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077|回复: 1

闽西乡村旅游开发优势及发展问题的若干思考——以长汀县三洲镇为视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5-3 22:59: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内容提要:旅游业是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朝阳产业”,近年来,长汀县三洲乡党委、政府选准了旅游开发的发展路子,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和敢为人先的气概,全力实施“旅游兴乡”的发展战略。三洲发展旅游有很多潜在的优势,其中既有区位的优势,又有人文的优势和生态的优势。基于这些优势,三洲发展旅游产业前景广阔。三洲乡进行旅游开发应统筹协调好多方面的影响要素,必须坚持开发与保护并举,坚持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非物质文化环境传承同步,政府作为与民间投资互相补充。
三洲乡位于长汀县南部的汀江沿岸,四周与河田、濯田、涂坊三镇毗邻。全乡面积64.45平方公里,人口14692人。三洲因汀江和南山河在境内交汇形成三个冲积沙洲而得名。三洲历史悠久,新石器时代即有古人类活动于此。唐朝末年起,又有徐氏、俞氏、丘氏、戴氏、黄氏、李氏、温氏等三十余姓氏流民陆续落户三洲,在不尽肥沃的沙质土上建设家园。村落形成之后,又以儒家思想为精神支柱,进行全面的社会建设,使三洲形成为多姓氏杂居共处的客家乡村社会。民国以前,汀江水运一度繁荣。三洲客家先民不失时机地依托汀江黄金水道,发展商业经济,使三洲成为汀南商贸重镇,为三洲赢得了“小汀州”之美誉。期间,三洲客家先民营建了众多民间建筑,传承了诸多颇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形式,把三洲打造成文化积淀深厚的临江城池。三洲乡挖掘生态资源、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旅游开发得天独厚。2009年2月,正是乍暖还寒时候,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美香一行亲临三洲视察指导工作。王美香副主任透过杨梅生态园随风涌动的翠绿和古民居里散发的历史韵味,看到了三洲旅游开发无可限量的前景。她坚信:“三洲是一块文化沃土,值得进行深度的旅游开发。”笔者立足于理论联系实际,深入三洲进行较为全面的调查研究,据此认为,三洲乡旅游开发具有多方面的优势。当然,三洲进行旅游开发肯定会触碰到许许多多的问题。诸多要素如若能得到很好的统筹协调,使各自的优势得到充分的施展和发挥,那么,三洲旅游开发的道路将越走越宽广。
一、三洲乡旅游开发的优势
三洲乡发展旅游产业具有多方面的优势。
1、区位优势
三洲旅游开发的区位优势首先体现于便利的交通方面。如今,长汀县业已形成包括铁路、高速公路、国省道在内较为完善的对外交通网络。省内外已纳入规划或正在规划的多条铁路干线也途经长汀。不远的将来长汀县无疑将成为闽西新的交通枢纽。距离三洲乡仅3.5公里的河田镇是长汀县对外交通网络中的一个重要站点。三洲乡与河田镇之间修建了路面标准较高的水泥路。有了这一便利的通道,三洲可经由河田互通以较为快捷的速度进入厦蓉高速,然后再由厦蓉高速,直达仅20公里远的长汀县城铁路枢纽站、仅50公里远的连城机场。
三洲旅游开发的区位优势还体现于三洲可以作为海峡西岸腹地大旅游承接景区转换的理想区域。海峡西岸腹地自永定县,经中心城市龙岩,再到上杭古田、连城、宁化、长汀、武平、上杭等地日益形成一条跨区域环状的黄金旅游线路(以龙岩市为主体)。这条旅游线路品位高,其中不乏国家级、世界级的风景名胜,诸如长汀千年古城、永定客家土楼群、古田会议旧址群、梁野山自然保护区、培田古民居等。内涵也相当丰富,涵盖了建筑文化、中心城市现代城市文化、革命旧址文化、传统村落文化、自然景观、工业生态、古代雕版印刷文化、寻根文化、古城文化、宗教文化等内容(但也存在一定的主题缺陷,诸如反映客家民间建筑千年演变、客家风水文化等的主题内容尚未得到很好的挖掘和囊括)。有些内容还为闽西所特有,彰显出闽西的特色。这条旅游路线的日益形成预示着闽西大旅游格局的初步形成,标志着闽西旅游产业已开始渐入佳境。