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995|回复: 11

爬九龙山 走京西古道 感受商旅故道(组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6-2 13:26: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开发中的京西古道自然风景区
    “客家人在北京”7人小组徒步翻越九个山头(最高峰海拔955米),历时八个半小时,全程约20公里。
  京西之山,统称西山。群山之中,遍藏乌金。元、明以来,京城百万人家,皆以石炭为薪。加之这里出产石材,琉璃的烧制更是闻名京城,于是,拉煤运货的驼马成群结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在山路石道上来来回回,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京城到西部山区,再远至内蒙古、山西地商旅道路。

  京西古道以“西山大路”为主干线,连接着纵横南北的的各条支线道路,其中的中道、南道、北道为其主要组成部分。远古的烽烟、民族的交往、宗教的活动、筑城戍边以及古道、西风、瘦马等数不清的神奇故事,散落或留存在古道两侧,它是那个时代经济、文化的具体象征,从中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时代的变迁和历史的足音。京西古道距今有数千年的历史,它所蕴涵的厚重文化底蕴和灿烂的永定河流域文化叠聚成辉。

  京畿西山,十万年前就有人类活动。门头沟区北接上谷,南通涿易,西望代地,东瞰燕蓟,具有重要的战略和交通地位。从黄帝建都于阿,“披山通道”于西山开始,西山大路诸道,屡经修整,成为颇具规模的官山大道。其中的绝大多数工程是民间组织募化筹资,由当地百姓进行施工的。亘远的古道在门头沟区依依蜿蜒盘旋,日久年深,构成了无与伦比的与大自然相偕的人文奇观。从商旅通行到朝拜神庙,从攻防战守到贸易往来,从古都兴建到民族文化交流,这一切,如果有什么能够跨越时间与空间而连接在一起的?只有这些掩映于山中的古道。

  京西古道作为一种文化,愈显珍奇,京西古道是京西古代文明的重要标志和历史见证。
    “客家人在北京”登山队一行7人,由京西古道反方向而来,从三家店提前下车,穿过铁道,直接上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2 13:27:26 | 显示全部楼层


开始爬山,劲头十足。


回头看看,房子变小了。


爬上山头回头看,城市慢慢离我们远去。


爬上第一个山头,上面有块石头上写“秀峰石”。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2 13:28:29 | 显示全部楼层


领队说前面的山路还很长,赶得快的话到下午5点能下到山,所以我们一鼓作气连登4个山头。


继续深入


山上很多大石头上都有旅行者的字迹


山上的植物越来越密了,树枝时不时的刮到我们的手臂。


我们在九龙山里面走着,不知道前面的山头还有多少,山路还有多长!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2 13:36:54 | 显示全部楼层


翻过一个山峰,前面又出现一个山峰,真是一山更有一山高啊!


山路越来越难走,这一段路要手脚并用了。


前面的兄弟,慢慢来,小心点!


越来越陡了


进入九龙山腹地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2 13:54:37 | 显示全部楼层


    又登上一个高峰,这里有颗树比较凉快(我们走过的都是些北方的小灌木,不能纳凉的),已经有两个旅行者在休息了,他们是从正门过来的,问他们前面的山路还有多长,他们说我们来得太迟了,现在的时间大概只走了2/5的路程,估计下山要6点多了。因为登山前没有什么准备,大家都以为2、3个小时就能下山,所以带的水不多,这时候我们已经把水都喝完了!也就是说还有3/5的路程没有水喝,这是我们最担心的!


回头看看我们走过的山头,我已经看不出来我们是从哪里上来的了!


抓紧时间多休息会吧!前面的路还很长!


继续赶路吧,前面的我们要爬的山是越来越高了!


大家在欢呼我们又攻下一个山头,往下看,云深深,雾蒙蒙。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2 13:57:58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能休息太长时间,继续赶路!


丛林越来越密集,看不到路了!


