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385|回复: 0

古邑之春·盛世河源2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1-30 23:13: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河产业转移园

———全国“十大最具发展潜力开发区”


  2005年5月,河源、中山两市采取“区中园”方式,在河源市高新区内设立了中山(河源)产业转移工业园(以下简称“中河转移园”)。中河转移园位于河源市区南部,地处深圳、东莞和广州等珠三角城市“两小时经济生活圈”内,总控制面积50平方公里,目前已开发建设面积11平方公里,是河源市工业发展的主战场和城市副中心。

  中河转移园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益经营。园区道路、供水、供电、供气、排水排污等市政设施完善,金融、卫生、教育、公共交通、电信、体育、文化等公共服务配套一应俱全,建成了国家通讯终端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等一批重点产业配套项目。在软环境建设方面,中河转移园坚持以诚招商、以信安商、以服务助商,努力打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为企业提供全省最优惠的工业地价、电价和水价;实行“只收税不收行政规费”的优惠政策;对22项行政事业规费实行免收,对16项有偿及技术服务收费实行减半征收;为企业提供“保姆式”服务,努力让投资者体会到“选择河源就是播种希望,投资河源就是收获成功”。

  中河转移园以建设生态园区为目标,坚持把环保作为园区建设的生命线。对引进项目严格执行环保“一票否决”和“三同时”制度,先后拒绝了400多个总投资500多亿元的有污染项目入园,在全省30多个转移工业园区中第一个建成了日处理能力达5万吨的污水处理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100%,固废处置率达100%,成功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中河转移园坚持“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发展理念,坚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依托河源良好的区位、生态、资源、后发等优势,实施反梯度发展战略,积极承接珠三角和海外产业转移,着力引进“高技术、高成长、高效益、污染少、能耗少、占地少”的“三高三少”项目,努力培育新电子、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等“四新”产业,开发建设取得了骄人的成绩:目前,中河转移园共引进工业项目130个,总投资400多亿元。2009年实现工业产值116.36亿元,同比增长31.2%;工业税收4.74亿元,同比增长20.1%;进出口总值12.4亿美元,同比增长11.0%。已形成了以手机为主的电子信息和以模具为主的机械制造两大主导产业。2009年,北京汉能集团斥资280亿元,在中河转移园建设一个全国乃至全亚洲最大的薄膜太阳能电池研发制造基地;2010年,深圳中兴通讯正式落户中河转移园,将投资100亿元建设一个面向华东和海外的研发、生产基地。

  经过近5年的开发建设,中河转移园已打造成为“广东省手机生产基地”和全球四大模具机械制造中心之一;全省建设速度最快、效益最好的转移工业园之一;是全省首批“示范性产业转移工业园”,连续两次竞得广东省产业转移竞争性扶持资金共10亿元。2010年,中河转移园跻身成为全国“十大最具发展潜力开发区”。

民生·教育·文化


  ■和谐惠民

  

  坚持以人为本,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努力做到廉政亲民、勤政爱民、善政惠民,突出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使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不断提高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从2007年起,5年内投入45亿元实施“十项惠民工程”,每年办好“十件实事”。建设了新农村示范点311个,农村“一保五难”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完成了通行政村公路硬底化建设任务。2007年以来,共帮助26224户贫困户(其中移民14224户)改造危旧房,解决55.5万农民饮水不安全问题,培训农村劳动力11.7万人、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18.3万人。省属水库移民生产就业基地为移民提供了6000个就业岗位,通过租金收入为新丰江库区移民年人均增收300元;富民工业园已分红4029万元,使全市1117个贫困村年集体经济收入均达到3万元以上。全面部署开展“规划到户、责任到人”扶贫开发工作,深圳市和省直单位帮扶240个贫困村,全市安排全部副科以上干部定点挂钩帮扶贫困户,切实把脱贫奔康任务落到实处,真正让困难群众得实惠。已完成改造和新建市区农贸市场13个,正在改造和新建6个;扶贫开发“双到”工作已投入资金1.83亿元;农村45.5万人喝上了安全的水;4年共新增经济适用房1700套、廉租房812套;市人民医院新院、市妇幼保健院新院建成使用,正在推进市中医院新院和五县一区县(区)人民医院新院改造建设;对比2006年,医院床位增加1710张;6个县区人民医院新院建设和乡镇卫生院标准化改造,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5%。去年全市公众安全感和公安工作群众满意度在全省分别排名第9位和第10位。

