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747|回复: 2

深圳十八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26 22:38: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深圳市管轄19個鎮。其中,沙頭角鎮位於特區內,屬深圳市羅湖區管轄;其餘18鎮分別屬寶安區和龍崗區管轄,在地理分佈上從東到西依次為

龍 崗 區
南 澳 鎮
    清嘉慶(1796~1820年)年間就有南澳村。因其三面環海,海水特別藍綠,故稱為「藍澳」(「澳」是指海邊彎曲可以停船的地方),後以「藍澳」地處大鵬半島最南部,因而取諧音易名為「南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南澳地域相繼屬惠陽縣第四區、第七區、大鵬鄉、大鵬人民公社管轄。 1958年11月, 大鵬人民公社劃歸寶安縣管轄,南澳成立大隊。1983年7月取消人民公社體制時,大鵬公社改稱為大鵬區,南澳大隊則於1984年更名為南澳鎮(大隊級)。1986年10月撤區建鎮,南澳從大鵬鎮分出而單獨設鎮,與大鵬鎮同級,1987年1月正式掛牌辦公。1993年1月,原寶安縣撤銷劃分為寶安和龍崗兩區,南澳鎮轄屬龍崗區。
    南澳鎮總面積為106.7平方公里,地理座標為東經114°28′~114°37′,北緯22°26′~22°34′,位於深圳市最東部的大鵬半島南端,三面環海,東靠大亞灣,南為太平洋,西接大鵬灣,距香港平洲島僅1.5公里,北連大鵬鎮,離深圳市區60多公里,距龍崗區中心城40多公里,與廣東大亞灣核電站相距10公里。
    地貌中間高而四周低,山多地少,大部分都是丘陵山地,其中山林面積14萬畝,耕地面積1897.5畝,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年最高氣溫34℃,最低氣溫1.4℃,年均氣溫22℃,相對濕度為80%,年均降雨量2000毫米,平均雨日140天,無霜期355天。南澳鎮不僅氣候宜人,而且風景秀麗。物產豐富。海岸線長達65公里。有各類島嶼、礁石、海蝕崖、洞;有可供游泳的海灘8處,沙白細軟,波光粼粼,極具夏威夷情調。鎮內座落有深圳市第二高山——海拔876米的七娘山,山間流水潺潺,鳥語花香,山腰一美人石,似美人仰天酣睡,維妙維肖,是大旅遊區規劃的理想狩獵區之一。還有新大村海邊的「仙人石」、大鹿灣的觀海石、黑巖等大小景點30多個,旅遊資源相當豐富。水產資源更是久負盛名,盛產海膽、鮑魚、響螺、龍蝦、蟹、貝、各類海藻等。當地漁民所醃製的鹹魚等各類海乾貨臨街擺賣,成為遊客爭相選購的物品,「南澳鹹魚街」、「海鮮一條街」因此而得名。鎮內還有較多的礦產資源,如礦泉水、鎢以及建築用的沙石等。
    南澳鎮民風淳樸,保留了較多的民間習俗。其中「漁民娶親」就是甫澳鎮頗具特色的風俗之一。漁村子女成親之日,一群頭戴漁帽、手持船槳的漁家婦女,在漁家姐妹簇擁的新人之後, 尾隨鑼鼓舞龍(獅), 在一名男扮女裝的漁民帶動下,列隊而行,一路撐槳,迎親到家,熱鬧非凡。「舞草龍」也是南澳鎮民間的主要風俗活動。每年正月初二晚上,漁民們舉起用草扎的「巨龍」,在一節節加起來長達二、三百米的龍身上,插滿了燃燒的香火,敲鑼打鼓,穿街過巷。龍身舞動之時,上下閃閃發光。草龍所到之處,圍觀者秩序井然,燃放煙花、炮竹,祈求紫氣常臨、如意吉祥、興旺發達,一派節日的喜慶景象。鎮內還有一年一度的漁民節日盛會,拜祭龍母,臨海祈禱,請來劇團演出及特邀香港同胞前來共慶,齊祝漁村一帆風順、生活富足。