这条线路自武平岩前均庆寺等至上杭县紫金山矿区、永定土楼群、龙岩中心城市、上杭古田、连城培田、冠豸山、四堡、宁化石壁、长汀县城等,景区之间的转换一般只须一个小时左右的行程。当然,这应该是合理的、恰到好处的。但是以现有的交通条件而言,自长汀县城至武平县之间景区转换的行程起码需要3个小时以上,这是该条线路一个明显的不足之处。所以,长汀县城至武平县之间起码要有二处以上内涵较为丰富或独具特色的景区,这样足以缩短景区转换的时间。最好是长汀县境内能够新辟一处景区,武平县境内也新辟一处景区(武平县可以考虑开发名人故里景区,包括刘亚楼故居、刘光地祖籍地景点等)。三洲乡区位上正好位于闽西大旅游环状旅游路线的长汀县与武平县之间,而且三洲境内可供开发的旅游资源相当丰富,以永红模范乡为代表的红色文化、建筑文化、风水文化独具特色(相关内容见后),这些方面恰可以弥补闽西大旅游主题不完整之缺陷,也因而三洲乡应是闽西大旅游格局中承接景区转换最为理想的区域。
2、人文优势
三洲远古文化、客家历史文化、红色文化交相辉映,历史文化资源极为丰富。
汀江上游地区是远古人类活动的摇篮。三洲是汀江上游古人类活动即为活跃的区域之一。早在1948年,厦门大学林惠祥教授就曾在间接在长汀县河田区农场得到一件石剑镞。(林惠祥:《福建长汀县河田区新石器时代遗址》,1957年01期,厦门大学人类学博物馆1957年)无独有偶的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福建省文物考古普查在三洲戴坊村的庙岽山也发现了新石器时代遗存,从中发掘出了陶片和石锛等文物。另外在曾坊村蓑衣岭和鹅形山还发现了青铜器时期的遗址。由此说明,在北方移民进入闽西之前,汀江上游的三洲一带远古文明曾发展到较高的水平。由此也验证了民国《长汀县志》“没有汀州,先有三洲”的论断。
三洲客家历史文化的积淀也相当深厚。三洲多姿多彩的历史文化遗存从一个侧面充分展现了客家文化的无限魅力,而有些历史文化遗存颇具特色,甚至在其他客家地区也极为少见:建筑文化方面。圣帝庙、戴氏家庙(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历史可以追溯至宋元时期,另有六十余幢明清时期的民间建筑,其中尚有相当部分民间建筑保存较为完整,诸如俞氏家庙、温氏宗祠、戴氏敦睦堂、戴氏宗祠、戴氏“聊可自娱”宅、戴氏咸熙公祠、戴氏庆腾公祠等。三洲型制众多(包括居住建筑、礼制建筑、文教建筑、商贸建筑等)、跨越千年的民间建筑,翔实地记录着框架结构、宏观布局、微观装饰等方面千年演变的轨迹,从一个侧面清晰反映了闽西客家传统社会民间建筑千年演变的历史。在一个客家聚落荟萃了如此之多、全景式地展示客家民间建筑千年演变轨迹的民间建筑,如此聚落在客家乡村社会是绝无仅有的。可以说,三洲民间建筑遗存是客家社会不可多得的珍贵的物质文化遗产。风水文化方面。一如其他客家乡村,三洲民间也极为讲究风水,民间建筑处处照顾风水。三洲客家先民的风水观有其迷信的一面,但实质是讲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俞如先:《汀南三洲,那一幢幢美轮美奂的民间建筑》,《闽西日报》2009年8月13日)三洲聚落风水形势也让人叹为观止。登临高出,俯瞰三洲全境,只见汀江呈“S”形在三洲合抱的群山间飘动,很自然地分出了酷似太极图的阴阳两仪。聚落的来水处有狮形扼守,水口有鹅嘴岩伸出江心拦水,三洲的宏观风水形势自然天成,这一风水形胜在汀江主航道流经的众多客家聚落中绝无仅有。三洲聚落的风水处理与布局深受江西杨筠松流派的影响。三洲百姓对杨筠松推崇备至,敬之如神。在三洲小潭村狮形地至今立有一块石碑,依稀可辨石碑上镌刻有“本坊福主阳太伯公神位”字样,阳太伯公即风水大师杨筠松。遍访村内长辈,均称不知该碑何时树立,想必已历时久远。该碑是闽西客家社会信奉杨派理水思想极为珍贵的实物证据。无独有偶的是曾坊村汀江边的田头坡地也安有“杨太伯公神位”。据村里长辈介绍,不知打何年起,村里就有了人家。但是村里的禽畜很难养活。后来请教风水先生,才得知是因为对岸虎形地戴氏房子开着偌大的窗户像虎眼,直盯着曾坊这边。于是曾坊村民按照风水先生的指点,在正对着虎形地戴氏房宅的位置日夜点灯,只照得所谓的老虎睁不开眼睛。此后,村里果然六畜兴旺、五谷丰登。于是,村里人于此安杨太伯公神位,祈求杨太伯公保境安民。当然,三洲值得保护和传承的非物质文化形式远不止这些。
