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3843|回复: 7

敬告五華,興寧,紫金提齡系宗親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2-8 13:46: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wugang 于 2014-11-2 17:21 编辑

各地宗親:我祖籍廣東紫金縣,是提齡公派下十九世祖鏡堂公遷贛遂川縣二十二世裔孫!我研究族譜多年,五齡公之父不可能是天柱公,已無疑問。但對於提齡公開基五華,由興寧開支散葉,何以三地族譜提齡公世輩存在差異?一直存疑。提齡公五華興寧譜紫金譜有些記為文振公為二世,有些記為四世,我的族譜是奉文振公為四世祖。我看了下列文章啟發了我的假定想法:
提齡公不只一妣,我大膽假設唯一可能是提齡公有幾個老婆,在五華生有始有甲有賢三子,在興寧生文振文亮文康三子,那年頭三妻照理不只生三子,在傳承遷徙過程中有些房系為了取得嫡長房地位記譜時篡改了世輩!加減兩輩只差五十年,不易厘定因差異不大!造成提齡公派下世輩紛亂不說,連五齡公世輩也紛亂了!
齡公距今不算太久,建議三地宗親發起聯宗聯譜研究,定能水落石出厘定世系。不過比對年表提齡公年事已高比較不可能生文振!

提齡公(號應朝)﹐生於宋理宗紹定二年己丑歲,卒於元仁宗延祐二年乙卯歲(1229-1315)。

文振公生於元武宗至大三年己酉歲卒於明惠帝建文二年庚辰歲(1309-1400),

江西省遂川縣提齡公二十二世裔孫  鍾煜晟  敬錄
abi8878@hotmail.com
因我不能發送url聯結,下列文章啟發了我的假定想法,轉自鍾氏天空-鍾氏宗親家園-穎川堂鍾-爭鳴:鍾姓起源http://www.yctzh.com/read.php?tid=130
其中世系年份與我族譜記載也稍有出入!
潁川堂鍾氏溯源 世系概述
一、黃帝是鍾姓的遠古始祖
傳說中國上古帝王有炎帝和黃帝。他們是華夏民族的共同祖先。黃帝和炎帝乃公孫氏少典之子,系一母所生的同胞兄弟。黃帝是姬姓部落的始祖。相傳其母(名附寶)感北極星而孚,24個月生帝於轅之丘(今河南新鄭氏軒轅故里),故名軒轅氏。長於姬水,又稱姬氏,國號有熊,又號有熊氏。以土為王、土色黃,故曰黃帝。當時炎帝(神農氏)為姜姓部落首領,末代帝榆罔無道,而黃帝得到各部落的擁戴,在版泉(今河北涿鹿東南)打敗炎帝部落,又伐蚩尤及南方諸蠻,天下推尊,華夏二族合而為一,諸侯遂推軒轅氏為天子。黃帝於癸亥年即公元前2698年登帝位,壽111歲,葬橋山(今陝西省黃陵縣西北)。有四妃,共生子25人,其時得姓者14人。黃帝傳位其孫。黃帝曾孫帝嚳,帝嚳生契,契是黃帝玄孫,契在堯舜時代,因協助響治水立了大功,受封於商(今陝商洛),為司徒,賜姓“子” ,因之“子”是我鍾姓前身,而契則為商之始祖,故鍾姓是黃帝子孫。

黃帝到鍾烈姓氏的演變,從一世黃帝軒轅氏,二世玄囂窮桑氏(青陽氏、金天氏),四世帝嚳姓姬,五世契,封於商,為司徒,賜姓子,至三十四世微子啓建立宋國,仍姓子。四十六世宋桓公御說,被鍾人尊為血緣鼻祖,仍以子為姓。六十世烈因宋國被齊、楚、魏三國聯軍所滅,烈為避禍奔許州改子姓為鍾姓。這個演變過程可概括為:軒轅氏——窮桑氏(青陽氏、金天氏)——姬——子——鍾。

二、烈系鍾姓的繁衍播遷

(一)河南許昌時期

六十世鍾烈(烈一世),生於公元前334年,宋國末代群王偃的三弟。公元前286年宋國被齊、楚、魏三國聯軍入滅以後,公子烈避奔到許州(今河南許昌),時年48歲。為避禍,他以自己曾被封為“鍾邑大夫” ,改子姓為鍾姓。在中原上空升起了第一面鍾姓大旗,他是中國漢族歷史上第一個以鍾為姓的人,故被尊為烈系鍾姓始祖。

烈生復(烈二世),復生葉(烈三世),葉生氣(烈四世),氣生運享、運豐(烈五世),運豐生文義、文儀、文佳(烈六世),文義生純佑(烈七世),純佑生吉(烈八世),吉生保、儼、朝、倬、儒(烈九世),儼生逢興、逢治(烈十世)、逢治生楠、桂、樹(烈十一世)。

鍾桂生於漢平帝元始五年乙丑(公元5年),河南許昌封升崗(今河南長葛石像鄉,西漢時屬許)人。至19歲時就身長九尺,腰粗八圍,力大無比,異常驍勇。時值漢光武帝在南陽張榜招募天下勇武之士,討伐王莽。鍾桂帶領本族兄弟叔侄25人應徵入伍。初任總兵。桂在討莽戰爭中作戰勇猛,功績卓著,被封為鎮蠻大將軍(一說佐衛大將軍),並加封光祿正卿,賜“金銅寶圖” ,跟隨他的宗支25人皆受封賞。

鍾桂生煥(烈十二世),煥生增、垣(烈十三世),增生銑、鑣(烈十四世),銑生縣、綿(烈十五世),縣生余、立(烈十六世),立生宏、宿(烈十七世)。漢獻帝時宏和宿分別為會稽太守和揚州都督。兄弟倆首次修鍾烈系家譜,以啓後世。宏生斌(烈十八世),斌生大有、大仁(烈十九世),大有生項、貴(烈二十世),貴生才、先(烈二十一世),先生酉(烈二十二世),酉生簡、范(烈二十三世),簡生聖、善、賢(烈二十四世),簡、范所處的時代,正是我國東晉末年,東晉末代皇帝恭帝(司馬德文)禪位給南朝宋武帝劉裕。

當時社會動蕩,草寇遍地,民不聊生,在這種背景下,鍾氏一門決定析居,渡江南徙,尋求安定的環境和一個好的發展場所,除簡、范兩兄弟仍留潁川故宅外,其他鍾姓均渡江南遷。據《鍾氏族譜》記載:他們家離許昌(潁川)三十里,有祖墳36穴,松柏三百餘棵,還有石獅、石像和明珠山朝拱。當時許昌治所在今許昌縣東張潘鄉,有古城遺址。在城北三十里的封升崗,即現長葛市石像鄉蔡寨西的封升崗,當時此地屬許,封升崗上有“古聞人墓” ,傳為烈系鍾姓始祖鍾烈的墳墓,因避難不稱真名實姓。我提齡公第五子文亮公,明時曾在河南開封任布政使司,離任南歸時路過潁川,曾賦詩一首:“亂世乏力拯眾難,辭官南歸效平民,遙望封升聞人墓,倍感祖德恩澤深。 ”