    南澳鎮北連內陸,三面環海,交通較為方便,是南中國海未來國際貨物輸出大港——鹽田港的必經航線。水運至鹽田港40分鐘,至香港30分鐘,至惠陽市澳頭港90分鐘左右。
大 鵬 鎮
    明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4年),廣州左衛千戶張斌在大鵬半島設守禦千戶所城,因轄境內有大鵬山(一名七娘山,今屬南澳鎮), 昔傳曾有仙女七人游此, 以其如鵬踞海,故以「大鵬」名之,大鵬所城亦沿其名。清初更為大鵬所防守營、大鵬水師營。鴉片戰爭中,改營為協。其後因革變化不詳。1949年10月,大鵬地區屬惠陽縣第四區。1951年11月,調整為第七區。 1957年12月,惠陽縣撤區並鄉,第七區分為大鵬、葵湧兩鄉,大鵬鄉轄今大鵬,南澳兩鎮地域。 1958年10月,大鵬鄉與葵湧鄉合併為大鵬人民公社。同年11月,大鵬公社劃歸寶安縣治。1961年7月,葵湧部分從大鵬公社析出,成立葵湧公社。1983年7月取消公社體制,大鵬公社改稱大鵬區。1986年10月撤區建鎮,南澳部分又從大鵬分出,獨立成鎮。1993年1月1日,寶安縣撤縣設立寶安、龍崗兩區,大鵬鎮轄屬龍崗區。
    大鵬鎮位於東經114°25′~114°35′,北緯22°33′~22°39′, 東瀕大亞灣, 西臨大鵬灣,面積82.81平方公里。距深圳市區50多公里,鹽田港30公里,離香港平洲島僅2.25公里。
    大鵬鎮地形以丘陵、低山為主,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22℃,最高氣溫33.6℃,最低氣溫1.4℃,相對濕度年平均80%,降雨量年平均1933毫米,無霜期年平均355天。冬季以東北風,夏季以東南風為主導風向。颱風是本地區主要的自然災害,其次是「龍舟水」和「寒露風」。境內僅有工母河一條河流,發源於求水嶺,流入大亞灣,長7.4公里,流域面積15.8平方公里。有大小山塘水庫15座,總庫容658萬立方米。
    大鵬鎮依山傍海,海岸線長達40.84公里,沙灘、島嶼、海蝕崖、洞、橋、柱等海積海蝕地貌發育齊全,海岸風光十分優美。大鵬的山山水水中蘊藏著豐富的礦產和生物資源。嶺澳一帶,產金、錫、銅、鎢等,龍歧鹽場產優質精鹽,兩個海灣中盛產鮑魚、海膽、龍蝦、紫菜、響螺、扇貝、石斑等海鮮。
    大鵬鎮是一個著名的僑鄉,有港澳同胞、海外華僑13700多人,主要分佈在香港、美國、荷蘭、德國、英國、比利時、澳大利亞、新加坡等18個國家和地區。
    大鵬人在婚嫁、年節等方面盛行一些獨特的風俗習慣。如:舊時女子出嫁前有7天以上的「哭嫁期」。完婚之日,當迎親的人臨近村時,村中男女就在路中燃起一堆火以「避邪」,迎親者經「避邪」後方可進村。良辰一到,女兒即大哭著拜辭父母,垂首銜淚,款步出門,登轎而去,嫁妝亦隨行帶往夫家。一路上,簽歌不絕,鞭炮不息。每隔十來步,伴娘便撒下一根寸把長繩子,作為婚後新娘首次回娘家的「路引」。大鵬婦女有戴涼帽的習俗。涼帽用竹淒織成圓圈,中間穿孔,周圍用布條縫掛,這種習俗的由來,據說是因為過去婦女是不能拋頭露面的,但客家婦女為環境所迫。南遷後要跟男人一道出門幹活,上山下日,赴圩出入,為了「遮羞」,便戴上這種涼帽。它又似面紗,自己可以看清別人,而別人卻看不清自己。同時,這種涼帽戴起來既涼爽又輕便,因此便世代流傳了下來。又如每逢除夕,人們喜歡用由香茅、袖葉、萵蒲和香石榴葉等煮成的「年香水」沐浴。據說小孩洗了猛長猛進,老人洗了添福添壽。
葵 湧 鎮
    葵湧歷史悠久。鎮域內曾出土了新石器時代的陶罐等文物,發現了宋代的墓葬,說明很早就有人在這一帶居住繁衍。因鎮旁小溪內長有水葵故得名葵湧。
