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5960|回复: 8

河源紫金是孙中山先祖由江西,福建迁入广东的开基之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4-21 23:59: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wugang 于 2012-4-22 23:07 编辑

河源史志网http://www.hyszw.com/showdiqing.asp?id=533&classid=2&boardid=10

源来源: [url=]河源日报[/url] )
孙中山先生是辛亥革命的先驱,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之际,考证孙中山是“客家人,祖籍在河源”之史实,对缅怀先辈们为振兴中华而奋斗的崇高精神和丰功伟绩,继承和弘扬孙中山先生的爱国、革命精神,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积极的社会影响。
一、历史之谱,谱谱相承,印证孙氏迁徙,始祖入粤河源
树高千丈有根,水流万里有源。中华民族最讲究血脉根源。

1.追根溯源,翠亨孙氏与中坝孙氏一脉相传。紫金县古时,分属长乐县(今梅州市五华县)、归善县(今惠州市)两县地。后设为永安县,1914年改名为紫金县。中坝镇位于紫金县境东北部,东邻梅州市五华县。明清属琴江都贺岗、上镇两社(约)。孙屋排在中坝发昌村,是孙中山入粤始祖的开基地,现仍保留有一世、二世祖屋、始祖考孙友松墓、始祖妣骆八十娘墓地等一系列文物史迹。

从最新发现的史料中,我们可以考证孙姓的发源。从春秋战国,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孙姓在南方分布渐广。近年来,在山东鄄城发现的《孙氏族谱》,是一部被称之为唯一一部奉孙膑为家族先祖的孙氏家谱,修纂于清光绪年间。它完整​​记载了孙膑至清代65世孙的繁衍、迁徙及分布状况。寻根觅祖,孙中山一脉就是源于孙膑。

1983年发现的江西《宁都城南富春孙氏伯房十二修族谱》是一部被史学家认为,记载孙中山先生上世源流的家谱。修撰于1939年,记载了孙中山先祖孙俐的生平事迹及孙氏家族繁衍、迁徙、分布等情况。从而将罗香林教授早年想弄清楚而未能如愿的孙氏后裔迁徙的源流世次,查考清楚。

紫金县中坝镇孙屋排《孙氏族谱》,记载着宇公之子子占齐大夫伐吕有功,齐景公赐姓孙氏食采于乐安道以为郡。自孙书—孙冯—孙武—孙膑至唐末孙俐公为41世,是一部较详细记载孙中山先生家世的族谱。卷首载有清雍正七年(1729年)孙继周所作谱序,记述了孙氏的迁徙全过程。该谱如以时间计算,应早于山东鄄城《孙氏族谱》140年以上。可以清晰看到中坝孙屋排《孙氏族谱》与山东鄄城《孙氏族谱》、《宁都城南富春孙氏伯房十二修族谱》同出一辙,所载人物世系与历史完全衔接,一脉相承,与孙科在《八十述略》里描述的历代族系迁徙家世完全一致。

无独有偶。 1983年11月,中山市中山研究会组织了一个考证孙中山家世的专门小组,也在江西省宁都县田头乡孙屋底村发现五卷六本《宁都富春孙氏伯房十二修族谱》。考察小组也认定,孙俐公是孙中山的先祖。
由此可见,山东鄄城、江西宁都、紫金中坝之谱,与孙中山家族翠亨村的《孙氏列祖生殁纪念簿》完全相继,在历史承传上比较科学,也符合历史源流规律。可确定,孙友松是入粤河源紫金第一世祖,传至孙鼎标为十一世,鼎标公生连桥、连昌、连盛3个儿子为十二世祖,其中长子连桥未传,次子连昌移居增城后,又迁居香山县即现在的中山市,为香山一世祖;三子连盛移居外地未详。

1986年,江西省档案局根据“孙中山祖籍有新说”的情况,按照国家档案局的意见,会同紫金县有关部门组成考察组,跑遍全国各地,进行认真考察。考证了孙中山先生的祖先从河南—江西宁都—福建长汀—广东紫金—增城—中山的迁徙过程,所有这些史料记载与中山翠亨村的《孙氏列祖生殁纪念簿》有世代相传关系,各代始祖的墓碑均与族谱中的记载一一相符。同时,还了解到当年孙科先生为了保护连昌公的练武“公馆”曾派出部队处理孙氏族内、族外的纠纷等情况。

2.史学家的考证与孙氏子孙的认祖,确证河源是入粤始祖地。通过几十年的学术争鸣,早已证实孙中山是客家人,不是广府人。其实,在孙中山的革命生涯中,他在公众场合曾多次提到自己是客家人。 1911年广东北伐军司令姚雨平将军,谈及第一次与中山先生见面时,说先生自称是惠州客家人。 1918年5月26日,孙中山在大埔县三河坝检阅粤军时,赴梅县松口拜会革命元老谢逸桥兄弟,对当地父老说,自己是客家人。
罗香林在《国父家世源流考》一书中,专门考证了孙中山祖籍确在河源紫金中坝。孙科在林添福编着的《孙氏族谱》序中也说到,吾孙氏宗族出自河南陈留,唐僖宗中和三年,由于黄巢作乱,孙俐为承宣使,领兵在闽越间从事围剿,屯兵于今江西宁都,遂家焉,此为我孙氏南迁之始族也。其后孙俐之子孙散居赣闽南部,及粤之东北部迨明朝永乐年间,有孙友松者,从福建迁徒于广东东江上流紫金县之忠坝,此为粤籍孙氏上代入粤之始族。孙科在《八十述略》一书也提到,孙友松是孙家入粤的始祖,再经历十一世,至孙俐的第十八世孙孙鼎标。孙鼎标是位抗清义士,后因兵败,孙氏族人也多流徙离散。孙鼎标的次子孙连昌迁居到香山县,以耕渔为业。孙连昌是香山孙中山家族的始祖。孙连昌的孙子孙殿朝在乾隆时迁入翠亨村,孙殿朝的孙子孙敬贤就是孙中山的祖父。

早年跟随孙中山先生革命的抗日名将薛岳将军,他告诉台湾著名客属研究专家谢福健先生说:中山先生自己说过,他原籍在紫金县,是东江客家人。孙陈淑英夫人也曾在谢先生著作中亲签:“国父是客家人,老家在紫金”等字样。 2003年9月,孙科之女孙穗芳博士率子前来中坝孙屋排祭祖,并亲笔题词:“寻根问祖”和“国父孙中山先生祖籍在广东省紫金县中坝镇,希望恢复中山镇原名”等。 1986年,全国政协副主席、民革中央代主席屈武题写“紫金中坝孙中山祖籍纪念馆”的新馆名;1987年11月7日,越南友人黄文欢题词:“题赠紫金中坝孙中山祖籍纪念馆·伟大革命先行者”。

1994年9月,笔者在报社工作采访紫金县博物馆原馆长杨增兰时,他告诉笔者一件鲜为人知的事。 1986年11月,在广州召开《孙中山国际学术研讨会》,邱捷、李伯新将在中山大学学报刊登《关于孙中山的祖籍问题》的文章复印散发给大会的代表,引起本已定论孙中山祖籍在紫金的争论。当时,杨增兰在省文化厅协编《中国文物地图集·广东分册》,就孙中山祖籍地问题编辑部也引起争论,不知编到河源还是东莞去?为此,文物处召开党支部会议,文化厅副厅长兼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徐恒彬认为,写入东莞不妥。最后,文物处要求杨增兰针对《关于孙中山的祖籍问题》,拿出反驳的研究成果来报中央定论。对此,杨增兰写出了《翠亨孙世家谱考证》等3篇研究成果,论证了邱捷、李伯新的错误观点。编辑部根据这些情况,也分析认为邱捷、李伯新的“东莞之说”不成立,应报请国家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定论。因此事影响重大,1988年,文化部派出老专家叶学明先生来广东考证。经过1个多月的研究,叶老认为,孙中山的祖籍在紫金是对的,在东莞没有依据。最后,中央派国家文物局副局长黄景略来广州,对《中国文物地图集·广东分册》进行定稿。黄景略对有关资料研究半个来月后,表扬杨增兰的研究成果是对的,认为孙中山的祖籍在紫金中坝无可争议。最后,定论孙中山的祖籍在紫金县中坝镇,写进了由国家文物局主编的《中国文物地图集》。
从以上史实,不难看出,无论是从世代族谱上,或是历史迁徙上,还是孙氏族人的认同上,以及国内、国际知名人士,以及国家的认定,都可以确证孙中山入粤祖籍在河源市紫金县中坝镇。