(二)從寧化至汀州時期

簡生三子:聖、善、賢。聖、善、賢兄弟於東晉末年(公元420年)五月二十一日辰時同時過江南徙。聖遷上元縣(今江蘇南京),善遷會稽(今漸江紹興),賢遷江西虔州(今贛州)。鍾賢生於晉孝武帝太元二十年乙未(公元395年),遷到虔州時年25歲。先住陽都(今寧都)竹壩斜,成為客家鍾姓入贛始祖,並由此入閩、入川,播衍全國,乃到海外。後奉南朝宋武帝劉裕詔命,受爵武威大將軍,入閩平定“六戎之亂” ,後任閩中都督,攜妻子入住寧化石壁村,成為鍾姓入閩始祖。後鍾賢奉詔入四川為官卒於蜀。鍾賢奉詔入蜀後,子鐘朝襲父職。鍾朝(烈二十五世)隨父入閩立籍寧化石壁村,為由江西遷福建第一人。父奉詔入川後,朝襲封都督大將軍。南朝宋明帝泰始二年丙午(公元466年),他看到轄區的鄞江白虎村(今福建省長汀白石村)山青水秀,風光綺麗,遂與後母馬氏,妻歐陽氏和三個兒子遠、道、逸(烈二十六世)在此筑宅居住。鍾賢去世後,朝又入川襲父爵。鍾朝繼母馬氏卒於南朝宋順帝開明二年戊午(公元478年)。馬氏一生賢德,常勸丈夫和兒子在戰爭中謹慎殺戳,並經常收容傷者、病者,愛民如子,深受當地官員和民眾愛戴。馬氏卒,由鍾朝在汀之子遠、道、逸將其祖母葬於後山九龍崗癸山丁向。二百多年後,成為境內名墓。遠生詮、訢、謚(烈二十七世),詮生藎(烈二十八世),藎生洪(烈二十九世),洪生木(烈三十世),木生照、勛(烈三十一世),勛生北(烈三十二世),北生逵(烈三十三世)。逵生於唐高宗顯慶三年戊午(公元658年),官至唐玄宗開元年間諫議大夫,與鍾接系八十七世鍾紹京同朝為官。逵妣馬氏,生七子:禮、恭、寬、廉、敏、惠、節(烈三十四世)。後來在唐代宗大歷年間因“遷墳事件”而被逼遷出汀州,向外發展。

(三)福建武平時期

鍾逵長子鐘禮(烈三十四世),生於武後垂拱三年丁亥(公元687年),卒於唐代宗大曆六年辛亥(公元771年),享年85歲,可謂高齡,但他晚年不幸。先是他的上十一世祖鍾賢之妣馬氏,歿後葬於九龍崗,二百多年後,傳聞“塋內常有鼓樂之聲” ,成為境內名墓。後來他的母親馬氏也葬同一祖墳。兩個馬氏葬在一起,更使名墓聞名遐邇,沸沸揚揚,遠在長安的唐朝衙府也有所聞。事有湊巧,唐開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唐朝衙府決定在閩西增設一個府治。初選新羅圩(今上杭縣)廢地,因嫌此地多發瘴氣,又傳聞汀州九龍崗的馬氏墓有異響,府衙遂移命在此筑府城以鎮之。馬氏名墓被壓在汀州府衙的正堂之下。又拆毀鍾屋村,改建長汀縣衙,至唐代宗十四年(公元779年),歷時十年方建成。過去流傳“天下衙門皆子午,惟有汀府癸山丁” 。可見,當時朝廷在此設府的真正動機是為了消除馬氏名墓。鍾禮去世前二年(公元769年),汀州府衙和長汀縣衙同時施工,歷時十年。面對強大的壓力,鍾氏一門不敢抗命,於是拋售全部產業,並將汀州府、長汀縣府作為佔地補償的六十畝“射箭田”全部舍入附近的開元寺。鍾禮在憂鬱中死亡,其子濬和六個叔父,34個兄弟,先後分遷出汀州。鍾濬作為長房長孫,遷往長汀附近的井秋坑(今上杭南陽鄉),以便應付歲時祭祀。逵次子恭系遷江西信豐縣,三子寬系遷江西於都縣,四子廉系遷福建上杭、河田和回龍等處,五子敏系遷江西贛縣,六子惠系留長汀縣境內,七子節系遷江西瑞金和寧都等處。兄弟各散西東,情景淒涼。走時他們留下一首詩句:“汀州府衙妣墳堂,長汀縣衙祖屋場,惟願子孫存方寸,隨居處處世榮昌。”一場大遷徙到此結束。

鍾禮長子濬(烈三十五世)生武、睿、智(烈三十六世),唐代宋末年濬長子武(烈三十六世)為山東博州太守,把家從上杭井秋遷往武平縣象洞千家村。武生二子:尚仁、尚義(烈三十七世),尚仁生二子:以福、以祿(烈三十八世),以福在唐文宗太和元年丁未(公元827年)中進士,官廣東程鄉(今梅縣)縣令,敕封文林郎。以福生泰(烈三十九世),泰生進一、進二(烈四十世),進一生纘緒(烈四十一世),纘緒生式(烈四十二世),式生六初、大始(烈四十三世),鍾姓歷史在這一代後又掀波瀾。大始生尚(烈四十四世),尚生三子:山、岱、巒(烈四十五世)。鍾山字中質,生於宋真宗咸平四年辛丑(公元1001年),卒於宋英宗治平元年甲辰(公元1064年),歿後喪葬發生了一件令人難以想象的怪異現象。喪葬的地點是武平縣象洞鄉庵前壩月形。準備落葬時,連續三天三夜大風大雨。雨止後,發現棺材不見了,而地上的磚塊石料完好無損,祭掃時又發現一大群黃峰,人們傳為“天-。葬-。地” ,稱為祥瑞之地。此後鍾家連科及第,官顯祿厚,天下知名。鍾山生三子:友文、友武、友勇(烈四十六世),他二弟鍾岱生有一子友盛,三弟鍾巒也生三子:友才、友能、友瑞。一共七兄弟,其中友文、友武、友勇官監廚使。使山父以子貴,被宋王朝敕封“文林郎” 。更值得稱頌的是友文生三子:毅、密、察(烈四十七世),友武生三子:剛、理、齊(烈四十七世),友勇生五子:裕、溫、柔、中、正。除友勇三子柔為中書舍人,其餘十人全部中進士。加上鍾岱之子友盛和友盛的三個兒子(發、強、莊),父子四人皆進士,確實曾經譽滿神州。“一家十四口,進士十三人” ,轟動朝野,震驚東南半壁。

四、從武平向全國播遷

宋神宗熙寧二年己酉(公元1069年),王安石實行變法,以圖挽救趙宋王朝失敗的命運。友文兄弟向宋神宗奏議反對意見,觸怒了“龍顏” 。公元1074年,指旨罷官歸田。更不幸的是30多年後,宋徽宗上台,起用蔡京、章惇、童貫等人藉口“元佑黨事件”打擊和整肅朝中元老。鍾友文三兄弟也在劫難逃。蔡京甚至揚言要誅友文九族。這一支鍾姓面臨“滅頂之災” 。為了生存,三十六計,走為上策,於是他們兄弟裔孫進行了空前的大遷徙。從武平走向全國,走向海外,走向世界。有的在遷徙途中改名換姓。

友文系播遷點為武平、岩前、泉水塘,上杭的古墳、丘輝、荷山里,劉坑塘、陳坑,廣東蕉嶺,江西興國,有一部分流向四川和台灣。

友武系主要播遷點為廣東的興寧、五華、紫金、龍川、增城、東莞、惠州、河源、從化及江西贛州、安遠、龍南、定南、全南、遂川、修水和廣西、四川、台灣等地。友武次子理與兄剛同榜進士,任廣州剌史。家庭遭難事發後,棄官奔程鄉(今梅縣)居住,理生大相(烈四十八世)大相生天柱(烈四十九世),天柱生朝政(烈五十世),朝生響(烈五十一世)。響生提齡、遐齡、禎齡、祥齡、瑞齡(烈五十二世)。其時發生了歷史的轉折,開創了新局面。提齡為廣東五華、興寧開基祖。遐齡遷紫金、東莞、河源等地,禎齡遷惠州,祥齡遷河源、龍川,瑞齡遷五華和紫金。提齡在五華生三子:有始、有甲、有賢,在興寧生三子:文振、文亮、文康。