上世纪三十年代初,三洲的革命群众应时而变,义无反顾地投身于土地革命的热潮之中,为三洲历史文化书写了革命文化新的华章。戴秋荫府第外墙、戴庆腾公祠内墙上多条保存至今的红色标语即是当年革命历史的写照,建国初第一个被评为烈士的客家革命妇女杰出代表戴五嫂的英名至今仍在汀南一带流传。尤其要大书特书的是三洲人民在方方同志的直接领导下,所创造的先于才溪模范乡的永红模范乡模式。当时,我党农村革命斗争的卓越领导人方方同志曾在长汀先后担任过汀连县委书记、新汀县委书记,直接领导了三洲乡的革命斗争工作。方方同志坚决贯彻毛泽东同志的正确路线,把发展苏区经济、苏区政权建设,以及扩红工作等做的有声有色。方方同志领导经验丰富,实践中积累了一套树立典型,然后经由典型示范推动工作的办法。永红乡即是方方同志在长汀树立的一个典型。在方方同志的正确领导下,三洲区土地革命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三洲的面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里堪称闽西苏区的一面旗帜。方方同志请毛泽东同志为三洲区下的戴坊乡模范乡命名。与三洲有着特殊情缘的毛泽东同志,欣然为该乡命名永红。勉励该乡的干部群众永远跟党走。于是,在苏区的历史上诞生了第一个模范乡——永红。三洲人民用那种敢争先锋的豪情和气概铸就了红色基层政权的先进典型。
总之,三洲历史文化脉络清晰、内涵丰富、特色鲜明、品位高端。人文资源的挖掘和展示是旅游产业生命力延续之所在,三洲旅游开发具有显著的人文比较优势。
3、生态优势
众所周知,早在民国时期,三洲乡连同河田镇即为福建水土流失的重灾区,当时的国民党政府曾在河田设立水土流失监测点,对河田、三洲一带的水土流失区进行监测和治理,但是收效甚微。
水土流失治理是三洲乡几代人的期盼。2000年前后,三洲乡党委、政府抓住省委、省政府为民办实事水保治理项目在长汀实施的机遇,毅然选择浙江东魁杨梅作为开发性治理水土流失的水保树种,进行引种、示范、试种和推广。得益于三洲乡山地丘陵富含稀土的红壤条件和精心的管护、培育,使三洲东魁杨梅的引种、推广获得了成功,所产杨梅不仅果粒大、色泽鲜红,而且甜度高、口感甚佳,部分鲜果投放市场后,得到了消费者的普遍认可。十几年来,三洲全乡共种植杨梅11200亩。三洲一跃成为闽西最大的杨梅生态园。东魁杨梅根系发达、枝繁叶茂,是防风保土的理想树种。如今,三洲所有的山头都披上了杨梅灌木的绿装。昔日的“火焰山”变成了今朝的“生态园”和“花果山”。三洲的万亩杨梅林不仅构筑了一道道亮丽的生态风景,也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三洲人民改天换地、不屈不饶的精神和气概,为闽西客家精神注入了新的人文内涵。三洲乡的水土流失治理的成功经验堪称典范,在全国也具有一定的示范意义。
三洲杨梅种植形成规模之后,乡党委、政府适时对全乡的杨梅生态资源进行产业提升,以杨梅为媒,于去年、今年的春夏之交,成功举办了两届杨梅生态旅游节。期间,吸引了众多境内外家庭团、自驾游观光客乘兴来此采摘杨梅,挥洒欢乐,最后也都满载而归。去年、今年的杨梅生态节期间,尚挂在枝头的几百吨鲜果都被抢摘一空。三洲的杨梅生态旅游节既为果农搭建了促销的平台,同时也使三洲作为杨梅之乡的美名不胫而走。三洲乡通过杨梅产业的提升,不仅实现了杨梅产业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也为三洲未来发展旅游业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可以说,经过三洲乡党委、政府的精心培育和打造,三洲杨梅之乡的生态优势已经初步形成。
二、三洲乡旅游开发应注意问题的思考
三洲乡旅游开发优势明显,适宜开发成为闽粤赣边大型的客家民俗、杨梅生态旅游基地。近年来,三洲乡党委、政府,注重发挥自身优势,扬长避短,积极争取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举全乡之力,全力以赴发展旅游产业,奋力冲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村),大力保护和传承客家文化,竭力做好旅游项目的宣传和推介工作,为旅游产业的发展做了大量基础性的工作。应该说,三洲乡选择发展旅游产业的路子是正确的。三洲乡在推进旅游开发的过程中,肯定要面对各种可以预见或不可预见的问题,诸如商业化问题、居民参与问题、民情风俗保护问题、投资问题、各利益主体利益主张问题,这些不可回避的问题需要从三洲的实际出发且借鉴其他地区的成熟经验加以统筹解决。