二、“东莞之说”的《孙氏家谱》多次修缮,看似齐全,实为伪谱,辈分颠倒,错漏百出
1.伪谱多次修缮,难于掩饰和填补历史的痕迹。民国时,认同孙中山祖籍由东莞迁至中山的,有国民党时期的胡去非、孙绳武、叶溯中、邓慕韩等。也就是说,在罗香林先生《国父家世源流考》一书问世前,还没有人真正找到或编纂出齐全的“东莞版”《孙氏家谱》。当时,依据“东莞之说”记载,一世祖至四世祖没有承传记录,空缺;五世礼赞从东莞迁居来涌口村居住,六世乐南,七世空缺,八世怀堂,九世、十世空缺,十一世瑞英(1774年从涌口村迁迳仔蓢村),十二世祖连昌至十八世德明(中山)。以上这些,都已被罗氏的研究成果一一驳倒,成为历史。

问题的关键是,1986年,邱捷、李伯新拿出新的所谓“东莞版”《孙氏家谱》,此谱无非是把旧谱进行加工修缮,详细记载了孙氏家世。粗看去十分严谨合理,可认真细研,却漏洞百出。这个家谱,如不认真细化为公元时间来分析,任凭编谱人甲子乙丑之说,是会蒙蔽眼睛的。经一一剖析,我们可看出此谱的真伪:
一是弱族升格为望族。该谱填补了七世、九世、十世的空白,增加了过去尚无人知晓或无法考证的20多个子孙,而增加的子孙大部分没有生卒时间。由此,把孙中山一族从外地迁来不久的弱族,升格为当地的望族。
二是百岁老人生儿子。八世考怀堂,生终年月无考,享寿72岁。妣陈氏生于崇祯十四年(1641年)二月初四,享寿88岁。按推算,七世祖妣生不出八世祖怀堂。因八世祖无论是七世祖谁人所生,都相差110岁以上。百岁老人如何生养?
三是儿子比母亲大。八世祖生不出九世祖4个儿子。从此谱可以仔细看出,八世祖妣陈氏,与九世的东园、派源、辛霞有较确凿的生卒时间记载,除长房派清无生终可考外。八世祖妣生于1641年,九世祖3个儿子东园、派源、辛霞,分别生于1608年、1616年、1624年,也就是儿子比母亲分别大17岁、25岁、33岁。儿子比母亲大不是个天大谬言?

四是父亲或爷爷反叫儿子做父亲或爷爷。从此谱的年轮看,十世成了九世的父辈。因为九世列祖妣生年在1611年至1625年,而十世祖各房生年在1576年至1582年,子大于母29岁至50岁不等。

五是母亲死了儿子还没有出生。从十一世各兄弟看,同样发现一个问题,上一辈生不出下一代。从这两代可看出承接断层,相隔甚远。十世列祖妣为1584年至1587年生,十一世兄弟则为1652年至1683年生,按这样计算最大的祖妣即使16岁生小孩,也与最早出生的十一世祖友义公相隔52年,大的相隔80多岁。更可笑的是有些祖妣死了儿子还没有出生。

六是瑞英公无后。十一世列祖妣分别是1661年至1669年出生,而十二世诸兄弟则在1658年至1671年出生,最大的祖妣才9岁,多数为子大于母3岁至92岁。 “东莞之说”的瑞英公根本生不出这些儿子。如果说,瑞英公是1774年迁入迳仔蓢,那么按谱算这些儿子早已死去12年至40年以上。这时,十五世即连昌公的曾孙恒辉都已8岁了。

七是连昌公非瑞英公之子,迳仔蓢与翠亨两村是同姓异祖。孙中山十二世祖连昌公生于1669年,卒于1728年,而“东莞之说”的连昌之父瑞英公于1774年始自外地迁入香山迳仔蓢,其世数早于连昌公,而年代却在连昌公之后,这说明连昌公与瑞英公没有传代的父子关系,由此也可以说明翠亨孙氏不是迳仔蓢之孙氏所迁,也就是说孙连昌死后16年后,孙瑞英才从外地迁至迳仔蓢,这如何说孙瑞英是孙连昌之父?这不十分荒谬可笑吗?据史料考证,可以结论迳仔蓢村和翠亨村是两个同姓的两个村落,连昌公之孙殿朝公从涌口村迁居翠亨村,根本没有迁居迳仔蓢村,与迳仔蓢村的孙瑞英无涉。

2.谎言成不了真理,“出口转内销”的伪谱还是伪谱。 1942年,罗香林所着《国父家世源流考》一书问世前后,已完全排斥东莞而推断紫金为孙中山的祖籍。对于伪谱罗香林已以予反驳否定。但总有人不死心,还在致力推广、宣扬“东莞之说”,并想尽办法进行《孙氏族谱》出口,企图以假乱真。

1983年春,有人将所谓的《孙氏家谱》影印件,从美国寄给台北的孙中山之孙孙治强。孙治强认为该谱与自己的家谱不相符,系完全是杜撰,为免以讹传讹,特请台湾史学家谢福健详细研查,以正谬误。谢福健经广泛调查了解,走访了孙中山在台湾的家属及曾追随孙中山或深悉其家世情况的有关人士,如史学家、国民党中央研究院院士陈盘,孙中山的党务书记张民权等。经谢福健详加考证,所得结论是,众口一词“孙中山系客家人,老家在紫金”,所说与罗香林《国父家世源流考》所述完全一致。

谢福健在研查中发现,孙治强收到的家谱影本,就是所谓瑞英与连昌是父子关系的谱系,也就是1942年罗香林反驳否定的伪谱(即邱捷、李伯新拿出的所谓“东莞版”《孙氏家谱》),无非是填补了空缺的世祖,新增加了一些陌生的所谓世祖,如十二世增加了6位世祖,十三世增加了4位世祖,十四世增加了2位世祖。对此,谢福健根据孙治强意见,于1983年编着出版了《国父家世源流汇述》,由台湾国史馆馆长黄季陆先生题字,孙治强等作序,批驳了伪谱。

更为可笑的是,1989年12月,孙中山侄孙孙满回中山市访问。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则把孙满从台湾孙治强处带回的《孙氏族谱》,也就是被孙治强确认为伪谱的影印件,说成是孙中山家族的珍藏族谱。
明明孙治强确认为伪谱,且叫专门研究孙中山家世的谢福健考证了流传在外的族谱影印件是伪谱,而转手从孙满手带回来就成了“真谱”。好在有《国父家世源流汇述》为证,要不然谎言真的成了真理,“出口转内销”的伪谱真的成了“真谱”。

史实就是史实,无论如何改纂都是无效的,河源是孙中山入粤始祖地,已是历史的印证。
中共河源市委党史研究室河源市地方志办公室主办

紫金县孙中山纪念馆,孙中山先生入粤始祖居地——河源市紫金县中坝镇落成竣工。

孙中山曾亲口说过,自己的原籍在紫金县,是东江客家人。据史料记载和历史考证,孙中山的先祖孙友松公于明永乐年间由闽迁粤,定居于紫金中坝公馆背村



(即现在的孙屋排村),历经11代。


河源紫金是孙中山入粤始祖地,是孙中山的根。上世纪30 年代,在河源城区就建有中山纪念堂、中山公园;经孙中山的儿子孙科倡议,在紫金中坝创建了中山中学,并亲笔题写了校名和“和平、奋斗”的校训​​;孙中山的孙女孙穗芳博士多次到紫金寻根问祖。