友武三子鐘齊,宋哲宗紹聖元年(公元1094年)甲戌科進士,生不逢時,不久遭

大遷徙。齊生二子:滿和明。滿遷廣東五華縣的鐵爐壩,明留祖居福建武平。明之玄孫勝於公元1202年將家遷至廣東大埔縣。勝生三子:鏞、欽、義明。義明生七子,其子孫分佈饒平、揭陽、興寧、龍川、河源、雁洋,遍佈梅州地區。

鍾友勇系播遷情況是:友勇長子裕裔孫遷嘉應州(今梅州)的白渡堡和雁洋遮布村及江西瑞金壬田寨的大悅村。次子溫的後裔遷鎮平(今蕉嶺)石屈都,後遷南雄珠璣巷,再遷廣西中山縣龍源頭。如今他的裔孫遍佈廣西各地。

鍾友盛系播遷情況是:友盛生三子:發、強、莊(烈四十七世)。發遷廣東潮洲,強

遷興國竹壩,莊遷福建武平石屈都、廣福等處。

鍾巒的三個兒子在遷徙過程中,友能(烈四十六世)改姓蕭、友瑞(烈四十六世)改姓葉。

時事變遷,滄海桑田。幾百年後,許多鍾姓裔孫從福建、廣東等地往海外發展,已遍及港、澳、台和東南亞等地。

為讓提齡系裔孫更容易了解源流世系,特製唐代逵公至宋元代提齡公直系簡表:

逵(烈三十三世)——禮(烈三十四世)——濬(烈三十五世)——武(烈三十六世)——尚仁(烈三十七世)——以福(烈三十八世)——泰(烈三十九世)——進(烈四十世)——纘緒(烈四十一世)——式公(烈四十二世)——大始(烈四十三世)——尚(烈四十四世)——山(烈四十五世)——友武(烈四十六世)——理(烈四十七世)——大相(烈四十八世)——大相(烈四十九世)——朝政(烈五十世)——響(烈五十一世)——提齡(烈五十二世)
我的族譜記載是
烈-----復----葉-----氣(我族譜奉氣公為一世祖)-------逵(氣四十五世)(烈四十八世)---禮---濬----武-----大始(氣四十九世)-----尚-----山-----有武(烈五十五世)(氣五十二世)-----理------大相---------
天柱(烈五十八世)(氣五十五世)-----朝政---響----提齡(氣五十八世)(烈六十一世)
我族譜奉提齡公為五華開基一世祖,我是提齡公二十二世裔孫

(黃帝一百四十世)(烈公八十一世)(氣公七十八世)我的族譜祥細記載著響公(1204-1290)於1248年攜子提齡等由程鄉(梅縣)遷五華龍崗堡禪定村﹐氣公五十八世提齡公在五華(古稱長樂)龍崗堡禪定村鐵爐壩開基﹐轉新譜開基一世祖壁公即提齡公(號應朝)﹐生於宋理宗紹定二年己丑歲,卒於元仁宗延祐二年乙卯歲(1229-1315)。妣黎氏,羅氏,藍氏,生有始,有甲,有賢
.二世祖有始公生於宋理宗寶祐二年甲寅1254年,妣吉氏生三子昇達,昇逵,昇遞

二世祖有始公生於1254年,妣吉氏生三子昇達,昇逵,昇遞
二    世 有始公 提齡公長子 黎妣生。 有始公妣吉氏生 升達 升逵 升遞。公妣及子媳合葬五華潭下鎮新田小左雞棲角山頂“金盤載寶” 形壬山丙向碑鎸九位佳城。
附錄二世有甲公生於1257年,妣李氏生四子升遠,升迎,升近,升造
二世有賢公生於1267年,妣李氏生二子珍寶,琳寶
公元1279年宋亡,元朝開始。三世祖昇達公妣黎氏生文振,文康,文亮
三    世 祖升達公 有始公長子,妣黎氏,公妣附葬有始公墓。
生三子文振,文亮,文康
三    世 升逵公 有始公二子,妣余氏蔡氏, 公妣附葬有始公墓。生一子文能(裔孫住五華,有遷移紫金柏埔等地立業者)。
三    世 升遞公 有始公三子,妣盧氏,公妣附葬有始公墓(一雲鐵爐芒蔗下有墓,疑為紀念冢),生二子友亮、源亮。
三    世升遠公妣李氏,張氏,生一子滿亮
三    世升迎公妣張氏生二子文旺,武旺
四世祖文振公(1309-1400)
於元末明初遷入興寧縣馬齊礦寨仔腦定居﹐傳至十世祖九有公(龍公)於明朝正德年間(1506-1520年)由興寧葉南瀚塘圍遷居永安(紫金)黃塘﹐後再遷烏石倉前即今紫金縣城東門築宅建祠﹐肇居紫金城東門﹐其裔孫人文蔚起﹐詩禮傳家代代功名﹐所居街道稱儒林街
十四世祖連雲公貢生﹐清廷賜諡貞穆
十五世廷雅公﹐貢生﹐清廷賜諡文恭﹐
十七世祖乾閭公﹐字泰禎﹐武癢生,十八世祖富有公妣氏生四子,四子譜名安,邦,定,國。
十九世祖逢聖公字鏡堂公咸豐年間秀才﹐設館教學桃李滿門,十九世祖妣余氏旗招太夫人道號太安,紫金烏石鎮龍湖村秋河人,生三子長子
學明幼殤不傳,次子學棟譜名先紹字無我即將軍,妣梅縣黃墨莊生子武昌,繼妣浙江金華人方玉仙生子方茅,余祖妣幼子學樑譜名先娣字非我妣紫金人葉氏壽英太孺人,生五子建寧,建名,建雄,建中,建文。
抗戰期間學棟學樑兄弟奉母命舉族遷江西遂川縣左安鎮瓜塘村建祠開基(本居縣城,因日寇空襲無法安居卜左安鎮),故鄉紫金鏡堂公墳墓在解放後已被掘毀不存,余祖妣1952年仙逝享年八十六歲,葬瓜塘村自家風水寶地


抗戰英雄國民革命軍鍾學棟中將祖居


抗战英雄国民革命军钟学栋中将祖居


光緒三十一年乙巳即西元1905年余氏旗招太孺人之二子二十世祖抗日英雄鍾學棟將軍在故鄉紫金縣城儒林街故居出生﹐即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74軍58師國民政府特派戰地視察官鍾學棟將軍 。故居對面即儒林街八號鍾氏宗祠﹐因為是1928年中共第一個蘇維埃政府辦公地,現為縣保護文物單位﹐紫金東門望族也﹗


潁川堂氣系鍾氏入粵提齡祖十九鏡堂公遷贛兩大房

二十世祖學棟公(將軍)原配祖妣廣東梅縣人黃墨莊生一子武昌,武昌公1949年遷居香港。繼妣浙江金華人方玉仙太夫人生一子方茅居浙江寧波。
二十世祖學樑公妣葉氏抗戰時遷江西遂川落籍開基,生五子建寧,建名,建雄,建中,建文,散居江西遂川縣,上海。

二十一世祖武昌公1949年遷居香港,妣伍氏生三子一女,妣鄭氏生二子一女,遷泰國繼妣陳氏生二子,繼妣丘氏生二子二女,共九子四女,散居港,台,美,加,泰國。

二十一世方茅公妣童氏生一子伊高,居浙江寧波。


钟氏族谱
http://www.zupulu.com/zupu.php?z=2319

族譜錄瀏覽密碼:
1244008010


1991年的後修紫金譜被篡改過,世系宗支有誤!