    歷史上,葵湧地區的行政區域名稱多次更易。民國年間,屬寶安縣第三區,稱葵華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49年10月至1951年10月,轄屬惠陽縣第四區;1951年11月改為第七區;1957年12月至1958年10月,惠陽撤區並鄉時,稱葵沙鄉;1958年11月劃屬寶安縣,歸大鵬公社管轄;1961年7月成立葵湧區,管轄大鵬、葵湧、坪山等3個公社;1963年1月至1978年,撤區並社,單獨設立葵湧公社;1979年撤寶安縣建深圳市,葵湧改為區;1981年10月,寶安縣恢復建制,葵湧公社復設;1983年7月,葵湧公社改為區公所;1986年10月撤區建鎮,設葵湧鎮,屬寶安縣管轄。1993年1月1日,寶安撤縣建寶安、龍崗兩區,葵湧鎮歸龍崗區管轄。
    葵湧鎮地處深圳市東部,與香港水路僅隔10公里,位於北迴歸線以南,東經114°24′,北緯22°38′,在大鵬半島北端。全鎮依山傍海,為長條形地帶,地形以丘陵、山地為主,屬石灰岩地區。自東至西有兩條海岸線,其中大鵬灣段16公里,大亞灣段15公里,海岸線海水清澈,風景優美如畫,被中外環境規劃專家一致譽為「中國最秀麗和最具開發價值的海岸線」。葵湧自然氣候良好,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常年主導風有東南風和東北風,年均氣溫22.2℃,年均降雨量2280毫米左右,無霜期長達346天,光照充足、雨水充沛的暖濕氣候,對植物生長非常有利。鎮域內水資源豐富。地表水有徑心河、葵湧河、烏泥沖、溪湧等;地下水以鬆散巖類孔隙水和巖溶水為主,有一探孔湧水量達2000噸/日,可以滿足工業和城市用水。葵湧鎮西海岸有巖岸和沙灘,靠近大、小梅沙、溪湧工人渡假村,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海濱環境,有豐富的旅遊資源,是旅遊渡假的海濱勝地。
    葵湧鎮常住人口中,姓氏比較複雜,以潘姓、黃姓為多,約占20%;語言為客家方言,保持著客家風俗,婦女夏天有戴涼帽的習俗。每到春節,葵湧城內都要舉辦舞獅活動慶賀佳節,各村都組織有舞獅隊。
坪 山 鎮
    從坪山松子嶺宋代銅錢窖藏遺址看,至少在甫宋時期己有大批從中原南遷而來的漢人在此生息繁衍,當時坪山名為「東頭嶺山」。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至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曾、張、黃、戴四姓先後從興寧、韶關、福建等地移居「東頭嶺山」周圍落戶,即今日坪山圍村、六聯小學一帶。其地勢除東南部有較高的田頭山外,其餘山丘較為低平,「坪山」因此得名。坪山鎮所轄地域,秦時屬南海郡番閨縣;漢至三國屬博羅縣;晉朝到唐朝屬寶安縣;宋朝屬東莞縣;明朝屬新安縣;清康熙五年到八年(公元1666~1669年)屬東莞縣;民國至1957年屬惠陽縣;1958年11月屬寶安縣; 1979年3月因寶安縣更名為深圳市而屬深圳市;1981年10月至1992年底屬深圳市寶安縣;1993年1月1日,寶安撤縣分設為寶安和龍崗兩區,坪山轄屬龍崗區。坪山的行政區域和名稱尚有多次更易。建國初期至1957年11月,為惠陽縣第四區;1957年12月撤區為鄉,稱坪山鄉;1958年10月改為坪山人民公社;1983年又改稱坪山區;1986年10月撤區建鎮;1986年9月,坑梓鎮從中分出。
    坪山鎮位於東經114°191′,北緯22°40′。面積132.8平方公里。東至水祖坑、田坑村,與坑梓、葵湧鎮接壤;西至珠洋坑,與龍崗鎮、坪地鎮相連;南至碧嶺,毗鄰沙頭角鎮三洲日村和橫崗鎮保安村;北與坑梓鎮松子坑村相連接。距深圳特區30多公里,距羅湖口岸39公里。