陈建华说,孙中山是中国革命的先驱,在领导和发动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的艰苦历程中所展现的中山精神与客家人文精神一脉相承;孙中山的爱国情怀、献身精神、博大胸怀和客家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山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永远激励我们奋勇前进,不断进取。
客家学研究的先驱罗香林。他在1933 年所着的《国父家世源流考》中指出,紫金是孙中山先祖孙友松入粤之地,国父也曾言自己的家在东江“kungkun”,因为紫金中坝孙氏光绪二年重修族谱旧抄本与孙中山所述在时间上吻合,据此可以推断“kungkun”即中坝公馆背村。此外,孙中山入粤第十二先祖为孙连昌,而紫金孙氏族谱记载的十二世祖也有个孙琏昌,应为同一人。这个说法,被孙氏后人所认同。孙中山的儿子孙科在《先世述略》中也有这样的表述:“明永乐中,有友松公者,再迁广东东江上游紫金县的中坝公馆背。”孙中山的儿媳陈淑英1983 年5月考察祖籍时,在紫金中坝孙屋排写下了“国父是客家人,老家在紫金” 的题词。此外,据孙中山孙女孙穗芳回忆,孙中山也曾亲口对她说过老家在紫金。

孙中山孙女孙穗芳自述族谱及家世http://drsunacademy.com/DesktopModules/GalleryServerPro/gs/handler/getmediaobject.ashx?moid=736&dt=3&g=2

紫金县孙中山纪念馆,孙中山先生入粤始祖居地——河源市紫金县中坝镇落成竣工。

孙中山曾亲口说过,自己的原籍在紫金县,是东江客家人。据史料记载和历史考证,孙中山的先祖孙友松公于明永乐年间由闽迁粤,定居于紫金中坝公馆背村

(即现在的孙屋排村),历经11代。

河源紫金是孙中山入粤始祖地,是孙中山的根。上世纪30 年代,在河源城区就建有中山纪念堂、中山公园;经孙中山的儿子孙科倡议,在紫金中坝创建了中山中学,并亲笔题写了校名和“和平、奋斗”的校训​​;孙中山的孙女孙穗芳博士多次到紫金寻根问祖。

陈建华说,孙中山是中国革命的先驱,在领导和发动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的艰苦历程中所展现的中山精神与客家人文精神一脉相承;孙中山的爱国情怀、献身精神、博大胸怀和客家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山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永远激励我们奋勇前进,不断进取。
客家学研究的先驱罗香林。他在1933 年所着的《国父家世源流考》中指出,紫金是孙中山先祖孙友松入粤之地,国父也曾言自己的家在东江“kungkun”,因为紫金中坝孙氏光绪二年重修族谱旧抄本与孙中山所述在时间上吻合,据此可以推断“kungkun”即中坝公馆背村。此外,孙中山入粤第十二先祖为孙连昌,而紫金孙氏族谱记载的十二世祖也有个孙琏昌,应为同一人。这个说法,被孙氏后人所认同。孙中山的儿子孙科在《先世述略》中也有这样的表述:“明永乐中,有友松公者,再迁广东东江上游紫金县的中坝公馆背。”孙中山的儿媳陈淑英1983 年5月考察祖籍时,在紫金中坝孙屋排写下了“国父是客家人,老家在紫金” 的题词。此外,据孙中山孙女孙穗芳回忆,孙中山也曾亲口对她说过老家在紫金。
2011年3月4日,第31尊孙中山铜像在紫金县中坝镇揭幕。孙中山孙女孙穗芳(右三)一行到紫金中坝中山中学,为孙中山铜像揭幕。





孙中山孙女孙穗芳博士2003年9月8日到紫金县中坝镇寻根问祖,确认中坝镇就是孙中山先生的祖籍。



2003年9月8日,孙穗芳母子拜谒孙氏入粤始祖妣骆孺人墓。



孙氏入粤先祖妣骆孺人墓

经过7个月的奋斗,一座占地面积31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908平方米的孙中山纪念馆在中坝镇圩镇上拔地而起,并将于5月29日举行隆重的竣工剪彩仪式。今天离该纪念馆竣工剪彩还有两天时间,但翘望已久的紫金县80多万人民却按捺不住心中的兴奋与激动,盼望着这激动人心的日子马上到来。走进紫金,可以看到该县上下充满着喜气洋洋的气氛。将于28日晚在紫金县文化活动中心举行的音乐晚会,更是把全县人民喜迎孙中山纪念馆竣工剪彩的热情推向高潮。

广东中山翠亨乡因是孙中山故居而闻名世界,而我市的紫金县却因该县的中坝镇是孙中山先生入粤始祖居地而著名。 2010年11月29日,孙中山孙女、孙中山和平教育基金会主席孙穗芳博士出席在河源召开的第23届世客会时,对关于孙中山先生祖居地的争议,她一脸坚毅地说: “孙家先祖入粤的第一站,就是紫金中坝,这是有铁证的。历史不能更改。”

至今,作为孙姓家族源流过程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驿站——中坝镇依然保存着孙中山祖籍纪念馆。圩镇上,以孙中山先生名字命名的场所较多,当地居民也有着很深的“中山情结”。

孙中山与中坝之渊源

据孙中山孙女孙穗芳博士专着《孙中山家族世系表》记载,孙中山的先祖友松(考)、骆氏(妣),明永乐年自河田迁​​至紫金中坝,为入粤始祖(入粤一世),生四子:敬忠、惠忠、勤忠、荣忠。传至孙中山先生为十八世。到了连昌(考)、陈氏(妣)(入粤第十二世)时,清康熙年间由紫金中坝迁居广州增城,复徙中山(香山)县涌口门村。

孙中山入粤始祖居地位于中坝镇发昌村孙屋排,距中坝圩镇1公里。祖屋建于清代,民国重修,1942年辟为紫金中坝孙中山祖籍纪念馆。孙屋排是经孙中山后代确认、专家和学者考证后,认为这里是孙中山入粤始祖居地。由此,这里成为孙中山始祖入粤的第一站。

孙中山祖籍纪念馆比较简单,馆面宽三间,进深三间,砖木结构,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馆内陈列着孙氏的家世源流、列祖考妣墓碑拓片、孙科先生(孙中山长子)赠送的孙中山照片和寄来的一些函件等。在纪念馆,还有不少纪念孙中山的题词,孙中山革命时期的老照片也被挂在四壁。为了保存这些珍贵的历史文物,1987年,该馆被列为紫金县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被列为河源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另据《紫金县志》记载,紫金“中坝”曾叫“中山”,孙中山祖籍在河源市紫金县中坝镇孙屋排村。 1947年紫金县行政设置中有中山乡,乡公所所在地在中山圩(即现在的中坝圩);1949年5月,紫金县解放,全县划为4区28乡,其中附城区辖中山乡;1950年5月,紫金县改设5区27乡,第一区辖中山乡;1957年12月,紫金县撤销区的设置,改为29个乡(镇),其中有中坝乡。 1958年中坝乡改名为中坝公社,至此再没出现中山乡的名称。也就是说,解放后中山乡的名称还在紫金保持了10年之久。

孙中山的根在中坝

风光秀美的中坝镇是有理由留住辗转来到这里的孙友松兄弟的,但在当地却流传着另一个富有神秘色彩的故事。据传,孙友松的原配夫人骆八十娘随着丈夫一起南迁时,她用竹箩挑着谷种、瓜种和神牌、香炉等,日行夜宿,翻山涉水入粤。有一天,走到紫金时,她的箩绳忽然断了,箩筐掉在地上。夫妻俩便询问当地长者,才得知这里是长乐县(今紫金县)。夫妻俩惊喜之余,认为这是一个好预兆,长乐即长居久乐之意,于是便决定在这里定居。

虽然这仅是传说,但在发昌村确实还保存着骆八十娘墓。骆八十娘墓保存完好,墓在发昌村,占地30平方米,坐北朝南,用花岗石砌筑。记者看到,墓碑的阴面刻着“孙氏祖妣八十娘骆儒人墓”的字样。 “文革”时期遭严重破坏,墓碑等曾被拆,直到上世纪80年代才找回原墓碑,并按原址原状重新修复。可见,后人对该墓址的爱护和重视,以及对孙氏的敬仰。 1987年,骆八十娘墓被列为紫金县文物保护单位。
中坝人的“中山情结”

紫金县中坝镇的居民有着很深的“中山情结”。镇上的学校、书店和餐馆等很多地方都是以“中山”命名,以表达对孙中山先生的纪念与敬仰之情。

至于孙中山的入粤始祖孙友松为何会迁到中坝,有的说法是孙友松因为家贫才携妻南迁,秀美富饶的中坝留住了他们。现在,中坝人因为这里是孙中山入粤始祖居地而感到自豪。在镇上,一些地方也用“中山”为名。位于中坝镇的中山中学,是孙中山长子孙科意欲发展教育,经乡人温济琴转告乡中父老,由乡绅张渠等人倡导筹建的学校。学校建成后孙科亲笔书写了中山中学校名和“和平、奋斗”校联。这是全国最早、也是唯一以“中山”命名的一所中学,其他地方的只叫中山纪念中学。后来,中坝镇还建了一所中山纪念小学,由民革原主席屈武题写校名。