四世祖文振公生於元武宗至大三年己酉歲卒於明惠帝建文二年庚辰歲(1309-1400),元順帝至正年間長樂舉人。妣劉氏,陳氏生六子政,俊,隱,通,榮,安。文振公原葬在興寧馬齊壙寨仔腦。1958年遷葬永和鎮錦洞村,與提齡公及羅妣共墳。
興寧縣
建縣於東晉咸和六年(331年),由古龍川縣分治而立,自宋熙寧四年(1071年)分設長樂縣(今五華)後,縣境相對穩定。明洪武二十年戊辰歲1387年江西省安遠縣人週三率兵進犯興寧縣三年,人們不死則遷,興寧全縣僅餘二十餘家戶
洪武二十三年明朝廷派夏則中任興寧知縣招民復縣,文振文亮公各攜眷由長樂劃籍入興寧縣馬臍塘寨仔腦
定居裔孫後各擇宅場夏則中任知縣期間興寧家戶增至七百餘
傳至十世祖九有公(龍公)於明朝正德年間(1506-1520年)由興寧葉南瀚塘圍遷居永安(紫金)黃塘﹐後再遷烏石倉前即今紫金縣城東門築宅建祠﹐肇居紫金城東門
我比對五華族譜也是奉文振文亮為四世,只有興寧譜奉文振文亮為二世!提齡公不只一妣,我大膽假設唯一可能是提齡公有幾個老婆,在五華生有始有甲有賢三子,在興寧生文振文亮文康三子那年頭三妻照理不只生三子,但我祖籍是紫金老譜記載
文振公是我四世祖,何況我十世祖九有公(龍公)是於明朝正德年間(1506-1520年)由興寧葉南翰塘圍(現旱塘尾鍾屋)遷居永安(紫金)黃塘﹐之後再遷烏石倉前即今紫金縣城東門築宅建祠﹐肇居紫金城東門的,為甚嗎世輩與興寧不同?反而我紫金族譜與五華譜世輩沒差異?因此衍生出誰生文振公的問題!我才會大膽假設唯一可能是提齡公有幾個老婆,在五華生有始有甲有賢三子,在興寧生文振文亮文康三子,因為我二世祖有始公妣吉氏合葬在五華潭下新村小左雞棲角山頂,有墓碑生卒年份可考,三世祖昇達妣黎氏與二世共墳,那又衍生一個問題了,誰生文振?提齡還是昇達呢?又會不會文振是過繼了給昇達呢?照年表看提齡公年事已高比較不可能生文振!族譜也沒載明提齡公何時住進興寧!興寧譜應為文亮公子孫後修,紫金譜應為文振公子孫照老譜所修。
提齡公(號應朝)﹐生於宋理宗紹定二年己丑歲,卒於元仁宗延祐二年乙卯歲(1229-1315)。

文振公生於元武宗至大三年己酉歲卒於明惠帝建文二年庚辰歲(1309-1400),文振公原葬在興寧馬臍塘寨仔腦。1958年遷葬永和鎮錦洞村,與提齡公及羅妣共墳


非吾祖而為祖,其失在諂;吾祖而不以為祖,其失在闇。

江西遂川   鍾煜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4-6 09:48:45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厉害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4-6 16:55:3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 zzjjhh2000 的帖子
各地對世系觀念已根深蒂固,恐怕永難考証真像!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5-2 13:06:50 | 显示全部楼层
:victory::victory: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5-3 01:15:2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wugang 于 2014-10-24 09:38 编辑



璧公派下後人

皇清顯十九世祖考諱逢聖號鏡堂鍾公顯十九世祖妣葉氏生二子少靈,西蔭。
顯十九世祖妣余氏期招生三子學明(早夭),學棟,學樑。
顯二十世祖少靈公妣彭氏生子偉均。繼妣陳娥生二子濟生,幹能。
顯二十世祖學棟公妣黃墨莊生一子武昌遷居香港,妣方玉仙太夫人生一子方茅居浙江寧波。
顯二十世祖學樑公妣葉氏遷江西遂川,生五子建寧,建名,建雄,建中,建文,散居南昌,上海。

顯二十一世祖偉均公妣葉秀媚生一子錦添,三女。
顯二十一世祖濟生公妣賀茂美生生二子來添,木添。
顯二十一世祖武昌公遷居香港,妣伍氏生三子一女,妣鄭氏生二子一女,遷泰國繼妣陳氏生一子,繼妣丘氏生三子二女。
二十一世方茅公妣童氏生一子伊高,居浙江寧波。
二十二世來添公妣藍蘭英生一子翰林,三女。
二十二世木添公妣許清香生一子文輝,繼妣陳桂英生二女,居紫金東門儒林街.


廣東紫金抗戰英雄鍾學棟將軍國民革命軍七十四軍五十八師三四七團少將團長中央軍校教導總隊中將總隊長
國民政府特派戰地視察官

顯二十世祖學棟公

鍾學棟將軍畢生執著客家人重教興文的精神,在前線駐地雖艱苦抗戰九死一生殲敵,再艱難仍出資辦學保持在戰地的為國育才使命!浙江一位老人回憶兒時受教如沐春風,特出書記述表揚將軍愛民恩澤。靜思齋筆記文章記述將軍抗戰期間在浙江溫州茶山的德政!
茶山村今年85歲高齡的谷斌臣老人至今還清清楚楚地記得,小時候村里學業得以繼續,慶祝抗日戰爭勝利時候的歡欣還歷歷在目



靜思齋筆記



作  者:谷斌臣 著



出 版 社:香港出版社



出版時間:2003年10月

字  數:100千字



版  次:1

頁  數:



印刷時間:

開  本:1/32



印  次:

紙  張:



I S B N :962-86783-7-X

包  裝:平



原定價:¥0交流價:¥28





谷文田,筆名谷斌臣。今年86歲高齡了,但仍老當益壯,筆耕不輟。擔任泉川藝社藝術指導,為泉川藝社的發展壯大,發揮餘熱。用“厚德載物”來比喻谷老是最恰當不過了。
  谷老的人生,一路坎坷。少年喪父,中年失妻,嘗遍人間辛酸苦辣,歷盡艱難困苦。從小就失去了上學的機會,可他以堅強的意志,樂觀的精神,對待人生,從小練習書法,孜孜不倦。他對書法藝術的追求和不求名利的豁達人生觀,而受到人們的尊敬。
谷斌臣作品

他任區第三至第五屆政協委員期間,搞調查寫提案,多次被評為先進委員。進入晚年,對書法有了更高的要求。一手飄亮的行書毛筆字,為茶山洪岩殿、南門白馬殿、西山包公殿、白象楊府殿等著名廟宇撰寫大量對聯,受到行家的讚揚。他從小就非常珍惜光陰,人到晚年以後,更覺得時光的珍貴,他經常對我說:“時間總是不夠用”。其實,他人至高齡,但為他人寫字的精神不變,只要是筆墨的事有求助於他,他就不會推辭。他對光陰的珍惜,助人為樂的精神,是我們值得永遠學習的
甌海文史資料第六冊
書刊來源:中共溫州市甌海區政協出版甌海文史資料第六緝記原國民黨33師3團團長鍾學棟二、三事.


http://zx.ouhai.gov.cn/site/zhengxie/display.jsp?articleId=16204


本帖最後由 wugang 於 2012-4-25 15:21 編輯

鍾氏 譜 系
凡各持己見不顧史實,是造成現在全體宗親世系紛亂徒爭見笑於外人之要因!我實感萬分痛心!小弟只好違背祖訓將真譜部份內容上傳公開!望我族親能息爭理性地探討重修總譜,是所至望,抑仰全體宗親不吝賜教指正,以慰烈祖烈宗在天之靈,天下鍾氏本一家,統理總譜世系源流重修總譜才是造福後世子孫的急事,大事!
廣東紫金東門鍾氏家世源流考:提齡公派下二十二世裔孫煜晟恭錄