    坪山鎮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氣溫22℃,最高溫度34℃,最低溫度0.2℃,無霜期355天,年積溫在8000℃以上,霜凍時間短,農作物可常年生長。年均降雨量1900~2200毫米。 坪山地貌以丘陵、台地為主,地形南高北低。北部東西走向為寬谷沖積平地,利於耕作;南部為綿延的丘陵,山地,屬貝砂岩和花崗岩赤紅壤,適宜發展林果業。川地比較廣闊,地勢平緩,面積53名平方公里,占總面積40.5%; 丘陵山地面積79平方公里, 占59.5%。
    坪山保留了客家的主要習俗。婚喪嫁娶均要拜神祈福。每月初一、十五都要燒香燃爆竹敬神。新房入伙也要拜神、拜祖宗。農曆一年四季較隆重的節日有:一月十五元宵節、二月初二八公節、三月清明節、四月初八嘗米面、五月初五瑞午節、六月初六食綠豆粥、七月十四祭仙節、八月十五中秋節、九月初九重陽節、十月初一嘗茶果餅、十一月冬至、十二月過年。昔時坪山圩每8年打蘸一次(集體祭把神靈),地點設在關帝廟前。每次打蘸,連續做戲七天八夜,人們盡情吃喝賭鬧,嘻戲玩樂,花費不少錢財,貽誤不少農事。坪山圩打蘸陋俗,一直沿襲至1943年被廢除。
坑 梓 鎮
    坑梓鎮建制較晚。相傳鎮城內及沙梨園一帶村民早年系由老坑村老祠堂分出,史稱「坑子」,意即老坑村的子孫。又因「子」與「梓」同音,後人遂改「坑子」為「坑梓」,寓意老坑是故里。歷史上,坑梓地域常並於坪山鎮。建國初期,坪山、坑梓地區屬惠陽縣第四區。1957年底撤區設鄉,坑梓屬坪山鄉。1958年10月,成立坪山人民公社。同年11月,劃歸寶安縣管轄。1961年分出,成立國營坑梓農場。1963年改為坑梓大隊,復歸屬於坪山公社。直至1986年11月,方由坪山分出,獨立為鎮。1993年1月1日,寶安縣撤縣設寶安、龍崗二區,坑梓鎮轄屬龍崗區。
    坑梓鎮位於東經114°25′,北緯22°47′,東與北部毗鄰惠陽市,南與坪山鎮接壤,西與龍崗、坪地二鎮相連。離深圳特區40多公里,距鹽田港26公里,與大亞灣經濟開發區澳頭港相距22公里。
坑梓鎮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潮濕溫和,雨水充沛,四季常綠,年平均氣溫22℃,年平均降雨量1933毫米。地形為丘陵台地,地勢平坦開闊,植被茂密,資源豐富。
    坑梓鎮居民多為客家人,而客家民居獨特的圍屋建築形式聞名遐邇。坑梓鎮保留了這樣的民居建築,其中較著名的有「龍田世居」,這是一座明清之際由梅縣遷來坪山的黃姓族人,於道光十七年(1837年)建立的村寨,座落在今坑粹鎮龍田村,建築面積5000多平方米,圍屋以三合上築牆,磚瓦土木結構,懸山頂瓦面,坐南朝北,四角及南面正中有炮樓。村寨外有護村河環繞,寬16米,其外又築有圍牆,高4米,寬0.5米,稱為「跑馬廊」。該村寨至今保存完好,1987年被列為深圳市寶安縣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坑梓鎮水、陸交通比較便利。雙向六車道的深(圳)汕(頭)一級公路及建設中的深(圳)汕(頭)高速公路均橫貫全鎮。新建的坑梓汽車客運站,每天有開往湖南、湖北、四川、廣州、汕頭、信宜、龍崗區、深圳市區和香港等地的直達班車。海運經深圳鹽田港、葵湧碼頭和澳頭港可達香港、澳門、廣州、汕頭等地區。
坪 地 鎮
   從坪地金魚嶺山崗遺址採集到的文物表明,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有人類在此居住繁衍。到南宋末年,為逃避戰亂,大批中原居民輾轉南遷至此,與當地人融合,他們大多聚居於坪地的西湖塘、岳湖崗、香屋一帶。