中坝镇原来仅有的一所中学中山中学远远满足不了该镇教育发展的需要,1990年春,中坝第二中学正式动工兴建。为缅怀宋庆龄女士,1993年5月,中坝第二中学改名为庆龄中学,全国政协原主席邓颖超为庆龄中学题写了校名。


孙中山后裔寻根问祖确认紫金中坝
为孙中山入粤始祖居地

1942年,中山大学教授罗香林在重庆出版了《国父家世源流考》,提出孙氏十二世祖于清初始从紫金经增城移居香山的论点。当时国民党党史会的一些资深编纂如邓慕韩、孙镜、莫纪彭、许师慎等曾撰文反对,但罗着得到蒋介石、于右任、张继题署,孙科、邹鲁、吴铁城、陈立夫作序,后来又获国民党政府学术奖,故此后出版的有关著作追述孙氏先世时几乎都采罗说。

1983年5月,孙科夫人陈淑英在紫金中坝孙屋排题写了“国父是客家人,老家在紫金”的题词。

1986年,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民革中央委员会主席屈武在紫金亲笔题写“紫金中坝孙中山先生祖籍纪念馆”馆名。

1987年12月16日,时年99岁的国民党元老陈立夫为紫金“孙中山祖籍祠堂”、“孙中山祖籍纪念馆”题词。
1999年4月,孙中山嫡孙孙治强先生题写的“孙文先生祖籍纪念馆”和“祖父孙文祖籍在紫金”,以及挂图等一批文物,在紫金中坝孙中山纪念馆展出。

孙中山先生的祖籍是紫金中坝,早已为他的后裔及史学界承认。

2003年9月8日,定居美国的孙中山先生的孙女、孙中山和平教育基金会主席孙穗芳女士率儿子王祖耀等一行来到紫金县中坝镇孙屋排,先后拜祭了孙氏先祖的墓地和祠堂,并亲笔题词“寻根问祖”和“国父孙中山先生祖籍在广东省紫金县中坝镇,希望恢复中山镇原名”等。

这是百年来,孙中山后裔第一次到紫金寻根祭祖。


保护开发孙中山祖籍地

近年来,紫金县对孙中山祖籍地的文物保护、史实研究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成立孙中山祖籍研究协会,召开纪念孙中山诞生120周年大会,编辑整理孙中山祖籍研究史料,将孙友松墓、骆八十娘墓、孙中山祖籍纪念馆列为紫金县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中坝孙中山祖籍纪念馆由于是砖木结构建筑,且年久失修,在风雨侵袭中部分已经倒塌,仅存的数间瓦房也成为危房,重修迫在眉睫。

不仅当地政府重视孙中山祖籍纪念馆的保护和建设,孙中山后裔也对中坝十分关心。 2003年9月8日,孙中山孙女、孙中山和平教育基金会主席孙穗芳博士回到中坝镇孙屋排村祭祖。孙穗芳当时提出恢复中坝镇“中山”的原名并希望重修孙中山祖籍纪念馆,以更好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提升紫金乃至河源市的文化品位和知名度。 2006年6月,孙穗芳先后致信省委、省政府有关领导,表达了筹建孙中山纪念馆的想法。这一想法得到了省、市有关领导的高度重视,有关省领导作出批示,要求妥善处理并答复孙穗芳女士。 2007年初,紫金县、中坝镇专门成立了孙中山祖籍纪念馆重建工作领导小组,实施孙中山纪念馆修建工作。当年3月23日,该县举行孙中山祖籍纪念馆重建动工仪式。后由于建设资金短缺等原因,该纪念馆建设工作一度停滞。

2008年3月,市委书记陈建华带队至中坝调查,要求重建孙中山纪念馆,进一步弘扬和传承中山先生精神。经过长期筹备,孙中山纪念馆于2010年10月28日在中坝镇党委、政府办公楼旧址动工兴建。 2011年3月4日,孙穗芳女士把第31尊孙中山铜像赠送给中坝的中山中学,并为铜像揭幕。为进一步弘扬中山先生精神,紫金县委、县政府决定把县第四小学和县第四中学分别改名为紫金中山实验小学和紫金县中山高级中学,并将于5月29日挂牌。

自2007年以来,该县已将孙中山祖籍纪念馆的保护和建设列入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作为打造“五彩缤纷紫金游”的主要亮点。纪念馆建成后,作为一处文物史迹,将成为紫金旅游的又一文化新景观,对促进其旅游业的发展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按照制定的施工方案,孙中山纪念馆重建计划投入760多万元,新建的孙中山纪念馆将保留老纪念馆原貌和原有的客家建筑风格,并将重建后的纪念馆打造成紫金县的旅游文化景区景点,充分发挥旅游效益,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

紫金县孙中山纪念馆大事记
紫金县孙中山祖籍纪念馆首建于1942年,位于该县中坝镇发昌村皇冠山(又称黄牛挨磨山)下,原为孙氏宗祠。

1986年,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委员会主席屈武亲笔题写“紫金中坝孙中山先生祖籍纪念馆”馆名,在纪念孙中山诞辰120周年时恢复陈列,民革中央办公厅发电致贺,台、港人士和美籍华人等都慕名前往参观。

1987年,孙中山祖籍纪念馆被列为“紫金县文物保护单位”。

1995年,孙中山祖籍纪念馆被列为“河源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03年9月8日,定居在美国的孙中山先生的孙女、孙中山和平教育基金会主席孙穗芳女士率子王祖耀等一行来到紫金中坝镇孙屋排寻根祭祖,是近百年来孙中山后裔到紫金寻根祭祖第一人。

2006年6月,孙穗芳致信广东省委、省政府有关领导,提出筹建孙中山祖籍纪念馆的想法。

2007年3月23日,开工重建孙中山祖籍纪念馆。

2010年10月28日,孙中山纪念馆在中坝圩镇动工兴建。



据罗香林《国父家世源流考》和孙科《八十述略》诸书的考证和记载,该孙氏族人的先祖是晚唐僖宗时期的中书舍人及两浙节度使孙拙,族人长年居住于河南的陈留郡,即今河南开封东南的陈留县。孙拙的儿子孙誗,很贤达能干,中和三年(公元883年)黄巢举事时,孙誗为承宣史,带兵去平息义军,征战于闽越江右之间,英勇善战立了军功,被封为东平侯,驻军于虔州虔化县,即今天的江西宁都县。由于治理地方成绩显著,老百姓安居乐业,当地人都挽留他,于是就在那里定居下来。由是孙誗便成为该孙氏族人由豫入赣的南迁始祖。

1984年前后,广东中山市中山研究会专门组织进行了孙中山家世的调查,在江西省宁都县田头乡孙屋底村孙世龙家发现了5卷本宁都《城南富春孙氏伯房十二修族谱》,里面记载了该孙氏家族从晚唐到明永乐年间在河南、江西、福建一带的迁徙繁衍情况,其中也是将唐中书舍人孙拙之子孙誗作为由豫入赣的南迁始祖,有关史实考证与上述记载大致相同。而其谱名所谓“富春孙氏”的记载,说明该族应是江浙富春孙氏的后裔。另外,如广东兴宁《章峰堡孙氏族谱》等,也都记载有孙拙、孙誗父子,及其世居河南陈留和选将南征诸事迹。

查《隋唐五代墓志汇编》洛阳卷15,唐朝后期有《唐故朝散大夫□尚书工部侍郎柱国赐紫金鱼袋乐安孙公墓志铭》载:“公讳拙,字几玄,武水乐安人也。”据碑文记载,孙拙曾祖父孙会,官至吏部尚书;祖父孙公x,以工部尚书致仕;父亲孙瑝,为御史中丞。孙拙进士及第后,历任监察御史、右补阙、河南府长水令、殿中侍御史诸官职,政绩不错,声闻京师,后又拜中书舍人,金紫出使浙越。晚年,授西都留守副使、检校礼部尚书,直至后唐初年拜工部侍郎。粗略一看,此人主要在唐僖宗、昭宗朝为官,且官拜中书舍人,出使浙越,应即为孙誗之父无疑。这样的话,该支河南孙氏应来自山东武水(今山东聊城西南),应为乐安孙氏之后,并非富春孙氏,且世代为显宦,灿然一高门大族。

