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展示客家风情魅力,透析客家文化内涵,凝聚客家世界乡亲。
搜索
本版
用户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宽版
用户名
Email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注册用户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导航
客家资讯
客家资讯
客家人社区
客家人社区
最新发表
博客·日志
相册·图床
记录·心情
排行榜
帮助
繁體
博客·日志
相册·图片
心情·微博
排行榜
游戏
帮助
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
客家人社区
›
客家风情
›
客家民俗
›
客家人的集體回憶 ――“圓籠茶粿”
1
2
3
/ 3 页
下一页
返回列表
查看:
12079
|
回复:
37
客家人的集體回憶 ――“圓籠茶粿”
[复制链接]
夏荷
夏荷
当前离线
积分
4270
狗仔卡
发表于 2013-2-16 21:18:20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客家人的集體回憶 ――“圓籠茶粿”
被譽為香港後花園的西貢是我可愛的家鄉,走在舊墟那彎彎曲曲的街道上,總會勾起許多朦朧而美好的回憶。
早年逢年過節家家戶戶蒸糯米釀黃酒、爆米花做米橙、炒米粉打米餅、踏米粉蒸茶粿,有爆谷餡的、芝麻花生餡的,還有艾粄、粗蔴葉粄、蘿蔔粄、喜粄、雞屎藤茶粿等等種類繁多。然而最令人難忘的還是“圓籠茶粿”,蒸籠約高一呎、直徑兩呎多,簡直可以稱得上是茶粿中的“巨無霸”。
一個茶粿三斗米,從浸泡到踏成粉已經用不少時間,然而把紅糖溶化以後逐小勺加入粉團糅合,更是十分費力氣。蒸的時候水還不能太滿,火候又要適宜,足足要蒸一日一夜。這項考驗體力和耐力的工作,要我阿娘(伯父的妻子)、媽媽和嫂嫂輪流去做。從前燒柴草,家家都留起老柴頭蒸茶粿用,從踏粉到蒸熟再攤冷,至少要一個星期。開茶粿更是大陣仗,要兩個力氣非凡的壯男用粗鋼線對拉,陸續把“圓籠茶粿”分割成一塊塊“粄”,很多人圍觀,不停歡呼喝彩,客家嫂仔回娘家,“圓籠粄”和“豬肉缽”是一定要帶的。
小時候問大人,為什麼我們客家人要通宵達旦辛辛苦苦蒸大茶粿?他們說是祖公傳下來的習俗。
2008年7月,46座福建土樓被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贛南客家圍屋申遺工作已啟動多年,2012年11月17日,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在北京公佈,贛南圍屋名列其中。看到 “客家搖籃”贛南圓圓的圍屋; “客家祖地”閩西圓圓的土樓; “世界客都”粵東梅州圓圓的圍籠屋,我想:客家的歷史是一部血淚史,千百年來客家人篳路藍縷歷盡磨難;一路遷徙倍償艱辛。我們的先輩再從客家大本營南移,遠離祖居地,圍屋、土樓和圍籠屋夢縈神繞,過年蒸“圓籠茶粿”,意喻團圓及寄託對故土的思念。茶粿也代表大地恩物,如果遭遇饑荒戰亂,吃糠咽菜充飢,哪來米糧做茶粿?所以客家人希望子孫後代懂得珍惜感恩,讓甜在心頭之物與人分享。
正正因為“圓籠茶粿”有很深的意蘊,這些年與客家鄉親聚會,都不約而同地懷念起“圓籠茶粿”來,都記得放在屋簷下留起蒸茶粿用的老柴頭。
“圓籠茶粿”已經成為我們客家人的集體回憶了!
