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6215|回复: 9

亦畲亦汉-钟姓复杂民族性研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2-5 23:59: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wugang 于 2012-2-6 19:58 编辑

亦畲亦汉-钟姓复杂民族性研究:畲族有蓝、雷、三个姓氏。其中钟姓介于畲族和汉族之间,是畲族中一个特殊的姓氏。本文通过对于钟姓的考察,试图采用一种研究畲族的新方法。汉族和许多少数民族都有共同的姓氏,从姓氏来研究民族问题会有和传统的方法不一样的视角。

关键词:钟姓;畲族;亦畲亦汉

一、畲族姓氏研究的简略回顾

相对于畲族其他方面的研究,对畲族进行的姓氏研究和对畲族内部单一姓氏的研究在畲族学术史上成果较少。1940年代,傅依凌先生对畲族姓氏做过研究,写下了《福建畲姓考》[0]一文。1990年代,郭志超、董建辉先生写出了《畲姓变化考析》[①],对畲族姓氏先增加后减少的历史现象进行了考证。罗香林先生从客家的角度对钟姓也进行过探讨[②]。此外,黄钰、黄芳平先生的《瑶族姓名研究》[③]对于研究畲族姓氏也有着借鉴意义。在畲族研究中,客家是很重要的参考族群,客家的形成和畲族有许多联系,许多问题必须从客家和畲族两个方面来解释而不能单独地分开,我们可以在畲族的姓氏研究中借鉴有关客家姓氏研究的成果。

畲族族源问题一直是畲族学术研究中的难点,是畲族研究中一道绕不过的槛。关于畲族的起源有两种基本的观点,即苗瑶说和闽越说,近年来出现了畲族多元一体说。许多学者试图对这一问题进行解释,但至今还没有形成共识。无论哪一种学说,都无法完整地解释畲族的历史与文化。钟姓作为畲族和客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畲族和客家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对钟姓的研究,可以加深畲族和客家的研究,甚至对于畲族族源研究形成推动作用。
纵观整个畲族研究的学术史,在以往的畲族研究中,都是把畲族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研究。把畲族作为一个整体和其他族群进行比较,把畲族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它的历史文化。事实上畲族的各个组成部分差异是很大的,地域和姓氏等因素造成他们所承载的畲族文化具有很大的的差异,每个地域的畲族都有自己对于本民族的理解,每个畲族的姓氏对于畲族的诠释也是不尽相同的,因此很难对畲族进行一个完整共性的描述。如果我们从微观入手,以姓氏为例,我们可以发现每个姓氏在记述和追忆自己历史的时候都存在诸多差异。畲族主要是由蓝、雷、钟三个主要姓氏组成,这三个姓氏组成了三个血缘继嗣群体。畲族不仅仅是一个文化的概念,而且还是血缘的概念,如果从这个意义上来理解畲族,那么畲族可以看成是三个主要姓氏宗族构成的少数民族群体。在畲族研究过程中,如果我们能认识清楚畲族不同姓氏宗族的差异,那么对于我们进一步研究畲族内部构成将会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可以促进对畲族的整体研究。
本文尝试使用有别于过去对于畲族的研究方法,以一个单一群体(钟姓)作为观察点,从畲族内部来观察畲族文化,对畲族的整体进行解构分析。从畲族单一姓氏来看畲族整体的研究方法,这样的研究成果在畲族学术史上比较少见。本文在没有多少可以借鉴的研究成果上做出一种新的尝试性的研究,以期对今后畲族的研究能起抛砖引玉的作用。两个民族中存在共同的姓氏,这现象不仅存在畲汉之间,也存在于其他少数民族中。拥有共同的姓氏,是两个民族文化交融的产物,同一姓氏成了两个民族连接的纽带,是连接这两个民族的特有符号。通过这种姓氏的研究,可以了解两个民族间历史上交往及其渊源。因此姓氏是研究两个民族交融的很好的观察点。

二.问题的提出

在畲族的学习研究中,笔者发现了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在关于畲族的诸多文献记载中,我们常见的畲族主要姓氏是“蓝”和“雷”,而“钟”姓的记载却较为少见,以下列举文献中只见盘、蓝、雷而少见钟姓的记载:

“民有山輋,曰瑶僮,其种有二:曰平鬃,曰崎鬃。其姓有三:曰盘、曰蓝、曰雷。”[④]
“结庐深山,聚族之处。有盘蓝雷三姓。自相配偶,不与平民通婚姻。” [⑤]
“汀瑶人,与虔、漳、潮、循接壤错处,以盘、蓝、雷为姓。。。。。。盘、蓝、雷其种类也,汀人呼为畲客。”[⑥]
“后别其族曰雷、蓝、盘三姓,至今嫁娶仍旧,齐民不与通婚云。”[⑦]
“又按省志:雷、蓝、盘三姓皆瑶之种。”[⑧]

“结庐深山,聚族而处,有盘、雷、蓝三姓。” [⑨]

“犹记儿时,巷语街谈,多及蓝雷故事,今则知有此姓者已廖廖矣!”[⑩]

“穷山之内有蓝雷之族焉,不知其所始。”[]

“以盘、蓝、娄为姓,三族自相匹配偶,不与乡人通。”[]

“赐姓三:曰盘、蓝、雷,考之其史,其盘瓠莫徭之裔也。”[

“邑有畲民,以钟、蓝、雷为姓,三姓交婚,无盘姓,其钟姓者未详所自始。”[

最后一条记载有钟姓,但却“未详所自始”。

以上这些文献资料给我们透露出一个信息:在这些文献记载的特定时空当中,钟姓不是畲民群体或者钟姓的畲性特征微弱。而蓝、雷表现出的畲族文化特征十分明显,引起了文本写作者的注意而记载于文献中。这和民间的看法也是相吻合的,闽南话称畲族为“蓝雷仔”,即把蓝雷作为畲族的代名词。

我们从当今福建畲族分布来考察,也可以看到钟姓和蓝、雷不同的特殊现象。福建畲族散居村落往往集中在畲族文化保存良好的闽东,而聚居村落往往存在于汉族文化占绝对优势的闽西和闽南。在闽南为数不多的几个畲族村落中,钟姓占了绝大部分,且都是畲族集村。例如泉州肖厝区的钟厝、龙山、鹜峰等村庄,晋江霞美村,安溪的善坛,厦门的钟宅,漳州诏安的丁洋、港头和、美营等畲族村落。让我们把视角转向闽西,以武平为例。武平的钟姓人口是该县的大姓,有“钟半县”之说,虽然武平钟姓未被识别为畲族,但其同宗同源的上杭钟姓却已被识别为畲族。如果把武平的钟姓识别为畲族,那么武平将成为全国最大的畲族自治县。钟姓在强大汉族文化中能够生存发展下来,在几个畲族姓氏中表现最为突出,显示了钟姓在汉族文化生存发展的强大生命力,也表明了钟姓和汉文化的紧密关系。这些地域钟姓能够在当地汉文化环境下发展成巨族,应该以汉族性为其主要表征。

从畲族起源的神话中,我们也似乎得到了某种暗示。在畲族的族源传说中,钟姓是作为盘瓠的女婿这样一个特殊的身份而进入畲族族群的,另有一说是雷姓的女婿。传统的思想观念中,女婿只是半边子,并不属于这个家族的正式成员。田野调查中,许多汉族群众从民间文化的角度对钟姓被识别为畲族提出了质疑:女婿怎么能成家里人呢?民间的解读来自于民间的文化语境。站在学术的观点考察,畲族神话传说暗示了钟姓在畲族中的边缘地位,也显示了其与汉族的关联。钟姓关于自己是作为畲族女婿进入畲族群体的记忆反映了他们和畲族其他群体交融的历史真实,也是钟姓离开汉族进入畲族历史过程中形成的记忆在神话中的表达。神话的这种叙述可以使钟姓在某个时候和畲族保持距离,亦可在某个时候进入畲族文化群体,这也赋予了钟姓这样一个摇摆于畲族和汉族之间的特殊身份。这种神话传说背后隐喻着钟姓在最早进入畲族的时候,是带着强烈的汉族文化特性的,钟姓不愿意接受完全的畲化,或许也是各种因素下的妥协,女婿的地位是他们对历史最好的表述方式。因此传说没有把钟姓叙述成是盘瓠的儿子,而是将钟姓的祖先置于一种独特的地位,赋予他们一种特殊的身份,他不属于畲族的直接的父系血缘继嗣团体,而是处于女婿这种微妙的地位。