1、开发与保护并举
旅游开发与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由于各自目标定位的差异,再加上人们认识上存在误区,实践中,难免出现南辕北辙的情形。比如说江苏省昆山市周庄的开发普遍认为是一大败笔。由于商业开发过度,成了大卖场,俨然有假民俗的味道。有的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于景区开发的过程中,把最为珍贵的人文风景糟蹋了。如冠豸山景区,“甚至还有意无意地破坏一些难得的人文景观。”(吴炳玉:《闽西客家文化旅游资源及其开发》,《闽江学院学报》第24卷第1期,第117页)但是二者毕竟为互相联系、互为因果的关系,两者间的关系如果处理得好,完全可以达到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双赢目的。也因而应统筹处理好旅游开发与文化资源保护的关系,做到开发与保护既科学开发并举。
既要科学开发。一方面应突出特色。跳出三洲看三洲,从闽西大旅游格局中来审视、谋划三洲的旅游开发,切忌一般化和雷同现象,即以时间为脉络,围绕三洲区域文明的千年变迁,选取新石器遗址、客家建筑文化资源、风水文化资源、红色文化资源等方面的优势项目进行重点开发。兴建方方纪念馆、戴五嫂纪念馆、永红模范乡纪念馆,建设新石器遗址馆。科学规划民间建筑保护区,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对宋元明清各历史时期有代表性的民间建筑进行修缮和保护。营建风水观景台、碑亭和风水园等。最终形成三洲以馆、宅、台、亭和园等多平台贯穿初具规模、特色鲜明的文化观光线路;另一方面应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当代社会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都市生活节奏的加快,城市人回归自然、走进乡村、享受淳朴民俗的理念增强,以“土、野、乐、趣、生态”为特色的乡村旅游迎合了都市人亲近自然、休闲娱乐的消费心理,乡村旅游于是应运而生且得到越来越多都市人的青睐。绿色旅游前景广阔,三洲本身又具有这方面的独特优势。着眼于满足都市人绿色休闲和体验的需求和为文化旅游增添新的内涵,三洲乡也应把生态观光园建设一并纳入规划,以杨梅生态园为依托,建设集观光、现场采摘、休闲、娱乐、杨梅品种改良与推广等为一体的生态园。最终在三洲形成同一景区人文与自然元素交相辉映的格局,这在闽西也将是不多见的。再一方面应循序渐进地推进旅游开发的商业化步伐。商业化是进行旅游开发不可避免的过程。商业化具有使经济资本迅速增加,实现文化资源、生态资源的经济功能的作用。据有关方面统计,旅游者在整个旅游行程中,购物消费占旅游总消费的1/3-1/2,购物已成为旅游者在旅行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行为。适度商业化是可取的。然而就闽西而言,目前的主要问题还在于商业化力度不够。以永定土楼旅游为例,游客只买了一张门票,土楼旅游的经济效益还远远没有发挥出来。(傅清媛:《论闽西客家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龙岩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第44页)但是实践上,也向我们敲响了警钟,这就是遗产地地旅游开发“‘商业化过度’的困境”(徐红罡:《文化遗产旅游商业化的路径依赖理论研究》,《旅游科学》2005年第19卷第3期,第74页)所以,过度商业化也是不可取的。三洲乡在推进旅游开发的进程中,政府方面应牢牢把握旅游开发的主动权,不失时机地培育商业氛围,大力开发反映风土人情的客家美食产品,营建演绎有趣、健康民俗风情的客家民俗园,打造民俗体验的互动式平台,把深厚的历史文化与商业活动有机融合,同时在旅游规划中有意识地、前瞻性地把新商业街区、停车场及其他服务设施安排在规划保护区之外,而且有计划地逐步减少核心区的商铺规模。
