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831|回复: 0

万里寻踪客家路报道:世德堂客家围龙皇家殿堂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6-21 15:30: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世德堂俯瞰
世德堂围屋
德堂里世德堂里3300多年的荔枝树
源远楼
源远楼内景
在梅县松口镇以北约1.5公里的铜琶村下店,梅江与松源河交汇处,有一座极为罕见的客家围龙屋。这座围龙屋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了,其占地面积约10000平方米,共有72个天井,24个门楼,200多间房子,宏伟壮观如同皇家宫殿。这座围龙屋在建筑风格上将南方常见的客家围龙屋与北方的四合院巧妙融合在一起,同时又强化了自身的防御功能——内设岗楼,四周还建有炮楼。这座围龙屋里曾住过何方神圣,他为什么要在偏远的南方山区建造这样一座富丽堂皇且酷似军事堡垒的围龙屋呢?带着这样的疑问,6月7日,万里寻踪客家路汴梁晚报特别报道组来到世德堂一探究竟。
还未踏入世德堂,陪同我们采访的梅县博物馆馆长朱迪光却先揭示了谜底。原来,在这座造型独特的围龙屋中还隐藏着一段极为精彩的历史故事。世德堂是李二何之侄李直简,于1645年所修建的。据传,明末翰林李二何(李士淳)在皇宫任侍读学士,教明末代皇帝崇祯的儿子朱慈烺读书。清兵入关,李二何见大势不妙,便暗中携皇太子朱慈烺潜逃回自己的家乡——松口镇铜琶村,以图伺机东山再起,复兴明朝。为使朱慈烺称帝复明时有座行宫,李二何就把侄子李直简所建的世德堂按照明代皇宫的模式进行了改造,于是就形成了这座犹如皇家宫殿一般的围龙屋。
“原来,世德堂竟然是明朝最后一位皇帝的行宫!”听完朱馆长的介绍,记者喃喃自语。或许是听出了记者话语中既惊叹又有几分失落的情绪,朱迪光笑着安慰记者:“不提前揭秘,你们怎么能读懂世德堂,领略它的建筑精髓?”
听说万里寻踪客家路汴梁晚报特别报道组从千里之外的开封专程赶来采访,如今仍居住在世德堂的李氏后人李加志热情地上前迎接,并和朱馆长一起,一路为我们进行详细解说。
据李加志介绍,世德堂坐东北向西南,是一座“三堂二横三围”、高台基、中轴对称的围龙屋。原先,世德堂的大门前还有大广场、大花园,但随着岁月的流逝,如今,广场和花园已被众多屋舍蚕食掉了。
从正面进入世德堂的大门,我们首先看到左右各10间房屋,朱迪光告诉记者,这就是围龙屋中“二横”,这里以前是卫士、杂役、侍从的住房和作坊,而中间甬道可直进三堂。
一堂的门上挂着写有“世德堂”三字的牌匾。两侧的门联曰:“保世滋太,明德惟馨。”从中可以明显地读出复明反清的含义。走进一堂,抬头一望,我们发现,这里竟然看不到屋瓦,只见到一条条红色的木板和绿色的小横梁。朱迪光介绍说,这里的一堂、正堂、上堂这三堂的瓦顶底部全部用木板沿屋脊桁桷瓦槽走向封顶装饰,这种装饰方法为世德堂所独有,毫不逊色于现代家居的“吊顶”装修,俗称“三堂不见瓦”。
穿过天井甬道,迈上二级石阶,只见石阶两旁置日月犀,天井两边设南北花厅,李加志告诉我们,若用现在的叫法,两侧的花厅分别是音乐室和警卫室。踏进正堂,只见堂中4根直径约40厘米的红柱直顶梁上金杠,金杠四周镂刻着18只形态迥异的仙鹤。朱迪光告诉我们,这代表着明代全国18省的每省一学士集中朝拜天子。前后金杠之间架有木制天桥,俗称仙人桥,上面镂刻着精美的双龙戏珠图案。地下两边还有木制屏风竖立,据介绍,若遇到盛大的朝议或庆典,活动屏风可以拆下而成大堂。