  

  ■先发教育

  

  提出“后发河源,先发教育”,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从2007年起4年内投入28亿元“普高”。截至2010年11月,全市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87.06%,比2006年提高近30%,提前一年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较今年9月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确定的目标提早了一年,比今年7月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确定的目标提早了10年。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县域内教师工资平均水平与公务员工资平均水平大体相等、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平均水平与城镇中小学教师工资平均水平大体相等。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的东江教育基地已建成学校5所,在校生达2.62万人。新创建国家示范性普通高中3所、国家重点中等职业学校3所。市领导带队到省内高校招录教师。职业教育快速发展,50%以上的毕业生在本地就业。推进市区部分中小学校扩大用地。全面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全市兴起了大办教育、创建教育强市的热潮。

  

  ■文化兴崛

  

  河源是岭南文化重要发祥地。树立“以文化论输赢”的观念,作出了“建设文化河源”的战略部署。全市以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为契机,大力发掘和弘扬利用历史文化,保护和修缮了东源阮啸仙故居,紫金苏区血田、红屋等一批革命遗(旧)址和龙川佗城、和平林寨古建筑、东源苏家围等一批客家文化遗存。加大对地域特色文化的研究,组织编写“河源历史文化遗产丛书”、“客家古邑系列文化丛书”等。成功举办“中国首届客家文化节”,全力办好世界客属第23届恳亲大会并以此增强全市人民的自豪感,提升城市文化品味。

  通过构建公共文化体系,建成了市广电中心、市群艺馆、恐龙博物馆等一批文化设施。正在推进客家文化公园、恐龙文化公园、市图书馆新馆、市博物馆新馆等建设,建成农村、社区文化室424个、乡镇(街道)文化站102个。积极开展群众性文明创建工作和群众性文化活动,创作了一批文化艺术作品。启动了全市广播电视数字化及网络化改造工程。公共文化设施不断完善,全市文化氛围日益浓厚。

客家古邑:情系中原辉耀东江竞风流


  ■星空灿烂

  

  岭南文化发祥地:河源上古属扬州南境,战国属楚。秦始皇33年(公元前214年),赵佗率大军平定岭南,在龙川设县而治,龙川成为广东最早立县的四个古县之一。龙川县在历史上的出现,意味着广东东江地区原始状态的结束,标志着东江文明社会的开端———客家文化自赵佗大军从中原南下便开始在这里萌芽,经过2224年漫长历史,蕴育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客家古邑文化。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孕育了翰林学士韦昌明、“槎水之魁”李焘、传承“公生明,廉生威”的颜氏三代、现代著名文学评论家萧殷、中国人民审计制度奠基者阮啸仙,印下了韩愈、李商隐、苏辙、文天祥、王阳明、屈大均等许多文化名人为官和游历的足迹。留下了越王庙、越王井、唐代正相塔、南宋龟峰塔、清代考棚等文物遗迹,以及众多的客家古村落、古建筑,保存有紫金花朝戏、忠信花灯、客家山歌、龙川杂技、和平采茶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河源还是一个在民居、礼教、歌舞、美食、方言和风俗等方面具有鲜明客家文化特色的纯客家地区。因其独特的地位,河源成为岭南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广东之文始尉佗”。

  

  ■古邑名片

  

  粤东“资源宝库”:人均矿产、森林、水、土地资源拥有量均居全省前列。全市已探明资源储量的矿种有36种,其中钨矿、铁矿、萤石矿和稀土储量位居全省第一。有新丰江水库和枫树坝水库两个广东第一和第二大的水库,其中新丰江水库库容达139亿立方米,被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唯一授予“中国优质饮用水资源开发基地”称号。全市森林面积达1800万亩,森林覆盖率70.3%,生态资源十分丰富。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河源生态环境优良,空气质量、水环境质量等常年保持优级水平。拥有华南第一湖万绿湖、桂山、苏家围、热水漂流、黄龙岩、霍山、越王山、龟峰塔及众多温泉等旅游景点。拥有众多的古村落、古民居。还拥有世界上唯一的集恐龙蛋化石、恐龙骨骼化石、恐龙足迹化石“三位一体”的恐龙遗迹,已出土恐龙蛋化石15000多枚,恐龙蛋化石馆藏量被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被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层与古生物研究中心授予“中华恐龙之乡”称号。

