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话属客家话、粤语,或是另种粤方言?争议甚大。惠州话比唐末-五代经粤北进入梅州一带的“早客家人”年代还要古老,真正客家人大量进入惠州则更晚,所以惠州话应不属客家话。从博罗横岭山遗址300余座春秋战国墓出土的青铜器、铜甬钟、编钟和青铜鼎等判断,其应属荆楚文化类型,此说明在汉人到来前,东江中下游符娄古国的百越原住民曾被来自于楚地的荆蛮所替代,荆楚文化成了主导。到了汉代,汉文字夹带着古粤语沿东江水系推进,“城”居荆楚人及乡下百越原住民在学习汉文字的过程也就实现了古粤语在东江流域的传播,惠州话或惠(州)河(源)方言因此形成。尽管东汉末(公元217)交州已东迁番禺,但估计进入三国时,白话的强势推广可能就中止了,因此,东莞话、惠州话等差异大的面貌未获根本性改变。对照《楚辞》,惠州话残留有古楚语底层用词,如睇(看)、掏(绑)、督水(告密)、桶笃(桶底)、一笃屎(一堆屎)、揞(遮掩)、戆(傻)、仡失(吝啬)、低D(知道)、谷(乳房)、奶(妈妈)等(据吴定球)。白话人大概能听懂三四成惠州话,惠州话应属粤语方言。惠州话与客家话有相同或相近的成分,是因为都混融有古楚语成分,古楚语是惠州话的底层,而客家话中的古楚语成分应源于其融合的畲族语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