走进上堂,正中设有神龛,俨然是皇帝龙座。李加志告诉记者,他听长辈说,神龛后面原有一条暗道,直通围屋外的松源河和大道。也就是说,以前皇帝与朝臣在此议事时,如发生变故,皇帝就可以通过暗道快速安全逃遁。上堂背后是一半圆形的坡地(其在客家围龙屋中称作“花头”),上面种有7棵荔枝树。从一旁边立着的木牌上,我们了解到,这些荔枝树是修建世德堂时栽种的,距今已有367年的历史。朱迪光告诉我们,其实,荔枝树并不是当地常见的果树,在这里特意种上7棵荔枝树寓意着“七星伴月”。
转过这片坡地,便是由24个门楼组成的半圆形围龙屋。走进其中,我们发现,它的第二围、三围从外面看是一个整体,从内部看则已划分成一个四合院式的单元结构,即屋中有屋。这里每个单元住宅均有小厅一个,天井一个,住房12间,楼上6间,楼下6间,楼梯一座,结构相似。每家每户之间,关门即分开,酷似北京的四合院;开门即相通,又像客家的围龙屋,住宅的整体性与单元结构达到了完美和谐的统一。朱迪光介绍说,世德堂将南北建筑风格巧妙的融为一体,这种建筑奇观实属少见。
走出围龙屋,漫步屋后,回望其高高耸立、壁垒森严的外墙,我们不禁为这座坚固如碉堡一般的围龙屋散发出的非凡气势所震撼。李加志告诉记者,围墙的高度与宽度之比是13∶1,外墙底层厚度一般在1.5米左右,并向上逐层收缩。整个墙体用糯米饭混合石灰、胶粘土、砂子夯筑而成,坚固无比,连钉子也钉不进去。外墙底层不对外开窗而只向里开。楼上外窗也很小,且窗孔剖面成梯形,如同碉堡上的枪孔,外小内大。其防卫之严,可见一斑。
一座围龙屋就犹如一部历史典籍,记载着客家人的坎坷与辉煌。世德堂这座造型独特的客家围龙屋,不仅见证了客家人举家南迁的漫漫艰辛之路,也见证了明代皇室的末路辛酸。短暂的采访虽然结束了,但世德堂所散发出神秘而奇特的气息,豪放而细腻、富贵而高雅的气质,仍深刻于记者的脑海,牵引着记者慢慢品味……
寻踪故事
世德堂里现 “棺材”
记者 李晨翀
此次参观世德堂时,在其楼上的一个房间内,我们发现了一口造型精美的木质袖珍棺材。这口棺材是做什么用的?为什么会出现在这里?这引起了我们的好奇。
据李氏后人李加志的介绍,这口棺材一直放在小楼上,据祖辈人回忆,好像在建造世德堂的时候它就一直存在。而陪同记者采访的朱迪光说,他不久前才对这口棺材做了详细考证,原来在客家人的心目中,棺材寓意着官和财。事实上,世德堂内的这口棺材尺寸偏小,并不是用来装死人的棺材,它其实是世德堂建造者李直简的夫人陪嫁时的嫁妆。原来,在古代,客家人嫁女儿时,流行将棺材作为嫁妆,它预示着新郎会升官发财,寄托着对新人的美好祝愿。
记者手记
屋内古井滋润后人
记者 李晨翀
在世德堂,记者看到了古屋、古树,而其一口古井深深吸引了记者。从世德堂大门出来右转,穿过两个小门,古朴而沧桑的古井呈现在记者眼前。
这口迄今已有300多年的古井,其高出地面约一米的井栏是用明代青石垒的;井唇上一道道打水时被井绳勒出的深深痕迹,像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脸上的皱纹,深浅不一,它们既是历史的记忆、生活的烙印,也是世德堂风雨几百年的最好见证。
李加志告诉记者,古井从初建至今,从未被破坏,井水冬温夏凉且水清味甜,他们家祖祖辈辈都喝井里的水,如今这井水仍然滋润着后人,喝着井水走出围龙屋的客家后辈一代接着一代。http://news.kf.cn/2013/0619/49597.s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3-28 19:37 , Processed in 0.015289 second(s), 5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