    建國前,坪地屬惠陽縣管轄;建國初期,坪地屬惠陽縣第二區,1951年11月改為第三區;1958年11月坪地劃歸寶安縣龍崗人民公社管轄;1961年7月,坪地從龍崗分出,成立坪地人民公社;1966年5月,並入龍崗人民公社;1976年12月,又分出坪地人民公社;1984年2月,改坪地人民公社為坪地區。1986年10月,撤區設坪地鎮。1993年寶安縣撤縣分設寶安、龍崗兩區,坪地鎮隸屬龍崗區管轄。
坪地鎮的地理座標是東經114°8′,北緯22°46′。東南與坑梓鎮相接,南至西部與龍崗鎮相連,北至東北與惠陽市毗鄰。面積57.6 平方公里。距深圳經濟特區38公里。 坪地鎮四周群山環繞,中間一馬平川,地勢極其平坦,坪地也因此而得名。境內有屯粹河、丁山河、龍崗河3條溪流索繞,自然環境優美。為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22℃,最高溫度36℃,最低溫度0℃,無霜期355天,年平均降雨量1993毫米,氣候溫和,四季常青。地下水和地表水資源極其豐富,境內有大小水庫13座,水閘5座,總蓄水量659萬立方米。
昔時坪地人在民居、婚嫁、年節、墓葬等方面保留了客家人的傳統習俗。如過去他們住的都是圍籠屋,形式象古堡,高牆翹簷,易守難攻,有的四角還設有樓閣,用於了望放哨,抵禦入侵「圍籠屋」,體現了客家建築特有的風格。再如客家人的「哭嫁」,坪地人過去也沿用。隨著時代的變遷,過去的許多習俗已不再時興,唯有客家話在坪地絕大多數常住人口中至今還廣為通用。
    坪地鎮的交通十分便利,是深圳市與惠州、東莞、河源、梅州、汕頭等市以及內地省份交往的東北門戶,是內地與深圳相聯結的陸上交通要道。深惠公路和鎮內設有立交通道的惠鹽高速公路縱貫全鎮,從鎮內往香港、廣州等地十分方便。
龍 崗 鎮
    龍崗鎮有著悠久的歷史。經考古發掘出的一批古文物和遺址,證明早在遠古時期,先民就在此繁衍生息,龍崗因一個美麗神奇的傳說而得名。相傳在遠古年代,一位美麗的仙女因厭倦了天宮的寂寞生活,降落凡塵,四方飄遊。當她看到龍崗這一帶氣候溫和,水草豐茂,山靈水秀,遂生留戀之意,隨手用鋇就地一劃,從此就有了供她淋浴梳妝的龍崗河和環繞四周忠實護衛她的猶如龍伏的山崗。春秋戰國時期,龍崗曾先後是越國、楚國的屬地。三國時期,經過吳國的拓展開發,龍崗一帶人口漸多,日趨興旺。東晉鹹和六年(331年),寶安縣建立,龍崗轄屬寶安縣。晉、南北朝和北宋時期,北方戰爭頻繁,社會動亂不己,北方中原一帶的人民因避戰禍而南遷移居嶺南, 進一步加快了這裡的開發。 現今龍崗一帶的客家人,多為當時北方移民的後裔。光緒七年(1881年),方正式建制。民國時期,龍崗轄屬惠陽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龍崗曾為惠陽縣第二、三區;1957年底撤區並為龍崗鄉;1958年10月成立龍崗人民公社;1958年11月歸屬寶安縣管轄;1983年7月,龍崗人民公社改稱龍崗區;1986年10月,撤區設鎮,稱龍崗鎮; 1993年1月1日, 寶安撤縣分設寶安、龍崗兩區,龍崗鎮歸龍崗區管轄。
    地處龍崗區中心的龍崗鎮,位於距深圳特區28公里處,地理座標為東經114°16′,北緯22°44′,總面積130平方公里。東鄰龍崗區坪山鎮,西連東莞鳳崗,南與橫崗相接,北近惠州,距我國四大國際中轉港之一的鹽田港15公里,是深圳經濟特區通往汕頭、福建、惠州、梅州等地的必經之路。
    龍崗鎮地形以丘陵及山間盆地為主,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夏季盛行東南信風,每年有1~2次颱風經過。年平均氣溫22℃,最高氣溫36.6℃,最低氣溫1.4℃,年平均相對濕度80%,年平均降雨量1933毫米,無霜期長達335大,氣候溫和,環境宜人,四季常綠。