脈祖龍山支分閩粵江吳到處鍾靈毓秀

源宗潁水派衍晉唐漢魏歷朝世族名家

鍾氏烈系是軒轅黃帝五世孫契(商朝祖先)的後裔,契是帝堯的同父異母兄弟,即帝嚳的兒子,契助大禹治水有功封於商(今河南商丘),賜姓子,傳十三世到成湯王(天乙)建立商朝,十七傳至商紂亡於周,帝嚳有四妃。正妃有邰氏名姜嫄,生子棄,即后稷,是周朝的始祖。次妃有娀氏名簡狄,生子契,是商朝的始祖。周武王封紂王之子武庚為祿父以續商祀。周成王時武庚與管叔蔡叔叛周被殺,遂封紂王同母庶兄微子啟為宋公,宋國在今河南商丘一帶,微子啟兒子早死(有孫子),微子啟卒,傳位弟微仲衍即位,又二十五傳至宋闢公幼子公子烈周慎靚王三年癸卯(公元前318年)受封“鍾邑”大夫,公元前286年齊,楚,魏三國滅宋,公子烈逃奔許州襄城隱居,其曾孫氣於楚漢相爭時,以烈公封邑為姓,改子氏為鍾氏。期間歷經了一千九百九十年的漫長歲月!這裡又搞錯了!烈公是偃的同世輩弟弟(黃帝五十九世)不是兒子,宋闢公妣嬴氏生剔成,偃,昌,烈四子,烈系繁衍發展又開始了鍾姓的新紀元。微仲衍也是孔子的祖先!孔子是弗父何的裔孫泯公長子,弗父何讓國於其弟鮒祀。弗父何為卿。孔子先祖遂由諸候家轉為公卿之家。弗父何之曾孫正考父,連續輔佐宋戴公、武公、宣公,久為上卿,以謙恭著稱於世。孔子六祖孔父嘉繼任宋大司馬。按周禮制,大夫不得祖諸候,“五世親盡,別為公候”,故其後代以孔為氏。後宋太宰華父督作亂,弒宋殤公,殺孔父嘉。其後代避難奔魯(孔氏為魯國人自此始),卿位始失,下降為士
周成王時原封宋公的紂王之子武庚與管叔蔡叔叛周被殺﹐公元前1113年封紂王同母庶兄微子啟為宋公延續商室之嗣,封地宋國在今河南商丘睢陽﹐微子啟兒子早喪孫子年幼,微子啟卒傳位其弟紂王同母庶兄微仲衍即位﹐又二十五傳至宋闢公幼子公子烈封大夫食採鍾邑﹐公元前286年齊﹐楚﹐魏三國滅滅宋﹐公子烈逃奔許州襄城隱居﹐﹐其曾孫氣於楚漢相爭時烈公曾孫氣公以烈公封邑鍾邑為姓﹐改子氏為鍾氏。期間歷經了一千九百九十年的漫長歲月﹗開始了鍾姓烈系繁衍發展的新紀元。微仲衍也是孔子的祖先。微子啟後裔則以國為姓改姓宋。下圖首先啟姓祖已弄糊塗了!烈公的曾孫氣公才是鍾氏啟姓祖!



紂王同母庶兄微子啟-黃帝第三十四世孫紂王同母庶兄微仲衍—宋公稽(2)—丁公申(3)—泯公共(4)—歷公(5)—厘公(6)—惠公(7)—哀公(8)—戴公(9)—武公(10)—穆公(11)—莊公(12)—桓公(13)—襄公(14)—成公(15)—文公(16)—共公(17)—平公( 18)—元公(19)—瑞秦(20)—糾公(21)—昭公(22)—悼公(23)—休公(24)—闢公(25)—烈公(26)

上圖世系表以烈公為一世,事實由子姓改為鍾的啟姓祖應為其曾孫氣公,上圖世系表儼以下缺漏了四世,詮以下漏三世,藎公以下居然缺漏十世!故世輩與真譜便越差越遠了!南嶺我叔祖遐齡公譜雖缺漏世輩至少它沒摻入接系還是真譜,年深日久缺失難免!我見過其他鍾氏族譜有摻入接系的,那是真的離譜了

上圖南嶺世系表把真譜前後輩顛倒了!並加進旁支,比照逵公以下武公輩插進尚仁,尚義以下,又把大始,大初列為後代,倒祖為孫,還好入粵祖理公以下沒錯,開基後世輩名號房派無偽的就可視為真譜!
烈 公 世 系

1世 烈 公

配姒氏,生四子:復、宋、偃、項。據載:烈公生四子,鍾、陳、鄔、賴均住穎川以穎川為堂號後各遷他處。其中田姓、千姓、柘姓、也住穎川。後來這七姓都以穎川堂為號。

2世 復 公

配姬氏,生一子:葉。公為戰國時人,隱居不仕。

3世 葉 公

配姜氏,生一子:氣。秦滅周後,公因世亂不仕。約在公元前247年。

4世 氣 公生於秦始皇二十二年丙子歲公元前225年

配呂氏,生二子:運享、二世祖運豐(生於公元前205年)妣姜氏生文。公元前207年,值漢高祖入關,氣公年方二十。知漢室將興,隱居待時,公居許州安要鄉,落成里東嶺,離城三十五里,有祖墳三十六處。氣公墓據載是坤山來龍,巽山入首,丙山壬向;另載:葬許州襄城東廂,丁山癸向,左右有石獅,石虎,石馬等。漢景帝(公元前156-141)時三世祖文義公任許州牧始纂鍾氏族譜,奉始姓氣公為一世祖,以下世輩同,我公開提齡公祖傳真譜
二世運豐公-文義-純佑-秸-儼-僎-良-洧-逢治妣孔氏生子二楠,桂。
十一世祖中興漢室名臣鍾桂(公元前五年-公元六十四年)起兵助劉秀平王莽復漢﹐劉秀即位光武帝誥封佐衛大將軍光祿寺正卿﹐賜金銅寶圖,滿門叔侄有功者皆榮封受祿,穎川鍾氏家聲大振
桂-煥-增-鑣-縣-餘-立-宏-斌-大有-貴-先-酉-簡

晉朝五胡亂華八王之亂﹐中原大亂天下沸騰﹐
二十一世貴公(265-334)妣孔氏生才,先。離開世居地河南穎川(許州襄城)南遷安徽鳳陽鍾離山。

二十二世先公(291-366)任揚州令妣閔氏生酉
二十三世酉公(318-383)妣孫氏生寶,簡,範
二十四世簡公(341-399)妣褚氏生善,聖,賢。
二十五世賢公(公元377-437)誥授威武將軍閩中都督﹐三兄弟遷江西贛州,寧都﹐福建汀州﹐賢公在南朝宋武帝永初三年(公元422年),奉詔入閩平叛“六戎”事件(六戎:即繞夷、老白、耆羌、鼻息、戎央、天剛),嗣後任“閩中都督”全家移居寧化石壁,到宋明帝泰始丙午二年(公元466年),子鍾朝襲其爵位,為都督大將軍,鍾朝攜同後母馬氏和妻子遷鄞江(今福建長汀)白虎村居住,12年以後,馬氏於宋順帝開明二年戌午(公元478年)在長汀住所逝世,鍾朝之子:遠、道、逸三兄弟將祖母葬於後山九龍岡癸山丁向。
賢公妣黃氏,馬氏(著名的馬氏祖婆公元398-478年),均葬新羅鄞江(汀州舊稱)九龍崗,惟馬氏祖婆葬正穴三龍口卯山丁向,一代名墓毀為府衙,現為長汀一中高三和圖書館中間的草坪