又要保护先行并贯穿开发的全过程。文化资源的要保护破除一个根深蒂固的误区就是认为开发促保护。事实上,开发不会自动地去保护各种资源,开发充其量不过是权宜之计。所谓的以开发促保护绝对是认识上的误区,所以,根本不能指望通过开发,有了经济效益之后再来考虑保护。而是应转变观念,破除认识上的保护误区,树立科学保护的理念,以有效地指导保护工作:不仅把保护的“关口”前移,保护先行。开发之前,有必要聘请有资质的专业部门的技术专家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编制可行性的保护规划,划定保护区域,明确具体的保护对象,提出具体的保护措施。也还有必要未雨绸缪,由有关部门出台相关的保护规定,明确设置禁止性行为。而且把保护贯穿开发的全过程。开发启动之后,还应适时启动保护机制。成立民间保护组织,该组织由有关领导、专家、乡村德高望重、熟悉三洲历史文化且热心文化保护的人士组成,具体对党委、政府负责,全权负责对投资商开发项目进行全程指导和监督。同时也经由该组织实施对乡村百姓的教育工作,逐步提升三洲百姓文物保护的意识。这样,通过保护与开发的互动,实现生态资源、文化资源的永续利用。
2、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非物质文化环境传承同步  
一般认为物质文化的保护大体上就是修修补补的表面文章而已,其实没有这么简单。客家文化博大精深,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客家文化的许多东西一天天在流失,相当部分已经永远地从我们的记忆里消失而无法恢复。可以说,修旧永远不如旧。简单的修复不是保护,唯有大体上接近于文化本真的保护才是真正的保护。三洲乡令人叹为观止的众多民间建筑无论是宏观选址、布局,还是微观装饰,甚至块砖、片瓦都蕴含文化。所以,保护三洲的物质文化仍然要把立足点放在三洲历史文化更为深入的研究之上,有关方面应积极推动探索多学科结合保护方法的工作,并在未来的开发实践中付诸实施,使文化的物质外壳得到真正科学有效的保护,确保开发不走味,不变调。
当然,非物质文化保护同样重要。以往都是简单地把保护等同于民间建筑的保护,其实这是大错特错的。保护不只是对文化有形的物质外壳进行维护、维修、复原,以延长其寿命,将其由原来的“生活建筑”变为“展品建筑”。文化资源的保护领域非常广泛,实体的外在环境也都是保护的对象。世世代代在三洲生活的客家人历史形成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组织结构、人际关系、风俗习惯等非物质的文化,与民情风俗是一种血与肉的关系,是物质文化的外在根据和文化价值之所在。而且民情风俗中所包涵的客家精神和传统,是我们建设未来的出发点。非物质文化理应依法受到应有的保护,保护好这些就是保护我们自己的根,保护了客家文化的DNA。也因而对文化资源应实行全面的保护。可以考虑设立三洲客家文化保护区,把整个乡村都纳入保护范围,不仅保护一幢幢承载着厚重历史文化的民间建筑,也还组织专门力量对构成乡村文明、精神的民情风俗进行整体的研究、挖掘并在此基础上实行有效的保护,以保护三洲历史文化的完整性。历史的延续是保护的主题。涵盖历史环境、文化生态、地方特色和特有的精神内涵等的非物质文化归根结底是一种文化生活事象。三洲的乡村百姓是三洲一带非物质的创造者与承受者。三洲历史形成的各种非物质文化形式与乡村社区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只有今天三洲土地上百姓的的日常生活才原真地呈现了厚重的非物质文化。假如人的生活、人的活动被替换了,那么生活场所所有的精神也将被替换。由此可见,即便是那些展示民情风俗等形形色色的民俗馆也不是最为理想的保护形式。非物质文化资源保护的最好形式就是传承。民俗活动等是人的活动,需要以人为媒介将这些东西保留下来。让居民在其中穿梭活动,通过婚嫁喜事和民间节庆等去展现民情风俗等,这才是一种最为安全和妥当的保护,如此也使乡村百姓从中得到一定的实惠并更为积极地去传承历史文化。这就需要超越以往的民俗馆藏的形式去另辟蹊径,去营造一个保留了百姓日常生活,又根据展示实物和民俗展示需要,对空间作适当布置和一定的改造且能让游客参与其中具有一定娱乐性的环境。民俗体验最好的途径就是走进这样的农家空间,融入百姓生活才能真切体验到原汁原味的风土人情、历史文脉和建筑文化。而对那种借口历史文化保护人为把乡村百姓与由他们所创造且享用的文化空间相隔离的做法本人不敢恭维。当然,旅游开发过程中由于保护区人口承载有限,需要腾出部分空间用于营造体验场景,在征得当地居民同意的情况下,适当迁出部分居民也未尝不可。
3、政府作为与民间投资互补
当代社会,政府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政府之角色是任何组织所不能代替的。