  

  后发之城:河源交通区位日益凸显。境内有京九和广梅汕两条铁路,105线、205线两条国道,惠河、河梅和粤赣三条高速公路,已融入“珠三角两小时经济生活圈”。随着途经河源的广河、广赣、汕昆、河紫、粤湘等高速公路和京九高铁及连接珠三角的城际轻轨建成通车后,河源将全面融入“珠三角一小时经济生活圈”,真正成为粤东北陆路交通枢纽和沟通长三角与珠三角的“大陆桥”。河源承接产业转移势头迅猛。目前全市有4个省级产业转移园,初步形成了食品饮料、矿产冶金、机械制造、电子电器、太阳能光伏、轻纺服装、建材陶瓷、生物制药等主导产业。河源拥有国家级通讯终端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是“广东省手机生产基地”:“河源手机”区域品牌逐步形成。2009年,全市生产总值416.95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4322元;三大产业比重为12.6∶53.7∶33.7;税收总收入39.35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0.18亿元;外贸出口额14.13亿美元,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2.27亿美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013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138元。

  

  环保生态之城:全市地表水质保持在各功能区标准,其中东江干流水质保持在国家地表水Ⅰ-Ⅱ标准,新丰江水库水质保持在国家地表水Ⅰ类标准,全市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全年市区空气质量功能区达标率100%,市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65天,是广东省唯一无酸雨的地级市。宜居城乡建设成效明显,污染减排完成了省下达的目标任务,评为“中国节能减排二十佳城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取得阶段性重大成果,其中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已接受国家技术评估,并获得评估组专家的高度评价;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工作有序推进,在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的26项考核指标中,目前26项考核指标均已达标,拟于下月正式向省环保厅提交创模技术预评估申请———人居环境明显优化,城市形象明显提升。

  中国最有魅力城市:经过20多年的发展,河源已经从落后偏僻的山区小县城发展成初具规模的现代化中等城市,通过争创“生态发展和低碳经济示范区”,推动了全市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先后被评为“全国卫生先进城市”、“全国环境综合治理先进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港澳及海外华人心目中最适宜居住和创业的城市”、“中国十大特色休闲城市”、“最具发展潜力金融生态市”、“中国节能减排二十佳城市”、“全国生态环境保护最佳范例”、2008年城市综合增长竞争力排名全国第一位(并列)、2008年中国最有魅力城市200强第14名、“广东省文明城市”、“广东省园林城市”。

  当下,乘全省宜居城乡建设的东风,河源正在致力建设生态山水园林城市和宜居宜创业宜旅游休闲城市。一座“城中有园、园中建城、城在园中、人在景中”的公园城市正崛起于东江之畔。

  

  ■城市掠影

  

  万绿湖*万绿湖景区位于东源县境内,距市区6公里,是新丰江水库建成后形成的华南地区最大的人工湖,国家AAAA级旅游区,因其处处是绿、四季皆绿而得名。湖区总面积1600平方公里,湖中360多个绿岛,水域面积370平方公里,平均深度30至40米,最深处达到80多米,库容量139亿立方米,水质达到国家地表水I类标准。水域壮美、水质纯美、水性恬美、水色秀美,与云南的西双版纳、肇庆的鼎湖山一起,被誉为北回归线上沙漠腰带的“东三奇”。目前,以万绿湖为依托,形成的景区、景点主要有万绿湖客家风情馆、镜花缘、镜花岭、龙凤岛、水月湾、送水观音、桂山和万绿谷等。

  

  恐龙文化*河源素有南国生物宝库之称,自从14年前发现第一窝恐龙蛋化石之后,至今已出土15000枚,全世界馆藏恐龙蛋化石加起来不及河源的半数。

  2001年,广东省政府公布河源石峡恐龙蛋化石埋藏地为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2.26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区1平方公里,为国内外罕见的野外大遗址保护区。在保护范围内,除了24窝100多枚裸露的恐龙蛋化石之外,还发现了8组200多个恐龙脚印化石。