    龍崗鎮戶籍人口中,姓氏比較複雜,主要以李、劉、陳、羅、張、黃、曾姓為多,約占戶籍人口總數的60%,語言為客家方言,保持著客家人的習俗。
    昔時龍崗人在婚嫁、年節、墓葬等方面,盛行一些獨特的風俗習慣。如:女子出嫁前,有七天以上的「哭嫁期」。完婚之日,當迎親隊伍臨近女方所在村莊時,村中男子就在路中燃火「避邪」,迎親者經火「避邪」後,方可進村迎親。良辰一到,出嫁女即哭辭父母,輕移蓮步,款款出門,登轎而去,嫁妝亦隨行送到夫家。迎親隊伍一路上空歌不絕,鞭炮不息,伴娘每隔十來步路程,就撒下一根寸把長的紅繩子, 意為完婚後給新娘首次回娘家「引路」。 這一習俗現已不再流行。每逢除夕,人們還喜歡用香茅、柚葉、萵蒲和香石榴葉等煮成的「年香水」淋浴,傳聞「小孩洗後猛長猛進,老人洗後添福添壽」,而且可以洗去人們過去一年的「霉氣」,去舊迎新,增添新年「吉利」,目前這一習俗仍然盛行。
橫 崗 鎮
    橫崗圩,建於清嘉慶、道光年間。因地形較高,山崗橫臥於道, 故取名橫崗。 相傳明朝劉伯溫帶兵經博羅時曾指布吉、橫崗、龍崗一帶為「龍脈」,橫崗為龍之中腹, 喻其日後昌隆。 清初時已有橫崗圍村,為新安縣縣丞屬地。民國時期,橫崗鎮為惠陽縣一個鄉,1949年冬惠陽縣解放,1950年至1952年土地改革時,橫崗為惠陽縣第三區人民政府所在地,轄5個鄉;1957年12月撤區並小鄉為一個大鄉,取名橫崗鄉;1958年10月,與龍崗鄉合併,成立龍崗人民公社,同年11月劃入寶安縣。1959年並社時,龍崗人民公社撤銷,分設橫崗、龍崗,坪地三個公社,1979年3月寶安縣改為深圳市,橫崗人民公社歸龍崗管理區管轄。1986年10月橫崗人民公社改為橫崗鎮。1993年1月1日寶安縣撤縣設寶安、龍崗兩區,橫崗轄屬龍崗區。
    橫崗鎮位於東經114°26′,北緯22°33′,總面積81.12平方公里,地處深圳市東部,龍崗區中部,其西北和東北分別毗鄰東莞市及深圳市龍崗區龍崗鎮, 西部與平湖鎮、布吉鎮接壤, 東部與坪山鎮、鹽田港相連,南部緊靠深圳經濟特區,距特區18公里,距香港20多公里。
    橫崗鎮屬丘陵地貌,地形以丘陵、台地以及沖積平原為主。其中丘陵占54.3%,沖積平原僅佔13.4%。鎮城區四面環山,尤以南面的梧桐山、圓山最為著名,山上風景雅致,可開闢為旅遊勝地。橫崗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23℃,最高氣溫35℃,最低氣溫2℃,相對濕度年均60%,年均降雨量2000毫米,氣候宜人,四季常青。鎮內河流為龍崗河上游,包括茂盛、梧桐山、大康、簡龍、愛聯河幾條支流,屬東江水系,源出梧桐山麓,由南至北穿鎮而過,經東莞等地流入東江。
     橫崗鎮戶籍人口主要有陳、李、何、廖、楊等幾大姓氏。其中,陳姓主要分佈在六約、四聯、荷坳等村,李姓主要分佈在安良,六約等,何姓主要分佈在橫崗、四聯等村,廖姓主要分佈在大原村,楊姓主要分佈在西坑村。
    民俗方面,橫崗鎮的居民多為客家人,因此,其民俗與廣東其它地區的客家人基本一樣。以前橫崗人的房屋多為二進式、三進式的方形圍牆結構,縱向式住房,無窗或有小而高的窗,多建天井,屋頂沿天井四角傾斜。
平 湖 鎮
    平湖圩始建於明嘉靖元年(1522年)。早期的平湖包括伍屋圍村、大圍村,松柏圍村。因伍屋圍村地形頗像一隻螃蟹,大圍村地形像一隻蚌,松柏圍村地形像一隻蝦,村民們認為這些螃蟹、蚌、蝦均是水生動物,必須有湖泊才能成活。據傳當時該地區地勢較為平坦,一無江河,二無湖泊,水資源較為貧乏,由於對水的渴望,人們遂將此地稱之為平湖。明萬歷二年(1571年),寶安從東莞分出,當時的鵝公嶺、山廈、新南等一部分自然村轄屬東莞;白坭坑、 良安田、 輔城拗、新木、新南等一部分自然村轄屬寶安。建國後,轄屬東莞的部分自然村才劃歸寶安縣。