车到山前必有路,这个林荫小道不错。


这个好像是开发中的下山缆绳


    终于到了林场,我们都以为会有水喝了,没想到我们走过去发现林场内拴着一直狗,护林员不在。失望之余同行的美女过去跟护林狗“聊天”,其他人跟驴“聊天”去了,图片就不发出来了。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2 13:59:49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水喝只好继续赶路,这时我们已经来到了传说中的京西古道,路比较宽,有建筑的影子,也有现代砖头的踪迹,看来真是要开发京西古道风景区了。


以为到了林场很快就能下山了,没想到我们还在上山。


累了,拐杖都拿起来了。


    一直在上山,有点怀疑我们是不是走错路了,不过三岔路口的一个路标表明我们没有走错路。路标显示,我们已经在955米的山上了。不知道前面的山路还有多长,安全起见,我们记下了绿野救援队的值班电话。


继续上山,不过这里的视野比较宽阔了,还有零零星星的野花观赏。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2 14:01:15 | 显示全部楼层


    走到这个小山坡,发现开始下山了,而且前方是漫山遍野的白色野花,看了太多的绿色,终于有其他颜色衬托一下了,这也是京西古道上的一道风景线。看,抱着相机都无从下手了吧!


下山就是比较快,也比较轻松,才照了几张照片,前面的人都走远了。


待到山花烂漫时,他们在丛中笑。(终于开始下山了)


远眺我们对面的山,领队说对面的山我们去不了,是军事禁区。但是我们要绕着山走到对面的山脚下。


领队说:到对面山脚下直线距离很短,但是要2两个小时左右才能到。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2 14:02:29 | 显示全部楼层


都累了吧,休息会!


终于走到有建筑的地方了,这里也是一个三岔口,往右是潭柘寺方向。我们从这个石门穿过下山。


    京西古道曾经是一条有六米多宽的官山大道,全部是用石块儿铺砌而成。因为山路陡峭每隔一米就会栽立石一排,以防石块儿松动下滑,这也是古道经久坚固的诀窍所在。现在的京西古道因为长时间没人走了,两旁都长出灌木来了,只有一条旅行者继续穿行的窄窄的山路。


终于来到山坡上了,明明能看到山下的房子了,可一直走都不到,走了很长时间。


看到现代化的交通工具了,这时大家加快了脚步要下去找水喝了。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2 14:04:24 | 显示全部楼层


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啊,这条路完全是石头山上刻出来的路,刻了一个个台阶。又抖又滑,还得手脚并用。


回头看看这个石头路,也算是鬼斧神工吧!


    这是我们从山上下来看到的第一家人,大爷大妈都挺热情的,我们说过来喝水给他们钱,他们说你们随便喝,不要钱。喝水的时候问这里到车站有多远,回答说还要走一个多少小时这样的水泥路。


曾经的小桥流水人家,小桥还在,流水不复!


    京西之山,统称西山。群山之中,遍藏乌金。元明以来,京城百万人家,皆以石炭为薪。加之这里出产石材,琉璃的烧制更是闻名京城,于是,拉煤运货的驼马成群结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在山路石道上来来回回,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京城到西部山区,再远至内蒙古、山西的商旅道路。
    因时间关系,拍的照片不多,大部分拍摄的都是爬山时候的背影照,登山中停下来休息的时候基本上没有照相,都是路上随拍。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2 14:05:30 | 显示全部楼层


开发中的风景区,路是新铺的,两旁的树叶是刚种的。


    圈门戏楼为庙宇戏台。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城子圈门,建造年代不详。戏楼现已残破,曾为区属街道工厂车间,是门头沟区文物保护单位。圈门戏楼坐东朝西,距圈门约百米远,戏台高1.7米,毛石台基,面阔2间,宽8.2米,深5.4米。台口二柱,顶部为八檀悬山卷棚式,灰筒瓦。后台为扮戏房,面阔3间,宽11.8米,深5米。