旅游开发千头万绪,当地政府积极作为的责任感就显得极为重要。三洲乡政府方面应发挥自身权威和主导作用,主动介入,有所作为。旅游开发重在投资开发。但是投资商的投资开发也不是盲目无条件的。三洲乡如果文化品牌响亮、开发轮廓清晰、基础设施相对完善,投资商肯定争相看好。迄今,三洲乡政府为推动旅游开发工作已投入了可观的人力物力。眼下,三洲品牌打造将有可喜的突破,三洲有望入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村)。经由河田至水口纵贯全境的二级公里正在紧锣密鼓地规划之中。未来这条公路的竣工有望拓宽长汀县南线出县的通道,一定程度上解决长汀县南线经由三洲至武平的交通瓶颈问题,也将进一步改善三洲的交通条件。近期,三洲仍然要以品牌打造和基础设施建设这两方面作为抓手,积极争取各级各部门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以创造三洲旅游开发的有利条件,培育有利的投资环境。除了应持续推动品牌打造和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之外,还应发挥优势,以文化资源、生态资源的开发为重点,策划、生成招商引资项目。今后,三洲旅游开发一旦正式启动,也同样需要政府发挥法律的监管和正面的宣传引导作用。比方说投资商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难免作出一些急功近利破坏规划的行为,这就需要政府履行职责,加强监管,使投资商能够及时纠正。又如开发商与尚在开发区内居住的百姓之间因利益问题难免会发生矛盾甚至冲突,如此也需要政府居间协调。旅游开发发展到一定阶段,出于保护的目的,有必要搬迁部分开发区住户的时候,同样需要政府去出面说服那些住户。总之,三洲乡无论是旅游开发环境的打造,还是将来开发之后各利益团体关系的协调都离不开政府,需要政府积极作为。作为乡一级政府,既需要积极向上争取资金,投入公益事业,以改善投资的硬环境,又应投入大量的人力,去协调好各方关系,调动各方面的旅游开发积极性,以形成全乡上下合力助推旅游开发的良好局面。
当然,公益资金的投入是为了带动投资商商业性投资。但是项目不落地投资开发终归是句空话。时下,三洲旅游开发的关键还在于吸引境外投资商投资开发的问题。旅游产业作为朝阳产业,其发展方兴未艾,况且活跃的资本市场充裕的流动资金也在四下寻找投资商机,所以,只要措施有力、策略正确、方向对路,“撬动”境外有实力的旅游经营实体落户三洲投资兴业终究不是难事。从常规上看,旅游开发一般由政府主导出面招商。实际上,境外许多地方已经在实践上突破了这一模式。以江苏省南京市为例。该市多个大型风景名胜区招商项目均交由有资质的北京绿维创景规划设计院进行研究、策划和招商,其中不乏招商的经典之作。由此说明,由第三方出面招商引资的经验值得借鉴。经由第三方的招商,三洲旅游开发项目如果真能在三洲落地生根,将有力促进三洲的开发与发展,这也正是三洲百姓所热切期待的。从长远的发展来看,三洲要打造成为闽粤赣边大型的旅游基地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要有一个分阶段、分步骤的长远规划和较长的过程,将来三洲旅游开发启动之后,还应引导投资商持续地注资开发,不断把三洲旅游事业做大做强,使之成为闽西旅游的名片。
通过以上分析,笔者认为长汀县三洲旅游开发优势明显,三洲乡在推进旅游开发过程中,统筹协调好方面的影响要素和关系,做到开发与保护并举,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非物质文化环境传承同步,政府作为与民间投资互补,从而把多方面的优势都发挥出来、调动起来,那么三洲乡旅游开发的道路将越走越宽广。
(作者系中共龙岩市委党校副教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5-5 10:32:2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上文章如能備上科学数量,前程会更妙也!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4-25 20:25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