2013年1月21日,知道客家後生阿傑(陳家傑)要學做一個三斗米的“圓籠茶粿”,我和鯉魚門葉栢強,歷史博物館黃廼錕和余穎欣,周樹佳、張景佳、黃緲詩、余佩華等一班朋友去鹽田仔陪他。
這次我終於有機會體驗熬夜蒸“圓籠茶粿”了。淡淡的蒸氣飄向抽氣扇,蔗香、米香在溫馨的居室瀰漫。精力充沛的緲詩興奮不已無法入睡,正好與她徹夜長談;累極了的阿傑側身曲膝倒在沙發上正在酣睡,直到凌晨兩點,老柴頭燒完了才忍心把他喊醒。看到操勞了一整天手把手教阿傑的栢強蓋上薄薄的軍毯進入夢鄉;想到白天一群人忙碌雀躍的情景,我沉醉在甜蜜之中,因為這一天對我來說有別樣意義。
1941年12月8日炮聲隆隆,日本侵略軍攻打香港,12月25日黑色聖誕日香港淪陷,三年零八個月的苦難開始了。爸爸帶著一家人逃難,先上北港坳堂姐家,聽到一位被抓去做苦工的村民回來說,日軍到處殺人,又連夜下山。鹽田仔的陳長伯伯是幫我們家漁欄開船的,於是馬上坐船去鹽田仔,以為會安全些。
只過了幾天平靜的日子,一天上午,有艘扯著日本旗的船駛向鹽田仔,村民紛紛離開居所逃命,一時間雞飛狗走。媽媽背著兩歲的哥哥,阿婆拖著四歲的二姐,孩子在背上哭,槍聲在背後響,連滾帶爬跟著躲進叢林。黃昏時份回到村裡,見到的是洗劫後的一片狼籍。幾位行動不便留在家裡的長者說,來的是土匪何成年,他指名道姓要抓徐觀生,找不到他要找他兒子,企圖敲詐一筆贖金,但大家守口如瓶,挨了一頓打都沒有說出來。鹽田仔也不能停留,陳長伯伯又連夜開船回西貢,渡海途中,日軍的炮彈在上空飛過……
小時候常常聽爸爸媽媽講這段往事,要我們兄弟姐妹記得,鹽田仔鄉親對我們家有恩。
感謝上天的安排,是一種說不清的緣分,讓我這個當年還未出生的女兒,與一班志同道合的朋友,聚在我爸媽曾經住過的陳長伯伯的舊居,陪阿傑學做客家人的“圓籠茶粿”,讓薪火相傳!
寫於2013年1月23日
评分
参与人数
2
纸票
+16
收起
理由
andrew
+ 6
赞一个!
namlow
+ 10
客家的歷史是一部血淚史,千百年來客家人篳.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变色卡
抢沙发
夏荷
夏荷
当前离线
积分
4270
狗仔卡
楼主
|
发表于 2013-2-16 21:22:06
|
显示全部楼层
葉栢強教阿傑
葉栢強教阿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夏荷
夏荷
当前离线
积分
4270
狗仔卡
楼主
|
发表于 2013-2-16 21:25:44
|
显示全部楼层
這些不是客家人的朋友也在學習做“圓籠茶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夏荷
夏荷
当前离线
积分
4270
狗仔卡
楼主
|
发表于 2013-2-16 21:29:26
|
显示全部楼层
這隻三十包(每包600克)糯米粉做的茶粿,是我們一起動手做出來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夏荷
夏荷
当前离线
积分
4270
狗仔卡
楼主
|
发表于 2013-2-16 21:30:34
|
显示全部楼层
還要燙平才好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夏荷
夏荷
当前离线
积分
4270
狗仔卡
楼主
|
发表于 2013-2-16 21:37:51
|
显示全部楼层
兩個星期后後,再去鹽田仔做第二個茶粿(25包粉,小一點),年初四那天去開茶粿,阿傑的父母親和弟弟一起去。很多遊客與“圓籠茶粿”合照。父親教兒子開茶粿,還是雙胞胎的,真是很有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夏荷
夏荷
当前离线
积分
4270
狗仔卡
楼主
|
发表于 2013-2-16 21:40:12
|
显示全部楼层
這次我才注意到,拉的時候一個人出力,這樣只有一個切面才好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holoparasite