    圈门这个地方是因为这座带券洞的过街楼而得名,这个过街楼就是门头沟之门,形成于此地的村落叫做门头口。


圈门戏楼-歌舞升平


    夜幕降临,大概傍晚7点左右我们终于坐上了回城的车,车上再次远眺我们走过的群山。内心升起强烈的自豪感,我们征服了曾经只能永远地封存在历史记忆当中的京西古道。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2 14:07:27 | 显示全部楼层
京西古道—商旅故道
  京西之山,统称西山。群山之中,遍藏乌金。元明以来,京城百万人家,皆以石炭为薪。加之这里出产石材,琉璃的烧制更是闻名京城,于是,拉煤运货的驼马成群结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在山路石道上来来回回,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京城到西部山区,再远至内蒙古、山西的商旅道路。

  阜成门是北京内城的西门,过去俗称煤门,运煤的车马均从此门进城。过去城门洞上还镶嵌着一块刻有梅花的汉白玉石,利用谐音作为标记。明清以后,京城用煤量越来越大,仅靠阜成门进煤,已难供所需,所以在康熙年间,作为“水门”的西直门也开始大量进煤了。
  出了阜成门一直向西,就到了模式口。模式口以前叫磨石口,因为出产上好的磨刀石而得名。1922年,磨石口村成为老北平市郊第一个通电的村庄,于是第二年改村名为模式口。模式口一带还是饲养骆驼最多的地方。老舍笔下的祥子正是因为被当兵的抓差到了磨石口,然后偷了三匹骆驼逃命才得了骆驼祥子的绰号。
  出模式口,古道西行,从三家店跨永定河后而至琉璃渠。
  三家店成村于辽代以前,因始有三家客店而得名。这里是路出西山后最初的平原地带,因此它成了一个煤运集散地。所以明清时期三家店是京西古道上最为热闹繁盛的村落之一,街市上五行八作,大小买卖、商铺二百多家,其中仅煤厂就有二、三十家。
  这里曾经是一所会馆。当年出外经商的山西商人远赴京城时每每路经这个繁闹之地,于是明朝年间他们便集资修建了这所山西会馆。
  自西北蜿蜒而来的永定河水在三家店的村西口流淌千年,当年这里是京西古道上最大的一个古渡口。早在明朝的万历年间,因为运煤的需要,河上架起了木板桥,直到1921年,北洋政府拨款30万大洋,横跨永定河修筑了这座由法国人设计的北京地区最早的洋灰桥。
  跨过永定河便到了西山脚下的琉璃之乡。琉璃渠村明清时称琉璃局。明朝初年,扩建京城、筑造宫殿所用的大量琉璃砖瓦,有一半产自琉璃局。清朝乾隆年间,北京城内的琉璃厂撤消合并到了琉璃局,这让琉璃砖窑的炉火一直旺盛到了今天。
  古道穿琉璃渠而出之后一路西去,它翻山越岭地串起一个又一个古老的村落,直到京西古道上的重要关口王平口。这段从模式口到王平口32华里的古道被称做西山大路的北道。站在王平口关城之上,远眺峰峦深处,隐没于荆棘丛林中的千古驿道密如织网般地尽现眼前。
  早年间,每到秋季,京城内外的有钱人家就开始忙着买牛套车,前往西山窑头采买煤炭。
  一般地,从“煤门”阜成门出城,径直西去,便踏上了进入西山的大路。一路从模式口往西北方向经三家店、琉璃渠到王平口的古道,是西山大路的北道。另外一路从模式口向西,经麻峪跨永定河过峰口庵到王平口的古道,这是西山大路的中道。相传五代时期,有一个叫刘仁恭的军阀在这里占山为王当了土皇上,他自行设置了玉河县并劈山开道修了这条路,所以后人也将西山大路中道称为玉河古道。
  在这条古道的中段,有一个叫圈门的地方,以圈门为起头儿向西到峰口庵是一条13华里长的沟谷,于是当地人就称这里为门头沟,今天北京门头沟区的名字便是由此而来。