善,聖,賢三兄弟於420年庚申歲五月二十一日辰時攜譜帶眷渡長江遷進江西避五胡亂華大難,善公遷浙江紹興府會稽縣,聖公遷江寧府上寧縣,賢公居江西虔州陽都縣(贛州寧都)竹壩斜
二十六世朝公字會正(407-469)襲父職封黃門侍郎妣歐陽氏生逸,道,遠。遷福建寧化石壁村,再徙鄞江(今福建長汀)白虎村居落籍。
二十七世遠公(439-497)妣孫氏生詮,訴,益
詮-純-有嘏-巂-藎-寅-其才-文煥-天錫-三十七世大海(679-747)官知府,妣歐陽氏,區氏,生三子林輝,林耀,林旭(鍾馗)。
三十八世祖林輝(公元698-759年)唐玄宗開元十六年戊辰科進士任虔州府太守朝廷國師奏報九龍一穴必出天子,唐朝開元二十四年丙子歲公元736年朝廷下旨始設汀州府築城,將府衙設於九龍崗馬氏祖婆墳上以鎮皇氣,民間傳聞捉鬼鍾馗就是林輝公之弟三十八世林旭字馗,鍾馗殿試高中奪魁,皇帝問曰何風水能連科高中?鍾馗答曰:來勢九龍面朝七虎。玄宗駭懼,命國師查訪回奏後下令筑汀州府城將府衙設於九龍崗馬氏祖婆墳上以鎮皇氣.
林輝-淡明-圭-本錫-洪-木-穆-逵
四十四世穆公唐懿宗辛巳科進士山西平陽太守﹐
四十五世逵公(863-933)妣馬氏生七子,即:禮、恭、寬、廉、敏、惠、節。唐僖宗時欽點狀元封金精光祿大夫,無奈之下盡舍家產七子各散居(七子散汀州),僖宗光啟二年公元886年汀州府馬知府上奏朝廷,准每年清明節遜府堂三天,讓鍾氏子孫進衙祭祖,自此祖婆散居各州裔孫每年清明雲集汀州府祭祖四十年間香火不斷,932年許猷任汀州知府,族人照例祭祖被拒發生爭鬥。
四十六世祖禮公(884-951)妣田氏生一子濬。遷福建上杭南陽鄉




﹐北宋年間
四十七世濬公(904-962)妣陸氏生子武

四十八世祖武公(933-994)宋太祖時任博州太守,遷居福建武平象洞千家坪妣梁氏生二子大始,大初。
四十九世祖大始公(968-1025)妣余氏生尚
五十世祖尚公(997-1062)妣鄒氏生山,岱,巒。
五十世祖尚公(997-1062)妣鄒氏生三子山,岱,巒
五十一世祖山公字俊秀(1023-1067)妣李氏生子友文,友武,友勇,
山公英年早逝,友文等三兄弟幸賴叔父岱,巒二公養育成才,山公父以子貴追封龍源公
岱公(1026-1048)字俊奇妣劉氏生友盛。
巒公(1032-1086)字俊岳妣謝氏生友才,友能,友瑞。
友字輩同族十四人十三兄弟北宋年間全登進士,朝廷振動名滿東南。
北宋年間五十二世祖友武公(1046-1109)神宗熙寧三年庚戍科(1070)進士﹐官左侍郎妣劉氏生三子剛,理,齊。兄弟上表反對王安石變法,鍾氏兄弟弗旨革職(1074),元豐八年乙丑歲(1085)以司馬光為相,凡在熙寧元豐年間被罷職者存者復其官職,亡者示其子孫,徽宗崇寧二年(公元1103年)﹐奸臣蔡京立元祐黨人碑,逼害朝中元老及其子孫,揚言要誅鍾友文九族﹐排除異己迫害忠良﹐友武公遂攜子理公逃隱避難﹐由福建武平象洞千家坪逃奔廣東梅縣﹐為鍾氏入粵始祖。
五十一世祖山公字俊秀(1023-1067)妣李氏生友文,友武,友勇。友字輩一門十四子十三人登進士,朝廷振動名滿東南,
五十二世祖友武公(1046-1109)年神宗熙寧三年庚戍科(1070年)進士﹐官左侍郎﹐與兄弟有文,有勇,有盛同朝為官,上疏反對王安石變法,徽宗崇寧二年(公元1103年)﹐奸臣蔡京立元祐黨人碑﹐排除異己迫害忠良﹐鍾氏一門盡皆四散逃難
五十二世祖友武公(1046-1109),1070年熙寧三年庚戌科進士,官大夫中丞,左侍郎。妣劉氏生三子剛,理,齊。
1074年解官歸田,攜子理公棄官逃隱避元祐黨難﹐
宋徽宗崇寧 三年(1104年)
由原籍福建武平象洞千家坪逃奔廣東梅縣(舊稱程鄉),
為鍾氏入粵始祖。



宋徽宗政和元年辛卯歲(公元1111年)下旨敕封﹐立廟追封奉祀友武公四兄弟為龍源助國尊王,建龍源宮在福建武平(南安)象洞鎮千家坪。鍾氏逃奔各地者盡復姓不再稱郎。

鍾氏入粵始祖五十三世祖理公字正懋(1078-1143)妣李氏生一子大相。理公逃難時稱二十八郎,五十四世祖大相公號四十郎(1110-1179)妣李氏生三子天鑑,天柱,天棟。
宋徽宗追封友文,有武,有勇,有盛為龍源助國尊王,立廟奉祀,理公聞訊由梅縣返閩,後病逝故鄉。

五十四世祖大相(逃難稱四十郎1110-1179年),妣李氏生三子
天檻,天柱,天棟

五十五世祖天柱公(1144-1217),宋孝宗乙未科(1175)進士,武官廣州刺史封鎮蠻大將軍,妣何氏,李氏生朝政,朝璧,朝清。 天柱公妣合葬東莞清溪鎮大利葵湖村蒲蘆嶺,坐北向南丙山午向右水倒左水走辛戌會壬午局廣大旗峰朝拱喝蒲蘆形,碑高四尺五寸,碑文大始祖考天柱鍾公妣李氏夫人二位墳墓,原老碑文刻明子朝政孫饗曾孫提遐禎祥瑞齡。墓額書“威震華夏”,左右聯為“江南領袖,越國簪纓”1993年癸酉歲重修天柱公總祠位於紫金縣龍窩鎮禮坑村,始建清咸豐十五年1860年,坤山艮向大睡人形心穴座胃宿四度壬子合水兩水分金,流水走申,1993年重建,1995年乙亥歲安龕
附錄五十五世天檻1138年生,由梅縣返遷福建汀州.
五十五世天棟1149年生妣楊氏由梅縣遷湖廣。
遐齡公譜是真譜,因入粵祖理公以下沒錯!



上表以烈公啟算世輩,事實啟姓祖是其曾孫氣公,氣公一世排起則天柱公應為五十五世,天柱公(1144-1217),宋孝宗乙未科(1175)進士,武官廣州刺史封鎮蠻大將軍,妣何氏,李氏生朝政,朝璧,朝清。
五十六世祖朝政公(1169-1247)妣陳氏生任,遠,饗
五十七世饗公(1204-1290年)妣何氏生五子(五齡公),壁公字提齡,壇公字遐齡,坦公字禎齡,基公字祥齡,堂公字瑞齡。

黃帝第一百一十九世,氣公五十八世,壁公字提齡原籍程鄉(梅縣)﹐宋理宗淳祐八年(1248年)戊申歲五兄弟隨父遷五華華城鐵爐壩開基立業;壇公字遐齡遷五華琴江都南嶺(後建永安縣割籍龍川陂下)開基立業;堂公字瑞齡遷五華華城嶂下開基立業;坦公字禎齡、基公字祥齡遷程鄉、東莞。
新譜遷粵一世大始祖壁公字提齡(1229-1315年)、堂公字瑞齡喬遷廣東長樂鐵爐壩一帶開基立業,為興寧、五華兩縣鍾氏之始祖。五華縣華城鎮城區石柱塘畔建有鍾氏宗祠(壁公、堂公派子孫同祀)。下圖是提齡公之墓
提齡公生於公元1229年,1248年公定居長樂禪定村鐵爐壩(今廣東五華華城),後攜妻羅氏劃籍過興寧馬臍塘寨仔腦,公與羅妣葬於興城東門花螺墩寨仔腦葵花向日形,墳額刻“雲山拱綉”兩旁刻 “系接汀邦遠,澤開興地長”。一九六0年,因建飛機場移民建房規劃(後因當地群眾抵制,沒有建成移民房,提齡公墳地原址至今尚在),而被遷移至興寧永和錦洞腳庵里鵝公嘴,諺有雲:'鵝公咀,鴨公頭,誰人葬得到,世代出公侯’墳塋巽山兼已乾向,故又雲:'乾山乾向水流乾,代代出狀元’。