  河源的恐龙文化遗存有几个特点:一是时间跨度长,从侏罗纪到白垩纪长达一亿多年的恐龙都有出土。二是多,光是馆藏恐龙蛋化石就有15000多枚。三是全,恐龙骨骼、蛋、脚印化石三位一体的遗存世所罕见。

  

  新丰江大坝*新丰江大坝位于河源市区西南部,距市中心6公里。整个旅游区占地面积138.9万平方米,包括了大坝、水库、电站厂房、园林及夜景观光等景点。景区以大坝、电厂为主线,以生态保护、绿色环保为主题,突出工业旅游特色,是国家AA级旅游区。旅游区内的新丰江大坝于1958年7月15日动工建设,是世界上第一座经受过6级地震考验的超百米高混凝土大坝,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156个重点工程之一,中国自行设计、施工、安装的大型水电站,至今仍是华南地区最大的水电站。

  

  龟峰塔*龟峰塔位于东江江畔,始建于南宋绍兴二年(公元1132年),距今有800多年历史,是我省仅有的绝对年份可考的南宋早期阁楼式砖塔,2006年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龟峰塔历史悠久,楼式典雅,平面为六角形,塔体通高42.6米,塔外观为七层,内为十四层,有较高的历史研究、艺术欣赏和旅游观光价值。登上龟峰塔顶层,举目眺望,河源市区风光一览无遗。

万绿河源:科学发展和谐共进争崛起


  被誉为“客家古邑·万绿河源”的河源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东江中上游,南接惠州、汕尾,东靠梅州,西连韶关,北邻江西赣州,是广东省重要的生态屏障和饮用水源地。

  河源1988年建市,现辖源城区、东源县、和平县、龙川县、紫金县、连平县。全市面积1.58万平方公里,户籍总人口348.98万。市区距广州约180公里,距香港约200公里。

  背景·河源———广东的欠发达地区,人均GDP仅为全省的三分之一,在省内属于后发地区。因其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省委省政府在对全省各地进行发展功能定位时,将之定位为生态发展区。发展功能是广东省重要的生态屏障;发展方向是以修复生态、保护环境、提供生态产品为首要任务。如何在不损害生态功能和严格控制开发强度前提下,因地制宜发展经济,是河源面临的主要问题。

  

  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在这样的背景下,河源另辟蹊径,按照反传统发展理念,提出并坚持“生态优先、加快发展、注重民生、构建和谐”发展方针,运用系统管理理论,统筹推进“七大建设”(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党的建设、生态建设、平安建设),着力构建“十二大体系”(规划、交通、水利、电力、工业、农业、林业、旅游、环保、教育、卫生、文化),通过践行“三反”(反传统发展路径依赖、反经济周期操作、反梯度发展战略)理念,着力发展“四新”(新电子、新材料、新能源、新医药)产业,重点打造“五大基地”(新电子产业基地、新能源产业基地、生态农业基地、生态旅游基地、商贸物流基地),以反梯度推移的发展模式,摆脱经济后发地区落后的增长陷阱,逐步实现产业结构优化。

  为此,实施反梯度发展战略的河源,在全省率先提出争创“国家低碳经济示范区”的目标。

  

  机遇·在实施反梯度战略中,河源紧紧抓住了难得的机遇。一是“双转移”的机遇。河源在省委、省政府实施“双转移”(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战略中走在全省前列,在选择性的产业承接中觅得先机,全省现场会在河源召开,经验在全省推广。二是新技术革命的机遇。在新一轮技术革命中,河源率先提出发展“四新产业”(新电子、新材料、新能源、新医药),这在当前世界各主要国家都在大力推进新能源、新材料、新网络、生物医药、生命科学、节能环保等方面技术创新中,河源已与世界同步。三是低碳经济的机遇。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趋势加剧,应用低碳技术、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各国的共识和行动。低碳经济的发展,必然推动各国加快产业调整升级,加快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基础·通过近年来的快速发展,河源夯实了实施反梯度推移的良好基础。