但仔细考孙拙的生卒年,碑载:孙拙“以天成元年岁在丙戌五月十二日薨于洛城税舍,享年69岁。”就是说他生于唐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死于后唐天成元年(公元926年)。而黄巢起义是在公元875-884年,孙拙此时是18-27岁,如说孙拙本人率军与起义军作战,还勉强能成立;而说此时孙拙之子已为将官,率军去平息起义军,那是绝对不可能的事。碑中也没有孙拙子孙的记载,只是笼统地说:“嗣子尽心全孝道,志在保家,仰奉训慈,专营大事。”孙拙葬于河南县平乐乡张扬里,俯祖坟旁,也非陈留郡人。这样便只有两种可能性:要么孙誗不是中书舍人孙拙之子;要么在唐朝后期有两个同名同姓的孙拙,且都官任中书舍人。可以推测,后者的可能性极其微小。

我们再查一下宁都《城南富春孙氏伯房十二修族谱》中所载清乾隆三十二年(公元1767年)所撰《先祖孙誗公五修墓志》,碑文说:“宁之有吾孙氏也,以鼻祖讳誗于唐僖宗中和间,因黄巢之寇,充承宣使,提兵江右,略地至是。民皆安堵,父老遮道请留,遂家焉。”其后是孙誗子孙的详尽记载,而对其父祖,却只字未提。它只能说明,直到清朝前期,人们还不能肯定孙誗祖上的情况。其实,孙誗能率军参加镇压黄巢起义,其年龄至少与孙拙相差不多,而将中书舍人孙拙找出来,作为孙誗之父,那是后来修谱之人惯用的手法。查一下地图,该族人所居河南开封之陈留,离先秦卫国孙氏当时的世居之地:汲郡(今河南汲县一带),只有五六十公里,应该说相当靠近,所以唐代的河南陈留孙氏也很有可能是先秦卫国孙氏之后。

该《修族谱》记载,孙誗约在唐光启四年(公元888年)被封为百将东平侯,即定居江西宁都,生子孙实,实生七子,其第三子孙士元生孙有敬,有敬第一个由江西宁都迁居福建长汀河田,成为孙家由赣迁闽之始祖。此后,孙家在闽历居四代,直到明永乐年间,孙有敬的第四代孙即为孙誗的第七代孙:孙友松由福建迁徙到广东紫金县忠兴坝落户,成为孙家由闽入粤的始祖。这一记载中,有关迁徙路线应大致不错;然而其世系肯定有误,就以孙友松于永乐初年(公元1403年)迁粤计算,从孙誗至孙友松共八辈人,而经历了500多年,平均每代相隔64年之多,这绝对是不可能的事。以一般25-30年为一代计算,其中应相隔了17-20代人。

而罗香林《国父家世源流考》中考证出,《宁都南门外直街孙氏族谱》载,孙誗公有第四世孙曰承事者,其后裔今居福建汀州河田,其余各房则无迁福建者。孙科《八十述略》中说,孙誗五传至承事公迁闽。总之,是孙承事或其后裔迁闽,与孙誗相差5代以上,这样反而比《修族谱》要合理一些,而孙承事再传至十几代才至孙友松迁粤。

孙友松入粤后的家世迁徙情况,罗香林《国父家世源流考》记载考证得比较详细:以孙友松为入粤始祖,至十一世祖孙鼎标,时值明清之交,鼎标随钟丁先起义抗清,虽英勇善战,然终不敌清兵。孙氏族人为避免战祸,纷纷离散流徙。鼎标次子、十二世祖孙连昌迁居增城,康熙中叶再迁居香山县涌口门村,成为孙家入香山之肇祖。再传两代,连昌之孙、十四世祖孙殿朝始由涌口村迁入翠亨村,成为翠亨村孙家之开基祖。再传三代:十五世祖孙恒辉,十六世祖孙敬贤,到十七世祖孙达成便是孙中山的父亲。孙达成生于1813年,从孙友松1403年入粤,经100余年,传17代。以后,孙中山及其子孙科都出生于翠亨村。

从地图上鸟瞰,孙中山祖先家族的迁徙路线稍有曲折,而由北往南之方向却是明显的。不过,该族人在进入南方后,其支脉也逐步分散迁徙。紫金县忠兴坝孙氏光绪二年重修族谱旧抄本,所载孙见龙撰谱序说:“苗裔定居汀州府、或居雩都城内,或居本郡,或居雩都青塘、或居安远。……积德后昌,生齿日繁,其子孙遂多莺迁。”该孙氏族子孙散居于赣南、闽南与粤之东北部为多。



……



在罗香林《国父家世源流考》将孙中山的家世考实出版之前,许多人认为总理家世是源于广东东莞孙氏。如胡去非《总理事略》第一章第二节《家世述略》谓:“翠亨孙氏,系出金陵,其远祖有名固,字允中,谥温靖者。宋英宗治平间进士,曾官神宗朝枢密使,与韩琦友善,及王安石为相,改行新法,不合去官,谪居江西。传十五世祖常德公,仕元为杭州刺史,及明初,应友人何真之聘,至广东东莞任西席,遂居东莞之员头山,此为孙氏迁粤之始。常德公生四子,仲子华贵公,合居上沙乡(亦作长沙乡)……”

即是说该支广东孙氏先祖为北宋之孙固,他先去官谪居江西,其后裔十五世祖孙常德,为元末明初人,始迁广东东莞,此说有东莞诸乡的族谱为据。再如《西南党务月刊》十四期上,经东莞上沙乡代表孙绳武修正后的《总理始迁祖一案》,更将其世系表排列了出来。其中列出孙常德迁粤后四子的分徙状况:孙贵武居肇庆,孙贵绍居惠州三株竹,孙贵华居东莞上沙乡,孙贵荣居东莞员头山。同时,东莞县长邓庆史派人调查了上沙乡孙氏宗祠的先祖牌位,确是由孙贵华为始祖,后裔依次排列。另外,中山县左埗头孙氏名谱亦载始祖为孙常德,也为同源。可见这支孙氏的后裔在广东分布较广。实际上,至今仍有人坚持孙中山家族源出东莞之说法,并对罗香林的观点提出种种质疑。不过,经罗香林详尽考证后,绝大多数人已认同该支孙氏族人并非孙中山家族之先祖。

又以中山县小榄孙氏为例,民国《香山县志·续编》卷三“舆地氏族”谓:“孙族始祖永奇,由南雄珠玑巷迁居羊城,爰及有明三卫兵移居小榄,永奇与弟永源同隶后卫陈宪旗下,遂家焉。分三房,现历二十四代,丁口二百有奇。”1912年5月11日,在广州举行欢迎孙中山辞去大总统职务后回广东的“孙族恳亲会”上,宣布员孙龙光在演说词中道:“我孙氏子孙,自南雄珠玑巷迁来广东后,散居各处,枝派虽同,毫无联络。”其实,广东各姓氏几乎都有从“南雄珠玑巷”迁粤的传说,该“巷”作为广东北部与江西交界的交通门户,对移民的南迁具有象征意义,是一个理想的南移民居集结地,然后再分散迁徙。所谓“枝派虽同”也只是一句联络感情之语,而此恳亲会有广东各地孙氏族200多人参加,就可见其枝派之繁。