  圈门这个地方是因为这座带券洞的过街楼而得名,这个过街楼就是门头沟之门,形成于此地的村落叫做门头口。
  圈门可以说是京西煤业的发祥地。以前老北京有句俗话:家有一口粥,不上门头沟,就是对到圈门一带走窑而言。
  在圈门过街楼的北侧,有一座古老的窑神庙。相传腊月十八是窑神爷的生日,所以过去每到腊月十七这天,都要由各煤窑的窑主摊钱,在这里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清代管理京西煤业事宜的机构就设在此庙。1949年以后,这里还一度成为北京市京西矿区政府驻地。
  古道穿券门洞而过,然后顺着被称作门头沟的沟谷前行,就到了京西第一要隘峰口庵。登上峰口庵关城眺望群峰,只见青山揽翠,沟壑藏金。在距离关城西南不足二百米的山岗处,凹陷着大大小小深浅不一的蹄窝一百多个,这段13米长的小路是京西古道上蹄窝最为密集的地方。在古代,京西产煤的窑地因排水、提升等条件的限制,煤窑大多分布在峰口庵以西的山区,这就使得京西这条中路古道在夏秋之季几乎是全天候运行,作为必经之地的峰口庵更是车马云集,畜蹄日月不息地蹬踩踢踏,历经七八百年形成如此奇观。
  历史上,从今天石景山区的庞村也有一条进入西山的大路,这就是西山大路南道,这条南道中途与中道会合后直奔王平口。这样,北、中、南三条古道在王平口聚合为一,然后继续延伸西去。
  京西古道曾经是一条有六米多宽的官山大道,全部是用石块儿铺砌而成。因为山路陡峭每隔一米就会栽立石一排,以防石块儿松动下滑,这也是古道经久坚固的诀窍所在。
  古道经北、中、南三路而进入西山腹地。王平口会集了各条古道,可谓咽喉,因此号称“过山总路”。
  在王平口的东边,有一个小小的安家滩村。这里不仅出煤,还是京郊驰名的砂锅产地。今天,在这个已经荒弃了的村子里,还可以看到很多房子的屋顶都是用烧制砂锅剩下的焦渣铺成的。元末明初的北京有“砂锅做饭斗量柴”的说法,据说因为这个传闻,当年的朱元璋便以为元大都太穷,于是他把这座前朝的都城封给了四皇子朱棣。其实朱元璋有所不知,砂锅是用沙子黏土烧制的锅,煮饭很香;“斗量柴”的柴则指的是煤。
  出了王平口,曲折四十多里山路,就到了斋堂。早在唐代贞观年间,这里的山上建有寺庙,寺庙的僧人在庙里施粥以行善,故名斋堂。
  从斋堂开始,古道由西行折向西北,途径川底下村。川底下是北京郊区最好地保有了清代村容风貌的村落,今天这里几乎家家开客店、户户飘酒旗,一如旧时的古道驿站,令人仿若身处昨日。
  古道从川底下北侧上山,过天津关,出罢山口进河北的怀来盆地然后竟自远去。向西北,可经宣化、张家口去内蒙古;向西,可过蔚县进山西。由此,京西古道东连帝京,西通塞外,成为过去京西的重要出塞道路。
  如今,现代化公路带走了京西古道曾经的车来人往。因为地处门头沟煤炭采空区,为了安全,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山里的一些村子便已全部搬迁。那些从前因古道的兴盛而凝聚成的大小村落,很多也随着古道的荒废而成为断壁残垣。古道失去了路的功用,周围的一切也就被人们断然遗弃。
  时光回转几百年,那时的北京城,天刚放亮之时,远山近水,都在一片静谧之中。而城门一开,商旅出行,驼铃声声十里相闻,骡马嘶鸣缕缕飘传。店家迎来送往,商队络绎穿梭。山回人声,水返驼影。这样一幅京西古道图卷只能永远地封存在了历史的记忆当中。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3-29 15:10 , Processed in 0.023975 second(s), 5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