在过去对于畲族的民族识别中,碰到的最大困扰就是钟姓。把蓝、雷两姓识别为畲族为大家所接受,但是把闽西和闽南的钟姓识别为畲族却碰到了很大的困难。钟姓存在很强烈的汉族性,其汉化程度高,汉族特征明显。钟姓又是畲族的主要姓氏之一,汉族钟姓和畲族钟姓在谱牒的记载上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些对畲族的识别产生了很大的困难

闽西曾经是畲族的大本营。武平的蓝姓至今还保存着较完整的畲族口述历史和畲族物质文化形态。武平的钟姓作为武平最大的一支姓氏,却很难发现有畲族的文化痕迹。武平是南方钟姓的“圣地”,其在钟姓的地位类似于石壁村之于客家人。闽东的许多钟姓畲族在他们的族谱上明确记载他们是从武平迁徙至闽东,那为什么武平的钟姓没有明显的畲族文化的痕迹,而闽东的钟姓至今还保存着很好的畲族文化传统?

以上种种现象表明,我们需要重新来思考钟姓的问题。相对于蓝、雷是畲族文化的传承和代表,钟姓在畲族中却是个边缘化的群体。然而在汉族人看来,钟姓又是和畲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否则许多钟姓怎么会被识别为畲族呢?许多现象显示钟姓有畲族文化的特征,许多现象又告诉我们钟姓是汉族,这种迷惑是蓝、雷姓氏群体所较为少见的。这恰恰说明了钟姓是我们考察畲汉文化交流的一个很好的观察点,他同时处于畲族和汉族的中间,又被这二者所边缘化,因此也就有了畲族和汉族的文化遗迹,有了畲族和汉族文化的公共集合,是畲汉两个民族的最大公约数。这种亦畲亦汉的性质,在历史上有许多不同的表现。本文尝试通过以发展历史为线索,来叙述、考察钟姓,解释关于钟姓的种种迷惑现象。通过对钟姓的研究,我们可以反思以前对于畲族的研究,以及对于畲汉文化交融的一些观点。有些学者在研究畲汉文化交融时,只要在史料上出现钟姓和其他汉族姓氏文化交流,就把钟姓判定为畲族,把这个活动定义为畲族和汉族的文化交流,例如在分析唐末钟传和王仙芝的农民起义的时候,因为领导者姓钟就把他看为畲族的农民起义:

“钟传所领导的队伍的应是以畲族先民为主体的少数民族武装。而王仙芝领导的农民武装则有不少成为客家先民。那么这次少数民族武装起义,既有配合王仙芝领导的农民武装共同反抗官府的性质,两支队伍又有互相争夺的一面,反映了畲族先民与客家先民早期交往的复杂关系。”[]

这段分析中,仅仅因为钟传姓钟,没有经过具体考证,就把他判定为畲族,把他领导农民起义和汉族王仙芝领导的农民起义之间看成是畲汉文化的互动,这样的判断未免有些牵强。其实这也是钟姓自身所具有的复杂的族性给我们研究带来的困惑,使我们不能简单地从姓氏来判断族属的依据。这样的判断依据应该是多样的。

三.文本中的钟姓起源

关于钟姓的起源,我们不妨做几种假设。一,钟姓原本是畲族,后来有部分钟姓汉化成为汉族。二,钟姓原本汉族,有部分钟姓接受畲族文化成为畲族。三,钟姓的源流有两支,一支畲族一支汉族,他们本来是没有血缘关系,属于两个不同文化的群体,因为共同的姓氏符号,使他们建构了共同的祖先源流,并造成了后来钟姓的混乱。所有可能情况不外乎这三种,以下本文对这三种可能的情况逐一分析。

在做分析之前,我们先对钟姓这个姓氏的历史起源进行考察。依靠的主要资料来自于族谱和地方志。

按照钟姓族谱的记载[?],钟姓最早的始祖为微子启。微子启是黄帝三十四代孙,殷帝乙之长子,其弟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昏君纣王。周灭商后,分封微子启到宋国,因为钟姓是宋国孕育的,所以后世钟姓尊微子启为远古始祖。宋国传至宋襄公,宋襄公与楚争霸,派其弟公子遨出使晋国,公子遨后在晋国定居,改姓伯,传十二代后至楚霸王项羽大将锺离昧,昧生三子:发、接、连。次子接为避祸将姓氏锺离去离单姓钟,居河南颍川,开创颍川钟姓。钟姓另外一支来源是是宋国末代君王偃的第三子烈奔走许州,因其曾封“钟邑大夫”,子孙以钟为姓。这里我们看见一个矛盾之处,即钟接和钟烈同为宋国的后代,同样取钟为姓。钟接一支是因为食采钟离而以钟离为为姓,后姓氏去离只剩下的钟一个单字,其后裔生活在颍川。钟烈一脉,因钟烈曾封“钟邑大夫”而去钟姓,后裔也定居颍川。钟烈取姓为钟比钟接取姓钟早了85年。两支后裔,在各自独立的情况下都取姓氏为钟,而且最后都定居颍川,这是一种巧合吗?

至今各地钟姓族谱关于族源的这两种说法没有统一,这似乎是否能够暗示我们,钟姓起源是否存在有两支流派,他们在祖先族源的构建上产生了两种说法,我们先把这种猜测放在一边,在下文分析。

钟烈一脉虽也以颍川堂作为郡号,但是按其族谱记载,钟烈并不是在颍川开基,而是在河南许昌开基,从地理上分析许昌在颍川以南不远的地方。钟烈以自己曾封为“钟邑大夫”为姓,因此有可能当时钟烈所在的“钟邑”就有钟姓了。钟烈的十世孙钟桂生于汉武帝五年乙丑(公元5年),至19岁时就身长九尺,腰大八围,异常骁勇。时值汉光武帝在南阳张榜招募天下武勇讨莽。钟桂率宗支应征。他在讨莽战争中,作战勇猛,后来东汉朝刘秀封其为镇蛮大将军(一说佐卫大将军),并赐“金铜宝图”,随军宗支25人皆受封赏。因此《钟氏族谱》[?]有一对联的上联曰:“镇蛮成大业汉代追封宝鼎金铜一门祀笏家邦耀”说的就是钟桂获得金铜宝图的事。梅县《松口钟氏谱钞》说“唐高祖时,寇如峰发,公收拾金铜宝图,避兵江南”[。谢重光先生在分析这则材料的时候说:“按钟为畲族主要姓氏之一,钟氏避乱时把收拾金铜宝图作为压倒一切的大事,那么这宝图应是畲族视为传家宝的祖图,金铜则可能是顶端镶着铜质狗头象或龙麒像的祖杖之类。观此,可知此族钟氏应是畲族无疑”[。从这两则材料来分析,“镇蛮”、“讨莽”、“金铜宝图”似乎透入出和畲族有关的文化特征,但就此下结论钟氏是畲族不太准确,应从这材料看出钟姓是畲族有着紧密的联系的族群。

在钟氏到达南方前,钟氏作为汉族的一支姓氏确实是在北方确实是存在,史料有许多钟姓活动的记载,钟烈、钟接两脉在南迁前出过许多在中原为官的有名人物,无论以上人物资料的具体细节是否准确,但是至少说明一个问题,即汉族钟姓在中原早而有之,钟姓的汉族是存在的。汉族中有钟姓,钟姓不是完全的由畲族组成上文所做的第一个假设:钟姓原本畲族,有一部分汉化成汉族。那么我们可以看出这个假设是不能成立的。

四. 钟姓南迁后的变化过程

按钟氏族谱,钟烈一脉的迁南方的始祖是钟贤,钟贤于东晋末年迁往南方。新版族谱上还记载了迁徙的时间为公元420年五月二十一日,钟贤过江迁至江西虔州,成为钟姓入赣始祖。后来钟贤奉南朝宋武帝刘裕之命,入闽平定“六戎之乱”,为闽中都督,因此钟贤也是入闽始祖。有趣的是,族谱记载接系的迁南方始祖钟宠也是迁徙至江西虔州,这是巧合,还是族谱的建构呢?其实钟姓从南迁一开始,疑团就很多。我们以钟姓族谱记载南迁后“马氏祖婆墓”的故事,来窥探历史的真实:

钟贤的儿子钟朝,袭都督大将军,于南朝宋明帝泰始二年(公元466年)携后母马氏妻儿到白虎村(今福建长汀白石村)定居。钟朝继母马氏,生于晋安帝隆安二年(公元398年),卒于南朝宋顺帝开明二年(公元478年)。马氏一生贤德,常常奉劝丈夫儿子在战争中谨慎杀戮,经常收容伤者、病者,深受当地官员的爱戴,死后葬于后山九龙岗癸山丁向,过去有流传民谚曰:先有钟家墓,后有汀州府。唐开元二十四年,唐朝政府决定设置汀州府。初府衙设置在今上杭县东,后传马氏墓对汀州府风水有影响,决定铲除马氏墓,将府衙建在其上,关于这段传说,各地钟氏族谱均有记载,大概版本如下:

马氏葬后,德厚流光,二百余年内,墓内常闻鼓乐之声。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增设汀州府衙,第一次设在上杭县,因地多发瘴气,居民多病死,后于唐代宗大吏四年,公元769年朝廷闻马氏墓内有鼓乐之声,把州治移至白石村,将马氏墓建为汀州府衙,由于马氏墓是癸山丁向,府衙也照这方向建筑,故有志曰:天下衙门皆子午,惟有汀府癸山丁,并将钟氏祖屋改为长汀县县衙,固有诗云:长汀县衙祖屋场,汀州府衙妣坟堂,惟愿后裔存方寸,随居处处世荣昌。又有“先有钟屋地,后有汀州府”的流传之说。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年改为汀州治钟氏子孙不敢抗,而迁南岭。适马知府莅任,与孝治民,复于上曰:人人切思保本,钟氏子孙能忘其祖妣乎?得准将箭射田六十倾作钟氏尝田,每年清明节逊府堂三日,给钟氏子孙祭墓。后知府许由(有谱记载为许优,许犹等等)莅任官府,对清明逊府堂给钟氏祭墓不满(有谱记载墓内常有音乐之响或常在府堂内踊起墓堆),怒掘马氏墓九尺不见棺骸,只有油火一缸,金光灿烂,并现碑文:许由,许由,与你何仇,五百年后,与我添油。旁刻字云:凡我子孙寻谱相认,福德无休。许由骇蔫,购一府之油无法填满,传钟氏一子孙一添即满,遂准祭复墓,并立碑于仪门外题之曰:黄门侍郎(即钟朝)之母墓。时在汀州府的钟姓后人为钟逵,唐玄宗开元时任谏议大夫(公元731-741年),与钟接后裔钟诏京同朝为官,钟逵生七子:礼、恭、宽、廉、敏、惠、节。当时兄弟七人,正在祖屋改建为县衙之劫后,郁气莫申,将产业悉售,并将箭射之田六十倾,舍入开元寺,兄弟七人,各迁东西。这就是钟姓七子散汀州的由来。

马氏祖婆墓的故事包含很多丰富的信息。我们可以从故事中推断这支“受官府欺负”的钟姓并不是钟姓族谱上所记载的那样是汉族流派的钟氏,而是攀附钟贤一脉的畲族土著。从现在的闽西各地方志记载中,钟姓是最早进入闽粤赣开发的汉族的姓氏。[?]钟姓是畲族先民最早接触到汉族姓氏,在这种文化语境下,钟姓的汉族姓氏符号很容易传于畲族先民所接受,婚姻是最有可能的形式,从神话中我们可以看到钟姓是作为女婿融入畲族族群,神话是现实情况的折射,我们可以从中找到梳理出历史的痕迹。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畲族先民接受钟姓也是在情理之中。有关钟姓汉族先民和畲族文化互动的分析,我们下文中还会谈到。

畲族是否从其它途径获得“钟”这个姓氏,这种可能也是有的我们可以大胆假设,畲族先民的姓氏中是否有和“钟”字发音相同或类似的姓氏符号,在畲族先民接受汉语言文字后,用“钟”这个汉字来记述他们的姓氏符号,从而造成和汉族钟姓的混乱呢?这种可能也不应排除。史料记载,畲族先民中有“种”这个姓氏:

《云霄文史资料》王启的文章称:“种氏为畲族人。”[21]

《颍川开漳族谱》载:“夫人种氏,谥恭懿,侧室宁氏溢寅恭、宋氏谥寅敬。”[22]

《漳州府志》载:“玉铃将军陈文惠墓,葬唐开漳陈将军元光洎夫人种氏。”[23]

《澄海县志》载:“儒山庙,祀唐灵著王……小君种氏,封恭懿肃雍夫人。”[24]

林瑞峰在《陈元光对促进汉畲关系的贡献》一文中说:“陈元光之妻种氏,种姓郡望河南。畲族中钟姓郡望颍川,蓝姓郡望汝南,皆在河南。种、钟、蓝均称自河南而来。当地土著如此攀附假托,岂不是民族融合的一个最好例子?”[25]

畲族种姓是否为后来的钟姓,这是有可能的事情。畲族钟姓和种姓郡望均为河南,后来种姓消失,畲族中郡望为河南的只剩有钟姓。种姓为钟姓,我们完全有理由作这种猜测。

不管畲族是通过何种方式获得钟这个汉族姓氏的,从马祖婆墓这个传说中,我们可以推断出在唐代中期,已经有钟姓畲族存在。如果说这支钟姓是汉族,如族谱所记是钟逵的后裔,那么钟逵时任谏议大夫和当朝宰相钟诏京同朝为官[26],家乡的县衙敢轻易动其祖宅和祖坟吗?《汀州府志》记载“白石村贼”暗示了白石村的钟姓是畲族先民。

马氏祖婆这种女性祖先崇拜,本身就和汉族男性祖先崇拜的文化不同,它不属于汉族祖先崇拜的对象,而应是当地畲族土著的文化。房学嘉认为:“崇拜婆太,除了风水观点起作用之外,还有一点不可忽视,就是这些故事都发生在开基始祖前后,人们对于女性的崇拜超过男性,这似乎说明地方早期的社会思想观念对后来仍有一定的程度的影响。”[27]当时崇拜马氏祖婆的钟姓,应该是畲族先民,或是具有畲族文化因素的族群。从马氏祖婆墓地被官府拆除镇压以及后来的七子散汀州的故事,可以认为是畲族先民对迁徙来的汉族庞大势力作出的让步和退却。

对于马氏祖婆的崇拜,不唯独钟姓,在闽西的陈、赖、邬姓也把钟姓称作兄弟梓叔,称马氏祖婆他们也有份。钟、陈、赖、邬四姓的郡望均为颍川堂。族谱[28]中记载曰:

马妣聪明贤惠,贤公父子出征,常以人命至重,不可草菅相勖,全活甚多。后流贼纷扰,民均乏食,马妣嘱远、道、逸三公出米赈之,众赖以苏。贼至戒曰:马婆子孙挂葛藤者,慎勿相扰。邻境居民籍此豁免,至今异性子孙,犹有称为马氏祖婆后者。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马氏祖婆的崇拜,不仅仅是钟一个姓氏,还有其他土著,马氏祖婆的崇拜有着浓厚当地畲族土著文化背景,是当时畲族土著信仰意识的一个符号。

马氏祖婆墓迁走引起的七子散汀州也很值得我们关注。关于七子散汀州,各地钟氏族谱都将其作为重点加以叙述和记载,因为七子散汀州是钟姓第一次重新分支。许多钟氏族谱均有记载七子散汀州兄弟离开分手时立下誓词:山有来龙水有源,此去代代出英贤,若有不认宗亲者,天雷劈碎作灰尘[29]。或是:山有来隆水有源,后代子孙凭祖先,不认祖先便雷打,千世万代永不泯。“闽粤钟姓皆是朝公一脉,有图书所载作证,俱要相认。若不认识汀州府所传的图书,是为冒姓人,不必认为一家人”。[30]这里面所记“图书”值得我们重视,南靖山城乡钟姓在申请畲族民族成分的申报材料曾提到:“吾钟氏祖宗源流图书纪:福建漳州府,流传大唐僖建号广平元年,岁在甲午正月绘出图书一轴。[31]”漳州龙海也发现了海澄钟姓也有“汀州府留传图书一轴” [32]。钟姓“汀州图书一轴”包含浓重的畲族文化信息。