holoparasite
当前离线
积分
233
狗仔卡
发表于 2013-2-16 23:22:26
|
显示全部楼层
圓籠粄寶安還有在做,
但現在的沒有這麼大的了,
我大姨做年時也有在做~
但是可惜我未有親眼看過/做過這麼大的圓籠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來客
來客
当前离线
积分
1844
狗仔卡
发表于 2013-2-17 00:27:1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來客 于 2013-2-17 00:29 编辑
等人咸作"甜粄"
评分
参与人数
1
纸票
+30
收起
理由
andrew
+ 30
原來如彼~~(解我心中疑惑)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來客
來客
当前离线
积分
1844
狗仔卡
发表于 2013-2-17 00:35:47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udn.com/NEWS/DOMESTIC/DOM1/6886233.shtml
2月11日農曆正月20日是客家傳統的「天穿日」,客家人特有習俗炸或煎甜粄,祭女媧補天。
本報資料照片/記者范榮達攝影
2月11日農曆正月20日是客家傳統的「天穿日」,也是客委會定的「全國客家日」,苗栗縣有12場民俗活動,包括補「天穿」祭典、講述「天穿日」由來、分食甜粄、客家米食品嘗及客家山歌、歌謠、八音表演等,熱鬧過節。
文史工作者黃鼎松說,女媧補天的神話自古就有,客家人崇敬自然,傳承「天穿日」習俗,男人不下田,就是怕破壞大地;女人不動針線,怕刺破了天,此外,甜粄年糕煎、炸變換口味,用來補天、分食,象徵客家人的智慧及節儉。
「天穿日」縣內有多項民俗活動,苗栗縣國際文化觀光局在銅鑼鄉桐花公園,舉辦「天穿日」祭典儀式,安排客家八音等節目,還邀請料理達人劉仁華示範烹煮減碳客家美食。
苗栗市公所則在玉清宮廣場,用甜粄補「天穿」,由耆老講述「天穿日」由來,另有客家八音、客家段仔(口說藝術)及幸運草偶劇團表演,還安排客家猜謎、客家藍染、手工皂教學DIY攤位,酌收材料費,參加或過關者可兌換美食。
頭份鎮舉辦社區客家人文采風秀、客家特色表演,邀社區、學校團體演奏客家歌謠、客家八音等,中午還提供菜包、炒米粉、粢粑。
苑裡鎮在山腳國小日治宿舍群安排客家歌謠、舞蹈表演,還有500份客家米食品嘗、300個名額的客語教學、100個名額的紙黏土DIY活動,都現場免費報名。當天上午九點半到十一點還有健行淨山導覽活動,分藝文之旅、踏青賞玩、磚瓦趣3條路線,每條路線名額100人,報名分別電洽(037)741168、745048、746368。
大湖鄉有環保宣導、客家八音、採茶劇等;造橋鄉安排煎甜粄補「天穿」、客家打嘴鼓說唱藝術、跳蚤市場及老舊電器檢修;卓蘭鎮有補「天穿」儀式、客家藝文表演。
頭屋鄉安排健行淨山、社區表演、煎甜粄祭天、客庄樂活之旅;獅潭鄉安排客家音樂會、環保市集、大鼓表演;泰安鄉有健行、客家歌謠、客家「師傅話」有獎徵答。
三灣鄉有敬天補天儀式、客家民俗、歌謠表演,減碳料理示範;銅鑼鄉公所在火車站廣場舉辦說書及有糕同享活動。
全文網址: 周六客家日 苗栗12鄉鎮吃甜粄補「天穿」 | 台灣百寶鄉 | 地方新聞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DOMESTIC/DOM1/6886233.shtml#ixzz2L53zzydO
Power By udn.com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hillv2
hillv2
当前离线
积分
2023
狗仔卡
发表于 2013-2-17 00:51:18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像年糕?
点评
andrew
94咩!!