再如《榕冈孙氏世系图谱》谓,其先祖孙乙为孙觉的嫡孙,江苏高邮人,绍兴三年进士,授广东揭阳县令,遂占籍于揭阳榕冈。宋末元初,其族人为避难,散居于惠来县华湖镇、潮阳市成器镇及沿海之海丰、陆丰等地。《吴川孙氏重修族谱》称,其为富春孙氏后裔,世居江西饶州鄱阳县。先祖孙祥任福州知府,家族遂迁居福建古田基巷仁寿里。再由闽迁粤,居化州(今广东化州县)之龙塘,又迁茂名落户,最后由茂名迁吴川(今吴川县)油麻坡。可知,广东孙氏族系派别之不一,主要为宋末以来北民南迁运动之结果。如罗香林《国父家世源流考》中所指出:“考广东各地孙氏多系自外省迁入,其源流派别,不一而足。
孙中山先生唐朝祖先孙俐墓,孙俐(音禅),生卒年不详,原籍河南陈留(汜水河柏庙一带),唐僖宗中和三年(西元883年)以才武选为百将,次年敕封为东平侯,为孙中山先生第三十五代先祖。孙俐元配陈氏墓也位于此山头之另一侧,为绣针落槽形,坐北向南(壬山丙向)。 孙中山祖墓
孙中山的祖墓位于宁都城南梅江镇高坑村马家坑的大山里。这个已经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的的古墓,吸引了众多海内外来寻宗觅祖的孙氏后裔,也吸引了络绎不绝的风水界人士来考察学习。有资料记载孙俐墓是杨公的作品



孙中山生父孙达成(1813-1888年)香山县(即今中山市)翠亨村人,16岁往澳门鞋店当学徒三年,后在澳门板樟堂街一间葡萄牙人开设的鞋店当鞋匠,月工资四元。32岁回乡务农时成婚。孙达成在乡间没有自耕土地,佃入祖堂田二亩五分,及弟媳程氏田地四亩,种水稻及杂粮。一年辛勤劳动只获得微薄的租馀入息,致使孙达成除白天劳动外,夜晚还兼做村中更夫,年俸二百斤谷以帮补家讦。直至1880年才辞去更夫职责。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寿终。
孙达成墓位于广东省中山市南朗镇翠亨村犁头尖山脚



国父的母亲杨太夫人。杨太夫人生于1828年
(道光八年),卒于于1910年6月13日,享年83岁


香港孙母墓 孙中山母亲杨太夫人墓,位于香港九龙西贡飞鹅岭百花林,坐申向寅

孙中山元配卢慕贞

卢慕贞是一位曾与孙中山同甘苦共患难,勤劳质朴,襟怀坦荡,深明大义的伟大女性,值得载入史册的不平凡的女性。
卢慕贞生于1867年7月30日,其父卢耀显承先祖业读书,后漂洋过海到檀香山谋生,与孙眉同为檀香山华侨。
1885年5月7日,卢慕贞在与年方20岁的孙中山定亲后不久就结婚了。与卢慕贞结婚3个月后,孙中山离开家乡再赴香港中央书院复学。卢慕贞是一个典型的南方女子,身材矮小,肤色较黑,自幼缠足,是一个相貌很普通,个性内向的旧式女子。
而孙中山温文儒雅,相貌秀美,身材适中,堪称为美男子。现在的讲法就是帅哥,孙中山前后所受的中西式教育,多达20年之久,长久留学于海外,学贯中西,见多识广。因此,从传统观念看,夫妻二人不管从哪方面来衡量,条件都不相当,相似之处也少。然而,由于孙中山一向敬重父母,所以,他当时在婚姻问题上没有违抗父母和大哥之命。
1891年10月20日,卢慕贞与孙中山结婚6年后,儿子孙科出生。1892年7月,孙中山以全校之冠的优秀成绩从香港西医书院毕业。孙中山在澳门镜湖医院任外科医师。由于受葡萄牙籍医生的排挤,后来到广州自己开设了一间「东西药局」,单独行医。生活有了着落以后,孙中山就把他的妻子和儿子接到了澳门。这段时间,相夫教子,生活安逸,其乐融融,是卢慕贞感觉最幸福的时日。1894年他们的长女孙娫降生了。1896年二女儿孙婉出生。一个儿子、两个女儿这是孙中山与卢慕贞的爱情结晶。有学者著述说孙中山与卢慕贞没有感情,是不合情理的。
 澳门卢慕贞墓
孙中山孙女孙穗芳自述族谱及家世http://drsunacademy.com/DesktopModules/GalleryServerPro/gs/handler/getmediaobject.ashx?moid=736&dt=3&g=2

孙殿朝是孙氏迁入中山翠亨村的开基祖。孙殿朝生孙恒辉,孙恒辉生孙敬贤。孙敬贤是孙中山的祖父。从孙敬贤以上几代均以农耕为生,到孙敬贤这一代,十四岁即遭父丧,依寡母为生,有先世遗下田产十数亩,孙敬贤笃信风水,常与风水师到处寻找风水吉地,破费颇多。后来生下长子达成公,为孙中山的父亲,孙达成和其父一样,也十分相信风水,终年与一名来自嘉应州的风水师寻找宝地,将祖先茔冢不佳的,改葬至附近的风水吉地。据孙中山胞姐孙妙茜说:各祖先坟地,皆父亲所寻得,地师谓葬后十年,必出伟人。而后十二年有孙中山先生诞生
敬贤公(孙中山的祖父墓)


孙中山祖母黄氏墓
翠亨村西南方的长沙埔有个土名叫黄草冈的地方,这里埋葬着孙中山曾祖孙恒辉、高叔祖孙殿侯、祖母黄氏,坐酉向卯,全部朝向金星门淇澳岛。

嘉庆二十二年(1817)秋,崇尚堪舆之说的孙中山祖父孙敬贤,在风水先生的指导下,葬父亲孙恒辉于黄草冈。墓碑上镌字如下:“嘉庆丁丑年仲秋吉日立 显十四十五世祖考殿侯 恒辉之墓 惠州龙川县地师钟盛扬卜迁 孙观德观林”。墓碑现已无存。

颇负盛名的黄草冈,是一座圆圆的小山包。晚年照料年幼的孙中山起居的孙中山祖母黄氏(1792—1869),如今就静静地安卧在这里。山不高,墓穴离山顶30多米,上面连个墓碑也没有。孙氏一族发迹后,对所有的坟墓均不加修缮,这表明了孙氏的低调,顾国忘家。对黄氏墓,地师留下了一首歌谣:“土名黄草冈,大海作明堂。鳌鱼游北海,旗鼓镇南方。金星塞水口,燕石在中央。谁人葬得着?黄金大斗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4-22 00:10:20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于孙中山,还是有点敬佩的,不管他是不是客家人!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4-22 00:20:59 | 显示全部楼层
干吗用这种字体,简直是让人看得不清不楚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4-22 02:21:3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 浅夏 的帖子
谢谢你提醒,已改为简体字

点评

不是字体的问题,是字号太大了,撑破了行距。  发表于 2012-4-22 09:20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4-22 08:41:3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4-22 17:43:3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wugang 于 2012-4-22 19:49 编辑

回复 4# wugang 的帖子
改用四号字体了,会否撑破了行距?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4-22 23:17: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wugang 于 2012-4-23 00:55 编辑