马氏祖婆的传说还有一个值得我们关注的信息,那就是钟氏族谱中关于马氏是钟朝所妣还是曾任汀州刺史的钟全慕所妣。这个钟氏族谱的历史悬案,至今争论不止,胡疑莫决。钟逵所妣也是马氏,增加这个争论的迷惑性。广东梅州钟姓研究会的钟姓后裔曾考证后认为:“钟全慕是唐末人,在他出生以前就存在汀州府衙,钟全慕所妣马氏怎可能在汀州府衙地安葬。世传汀州府旧有钟氏宗祠,马氏祖婆的神主牌列为正面,而钟全慕的神主牌列为第五位。清同治年间的闽浙水师提督钟宝山还考证出钟全慕所妣马氏慕在府衙以西,非府衙内正堂下的马氏祖婆。”然而民间传说不能用正统的历史去看待,这种争论透露出信息还是值得我们关注。例如福建永安青水畲族钟姓的族谱记载其始祖是钟全慕妣马氏祖婆所生十个儿子中的一个[33],这种族源记忆的不统一反应了畲族钟姓在构建构建攀附汉族钟姓源流时的混乱。

马氏祖婆墓的传说隐含了在唐末时期,已经有畲汉互动产生畲族先民使用钟姓的信息。畲族先民根据一定的事实构建了马氏祖婆的故事,并在此后攀附钟姓。因此前文的第三种假设是成立的:钟姓的源流有两支,一支畲族一支汉族,他们本来是没有血缘关系,属于两个不同文化的群体,因为共同的姓氏符号,使他们建构了共同的祖先源流。

以上我们已经对钟姓在宋朝以前的历史作了大致的梳理。学术界已经取得了共识,即不管畲族来源哪里,在隋唐之际畲族已经形成并活跃在闽粤赣地区了。在文章前面我们已经看到了钟姓在汉朝以前确实存在在中原地区,钟姓这个姓氏先于隋唐时期存在,并在隋唐时期以前进入南方地区。我们通过马氏祖婆的传说分析了在唐末的以前,畲族已经有钟姓存在,那么我们可以做出结论:在钟姓这个姓氏中,有来自汉族的族源,有通过攀附钟姓的畲族群体,通过钟这个姓氏符号,他们建立了联系,由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宗亲和姓氏观念的看重,这种联系是很紧密的,更由于他们共同生活同个区域,这种联系就更加紧密。然而后来情况改变造成包括钟姓自己都无法对自己的每一支族属做出判断,我们现在也无法对任意一支的族属做出准确的判断,后来这种混乱,才使钟姓在某个历史时期或某个历史事件中表现出汉族性,而在另一个阶段或事件中表现出畲族性。畲汉各族群的文化共同造就了钟姓文化,使钟姓具有了畲汉两种文化特征,表现出亦畲亦汉的性质。钟姓在形成的时候就已经包含融入汉性了,蓝、雷两姓的汉性是在后来的汉化中吸收并表现出来的,这是钟姓和蓝、雷两姓最大的不同。以上就是我对钟姓亦畲亦汉性质的界定。

五、 亦畲亦汉的武平钟姓

武平县位于福建省西南部,地处闽粤赣三省交界地带,南临广东,北接江西。武平有可能为百越时期的南海国国都,也是历史上重要的畲族聚居地点。闽西各县八十年代出版的《地名录》统计各县地名中含“畲”字的村落,武平有20处,新罗17处,长汀17处,连城14处,漳平7处,上杭4处,永定2处。武平有20处带“畲”字的村落居闽西各县之首,这并不奇怪。虽然目前武平钟姓没有被识别为畲族,但是武平钟姓和畲族有者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武平钟姓被识别为畲族,将是全国畲族第一大县。
入武平的钟姓始祖是钟武,时间大慨是唐代末年。“七子散汀州”中有一支叫作钟礼,钟武是其长孙,七子散汀州的时候,钟武迁徙至武平坊千家坪,今武平象洞乡沾阳村。
象洞历来为畲族聚居地。传说象洞为象群聚居之地,明朝诗人赵良生曾经以《象洞》为题做诗曰:
新罗辟地自晋始,窟穴就是南蛮居,九十九洞最辽阔,磙砑峻崒皆山崿。传闻群象此中聚,何必刻舟知其数?彩布缠腰焚女骑,红藤束背徭童坐。焚山烈泽年复年,深岩邃叡还依然。[34]
这首诗透露出很多很多具有畲族文化的信息,“窟穴”、“洞”、“南蛮”、“徭童”、“焚山烈泽”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畲族的一些文化特征。象洞是钟氏在武平的发源地,在武平钟氏中有很高的地位。
钟姓在武平生活近三百年后,发生了一件大事,这对于整个南方的钟氏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引起了钟姓的第二次迁徙,这是继“七子散汀州后又一次重要迁徙。钟武第八代传至钟尚,钟尚生三子:山、岱、峦。钟山字中岳,生于宋真宗咸平四年辛丑(公元1001年),卒于宋英宗治平元年甲辰(公元1064年)。关于钟山死时,有一段传说:钟山死时葬在象洞天,葬地金水月形坐北朝南,准备落葬时,忽然连续大风雨三日无法下葬,风雨停时,棺材不见了,而地上砖石坟式俱全,祭扫时发现一大群黄蜂,人们以为天,葬地,称为祥瑞。刘大可在他的《黎畲萧屋:一个可能源自畲族的客家宗族》[35]认为类似的传说包涵着畲族文化特征。在他的这篇文章提到武平萧姓(很有可能是钟姓的后代)和蓝姓也有大量这样的传说,[36]刘大可认为:象征性的石头墓是畲族一种比较普遍的祖先崇拜现象,如武北蓝氏的牛栏祖地,名隆岗的石头墓,武平县钟氏的乌石岽。如今乌石岽已经成为武平钟姓的堂号和代名词了。
武平大禾蓝姓是闽西蓝姓的祖先,也是许多畲族蓝姓的祖先。虽然现在未被政府定为畲族,但一般倾向认为武平的蓝姓是畲族。在传说中萧姓和蓝姓的崇拜对象是女性开基祖先,有关的下葬传说和钟山的传说如此相似,而武平其他汉族姓氏并无此类传说,使我们有理由相信象洞的这支钟姓是畲族。
族谱记载钟山生有三子:友文、友武、友勇,钟岱生一子友盛,钟峦也生三子:友才、友能、友瑞,一共七兄弟。其中友文、友武、友勇和友盛前后中进士,都在宋神宗年间中进士,都在宋神宗年间为官。友文官御史,友文官大中丞,友勇官监厨使,钟山父以子贵,被宋王朝封为“文林郎”。友文生三子:毅、密、察俱中进士。友勇生:裕、温、柔、中、正。除柔外俱中进士。钟岱儿子友盛和友盛的三个儿子发、强、庄也中进士,所谓“一家十四口,进士十三人”。所有的钟氏族谱都有很重笔墨记载此事,但笔者表示怀疑,笔者查《武平县志》,在《人物志》上都没有查到这些人名。
族谱记载宋王安石变法,友文兄弟向宋神宗奏议反对,触动“龙颜”,罢官归田。三十几年后,蔡京为相,借口打击“元佑党事件”打击和整肃朝中元老,钟友文兄弟在劫难逃,蔡京要诛杀钟友文九族。,一门钟氏面临灭顶之灾。因此钟氏兄弟裔孙进行了空前的大迁徙,走向全国。
从钟氏的两次迁徙来看,每次都和官府的的欺压有关,这是否可以看成是原住土著对于后来汉族势力的一种退让呢?值得注意的是,族谱记载了钟峦的儿子友能友瑞的后裔在迁徙过程中隐姓埋名,分别改姓为萧姓和叶姓。这个传说真实性的应该是很可靠的。笔者一个台湾宗亲告诉,他们家至今有家规不能和萧姓叶姓通婚。蓝炯喜也调查出闽南地区钟、萧、叶同宗的现象。
[37]在刘大可的文章中他提到“黎畲萧姓大致经历了一至五世隐而不显”。黎畲萧姓首次修谱是清乾隆二十年,在修谱以前:“廼显闻暨今历世十六,历年四百,世远派繁迄无名谱。” [38]族谱中黎畲萧姓似乎对自己的源流似乎有难言之隐,而由乾隆时期上推四百年,和钟姓迁徙逃离象洞的时间大致是吻合的。刘大可调查的好几个版本的萧满姑传说,都有关萧姓迁徙前“把所有家产、店房、山场、田地捐出,把祠堂改建为“白莲寺”,立萧满姑的父亲绍辅公为舍山神主,并把洪山福主于萧满姑的神像择吉日放入白莲寺”的传说,这和钟姓七子散汀州时“将箭射之田六十倾舍入开元寺,为礼公夫妇塑像放于开元寺下,称南唐檀越主”情节是十分相似的。
刘大可认为蛇是南方少数民族的一种图腾,萧满姑和蛇神结婚,折射的是黎畲萧氏与南方少数民族的通婚历史。而萧姓外迁的原因是受蛇的“驱赶”是否受蛇“驱赶”是否也意味着萧氏的外迁的历史真相与这些民族有关?[40]作为和萧姓密切相关的钟姓,这些传说和信息和钟姓是类似的,所不同的钟姓被驱赶迁徙的原因都是“受官府的欺压”。
黎畲村旁白土村蓝姓的传说也反应了他们和周围可能源于钟姓的萧姓的关系。
今天武平的钟姓已经完全汉化了,很难有关于其还保存有畲族文化特征的发现,但是我们通过例如萧姓传说的材料,应用人类学的一些理论方法,是能找寻到历史真实的信息。实际上通过一些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我们还可以从淹没在汉族文化的钟姓中找到一些畲族文化信息,比如畲经堂的信息。
畲经堂位于武平的岩前镇伏虎村,有一大厅堂,六小厅堂,九个房间。原址现已被用做养猪场。畲经堂是笔者的十五世祖钟佩麟于清雍正年间所建,目的是开馆讲学,为家族子弟提供读私塾场所。畲经堂因过去村民文化程度较低,一直读作“余经堂”。笔者从县志中了解有畲经堂后,经四处打听,得知畲经堂原来在我家附近。畲经堂的大门上有一门匾,上书“畲经堂”三字,文化大革命被烧毁。笔者在纸上写下“畲”和“余”字叫老人辨认当初门匾上是哪一个字,老人都一致指认是“畲”字。
当时钟佩麟建立私塾的时候为什么取名畲经堂呢,应该是他知道家族和畲族有什么联系或关系吧。畲经堂所处的位置叫黄泥寨,周围是澎塘寨和笃尾寨,均住钟姓,其中黄泥寨的辈分比较高。这些地方以寨为地名,也很容易联想起“蛮僚”的文化特征。

