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597|回复: 0

石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1-16 00:42: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石匠


匠,是旧时民间手工艺人的统称,一般将其所属行业加在前面,合成一个词,例如竹篾匠、砖瓦匠、铁匠、花木匠等。石匠,自然是靠伺候石头吃饭的人。旧时,家乡的人称石匠为“打石的人”,因为他们整天要通过手中的锤子、凿子等敲打石头,把石头打磨成各种建筑材料。

    笔者所在的村子叫做石禾町,位于陆河名山火山嶂的山脚处,又处在陆河县城城郊,自古就盛产各种建筑用石材。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村里有许多村民依靠“打石(石匠)”为生,是远近闻名的“石匠之乡”。


那时,笔者村子出产的石头,在陆河县城(河田镇)可以说是赫赫有名。例如陆河(原陆丰)河田镇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修的横跨螺河(陆河人的母亲河)的内洞大桥、河田戏院等大型建筑工程,用的就是笔者所在的石禾町村出产的石材。


记得笔者小时候,村里的后山上每天都会炸石。炸石,就是把一整块大的石头炸成许多小块的,再通过手工加工成各种建筑石材。炸石之前,山上会猛吹哨子,位于山下的村里人听到后,就知道山上要炸石了,于是大人们纷纷拉住自家的小孩,赶紧跑进屋里,以免被山上炸飞的石头砸到。因为偶尔有时候,炸石后有些小的石块会飞到山下来。因此,村里人平时总是教育小孩子们,如果听到山上的哨声响,一定要赶紧躲避起来,以免被飞石砸到。


手工采石,除了用炸药把大石头炸开之外,其它的活主要是依靠“打石的人”手工来完成。因为天天都要抡大锤砸石头,所以那些“打石的人”个个都长得五大三粗。不管是寒冬还是酷暑,他们每天都要在户外的石头上,顶着烈日、暴雨或寒风忙活,所以皮肤都被得糯黑糯黑的。


每天一大早,“打石的人”就先在家里用碳炉把生铁做的凿子烧得通红,然后像铁匠一样,用铁锤把它们锤得又尖又利。每个人凿子有很多,长短大小不一。把一切准备工作做好子之后,他们就结伴到山上,找好一个大的石头,然后按着它的纹路,在顶上逐一凿出一连串深深的洞。接着把炸药放进去,连上长长的导火索,把石头炸开。最后再把炸开的大石块加工成石柱、石门槛、石窗框、石板桥等建筑石材,卖给外面包括盖房子在内的各种建筑工程。


打石的人(石匠)主要是靠出卖力气吃饭。当然,也有少数一些技术高超的,会雕龙画凤,玩的是技术活,不过这种人极少。大多数人是纯靠力气,靠抡大锤或凿子把石头砸和凿成买家需要的形状,赚点血汗钱。


不过,那时候的打石人还是很吃香的。因为他们来钱比较稳定,只要够勤奋,收入是不成问题的,所以也不愁找不到老婆。当时,许多附近的姑娘一听媒人说对方是个打石的人,就觉得这辈子起码温饱有着落了,所以往往就半羞半就地点头同意了婚事。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村里人传承了几十上百年的采石业,一下子就没落了。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这种原始粗犷的手工采石,已经远远跟不上时代步代,迅速被外地的大规模机械采石替代了;另一方面则因为手工采石的收入越来越少,远不如外出打工收入来得多。因此,村里人自然而然地就结束了采石业,“打石的人”也纷纷外出打工或做生意。原本每天闹轰轰的手工采石业,说没就没了。


至今,在石禾町村的后山上,仍然到处是“采石的遗迹”,左一个石坑,右一个徒峭的石壁。而且,尚有不少未完工的半成品石材,随处堆放在山上的各个角落。这些“遗迹”,正在向过往的人们诉说着石禾町村手工采石业曾经的“辉煌”。


随着时代的变迁,在新兴起许多新行业的同时,也淘汰了不少旧的传统行业。在为时代进步欢呼的同时,笔者却也不免为那些隐藏在脑海深处的记忆而感到婉惜,因为那毕竟是一段难以忘却的历史。也许,正如一句俗言所说:在得到一些东西的同时,必然会失去一些东西。(QQ:33079930)

幽壹的新浪微博:http://weibo.com/youyi009



     幽壹
2012年11月16日于深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4-19 23:23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