http://bbs.gd.gov.cn/viewthread.php?action=printable&tid=153763


孙中山孙女孙穗芳著述家世从孙友松又十一代,适时明清之际,十一世祖孙鼎标,随钟丁先起义抗清,以英勇善战,为钟氏器重,尝于一日升官三级。时人乃称公馆为连升馆,颂其功也。此后,鼎标公以兵败北,孙氏族人为避免战祸,多流徙离散。其次子连昌公,迁居增城,康熙中叶,再迁居香山县涌口门村务农渔,成为孙家人香山的肇族。孙连昌公到涌口门村,越二传,至连昌公之孙孙殿朝起,始由涌口门村迁入翠亨村,成为孙家人翠亨村的开墓祖。殿朝生恒辉,辉生敬贤,贤生达成,而孙达成就是祖父孙中山的父亲。由此可知,孙恒辉、孙敬贤、孙达成、孙中山、孙科都诞生在翠亨村。  祖父孙中山的祖父孙敬贤公生于1788年(乾隆五十三年),去世于1849年(道光二十九年),享年62岁。孙敬贤公共生三子,我的太祖父、孙中山的父亲达成(1813--1888年)是长子,还有次子学成(1823--1864年)和三子观成(1826 -1867年)。
 钟丁先(1613—1672年),字后觉、南山,号忏云,广东省河源市紫金县苏区乡永坑村人。自幼聪颖好学,才思敏捷,勤奋攻读,明崇祯十五(1642)年,中壬午科解元。崇祯十七年,北上赴试,到达河南省,得悉太平军攻陷北京,投考无望,折回原籍。他具有一代才子气质风貌,曾被誉为“天南之异人”、“永安第一诗人”。不久,清兵入关,明幼主南下,钟丁先倾尽家产,招募几千人,屯于中坝凹下山,起兵勤王,明幼帝福王朱由崧迁都南京后,获悉钟丁先起义勤王,钦授其福建监军道。桂王(朱由榔)建都肇庆后,升钟丁先为参议,翌年又升为广东按察使司副使。此后,钟丁先出兵与汀州、惠州、班固山等地清兵交战15年,兵败。退回凹下山,欲图再展。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明南朝覆灭,钟丁先解散义军,解甲回乡。清廷两次劝其出仕,许以高官厚禄,但丁先不为所动,均遭拒绝。并以此与尘世隔绝,隐居深山,削发为僧,发誓“不着清朝衣,不踏清朝地、不食清朝谷。”“一臣不事二主”。隐居天字嶂万寿庵、凤安下石彼岸庵。康熙年间,死于彼岸庵,葬在庵侧,终年59岁。
孙中山的祖居地有三处:一是江西省宁都县;二是福建省长汀县;三是广东省紫金县。
?  据孙中山的家世族谱目前最权威的《台湾乐安孙氏族谱》(1971年台湾版)(由孙中山之长子孙科作序)载:孙氏远祖唐朝以前居住在河南陈留地方,至唐僖宗时孙拙曾任中书舍人及两浙节度使。其子孙?由于黄巢作乱被朝廷任命为承宣使,领兵游击于闽越江右间,因军功封为东平侯,屯兵虔州虔化县(即今宁都)。孙?便将家族迁入虔化。五传至承事公又迁居福建汀州河田,为河田始祖。又五传孙友松偕弟孙友义由河田迁居长乐县忠坝公馆村(今属广东紫金县)。孙友松为孙中山一脉孙氏入粤始祖。
?  在江西宁都县,得县政协文史委和县地名办等单位的大力支援和帮助,在县政协赖副主席陪同下深入到孙氏宁都始祖东平侯孙?及其夫人陈氏墓地进行考察。该墓葬坐落在宁都县城郊南门4华里的乌石营马架坑,处于两个小山岗中间,面向南偏东,背后群山起伏,前面是一小块低地和隆起的小丘;隔山坳远望可看到蜿蜒伸展的山脉;左边是滔滔梅江,有虎踞龙盘之气派。墓碑高1.4米、宽0.7米、厚0.11米。据介绍,1965年11月14日,民革江西省委、江西大学统战部曾组织联合调查小组,到宁都调查孙中山先生始祖东平侯孙?的墓址,因时间短促而未有结果。1983年,宁都县地名志办公室邱常松先生在编撰地方志的过程中,发现了孙中山先生的祖籍家谱,并按家谱记载寻找到了孙?及其夫人的坟墓。随后《江西日报》及电台记者先后前往采访并作了报道。1985年10月民革江西省委、江西大学民革支部、江西大学历史系、宁都县政府组成联合调查组,再次对坟墓进行了调查考证,认定无误后遂正式向中共江西省委统战部报告,并于同年拨专款对墓道进行维修。
?  与此同时,在县政协帮助下,我们查阅并复制了由当地孙世龙家珍藏的《宁都富春孙氏伯房十二修族谱》(民国三十八年修,五卷六本)和《宁邑孙氏八修族谱》(民国三十八年修)。两谱都在首卷中记道:孙氏始组讳?。居汴梁陈州(即今河南东部陈留一带),?公乃唐中书舍人孙拙之子,唐末因黄巢之乱以公武材选为百将,引兵游击于闽越江右间,遂居虔化县,即今宁都县,以功封百将东平侯。
?  以下传孙实,孙实传第三个儿子,再传孙有敬,以后分别是六郎、十六居士、九承士、三承士。三承士之后迁居福建长汀河田。现引族谱原文于下:?   “生四居士讳实,生七子,五郎、六郎皆殇,长大郎讳耀,次二郎讳英、三郎讳士元、四七郎讳爽、五八郎讳见,以公侯伯子男编立五房。公房查老谱所载人丁稀少,传到廿三世仁兴、仁旺即无续笔。侯房自英以下散处乡里,到十一世彬公字彦父,迁青塘而分居于都,丁财甚盛。伯房祖士元生四子:有恭、有敬、有惠、有信。有恭房在宁都者仅数丁,迁居兴国、赣州者人丁亦少;有敬房今居严坑、法沙等处;有惠房居城南暨平阳乡孙屋底等处,两处子孙为多;有信房查志谱唯载一宣教子孙迁浙江余姚县,传十六世,八县尉讳时敏,子孙迁韶州、兴宁。”?
  孙中山直系先祖为三世祖讳士元(即伯房)。按该谱《孙氏伯房世系总考》载:“三世祖讳士元,生四子:长十五郎字有恭、次十七郎字有敬、三念二郎字有惠、四念六郎字有信。恭房之后居兴国、赣州,敬房之后传到七世九承士,生二子,长二居士,次三承士,三四职匡。二居士之后明居下乡严坑,三承士之后居福建汀州河田,四职匡之后居法沙湖田。”
?  从上述宁都孙氏族载资料与罗香林教授所撰《国父家世源流考》(民国三十六年商务印馆出版)及《台湾乐安孙氏族谱》(1971年版)所载内容资料,是完全连接,并且是一致的。
?  在福建省长汀县,我们通过县政协文史委,与对孙氏河田祖居颇有研究的学者范汝生、邹子彬先生等进行座谈,他们都是年逾古稀的老人,其中邹先生虽已八十七岁,但身体健壮,记忆力很好,对孙中山祖居地河田的情况了如指掌。据他们介绍,孙氏在长汀生活过的地方,主要是现在的河田镇,其次在附城蓝屋坪村的“孙屋桥”。河田古称柳村,又称“和田”。地处汀江之滨,是一片平川,有温泉,周围几十里,有大小几十个小村庄,地旷人少。早在唐朝,就有不少从中原南迁的客户聚居。因此,孙中山先生上祖孙有敬自赣入汀选择这个村庄定居是有见地的。现在孙氏在河田留下的遗迹有“孙屋田”、“孙屋地”、木  录屋”,民国时期在木 录屋曾建有“中山台”,以纪念孙中山的历史功绩。可惜现在河田已无孙姓人居住。中山台早在大跃进年代被夷为平地、良田。“孙屋桥”坐落在城关西门外的蓝屋坪村,据该村的老人反映,这里过去曾有好几栋房子,都是孙姓人居住过的。20世纪50年代早已迁走他乡,现无孙姓人居住了。抗战时期曾有过十几个讲广东话的人来这里扫墓,其后再未见有人来扫过墓。在不远的山上,发现有七座朝向江西的孙氏古墓。另外,在牛岭峰还有一座孙姓的兄弟墓,可辩认出“有”字样的碑文,可见当时或先后从宁都入汀的孙氏,不止孙有敬一家,还有同裔兄弟来汀。据族谱载,五传至孙友松迁居入粤时,孙姓在汀已有一百余人。
?  在紫金县,我们得到县政协、县志办、博物馆、档案馆等单位的热情接待、介绍并陪同前往孙中山先生祖居地紫金县忠坝镇公馆村调查。据《紫金县志》载,紫金县古称永安县,于明朝隆庆三年即1569年建县。建县前其境分属长乐县(今五华县)、归善县(今惠阳市)地域。长乐县于宋末1071年建县。明朝嘉靖年间,境城内农民起义、矿工起义不断,其中青溪寨头山矿工起义持续达20余年,范围波及兴宁、长乐、程乡(今梅县)、揭阳、河源、龙川、博罗及海丰、归善、东莞,均以归善县古名都、宽得都及长乐县琴江都为大本营。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两广都御史吴桂芳派兵进行第五次征剿,镇压了起义。为确保安靖,明隆庆三年(1569年)朝廷批准划归善县之古名都(秋香江流域)、宽得都(柏埔河流域)、长乐县之琴江都(琴江流域)三都设立永安县,意即从此永远安定;以古名都鸟石约安民镇(今紫城镇)为县治,建筑县城。后因与福建省延平府永安县同名,且其建县早于本县,民国三年(1914年)经中央政府批准改名为紫金县,以紫金山命名。
