由厚木板制成,上面刻有一个圆环形状的通花图案,也就是糖环的形状。压平以后切掉糖环印上的粉团,然后手持模具木柄在桌面上轻力敲打一下,糖环生坯便掉出来,再逐一放进煮沸的油锅中炸熟,如即时进食特别甘香。
  据记载,惠州城还有个风俗习惯,在男婚女嫁时,成亲当天,男家依例要送上一批龙凤礼饼给女家,而女家则要回送一批糖环及用糯米粉制成的糖丸仔给男家作为回礼。男女双方家庭在收到礼饼、糖环后,除分别派送给自己的亲友外,还要派送给附近的街坊邻里,意思是告诉大家自己的儿女已经成亲,让大家共同分享其新婚之喜。《东江时报》记者刘建威
  油角
  寓意新一年财源广进
  有人说,油角的形状像钱包,里面包有芝麻、豆沙或薯蓉等馅料,看上去就像钱包饱胀,寓意来年财源广进的好兆头。所以每到过年,油角是惠州民间串门送礼、招待客人必备的佳品。
  有资料记载,在上世纪60年代初,每年春节前的半个月内,惠州城内几乎家家户户都有自己动手炸油角仔的习俗,以便春节期间接待宾客。由于做油角全部要靠手工制作,工序多,而人们白天要上班或上学念书,只能利用周末或晚上休息时间,亲戚朋友互相帮助,大家欢聚一堂,边做边谈笑聊天,闲话家常,其乐融融。而有的家庭因人手不足,工作忙而挤不出时间,只能到商店购买。
  如今,油角这种传统食品并没有消失。每逢春节前,惠州人大多都会到店铺购买一些油角,用于送礼或接待。看似简单的油角,做起来的步骤并不简单,第一步就是先把油角皮做好。有人会在做油角皮的面粉里放入鸡蛋和猪油,这样做出来的油角吃起来才会松软;接着将面粉揉成面团平分,擀得又薄又均匀,用圆模压制出圆形,然后包上芝麻花生砂糖的馅料,两边对折,收好边,捏成麻绳状。当油加热到筷子放下去会起泡时,就可以把油角放下去炸。炸时要经常翻动,以免一边炸至变焦。待一边炸成金黄色的就是炸好了,捞出来放凉就可以吃。《东江时报》记者刘建威
  蛋散
  昔日穷人过节的小吃
  在惠州,蛋散是一种应节食品,颜色金黄、酥香甜脆的蛋散是许多市民爱吃的过年食物。
  逢年过节惠州的平常百姓都喜欢自己动手制作,其制作过程简单易学,首先是将面粉加入鸡蛋拌匀,然后加入清水搓成光滑面团。取一小团面擀薄,越薄越好,这样蛋散会非常香脆。之后,将面皮切成细长型,然后拿起两条长方形的面条,将其中一条长方形面条从中间切口,另一条面条从切口穿过去,成蝴蝶结状。将所有面皮都做成蝴蝶结状的蛋散后,即可下锅油炸,炸至金黄色即可捞起,淋上糖浆或柚子蜜就完成了。
  蛋散的形成据说有个故事。相传旧时,当每家人都准备好花生、芝麻、糖等馅料包“油角”下锅时,有一家穷人却穷得没钱买馅料,男主人望着一堆已经发酵好的面团发呆,苦思之下将没馅料的面团压扁,放入油锅。当男主人拿出那些小长方块来招呼前来拜年的朋友们时,大家发现那些小方块居然酥、脆、入口即化。大家好奇这是何物,穷人细想后说:“因为配料有鸡蛋,入口即化的特点就像散了架似的,就叫蛋散吧。”《东江时报》记者刘建威
  发粄
  裂痕愈多“笑”愈开心
  昔日过年时,惠州几乎家家蒸发粄,有大有小,掀开蒸笼盖,如果粄隆起愈高面上裂痕愈多,表示愈“笑”得开心,象征明年将会丰收发财。
  惠州人做的粄,从原料上大致可分成粳米粄和糯米粄。艾粄、印粄、糍粄、树铺粄、大笼粄、老鼠粄等,多以糯米为原料做成,软黏诱人;敛粄、擦粄、萝卜粄、沙糕粄、钵仔粄等,则是以本地的粳米为原料,松香可口。根据口感,粄有甜粄和咸粄,糍粄、印粄、擦粄、钵仔粄都是用白糖或片糖做成,艾粄、萝卜粄、番薯粄以菜脯和虾米做馅料,是为咸粄。而惠州人的年糕大笼粄,除了甜粄,还有咸粄,配料中有香菇、油葱、肉丁、虾米,有着吉祥喜庆的味道。但不管是萝卜粄以香浓取胜,还是糍粄以软韧叫响,亦或大笼粄以甜嫩著称,惠州人做粄,除了样式丰富,更注重做的过程。
  在惠州东江民俗文物馆,珍藏了许多早期惠州人日常生活用具,石舂和踏板是做粄的最主要工具。石舂几乎家家都有,踏板则是村子的公共用品。在农村,每到过年前,村民们就搬出踏板,将一个石舂埋在地上,两米长的结实木板,一头钉着木杵,一头可以脚踏。运用杠杆原理,在脚踏上面系着一根绳子,拉着绳子,脚踩在踏板一头,一上一下,将粳米踏成粉。石舂旁,蹲着一个人,负责倒米,拿着一把小扫帚,将边沿的米扫回舂里。《东江时报》记者香金群
  米饼
  除夕夜围炉吃米饼
  龙门米饼,可以说是龙门的经典特产。旧时,农村人家在每年春节前几天制作米饼,作为款待宾客之品,亲戚之间会比一比谁家的米饼做得好吃。
  史料记载,龙门人有除夕夜一家人围坐在炉火旁吃年饼的习俗,这一习俗始于明代,历史悠久。由于米饼在过年中的重要性,所以成为龙门人过年送礼的必备礼物。
  龙门人制作米饼,几乎是无师自通,农历新年前,每家每户都响起捶打米饼的声音。制作米饼的程序繁杂,主要有炒米、磨粉、和粉、打饼,每个步骤都有讲究。制作米饼的人们,边说边笑,一边看着米饼在自己手中成形,一边望着烤米饼的炉火憧憬新的一年更加红火。
  龙门米饼的制作工艺并不复杂,但对原料的选择非常讲究。首先,选择当地优质冬季大米炒熟,磨成米粉,然后用糖浆和米粉使其具有粘性。同时,选择炒熟的花生或芝麻并将其碾碎,并拌以红糖或白糖。随后,先将米粉铺在米饼模板上,再将馅料装入,然后铺上米粉,用平底锤子敲打饼面,直至饼面光滑平整。成形的米饼一般要用明火烘干,保质期达6至8个月,易于保存和携带。龙门米饼也可以不烘干,为湿饼,新鲜,不掉粉渣,甜味香味更佳,只是保质期稍短,只有半个月时间。龙门米饼,皮薄馅多、爽脆可口、咸淡适中、口感细腻、清香宜人。《东江时报》记者侯县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4-18 18:44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