黎妣葬五華縣華城鎮鐵爐壩李坑“金龜駝印”形,巽山乾向,公元一九九五年仲夏月重修。藍妣葬龍川縣。

壬辰年祭祖祭文

公元2012年歲次壬辰仲春溯日,奉祀裔孫二十二世煜晟等,
謹具香燭果品剛臘楮饌財帛之儀致祭於開粵太祖壁公暨列祖列宗之靈前祝而言曰:
物本乎天,人本乎祖,本固則支裔綿長,根深則枝葉蕃昌。時值仲春溯日,敬率長房裔孫拜謁靈前,冀我祖德佑我後人,
千秋興旺,百世其昌,靈其不昧,來格來嘗。
伏維尚饗


另外:堂公(字瑞齡)生三子:百里,千里,萬里。我們族譜僅有萬里公的後裔,百里公、千里公兩先輩的配氏生子遷居地待查不詳。如有宗親請賜電郵:
abi8878@yahoo.com.cn






饗公(1204-1290)於1248遷五華鐵爐壩﹐長子提齡公在五華(古稱長樂)開基﹐轉新譜開基一世祖壁公即提齡公(號應朝﹐1229-1315)。妣黎氏,羅氏,藍氏,生三子有始,有甲,有賢
.二世祖有始公生於1254年,妣吉氏生三子昇達,昇逵,昇遞
二 世 有始公 提齡公長子 黎妣生。 有始公妣吉氏生 升達升逵升遞。公妣及子媳合葬五華潭下鎮新田小左雞棲角山頂“金盤載寶” 形壬山丙向碑鎸九位佳城。
附錄二世有甲公生於1257年,妣李氏生四子升遠,升迎,升近,升造
二世有賢公生於1267年,妣李氏生二子珍寶,琳寶
公元1279年宋亡,元朝開始。

三世祖昇達公妣黎氏生文振,文康,文亮
三 世升達公有始公長子,妣黎氏,公妣附葬有始公墓。
生三子文振,文亮,文康
三 世升逵公有始公二子,妣余氏蔡氏, 公妣附葬有始公墓。生一子文能(裔孫住五華,有遷移紫金柏埔等地立業者)。
三 世升遞公有始公三子,妣盧氏,公妣附葬有始公墓(一雲鐵爐芒蔗下有墓,疑為紀念冢),生二子友亮、源亮。
三 世升遠公妣李氏,張氏,生一子滿亮
三 世升迎公妣張氏生二子文旺,武旺
四世祖文振公(1309-1400)長樂舉人妣劉氏陳氏生六子,明洪武二十年戊辰歲1387年江西安遠人週三率兵犯興寧三年全縣不死則遷僅存二十餘戶,歸附長樂縣代管,明洪武二十三年辛未歲(1390)朝廷派夏則中任興寧知縣招民復縣,文振文亮二公年事已高,各攜眷由五華鐵爐壩劃籍遷入興寧縣,文振公是長房因居馬臍塘寨仔腦祖宅,後裔分遷各地摘居,其弟文亮劃籍入興寧崗背。
七世祖運遠公妣何氏生六子,由馬臍塘寨仔腦遷居興寧葉南麻嶺下明成化六年庚寅歲(1470)始築堡龍圍巳山兼午,後人慣稱翰塘圍(今地名旱塘尾鍾屋)。
傳至十世祖九有公(龍公)妣凌氏生二子寧治,永懷。於明朝正德年間(1506-1520年)由興寧葉南翰塘圍遷居永安(紫金)黃塘﹐後再遷烏石倉前即今紫金縣城東門築宅建祠﹐肇居紫金城東門﹐其裔孫人文蔚起﹐詩禮傳家代代功名﹐所居街道稱儒林街紫金東門望族也﹗
十一世祖永懷公妣李氏生三子應昇,應昂,應昊。
十二世祖應昇公字可輝(1608-1669)妣鄒氏生四子

十四世祖連雲公貢生﹐清廷賜諡貞穆
十五世廷雅公
琅﹐貢生,妣黃氏生九子﹐諡文恭。
十六世祖汾敬公字翰臣,國學生,妣張氏生四子。
十七世祖乾閭公﹐字泰禎﹐武癢生
十九世祖逢聖公鏡堂,咸豐年間拔貢設館教學桃李滿門著有聲譽﹐妣余氏旗招生二子學棟,學樑。學樑執業中醫,抗戰期間回遷江西遂川落籍。
十九世祖逢聖字鏡堂鍾公畫像

光緒三十一年西元1905年余妣之二子二十世祖抗日英雄學棟公在儒林街故居出生,公睹國難方殷投筆從戎,考進黃埔軍校五期畢業,歷任國民革命軍陸軍八十八師參謀,74軍58師指揮官,中央軍校教導總隊中將總隊長,國民政府特派中將戰地視察官
鍾學棟將軍(1905-1955)。
1932年一.二八滬戰時任國軍八十八師中央軍校教導總隊代隊長
國民革命軍第74軍58師指揮官國民政府特派戰地視察官


鍾學棟將軍攝於1932年一.二八滬戰時任國軍八十八師少校參謀
中央軍校教育總隊代隊長
上海圖書館藏抗戰圖片庫藏


二十世祖學棟公妣黃氏生子武昌壼範足式﹐福壽全歸﹐堪為全國婦女楷模﹗
晚凊愛國詩人廣東梅縣外交家黃遵憲(字公度)先生之長孫女﹐廣東省參議員﹐留日早稻田大學生黃季偉的長女﹐光緒末年(1908年)生於廣東梅州舊式禮教大家族﹐幼年移居上海﹐﹐1931年入讀同濟大學並奉父母之命與鍾將軍在上海訂婚﹐在上海同濟大學畢業後﹐1936年在湖北孝感與抗日英雄鍾學棟將軍結婚﹐1937年在武昌同仁醫院誕下長子鍾武昌﹐惜逢國難當頭抗戰爆發﹐遵夫囑攜幼子返鄉。抗戰勝利後移居南京﹐1949年鍾將軍在前線失蹤下落不明誤以為自己守寡﹐太夫人不願隨軍撤往台灣﹐獨自攜子南返廣州﹐隨後移居香港﹐獨力守節撫孤!命運之坎坷與折磨讓她益發堅強﹗居住新界鄉間養豬種菜﹐含莘茹苦獨力撫孤成人﹐畢生青春貢獻與家庭兒子﹐撫育兒孫﹐她的堅強與偉大確實是無法以言語形容﹐獨力無依無靠在一個陌生環境裡艱苦求生﹐可謂那個大動亂時代的楷模﹗晚年患糖尿病受盡痛苦﹐堅強地與病魔戰鬥﹐1991年在港病故﹐終年八十三歲。
鍾將軍長子二十一世祖武昌公(1937-2005),妣伍氏,鄭氏,繼妣陳氏,生九子一女散居港,台,美,加,泰國各成家立業。
壼範足式﹐福壽全歸﹐堪為全國婦女楷模﹗
顯二十世祖妣鍾母方玉仙太夫人
二十世祖學棟公妣方氏,生子方茅1948年生,獨力守節含辛茹苦撫孤成人,堅強不撓!鍾將軍次子方茅文革期間受盡迫害辛存性命!妣童氏,生一子伊高1979年生,居浙江寧波。
故居對面即儒林街七號鍾氏宗祠﹐因為是1927年中共第一個蘇維埃政府辦公地,現為縣保護文物單位﹐
紫金東門宗祠文物保護匾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5-7 05:04:2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wugang 于 2012-5-7 06:08 编辑

文天祥、解縉為鍾氏族譜題詞
文天祥為江西龍南鍾氏族譜題詞
歟潁川系,顯著春秋世;

自氏始宋國,大族衍弗替;