以上我们从一些传说中论证了武平钟姓可能具有的畲性。关于黎畲和象洞可存在畲族,史料也有记载:

“元十七年庚辰。。。。。。适武平黎畲乱,奉命移镇武平,贼众围城。”

“武平之岩前象洞、黎畲、金鸡岭及上杭、长汀二县,各地方乃贼出入必由之路。”

笔者小时候在在武平县岩前镇生活的时候,经常听其他姓氏的人在吵架或调侃的时候称姓钟的人“黎纺贼古”,当时百思不得其解。现在回味起来,“黎纺”、“贼”等字眼透露了钟姓畲族的文化信息,“黎纺”又和十方镇刘大可做调查的黎畲如此类似。大概是历史上钟姓带有畲族文化性,被其他姓氏的人称为“黎纺贼古”因而一直流传下来。
武平的钟姓隐喻着这么多畲族的信息,但是武平钟姓的汉族性表现得也很强烈。衡量汉族性的一个重要参照指标在于科举出仕。康熙《武平县志》的《人物志》记载在康熙三十八年以前武平钟姓科举及在各地出任官员的人数就达一百二十人之多,这个比例在武平各姓氏中比例显得非常的高。科举出仕对于宗族来说是个系统且时间跨度很长的工程,少数民族汉化成汉族形成宗族再到有族人科举出仕所需的时间更长。武平钟姓科举出仕比例之高不能看成是武平钟姓是畲族汉化程度高,而应看成是武平的钟姓中本来就是有很大的汉族性。与此相反,同样作为武平大姓的蓝姓在县志上鲜有记载出仕人名。
因此,武平钟姓表现出来的亦畲亦汉尤为强烈。在其族性中,汉族性为显性,畲性为隐性。在封建时代,从政府上层到民间都对少数民族驱赶、欺压、歧视,其宗族过程发展缓慢。武平钟姓能发展成现在武平最大的姓氏,应该是其和周围的汉族文化进行了很好的融合,也和他本身先天就具有汉族的性质有关。各种版本的《武平县志》都没有关于武平钟姓的有畲族文化特征的文字记载,汀州各地方志也鲜有记载。象例如浙江曾出现考生钟良弼因其姓钟属于畲民被剥夺科举资格事件在武平是不可想象的。但是武平的钟姓的畲族文化遗迹从没有消失在汉族文化之中,从他们的口述传说中我们依然可以寻找到他们残存的部分畲族记忆。
南方各地的钟姓绝大部分在族谱中都有从武平迁出的记载,包括现闽东钟姓畲族的主体福安大林钟姓,就是从武平经上杭迁往闽东。武平的钟姓亦畲亦汉,那么这些武平迁出的钟姓,我们同样可以得出他们存在亦畲亦汉的性质。武平钟姓迁往不同的地区,在当地文化下有不同的表现,有的表现出汉性,如广东钟姓,有些表现出畲性,如闽东钟姓。
0] 傅依凌《福建畲姓考》,载《福建文化》第2卷第1期。1944年。

[①] 郭志超、董建辉《畲姓变化考析》,《民族研究》1998年第2期。

[②] 罗香林《客家史料汇编》第一册“二十三,钟氏”,中国学社1965年版。

[③] 黄钰、黄芳平《瑶族姓名研究》,《广西民族研究》1997年第2期。

[④] 《天下郡国利病书》第十九册《广东下潮州府畲瑶》。

[⑤] 吕渭英《候官县乡土志》卷五《人类和地形略》。

[⑥] 《汀州府志》同治六年重刊本,卷四五,《丛谈附》。

[⑦] 曾光禧《古田县乡土志略》(抄本),光绪三十二年)。

[⑧] 余钟英《古田县志》,民国二十九年铅印本,卷二一,《礼俗志,畲民附》。

[⑨] 吕渭英《侯官乡土志》

[⑩] 郑丰稔《长泰县新志》,民国三十六年铅印本。

[?] 黄惠:《龙溪县志》,清乾隆二十七年修

[?] 范绍质《瑶民纪略》。

[?] 《永春县志》明万历刻本。

[?] 郑一崧《永春州志》,清乾隆五十二年刊本

[?]谢重光《客家福佬关系史略》P98页,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

[?]本文如无特别注释,采用的族谱是《武平钟氏族谱》2004年版,此版的《武平钟氏族谱》经过武平钟氏宗亲会历经五年的编辑,并经全国许多地方钟姓修订,资料比较翔实,具有代表性。