  一是不断完善基础设施。交通设施不断完善,已拥有2条铁路、2条国道和3条高速公路;目前,正在推进广河、大广、河紫、粤湘、昆汕等5条高速公路,龙川至汕尾、龙川至韶关2条铁路,惠州至河源城际轻轨,杭州至广州、南昌至深圳2条高铁的规划建设。电力设施不断完善,拥有新丰江、枫树坝等大型水电站及东江干流10多个梯级电站;河源电厂首期120万千瓦已建成发电,正在推进二期200万千瓦建设;已建成并正在建设一批110千伏、220千伏和500千伏输变电站。园区设施不断完善,河源规划建设了市直和五县一区共7个工业园(其中省级产业转移园4个),规划面积200多平方公里,已开发50多平方公里,其中市高新区已开发19.5平方公里,被评为“全国十大最具发展潜力开发区”。环保设施不断完善,全市已建成8座日处理能力22万吨的污水处理厂。正在建设7座日处理能力共23.68万吨的污水处理厂,建设运营了市医疗废物处理中心、市固体废物集中处置中心、市区五金石材加工示范区、市区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等等。

  二是不断夯实产业基础。近年来,河源依托工业园区,积极主动、有选择地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全市初步形成了以食品饮料、机械制造、矿产冶金、电子信息、医药制造等产业,正在谋划和推进新电子、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等“四新”产业及现代生态农业、高端生态旅游业、现代商贸物流业发展,先后引进了投资总额近500亿元的北京汉能太阳能薄膜电池研发制造基地、中兴通讯生产研发基地、广东国华太阳能电站、东江源温泉度假村、希尔顿国际大酒店、东江商贸物流城等一批大项目好项目。

  三是不断提升科技水平。河源市高新区被认定为“广东省手机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广东省火炬计划移动通讯终端产品及配件特色产业基地”。建成了国家通讯终端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已入孵高科技项目14个),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3家、省级民营科技企业99家,有省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8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5家。创建了产学研示范基地2个、产学研战略联盟1个。

  

  优势·一是区位优势:河源距离广州、深圳两大中心城市均在150多公里,可同时接受穗港深惠莞五个城市的辐射和带动。河源是粤东北陆路交通枢纽,已融入珠三角“两小时经济生活圈”。正在规划建设的高速公路、铁路等建成后,河源将融入珠三角“1小时经济生活圈”,成为连接珠三角和长三角的“黄金通道”。二是资源优势:全市人均矿产、森林、水、土地资源均居全省第一。稀土、钨矿、铁矿和萤石矿储量位居全省第一。有全省最大的新丰江水库(万绿湖)和枫树坝水库,其中万绿湖是“中国优质饮用水资源开发基地”。有温泉30多处;有共4000多平方公里的中心城区盆地和灯塔盆地。有丰富独特的恐龙化石资源。三是生态优势:全市江河水质常年保持国家地表水I一Ⅱ类标准,空气质量常年保持在一级水平,森林覆盖率达70.8%,是全省唯一无酸雨的地级市,被评为全国五个“生态环境保护最佳范例城市”之一、“中国节能减排二十佳城市”。四是人文优势:河源是岭南文化重要发祥地,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人文资源和众多的历史文化遗迹。五是后发优势:河源是处于工业化起步阶段,开发时间晚、开发程度低,土地、水等生产要素充足,可以汲取先发地区的经验和教训,避免“先污染后治理”和“工业化陷阱”,走科学发展道路。

  

  成效·发展特色经济,培育本土产业是实施反梯度推移发展的关键。近年来,河源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重点发展“四新”产业,着力打造“五大基地”,致力与发达地区共同站在高端产业的起跑线上,实现高质量、高效益、高水平的增长。

  一是建设新电子产业基地。充分发挥“广东省手机生产基地”、国家通讯终端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的优势,引进了手机及配套企业35家,成功创建“广东省手机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2009年全市手机产量1400万台、产值43亿元。同时,努力引进龙头企业,积极培育产业链,目前全市已形成青雅电子、中创实业、雅达电子、深圳航嘉、丰叶电器、中电电子等为代表的电子产业。同时,投资100亿元的中兴通讯公司生产研发基地等新电子项目正在建设,全市6年内将形成产值超千亿元的新电子产业链。

  二是建设新能源产业基地。矿产资源是河源的一大优势,其中超白石英砂的储量和产量均占全球的四分之一,这是生产太阳能光伏玻璃的主要原料。北京汉能集团太阳能薄膜电池生产基地不久即可建成投产,3年内将形成300亿元产值。深圳南玻集团计划投资建设光伏玻璃生产厂,形成比较完善的太阳能光伏产业链。规划建设了1平方公里的LED光电产业园,以粤兴照明公司为龙头,吸引了产业链上下游一批关联企业人园。

