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229|回复: 3

粤东北客家民间百年木偶戏衣钵难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8-20 17:00: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伴随着悠扬的客家山歌,几个制作精细的木偶在施展绝技的艺人手下被赋予了“生命”,演绎着人间百态。这就是曾流行于侨乡粤东北客家地区一带的草根艺术——龙窝提线木偶戏,至今它已有近200百年历史。

  记者日前走进偏僻的河源紫金龙窝镇,探访龙窝木偶戏的发源地。据介绍,该木偶戏是由紫金县龙窝镇宝洞村的邓木开等人于1885年从福建引进的,其传统剧目多取于民间传说与历史故事;唱腔音乐在民间小调、花朝戏曲、客家山歌曲调、粤曲等音乐元素中衍生而来;戏中道白、唱词采用客家方言。

  年近70岁的提线木偶戏第四代传承人邓礼文告诉记者,由于保留古朴的原生态风格,龙窝木偶戏曾作为客家地区春节、中秋节、庙会或者是一些大型庆典活动等请来助兴之用。近年来,受文化多元化的冲击,演出市场萎缩,剧团演出的《三国演义》、《水浒》、《薛丁山》等几部古戏木偶戏一度受冷落。

  记者在走访中了解到,目前,真正掌握木偶戏技艺的人屈指可数,而这些人中年龄都在40岁以上,面临着人才缺乏的困境。

  “龙窝提线木偶戏也曾经辉煌过。”邓礼文回忆说,10多年前,看木偶戏曾是客家地区农村群众十分喜爱的业余文化活动,尤其是逢年过节,是客家人必点的一道民俗“大餐”,常被惠东、海丰、陆丰、五华、福建等地邀请去演出,一年可以演500多场戏。“中秋节和春节期间的戏班子最抢手,提前两个月订戏也不一定能订得到。”

  邓礼文拿出了跟随自己大半辈子的宝贝木偶,仔细地擦着木偶上面的灰尘。邓老说,30多年前,他跟随前辈学习提线木偶戏,这一学就再也放不下了。于是决定放弃教书,将所有精力投入学习木偶戏。

  “现在木偶戏一年偶尔才演出几场。”提起木偶戏现状,头发斑白的邓礼文百般无奈。 邓礼文认为,木偶戏艺术是民间一种草根艺术,深受海外侨胞的喜爱,应该尝试走出国门。

  据邓礼文讲述,为谋求木偶戏的发展,自己曾到大江南北去学习、借鉴别人木偶戏精华。最让他印象深刻的是2009年在澳门观看墨西哥木偶戏演出团的演出,墨西哥木偶戏精湛演技及现代化的演出道具让他震惊不已。

  这让邓礼文深刻地意识到,现代的技术与传统的手法相融合,大胆创新,才是现代木偶艺术发展的方向。道具陈旧、剧本俗套,使龙窝木偶戏这一乡土民间艺术远离了农民文化生活。

  据龙窝木偶戏剧团钟荫光说,改变戏路得换道具,一套普通的灯光音响设备至少要上万元人民币,这对一个乡村木偶剧团来说无疑是一笔无法筹措的巨款。

  “更让人揪心的是,艺人们因年事已高逐步退出舞台,年轻人大多选择外出打工,使得木偶戏后继无人,民俗精髓将陷‘人亡艺绝’境地,消失在客家人心中。”言语间,邓礼文颇有些落寞。

中新社河源8月20日电 作者 李惠敏 http://www.chinanews.com/qxcz/2011/08-20/3271813.s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8-23 21:50:03 | 显示全部楼层
是啊,我们那也有很多风俗什么也渐渐的丢了,最基本的语言,比如我说的,和我爸说的,某些词上就不同,到下一代就更不一样了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9-13 08:48:14 | 显示全部楼层
60年代看过五华木偶汉剧团的“大闹天宫”“火焰山“等,真是了的。至今难忘。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9-13 21:11:0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老家称木偶为木脑子
去看木偶戏则称作看木脑子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4-20 11:37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