[?]《武平乌石岽钟氏族谱》民国36年版P43页,该谱存于武平博物馆。

[?]转引罗香林《客家史料汇编》第一册“二十三,钟氏”,中国学社1965年版。

[?]谢重光《客家福佬关系史略》P32页,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

[?]郭启熹《闽西畲族源流初探》,《闽西大学学报》2002年6月。

[21] 王启《陈元光父子及所率将士绥靖闽南》,《云霄文史资料》第五期。

[22] 《颖川开漳族谱.唐列祖传记》。

[23] 《漳州府志》卷十《丘墓》。

[24] 《海蹬县志》卷十七《名迹》。

[25] 《漳州史志》专辑:《漳州历史与文化论集》P122。

[26] 钟蔚伦《钟姓史话》P16页,各地族谱亦有记载

[27] 房学嘉《关于旧时客家女性地位的考察:以粤东梅县为重点分析》,2004年龙岩客家文化研究论文汇编。

[28] 《钟氏大族谱》P341页,重庆钟氏宗亲会2000年编。

[29] 《武平乌石岽族谱》武平岩前伏虎钟氏宗亲会编。

[30] 漳州浦南镇松洲村《纯嘏堂钟氏族谱。杂录》,明成化年间,手抄本。

[31] 《南靖县山城乡三卞村过沟村关于迫切要求将吾钟氏汉族恢复为畲族的报告》,《福建畲族档案资料选编》,海峡文艺出版社。

[32] 《关于海澄屿上村钟姓群众要求恢复畲族民族成分的调查报告》,《福建畲族档案资料选编》,海峡文艺出版社。

[33] 转引李文化、麻健敏《青水畲族的宗族社会》,《宁德师专学报》,1998年第2期。

[34] 康熙版《武平县志》

[35]刘大可《黎畲萧屋:一个可能源自畲族的客家宗族》,2003年宁德畲族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

[36]刘大可《黎畲萧屋:一个可能源自畲族的客家宗族》一文中列举了大量这样的传说,如萧满姑传说,蓝姓三娘的传说。限于篇幅,无法将这些传说一一列举,本文对这些材料进行新解。

[37] 蓝炯喜《畲民家族文化》P97页,福建人民出版社。

[38] 刘大可《黎畲萧屋:一个可能源自畲族的客家宗族》,2003年宁德畲族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

[39] 同上

[40] 同上

[41] 邓光瀛《连城县志》民国二十七年石印本卷三,《大事》。

[42] 俞大猷《正气堂集》,卷一三,《论早安抚使贼不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6 00:42:37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有了语言支持,民族性就缺少了显性的标志。

现在即使是闽东畲族,少数民族语言成分都不多了。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6 01:19:40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钟姓的起源,我们不妨做几种假设。一,钟姓原本是畲族,后来有部分钟姓汉化成为汉族。二,钟姓原本汉族,有部分钟姓接受畲族文化成为畲族。三,钟姓的源流有两支,一支畲族一支汉族,他们本来是没有血缘关系,属于两个不同文化的群体,因为共同的姓氏符号,使他们建构了共同的祖先源流,并造成了后来钟姓的混乱。所有可能情况不外乎这三种,以下本文对这三种可能的情况逐一分析。

1、
2、
3、
我也喜欢这种分析方式。比如粤西-桂南客家移民成分,
1、梅州占多数,
2、汀州占多数,
3、梅州、汀州人数相当,以这两地为主,其余(赣南、粤北等)占一小部分。

不管是哪种方式,重要的是证据。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6 02:32:2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 hd136302 的帖子
我想最科學的方法還是收集客家族群基因做分析研究,建立姓氏基因譜,世系紛亂各地域觀念也已根深蒂固,互不相讓,但是從正史比較還是能把偽譜揪出來,假的真不了,去蕪存箐後還是找得出真像的!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6 07:25:5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 hd136302 的帖子
2、汀州占多数,

这区的畲族山歌和永定山歌有同味.很可能是亦畲亦汉的山歌.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6 07:3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4# wugang 的帖子
已有两计划
1.

现代的河头和坎下罗氏族谱和基因谱大整合namlow2011-8-318382zhaohui2011-9-22 22:28:10

2.

張化孫系念三郎公生於南宋理宗景定五(1264)年(1312)年遷大埔西河溪南開基

张氏大浦(埔)南山谱始修於明成化二年,譜載上祖名諱、年代、遷徙路線、棲止地點……等等都與張化孫系不同.
基因谱比一比便知有多不同.


3.
现要看第三个了:
亦畲亦汉-钟姓复杂民族性研究Newwugang2012-2-5427namlow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6 14:40:26 | 显示全部楼层
上面说的很多资料都是目前我们钟姓族谱里面有的,困惑中,难道我们是畲族不成?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6 19:31:1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wugang 于 2012-4-4 20:00 编辑

回复 7# zzjjhh2000 的帖子
我們絕對是中原南遷的漢族族群,但那是父系中原血统,千百年來南遷途中在贛南閩西山區落腳時間也很長,肯定母系會混入百越和畲族的血緣成份,客家人绝对不是南方少数民族,基因检测已确定这点,剩下来就是看各客家姓氏族群混入了多少南方少数民族原住民的血统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4-4 20:11:0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wugang 于 2012-4-4 20:48 编辑

客家人:逃离战乱 涌向石壁走出世外桃源
    在广东、台湾、新加坡的客家人的家谱中,常常提及福建石壁。石壁位于闽赣边界,处于崇山峻岭环抱之中。从江西石城穿过群山,一片平原赫然出现在眼前,这也许就是唐末从中原南下的汉民,在摆脱了黄巢追兵之后,看到的情形。“北有大槐树,南有石壁村“,这里如世外桃源,外面的兵荒马乱似乎是另一个世界。北方的故土已被夷平,不能再回,在这里先歇息吧.



    于是先民们在这里停留下来。二十几年匆匆已过,他们已经老了,外面的世界依旧还在战乱。两百多平方公里的石壁涌进了的数万北方来客,已经容不下了。在那闽江和汀江流往的地方,密林和溪水之间,还有水草丰美的峡谷,可以安家可以垦殖。于是,他们和他们的子孙再往南,再往南,到闽西,到广东,跨越了台湾海峡,远渡南洋……中原的故土已经越来越遥远,只留在记忆里和他们的世世代代的传说和家谱中,还有这个危难之时的容身之地 ——石壁。



    往事却常常被人遗忘,世人已经淡忘这些从福建、广东一带的山林中走出的、讲着与周围的粤语和闽南语不同的方言的人们到底从哪里来。直到上世纪罗香林先生的《宁化石壁考》把祖先记忆中的石壁展现了出来,他重新整理挖掘了客家人的历史后,这个子孙众多、散播四海的汉族民系才广为人知。

--资料--

客家人:汉族一大民系分支,在世界上分布广泛。古时主要居住在闽粤赣一带。客家话是汉语七大方言之一。(维基百科介绍)

石壁:古石壁位于福建省宁化县西北部,属武夷山脉。宁化县于唐乾封2年有巫罗俊开基设镇,开元十三年由罗令纪建县,唐宋年间,大批汉人为避战火,迁入石壁,将中原文化带入,形成了客家人。

客家祖地网:http://www.kjzdw.com/

罗香林:著名历史学家、客家学开创者,维基百科介绍

古客家人迁移图



唐末大量客家人先民到达石壁后,在当地停留了一小段时间,然后继续南迁,到达汀州(今长汀)和其他闽西地区。在石壁永久居住下来的客家人,只是当年在这里避乱的一小部分。然而,众多在这里“经过”的客家先人的后代家谱中也往往记载祖先从福建石壁迁来。包括李光耀的家谱。 另外,客家先祖在迁移过程中,曾途经过江淮地区,而且江淮地区是百越基因的高发地,所以客家人中的百越基因很有可能来自江淮汉人,不一定来自本地畲或越族。
人们一直来对汉族起源认识陷入误区,只认为中原华夏族才是汉族创始和发源民族,其实,早在秦朝统一时,南方楚族和北方东夷华夏族就融为一体,所以说,南方楚蛮吴越就是汉族的创始民族,也是汉族的原始血统来源。也就是说百越荆蛮血统(畲族类型)中原本有许多就是原始汉族基因,光依据类畲族基因并不能判定来源于畲族,而有可能来源于湖南湖北汉族,至于百越基因则极有可能来自江淮汉人。
检测的方法
溯源基因检测是一种分子生物学的分析方法,要借助复杂的仪器来作分析。分析过后再和我们及世界上既有的「人类族群基因库」作比对。简要的说,溯源基因检测是在实验室里萃取细胞样本中的DNA,然后分别分析粒线体DNA、Y染色体和HLA组织抗原上的特征,以了解父系、和母系等的族群的方法。