?  紫金地域属丘陵山区,以山地、丘陵为主,境内山环水绕,层峦叠翠,林木参天,风景幽美,土地肥沃,气候温和,物产丰富。明朝永乐年间(15世纪20年代)孙中山的高祖孙友松、孙友义兄弟从福建长汀河田迁到这里定居,其定居点在距县城19公里的忠坝镇北面的黄牛埃磨山下一个叫孙屋排的发昌村,老地名又叫公馆村。这是因入粤始祖十一世孙鼎标于明末清初在孙屋排兴建的一所武术馆而得名。这武术馆是对族人进行武术训练,从事抗清保家卫乡的场所,曾被称为“公馆”。可惜公馆现已十分破烂不堪。据介绍,现在公馆和入粤始祖孙友松、孙友义兄弟墓,孙友松太夫人骆八十娘墓已分别被河源市、紫金县列为市县二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县政府拟在公馆旧址建设孙中山祖居陈列纪念馆。1997年11月县政协在忠坝镇召开孙中山诞辰131周年座谈会,县、镇、村领导和中山先生族裔近百人参加,缅怀孙中山先生的丰功伟绩。与“公馆”隔河相望的地方有一处叫卧龙岗,1942年乡人张仿渠等为纪念伟人孙中山先生,集资创办了一所“中山中学”,请中山先生长子孙科题写校名和题字。孙科除题写校名外,还根据他父亲生前的教导为这所学校题词“和平奋斗”,并立为校训。1990年,在原有中山中学基础上忠坝镇又增办了忠坝二中,1992年,为纪念中山先生夫人宋庆龄,忠坝二中更名为庆龄中学。现中山中学已办了60年,成为一间完全中学,庆龄中学也办了10年,是一间初级中学。这两所中学共有学生2000多人,正日益兴隆,桃李芬芳。
?  孙中山先生是客家人,他的客家渊源深远而流长。我们在宁都、长汀、紫金三县政协文史委及县博物馆、档案馆等单位搜寻到许多谱牒资料,除了已有的江西省宁都县孙氏族谱、台湾孙氏族谱以及紫金县孙氏支谱证实中山先生的客家渊源外,还有60年前公开出版发行的罗香林教授编著的《国父家世源流考》一书。该书指出:“香山的孙氏本是中原世族,唐末之乱渡江南徙,子孙散布于赣南、闽南与粤省各地。晚唐僖宗时,河南陈留有孙?者,因‘黄巢之乱’迁居江西宁都。越五传有承事公者,复迁福建长汀之河田。至明初永乐年间,有友松公者,再迁广东东江上游紫金县之忠坝,是为国父上代入粤始祖。又十二传有连昌公者,以累世参与反清义师,兵败流散。于康熙年间自紫金迁居增城。又过了两代,再迁至香山县涌口门村。这是孙氏全家族迁居本县之始。又两代有殿朝公,自涌口村迁至翠亨村定居。从中山先生的高祖友松公入粤传至国父已经有十八代,就从迁到翠亨村算起,也有五代。”
?  再是孙哲先生手着八十述略中也说到:“我祖先上世于唐朝时,从河南陈留南迁江西宁都,明初由闽西迁广东省紫金县,清初由紫金县迁香山县。从迁粤始祖友松公至先父的嫡孙治平、治强,恰好二十代,并称我的父祖辈皆深明大义,对先父的影响极大。而先父领导民族革命,推翻满清帝制,一方面固然受当时环境所刺激,另一方面也未尝不是祖先遗传的结果。”
?  1972年,世界客属总会在台北筹办第二次恳亲大会。筹备干部邹志奋、翁玲、蓝萼洲三人向孙哲公报告工作时,孙哲对筹备工作垂询甚详,并予嘉勉,也欣然接受任大会名誉会长。说话间,哲公称父亲曾告诉他,老家住东江永安县(现名紫金),并对客属从中原南迁,及代出英豪史迹知之甚详。
?  此外,早年曾随侍中山先生革命多年的北伐、抗日名将薛岳将军,他告诉台湾著名客属研究专家谢福健先生说:中山先生自己说过,他原籍在紫金县,是东江客家人。孙陈淑英夫人也曾在谢先生著作中亲签:“先翁是客家人,老家在紫金”等字样。特别难能可贵的是中山先生本人也曾说过自己是客家人,承认客家渊源。据杨庆平先生着《孙中山的家世与客属渊源》一文载:“有日孙中山在大元帅府接见到访客家人,对国家大事多有谈及,并蒙先生多作指示,无不表示敬佩,临别前有一位客家人对孙中山先生说:‘中山先生,您是客家人?’中山先生肯定地答:‘是,是!’在座陪客都满怀疑惑。其中有广府人直言对孙中山先生说:‘中山先生,你明明是广府人,为何说是客家人?’孙先生很和蔼地对他们说:‘我们都是中国人,而且在革命时期,要通力合作,他们说我是客家人乃指祖先是客家人’。他们听了哑口无言,由此也可见孙先生的伟大胸怀。”
?  孙中山先生次女孙婉女士,于1966年3月参加五华同乡会议时说:“民国十年,我准备与戴元先生结婚,父亲很和蔼地对着母亲说:恩赛(即戴元)品德佳,学问好,俩人感情也好,而且又是老同乡。”戴元是孙先生的女婿,嘉应五华县人,孙先生称他的爱婿是老同乡,又一次证明了孙先生是客家人,他的客家渊源是确切事实。?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4-23 01:11:43 | 显示全部楼层
孙中山为孙武后裔,苏州有考证
苏州市孙武子研究会根据搜集到的93部孙氏族谱进行研究,汇集成32万字的《孙氏族谱世系源流》一书。其中,一项重要成果是发现孙中山先生系我国春秋时期大军事家孙武的70世系孙。
敬告:本文版权归中山网所有,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必须保留网站名称、网址、作者等信息,不得随意删改文章任何内容,我社将保留法律追究权利。 Http://www.zsnews.cn  早在民国时期,就有学者研究孙中山先生祖系源流。当时,广州国立中山大学教授罗香林撰《国父家世源流考》,考证出了“至明永乐间,有讳友松公者,再迁广东紫金,是为国父上世入粤始祖。”又十二传,孙 (一作连)昌起兵反清,兵败流散,于康熙间自紫金迁居增城,旋再迁中山县涌口门村,又二传,孙殿朝自涌口门村迁居翠亨村,是为中山先生高祖,即中山先生父亲孙达成为孙殿朝的曾孙。罗香林的研究成果得到了当时政要孙科、吴铁城、陈立夫的肯定,并为之作序。
  1971年,《(台湾)乐安孙氏族谱》出版,时年已81岁高龄的孙中山之子孙科在其《先世述略》中说:“我们的远祖,时为中书舍人及两浙节度使的孙拙,有子曰孙 者,甚贤能……以军功封东平侯,屯于虔州虔化县……就在那里定居下来。”孙科还写道,孙 五传至孙承事,迁居福建长汀的河田。在《(台湾)孙氏族谱》一书中,有从孙 到孙承事的世系,也有孙承事至孙友松的七世相传的世系。这样,从孙 到孙中山先生的世系就十分清楚了。苏州市孙武子研究会在江西省宁都县搜集到藏于该县田头孙屋村村委会的《宁都孙氏族谱》。该谱现存两册,年代不详,内收文天祥所作的序,内有“中书舍人拙,拙生百将 (按:百将为孙 之字)”句。在《新唐书·审相世系》内,详细记载了孙武至孙拙的世系。但由于孙拙为后唐人,没有记载孙拙的后世子孙。除文天祥的《孙氏族谱序》外,元代《黄学士集》中有《嘉仪大夫金宣徽院事致仕孙公墓志铭》一文,内有“中书侍郎拙,避地南迁,家于虔化,虔化为于都。于都之有孙氏,自中书始,中书之子 ”之句,可为佐证。计算下来,从孙武到孙中山共71世,孙中山先生为孙武的70世孙。据了解,这一考证新成果在台湾、美国孙中山先生的亲属中,已传为佳话。(引用文献出书:江苏省苏州市博物馆藏《孙氏族谱世系源流》一书。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4-23 22:34: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wugang 于 2012-4-24 05:50 编辑

真金不怕火来炼,一百年来学术界的纷争总算有结论了!再往上追溯孙氏连贯古今的宗谱已露轮郭,即将面世,盛世修谱伟哉中华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4-26 06:45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