发表于 2013-2-17 22:3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夏荷
夏荷
当前离线
积分
4270
狗仔卡
楼主
|
发表于 2013-2-17 10:04:4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8# holoparasite
年夜饭之传统菜:恩上村客家人过年
2004年01月21日
深圳新闻网
梧桐山上的恩上村是深圳海拔最高的古村落。村民为客家人,祖籍梅州地区五华县,清乾隆年间迁到此处定居。现在,村民已大多迁到山下的沙头角居住。60岁的老村民李国香说:“过去恩上村的村民苦。过年了就在家里休息,玩,吃好的。最高兴的是小孩,有玩的有压岁钱。有钱的人家就热闹一点,挂上红灯笼。现在就无所谓了,天天都是在过年。现在过年有的人也不用买新衣服了(因为平时买了)。现在过年有的人在外面打工,不回家团聚的也有。”
年前的准备:购物、做年糕、打扫卫生、杀鸡杀鸭、香汤淋浴、贴春联。
过年前,首先要准备好过年的物资。过去恩上村的客家人要走路到横岗去买做年糕的红糖和新衣新帽等物品。
年糕年前就要蒸好。做年糕时先要煮开一大锅糖水,把糯米干粉慢慢地加进去,一边倒一边用棍子不停地搅拌。等到糯米粉和糖水成了糊状,再把糊装进一个底部垫着棕子叶的竹筐。在大锅里架上几根木棍,木架子底下放些水,把竹筐放进去再盖上一个很大的锅盖,然后就开始蒸了。李国香说:“一个年糕有五六十斤那么大,放在大锅里,要用很大的柴火蒸上一天一夜。蒸熟后拿出来,几天后冷却变硬,再用细的铁丝切成一块块,每一块有三四斤或四五斤那么大。食用时再放切成小小块放进锅里蒸。”年糕除了自家吃外,还拿来送朋友,媳妇回娘家拜年时也要捎上一块做为礼品。
年前还要制作好以下小食品供过年享用:米花糖(糯米爆开后加糖制成)、油饺(以糯米为皮,花生和糖为馅,油炸而成)、煎堆(用糯米为原料,油炸而成的,空心,表皮再粘一些芝麻粒)。
恩上村的村民说,年糕现在已经没有太多人做了。因为现在吃的东西丰富了,做了也吃不完;再说现在用的煤气灶也太小了,蒸不了年糕;而且超市里都有卖。
过年要把里里内外外搞得干干净净。被褥、蚊帐要洗干净;家具要擦洗干净;地板要打扫干净,天花板、墙壁上的蜘蛛网、尘埃也要扫除;坛坛罐罐也要洗干净。
过去要贴对联、贴门神公。门神公一般是关公和张飞。现在大多数人则只贴对联了。除夕要杀好鸡杀好鸭和准备好年猪肉。年猪有的是一家人养的,有的是几家人合养的,待宰杀好后再分。李国香说:“没有鸡鸭和猪肉就不像过年了。”
年前还要从山上采来带花蕾的吊钟花和桃花的的树枝,插在大厅的花瓶里,等到了初三初四,花蕾就绽开了花骨朵。
过年要从梧桐山上采来石菖莆和柚子叶,煮成非常香的汤后用来淋浴,以除去一年的秽气。淋浴换上新衣新帽后,就可以好好地过年了。香汤淋浴这一习俗现在还保留下来,只是人们不用再到梧桐山上去采石菖莆和柚子叶了,因为市场上有大把大把的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夏荷
夏荷
当前离线
积分
4270
狗仔卡
楼主
|
发表于 2013-2-17 10:09:15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到“客家千斤大甜粄”大開眼界,也知道台灣客家鄉親過年也蒸大年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holoparasite
holoparasite
当前离线
积分
233
狗仔卡
发表于 2013-2-17 20:37:2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2# 夏荷
我媽說自從老屋被拆後,
取而代之的是一幢幢的高樓,
就再也沒有傳統的圓籠粄,
很多傳統也沒有了~
打米橙、打米餅等都沒有了,
只有少數喜粄、蘿蔔粄、灰水糉等還有在做......
我媽在她十多歲時就來了香港,
時間還不到四十年,
甚麼都變了~
所以很無奈地我沒有機會看這種大圓籠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andrew
andrew
当前离线
积分
8044
狗仔卡
发表于 2013-2-17 22:50:46
|
显示全部楼层
台灣的客家人好像不講"粿"這個字的;
倒是閩南人會這麼說
(音: GUEI 貴 )
台灣客家人只說"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下一页 »
1
2
3
/ 3 页
下一页
返回列表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用户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扫一扫访问
✕关闭
Copyright © 2019
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ttp://www.hakkaonline.com) | Base on
Discuz!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