母系血缘(粒线体DNA):
细胞中的粒线体完全是由母亲而来,同时几乎是原封不动的在世代中传递下去。粒线体只偶尔因为环境的变化而产生突变。所以我们保有和母亲、外祖母、外曾祖母…等这一直线血源同样一样的粒线体DNA。借着这个现象,粒线体中的DNA被用来追溯母系的血缘。

对分子生物学家而言,粒线体DNA的起源是很值得研究的,因为它不像细胞中其它存在于细胞核中的DNA物质,因为粒线体DNA存在于细胞质当中,由于它和细菌一样是环状的DNA结构,科学家相信它是在演化初期侵入细胞的细菌所遗留下的DNA。利用粒线体DNA量多以及它完全遗传自母亲的特性,生物遗传学家很容易由挖掘出来的古代人类骸骨,萃取出足够量的DNA作族群的研究。 在血缘的测试里我们测试粒线体DNA在第16037至16569个碱基的序列,这个区域称作是粒线体DNA中的HVSI(hypervariable segment-I,第一个高度变化区)。
图2 粒线体DNA的遗传模式。我们身上的粒线体DNA完全由母亲身上原封不动遗传下来,但也由于这个特性,男性身上的粒线体DNA不再传递给下一代。
图4-DNA的定序前还需经过DNA的扩增的动作,使我们希望观察的DNA片断的数量能够增加到定序仪能够侦测到的数量。这扩增的动作系借助PCR(聚合酵素链锁反应)的仪器、和特殊设计的药剂(primer,引子)来完成
图3(左)-粒线体有单独的一套DNA,它是环状的构造,只由37个基因所构成。不同于位于细胞核中23对染色体DNA的线状构造和约25,000个基因的复杂。粒线体完全由母亲遗传而来,科学家由此可追溯母系的血缘。

图5 实验室中定序仪-(Sequencer)分析DNA所得到的图谱,由各个关键位置上的资讯与我们所建立族群资料库作比对,可知道血缘的奥秘。
父系血缘(Y染色体):
Y染色体只由父亲传递给儿子,所以就像所有人的粒线体DNA都是母亲而来而被用作追溯母系血缘的标的一样原理,Y染色体被用来追溯父系的血缘遗传。同时也可使用Y染色体来鉴别二个同姓氏的人的血缘亲疏度。


图6 Y染色体上的一个区段,在世代遗传中常发生重覆性变异,被用来当作族群或亲缘的鉴定之用。我们实验室检测这区域当中的12个位置,这位置通常以DYS来称呼(DNA Y-chromosome Segment)
Y-STR检测:
是一种分析Y染色体上特定区域中独特的的遗传特征,借以鉴别族群的实验方法。由于Y染色体在传递到子代时,Y-SNP发生突变的机会非常低,大概只有粒线体DNA发生突变的机会的1/10~1/100。这种很少发生突变的现象,使得鉴别族群差异变得不容易。

科学家们后来发现在Y染色体无用的区域(junk DNA)上有些短的(Short)、连续性的(Tandem)、重覆的(Repeat)碱基,发现Y-STR特征因族群而有很大差异,所以现在被用来作为族群分类的一种重要分析方法。在分析过后,每一个人(男性)都会有一组个别的Y-SNP结果,这组结果就用来鉴定族群。Y-STR检测也用来作亲缘的检测,例如一对同父异母的兄弟,他们的Y-STR检测的结果也应该是完全一致的。


HLA (human leukocyte antigen,人类白血球抗原,或称组织抗原):
HLA是在第6号染色体上和身体免疫系统有关的基因的称谓。借着检验HLA,HLA是身体具最多变异基因的系统,在世界不同族群中有不同的分布,可用来辅助鉴别血缘。由于HLA会受到自然筛选、突变及遗传漂变的影响而在各族群中有所不同,所以借着这个原理就可以侦测族群的属性。
追求我们的根
透过DNA检查的方式来追溯血缘,最近在日本、欧洲和美国等地涌现热潮。美国一地在过去3年有46万人透过DNA检测来了解他们的血缘、与祖先的历史,大多数人想藉由了解他们的祖先由何时、何处而来,他们冀望由DNA的检测,揭开他们所不了解的祖先的故事。

图1:粒线体位于细胞质当中,带有独立于核DNA系统之外的DNA。它有别位于细胞核中23对染色体的DNA。粒线体DNA完全得自于母亲,所以用来追溯母系的血缘。儿子虽然也带有母亲的粒线体DNA,但在这位儿子的子、女中却找不到他的粒线体DNA,因为他的子女只遗传来自他们母亲的粒线体DNA...

DNA的血缘检测是科学家们在1990年以后逐步汇集而成系统学,它有别于人类学家过去由语言、文化或形态上追溯族群的方法。科学家们发现在粒线体DNA中的16,500个遗传字母里保存着祖先血缘的资讯。由粒线体上面的特定的碱基,科学家们可辨别族群的不同,并可循着这些些微的变化,一路追溯我们的祖先的来源(图1)。

这也是人类考古学的重大突破,由于粒线体DNA它围绕在细胞核之外,数量远多于细胞核中的DNA物质,所以科学家们很容易由发现的古代人类骸骨中萃取出足量的DNA来作族群的研究。科学家认为目前所有的人类,都可以回溯到200,000年前居住在东部非洲的一位「粒线体夏娃」(mitochondrial Eve, 或称为MRCA,Most Recent Common Matrilineal Ancestry,最近的母系的共同祖先) (图2及图3)。

图2:所有现代人都可追溯到约20万年前的一位居住在东非的共同祖先「粒线体夏娃」(Mitochondrial Eve,或称MRCA) ,由她再逐步演化出L0, L1~L6等族群,经过漫长时间约在90,000至45,000年前才跨过红海离开非洲
图3:画家笔下的「粒线体夏娃」(MRCA),生活在距今约20万年前的东部非洲。科学家认为所有散居在世界各地的现代人都是这位夏娃的后代

资料来源:http://www.taiwanancestry.com/home/index.asp
每个人寻求溯源检测的原因不同,有许多人是好奇自己的外表形貌稍有不同、像较深的轮廓、较浅的肤色、较卷的头发、较好的歌喉等,想在溯源检测祖找到答案。另外有些人可能是想验证家族的传说,「我阿嬷说她阿嬷会唱一种奇怪的歌」、「我阿公来的那个地方的人都讲不一样的话」,于是经常有「我有平埔族的血源吗」、「我是汉人吗? 」、「我是巴宰族吗」、「我有荷兰人的血统吗? 」、「我族谱记载祖先由福建来。那之前呢?」等的疑问。其实我们一般粗略的分为闽南、客家、外省族群、原住民的分法,无法满足许多人「我祖先到底是从那里来的」、「我的根源在哪里」这些疑问。


在最近日本NHK制作的「DNA时代~人类的根源」影集记述一则使用DNA检测来寻找身世根源的故事,就是这一层省思的一例。影集的主角是住在东京附近神奈川的乐器演奏家嘉纳大目先生,他因为年幼时父母即离异且早逝,对自己轮廓较深的外貌经常感到好奇,却又无解。在偶然的机会里嘉纳回到北海道找寻生父的生平、并由DNA检测才发现他带有一半的爱奴人血缘。


嘉纳说自此他心里的景物经常切换为崇山峻岭,想了解他的祖先爱奴人如何来到北海道、并如何在雪地里生活。嘉纳大目并开始学习爱奴人的演奏乐器,并选择过着爱奴人的生活方式。对嘉纳先生而言,DNA寻根不仅是为了了解祖先,更是为了了解自己,更是为了寻求文化上的归属与认同。

台湾虽然大部分人的自我认知为闽客,但血缘的多样性却在一般人的想像外。除族群间的婚姻外,另外如汉化政策的施行,例如改姓,也使得宗族的区分变得模糊、旧语言逐渐消失,例如平埔族就逐渐与闽客变得融合在一起,变得不易区别。


由地理上看,台湾位处东亚大陆的边缘,也是船只航行的中途地,自古来不同的族群先后在台湾经营、或落地生根,带给台湾多元的语言和文化,也是族群及血缘的多样性的客观因素。马偕纪念医院林妈利医师在过去几年当中已经针对台湾人的血缘进行了大规模的研究,也有了丰富的成果。


现在林医师把这些研究成果,转变成为台湾族群血缘鉴定的基础,并提供这项服务给无法在族谱、家族口述历史里对自己祖先来处得到满意答案的人科学的溯源寻根方式~「让DNA说话」! 对于凡是对血缘、祖先的来处、宗族亲间血缘有无关联,乃至于想知道「过去祖先如何迁徒、如何渡过黑水沟来到这里」的人而言,溯源基因检测服务都可以帮您解开这个谜!