  三是建设生态农业基地。河源阳光充足、气候温和、空气优良、水和土地资源丰富,又紧邻珠三角地区,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可大有作为。近年来,河源先后引进了广东瑞昌、中兴绿丰、广东汇先丰、内蒙古龙驹乳业等一大批农副产品流通加工企业,启动了投资1.3亿元的东江上游特色水果产业带项目建设,等等。目前,河源已建成六大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有市级以上农副产品加工流通企业28家、农业龙头企业173家、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288个,建立了农业标准化示范区28个,创建了无公害农产品73个、绿色食品41个、有机食品26个。

  四是建设生态旅游基地。河源旅游资源丰富,发展休闲度假型生态旅游前景广阔。近年来,河源积极实施旅游强市战略,建设广东生态旅游示范区,建成了旅游区(点)30个。河源先后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十大特色休闲城市,东源县被评为“广东省旅游强县”,和平县被评为“广东省旅游特色(温泉)县”,紫金御临门温泉度假村获“中国十大温泉养生基地”称号,形成了“客家古邑、万绿河源、温泉之都、恐龙故乡”四大旅游品牌。投资20亿元的东江源温泉度假村、投资10亿元建设万绿湖国际会议度假中心等一批旅游大项目有的已建成,有的加快建设中。万绿湖创国家5A景区工作正在积极推进。2009年,河源共接待旅游者人数84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6.2%;实现旅游总收入35.8亿元,比上年增长15.5%。

  五是建设商贸物流基地。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交通便捷的优势,引进了香港华南城集团投资70亿元建设东江华南物流城。中山(河源)转移园综合物流园和手机批发市场、市区农副产品批发市场、龙川编组站集装箱物流中心等物流平台正在建设:河源将成为粤北赣南重要的商贸物流中心。

  河源通过实施反梯度推移战略,全市经济保持了绿色低碳与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连续7年在全省环境质量考核和珠江综合整治考核中获得“双优秀”;全省唯一无酸雨的地级市;在省控八大水库中,只有河源的新丰江水库和枫树坝水库年平均水质保持在国家地表水Ⅰ类标准。全市7个产业转移园均已通过环评审批,中河产业转移园在全省产业转移园中第一个建成运行了污水处理厂;通过推动污染减排,近年来,全市拒绝了400多个、投资总额500多亿元的重污染项目;关停小钢铁企业19家,淘汰落后钢铁产能362万吨;对56家重点污染企业实行重点整治;清理和关闭了463家非法矿山;实施治污保洁,七寨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已建成使用;创建林业生态市,优化自然生态环境,暂停万绿湖环湖公路建设、暂停速生桉种植、暂停木材加工企业审批;开展林业体制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2007-2010年,全市共争取中央投资安排项目165个,列入省重点项目25个,市安排重点项目220个。目前,已建成项目210个,投资总额254亿元;正在建设项目200个,投资总额311亿元。2009年,全市引进的大项目、好项目投资总额达500多亿元。目前正在操作和已经落实的百位数经济项目有广河高速、河紫高速、大广高速、粤湘高速、汕昆高速、东环高速、“一区六园”、北京汉能、中兴通讯、东江物流等10个项目;正在推进的有万绿湖直饮水工程、河源电厂二期、惠河城际轻轨、龙汕铁路、京深高铁、杭广高铁等6个项目。预计到2016年,全市将形成2000亿元左右的“四新”产业产能和若干产业集群,打造3-5家年产值百亿元以上的企业“航母”。

  在粤北山区五市中,2009年,河源工业总产值从2008年的第4位进到第3位,外贸出口总额从第2位进到第1位,争先进位,势头十足。预计2010年,全市GDP、工业总产值、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比2006年分别增长66.5%、128%、90%,税收、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占GDP比重比2006年分别提高0.24和0.69个百分点。

  乘势而上,在全省山区市中率先崛起,是省委省政府在新的发展时期赋予河源的新使命和新任务,也是省委省政府对河源在新一轮区域协调互动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作用作出的新定位。今天的河源,正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践行“三反”理念,发展“四新”产业,打基础,谋长远,努力推动经济、文化和生态“三大崛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4-24 13:51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