後何星散居,南北渺遐裔。

維被龍南傅,仕進元休勢;

赫赫龍圖公,事業善相繼。

克敦孝義心,譜籍昭世系;

大小別其宗,疏數歷詳細。

如水之有源,遠出無凝滯。

如木之有根,弈葉自繁翳。

白日照椿萱,春風藹棠棣,

余澤慶流長,追遠盡誠祭。

峨峨詩禮家,垂裕幾百歲。

             江西安撫使丞相信國公文天祥敬撰
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南宋末期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縣)人,漢族民族英雄,初名雲孫,字天祥。選中貢士後,換以天祥為名,改字履善寶祐四年(1256年)中狀元後再改字宋瑞,後因住過文山,而號文山
文天祥以忠烈名傳後世,受俘期間,元世祖以高官厚祿勸降,文天祥寧死不屈,從容赴義,生平事蹟被後世稱許,與陸秀夫張世傑被稱為「宋末三傑」。

解縉為江西龍南鍾氏族譜題詞

父兮乾,母兮坤,欽初生民兮,維弟維坤,聖神作兮彝倫敦,水木本源兮由分。鍾之宗兮象塘,鍾接其祖兮此其孫,綬若若兮蟬聯,瓞綿綿兮碩以蕃,君子兮有斐,峨章甫分。夫陛,族有譜兮,譜有圖,播芳馨兮嗟未已。流浴孰靡清風兮,為興起,盡忠孝兮勿替,肇自斯今兮,傳之世世。

         大學士吉郡解縉敬撰
解縉(1369年-1415年),大紳春雨文毅江西等處行中書省吉安路吉水州(今江西吉安吉水縣)人,解綸之弟。明朝第一位內閣首輔






附:                                      過 潁 川

   鍾文亮

亂世乏力拯眾難,

辭官南歸效平民。

遙望封升聞人墓,

  倍感祖德恩澤深。”

注:

鍾文亮:烈系六十五世,明朝時官至河南布政使司,離任後歸隱興寧太平湖(今興寧市崗背鎮),享年99歲。這首詩是他離任南歸路過潁川時所作。
承宣佈政使司,為兩朝的地方行政機關。
明朝時,承宣佈政使司為國家一級行政區,是承宣佈政使的轄區,簡稱布政使司布政司藩司,不稱「行省」,負責一級行政區的民事事務。在正式的文件中,避免使用元朝的「行省」一詞,所以在地名下加「等處」。布政使司設左、右承宣佈政使各一人,即一級行政區最高行政長官。而一省之刑名、軍事則分別由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管轄。布政司、按察司、都司合稱為「三」,皆為省級行政區最高機關;三司首長同從二品。
清朝沿襲明制,保留各承宣佈政使司,但布政使司轄區直接通稱為「行省」,並在各省布政使之上設置固定製的總督巡撫掌管全省軍民事務。布政使成為巡撫屬官,專管一省或數個的民政、財政、田土、戶籍、錢糧、官員考核、溝通督撫與各府縣。
封升:指封升崗,位於今河南省長葛市石像鄉蔡寨村西南(古時此地屬許昌)。

聞人墓:舊《長葛縣誌·.墓冢》載,古聞人墓在縣東南十里的封升崗上,姓氏未詳,碑文曰古聞人墓傳即鍾氏烈系始祖鍾烈之墓(因逃難而隱姓名)。
 為讓提齡系裔孫更了源流世系,特附唐朝逵公至宋朝提齡公直系簡表:

  逵(烈四十八世)——禮(烈四十九世)——濬(烈五十世)——武(烈五十一世)——武(烈五十二世)—大始—(烈五十二世)—尚(烈五十三世)—山(烈五十四世)—友武(烈五十五世)—理(烈五十六世)—大相(烈五十七世)—天柱(烈五十八世)—朝政(烈五十九世)—響(烈六十世)—提齡(烈六十一世)轉新譜五華開基一世祖
為讓提齡系裔孫更了解源流世系,特附唐朝逵公至宋朝提齡公直系簡表:

  逵(烈四十八世)——禮(烈四十九世)——濬(烈五十世)——武(烈五十一世)——武(烈五十二世)—大始—(烈五十二世)—尚(烈五十三世)—山(烈五十四世)—友武(烈五十五世)—理(烈五十六世)—大相(烈五十七世)—天柱(烈五十八世)—朝政(烈五十九世)—響(烈六十世)—提齡(烈六十一世)轉新譜五華開基一世祖,以下則各地族譜世輩各異,無法統一,需要今人祥加考證矣!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5-4 17:55:2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wugang 于 2013-5-6 11:37 编辑

躲世围位于粤东兴宁市岗背镇五星村。钟氏先祖宋代自福建长汀迁广东蕉岭,元顺帝时迁五华,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文振、文亮兄弟俩迁今兴宁岗背开基,传至今二十四世。躲世围建在钟氏所属田畴之中,是为钟氏族人躲避“长毛(太平天国义军)所建,距今150年左右。
(注:以上部分文字摘自《客家围屋》)
http://www.hakkasky.cc/wiki/doc.php?action=view&docid=2971

一世祖壁公即提齡公(號應朝)﹐生於宋理宗紹定二年己丑歲,卒於元仁宗延祐二年乙卯歲(1229-1315)
元顺帝(1333~1368在位)時,提齡祖已不在人世???
明洪武二十年戊辰歲1387年江西安遠人周三率兵犯興寧三年全縣不死則遷僅存二十餘戶,歸附長樂縣代管,明洪武二十三年辛未歲(1390)朝廷派夏則中任興寧知縣招民復縣,文振文亮二公年事已高,各攜眷由五華鐵爐壩劃籍遷入興寧縣,文振公是長房因居馬臍塘寨仔腦祖宅,後裔分遷各地摘居,其弟文亮劃籍入興寧崗背

蹤合所有史料考証,文振公不可能是提齡公之子,應為提齡公孫或曾孫

兴宁市黄陂镇五星村有座被当地人称为"躲世围"的独特房子,这其实就是客家民居建筑中的"四角楼"。其特点是能增强村屋自卫功能,防匪防盗,打击外侵,是客家山区民居建筑的一大杰作。传说中,每逢战乱或土匪猖獗时附近的村民便迁入楼内躲避固守。躲世围"占地4亩多,房屋的四个角(即楼角)高至四层,内屋均为三层,房间128个。其四周外墙厚实高耸不开窗,对外封闭,对内敞开。楼角加建高出房屋一层的炮楼,炮楼内广设枪眼,可居高临下对房屋四周及瓦面进行监护,四周的每个房间外墙都只开防御枪眼,便于防御外侵,打击匪盗,保卫自身。现仍住在楼里的六十岁老人钟文伟介绍,这座楼建筑年代久远,由钟氏四兄弟合力建成,至今已有二百年历史,现还住着几户人家。
  据了解,这种围屋式造型的独特防御功能,适应客家人聚族而居、对内开放、对外封闭及山区社会环境恶劣的特殊要求。我们的祖先,带着中原汉民族的传统建筑文化,在一千多年的南迁中,为了在客居地求得生存和发展,建造居所的目的除了要应对环境的威胁外,还要应对来自于人类自身的殊死争斗,中原村屋中城堡式居所形式--四角楼便应运而生,"躲世围"就是在这种条件下建成的。目前在兴宁罗浮、罗岗、黄陂、刁坊等镇均可见到保存完好的四角楼,但不少已经因风雨侵蚀,部分楼角坍塌。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3 17:28:4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wugang 于 2014-11-3 17:31 编辑

以下偽譜何以還在網頁內???????
十九世祖逢聖公諱鏡堂,咸豐年間拔貢設館教學桃李滿門著有聲譽﹐妣葉氏生二子少靈﹐西廕,後人繁衍散居紫金祖宅各地立業。http://www.sckjwhcy.com/thread-85921-1-1.html
??????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4-20 15:46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