如何采样
旋开密封的口腔刷套管,以手握住口腔刷的刷柄一端,取出口腔刷,手要避免碰触口腔刷头。
以刷头在口腔内侧刮取黏膜细胞,刮取15下,刮取时同时转动刷柄,务使刷头四周尽量与口腔内壁接触。
换至口腔另一侧取样。力度大小应以由口腔外侧可看到脸皮凸起方为正确。
每支口腔刷取样过程在1~2分钟内可完成。取完后将口腔刷置回塑胶管套中,将管套盖盖回即可。重覆以上步骤3次,完成3支口腔刷的取样。

如何订购
请事先联络询问(02)2365-9279台湾微测公司。
服务费用男性为12,000元(包括Y染色体、粒线体DNA及HLA) ,女性为9,000元(包括粒线体DNA及HLA) (女性因不带Y染色体,不能得知父系血缘。如有需要,请由该女性之兄弟取样进行) 。
服务费用请汇入台北富邦银行 金华分行 (银行代码012) 户名:台湾微测有限公司 帐号:610102325985。本公司确认款项收到无误后,即将采检套件寄给受检人。
客户在完成汇款后,会收到3支采样刷、一份同意书及回邮信封。
请依上方图示方式以口腔刷采取口腔细胞后,请填妥同意书,连同口腔刷在邮局窗口以挂号寄回马偕医院(淡水院区) 输血医学研究中心即可。
报告完成需时约4~6星期。报告完成后本公司会以挂号将报告寄上,并继续接受客户的咨询。

现在一般认为现代智人(以粒线体DNA当中的L3型为代表)在大约在15万年前从非洲大陆演化出来,却直到6万年前才成功越过红海到达中东,发展出两大粒线体DNA血缘 (MN)

之后分成三路,第一路
(N)向北抵达欧洲;第二路(M)越过中亚草原抵达西伯利亚平原,再从西伯利亚平原分散到西伯利亚高原以及今天中国东北、华北,还有一小部分人越过白令海峡抵达美洲,成为印地安人的祖先;第三路则是沿着南亚海岸线抵达印度半岛、中南半岛、华南,再从台湾与马来半岛迁移到太平洋各岛屿。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4-12 09:01:33 | 显示全部楼层

鍾姓考証

陈瑞松在查阅《中国简明历史辞典》、《史记•夏本记》、《史记•秦本记》以及台湾六十教授翻译的《白话史记》后认为,出自嬴姓和乐官之后都值得商榷出自伯益几乎不可能:疑问有二:其一,嬴是东夷部落,曾在舜、禹时代有功于社稷,被公推为禹的继承人,但禹的儿子启却废除了禅让制,有史书上曾记载, 他在与启争夺王位时为启所杀,如果是这样,他根本不可能因功受封,以国为氏。只有他自己让位给启,才有受封的可能,但《史记》中所载的伯益之后,受封的十 四个以国为氏的姓氏中,并没有钟姓。”陈瑞松说,“对于乐官之后的钟姓更经不起推敲,因为在繁体字中,作为音律的钟与姓氏的钟根本不就一个字,更不能提同 源了。”
  经过上述研究,陈瑞松认为,三源之中仅剩下宋国的一源两支了,于是钟烈和钟接这两支便成了钟氏的主流,尽管两支郡望相同,但两个却是不同的派系,谁也代替不了谁,谁也包容不了谁
中文名: 百家姓溯源
作者: 陈瑞松
资源格式: PDF
版本: 扫描版
出版社: 中国华侨出版公司
书号: 7800742571
发行时间: 1990年11月
地区: 大陆
语言: 简体中文
简介:



内容简介:

  寻根问祖是中国人的传统,更是海外华侨、华人的夙愿。而中华民族繁衍至今,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其间沧海桑田,人世翻覆,因之往往踪迹难寻。本书从姓氏入手,借助大量史料,探微发源,一直上溯到远古时期,大体理清了常用438个姓氏的源起与演化,实是寻根问祖者的良师益友。
  本书内容丰富,通俗易懂,载入不少有关姓氏的历史故事和生平轶闻逸事,增加了它的知识性与趣味性——这是本书与其它同类书籍的不同之处。

内容截图:




目录:

前言
1 赵 钱 孙 李 周 吴 郑 王
2 冯 陈 褚 卫 蒋 沈 韩 杨
3 朱 秦 尤 许 何 吕 施 张
4 孔 曹 严 华 金 魏 陶 姜
5 戚 谢 邹 喻 柏 水 窦 章
6 云 苏 潘 葛 奚 范 彭 郎
7 鲁 韦 昌 马 苗 凤 花 方
8 俞 任 袁 柳 酆 鲍 史 唐
9 费 廉 岑 薛 雷 贺 倪 汤
10 滕 殷 罗 毕 郝 邬 安 常
11 乐 于 时 傅 皮 卞 齐 康
12 伍 余 元 卜 顾 孟 平 黄
13 和 穆 萧 尹 姚 邵 湛 汪
14 祁 毛 禹 狄 米 贝 明 臧
15 计 伏 成 戴 谈 宋 茅 庞
16 熊 纪 舒 屈 项 祝 董 梁
17 杜 阮 蓝 闵 席 季 麻 强
18 贾 路 娄 危 江 童 颜 郭
19 梅 盛 林 刁 钟 徐 邱 骆
20 高 夏 蔡 田 樊 胡 凌 霍
21 虞 万 支 柯 昝 管 卢 莫
22 柯 房 裘 缪 干 解 应 宗
23 丁 宣 贲 邓 郁 单 杭 洪
24 包 诸 左 石 崔 吉 钮 龚
25 程 嵇 邢 滑 裴 陆 荣 翁
26 荀 羊 于 惠 甄 曲 家 封
27 芮 羿 储 靳 汲 邴 糜 松
28 井 段 富 巫 乌 焦 巴 弓
29 牧 隗 山 谷 车 侯 宓 蓬
30 全 郗 班 仰 秋 仲 伊 宫
31 宁 仇 栾 暴 甘 钭 历 戎
32 祖 武 符 刘 景 詹 束 龙
33 叶 幸 司 韶 郜 黎 蓟 薄
34 印 宿 白 怀 蒲 邰 从 鄂
35 索 咸 籍 赖 卓 蔺 屠 蒙
36 池 乔 阳 郁 胥 能 苍 双
37 闻 莘 党 翟 谭 贡 劳 逄
38 姬 申 扶 堵 冉 宰 郦 雍
39 却 璩 桑 桂 濮 牛 寿 通
40 边 扈 燕 冀 郏 浦 尚 农
41 温 别 庄 晏 柴 瞿 阎 充
42 慕 连 茹 习 宦 艾 鱼 容
43 向 古 易 慎 戈 廖 庾 终
44 暨 居 衡 步 都 耿 满 弘
45 匡 国 文 寇 广 禄 阙 东
46 欧 殳 沃 利 蔚 越 夔 隆
47 师 巩 厍 聂 晁 勾 敖 融
48 冷 訾 辛 阚 那 简 饶 空
49 曾 毋 沙 乜 养 鞠 须 丰
50 巢 关 蒯 相 查 后 荆 红
51 游 竺 权 逮 盍 益 桓 公
52 万俟 司马 上官 欧阳 夏侯 诸葛 闻人 东方
53 赫连 皇甫 尉迟 公羊 澹台 公冶 宗政 濮阳
54 淳于 单于 太叔 申屠 公孙 仲孙 轩辕 令狐
55 钟离 宇文 长孙 慕容 司徒 司空
附:参考书目

下載:

http://ishare.iask.sina.com.cn/download/explain.php?fileid=7335954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4-19 14:29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