據明崇幀十六年(1643年)的《新安縣志》記載:其時寶安縣行政區劃分為3鄉7都57園509村,平湖轄屬七都。清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平湖歸屬官富司管轄。民國二十年(1932年),平湖歸屬寶安縣第六區鄉;民國二十二年(1934年),平湖屬寶安縣第四區鄉;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平湖歸屬寶安縣第二區鄉。1949年10月,平湖為寶安縣第三區鄉。1953年7月劃為寶安縣第八區;1958年3月撤區並鄉為平湖鄉;1958年10月,平湖鄉屬紅旗人民公社; 1959年初,紅旗人民公社改稱布吉人民公社; 1961年5月從布吉分出平湖人民公社;1963年1月復並入布吉人民公社。1977年3月再次從布吉分出平湖人民公社,社址設在平湖老圩。1983年7月改為平湖區公所;1986年10月撤區建鎮,改稱平湖鎮。1993年初,寶安撤縣分設寶安,龍崗兩區,平湖鎮歸龍崗區管轄。
    平湖鎮位於深圳市的北部,距離特區約19公里,距離香港約25公里;北面和東北面接東莞市,東南鄰橫崗鎮,西南靠布吉鎮,西北與觀瀾鎮接壤。其地理座標為東經114°07′,北緯22°41′,總面積41.86平方公里,屬丘陵地貌,鎮域內丘陵、階地、台地面積占總面積的74.6%。平湖鎮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山丘高度多在海拔60~130米之間,最高的山丘有上本古村的牛尾嶺山,海拔高度為214米;山丘上多種松樹和桉樹,灌木叢生,其中以捻樹和籐練樹為多。
    平湖鎮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為22.3℃,夏季以東南風為主,冬季以東北風為主;每年7~9月為颱風季節,年平均降雨量為1933毫米;全年無霜期達346天,年平均風速為2.6米/秒。
布 吉 鎮
    布吉得名與俗稱「布隔」有關。300多年以前,在現鐵路西側有莆隔村,因客家話中「莆」與「布」音相近,至清朝中期,逐漸被稱為「布隔」村。清咸豐二年(1852年),在村南面建豐和圩,1911年廣九鐵路通車,設「布吉站」,「布隔」遂稱之為「布吉」。
    布吉鎮北與觀瀾、平湖兩鎮接壤,東北與橫崗鎮相鄰,西北緊靠龍華,南靠深圳市區,離香港新界僅8公里。布吉聯檢站與沙灣聯檢站將布吉與特區連成一片,使布吉成為內地進入特區的主要門戶之一,其地理位置可謂得天獨厚。鎮區中心地理座標為北緯22°36′、東經114°06′,全鎮總面積100平方公里,是珠江三角洲經濟開發區重點工業衛星鎮之一。
    布吉鎮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境內地貌以丘陵為主,屬南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熱量豐富,光能充足。年平均氣溫達22.4℃,積溫在8000℃以上。每年的4至9月為雨季,10月至次年3月為旱季,年平均降雨量近2000毫米。布吉河由鎮區中心穿流而過,進入特區後匯入深圳河。布吉鎮屬中國東南沿海構造地震帶外帶,位於布吉——松子坑斷裂帶上,屬7級地震裂度影響範圍,建築為7度設防。
    布吉鎮交通運輸十分便利。廣深鐵路、平南鐵路、荷奧坳深圳機場的高速公路以及惠州至深圳的一級公路、龍華至深圳、觀瀾至深圳、平湖至深圳等數條公路均穿鎮而過,從而使布吉成為粵東、閩、贛等地進出深圳經濟特區的咽喉要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26 22:39:54 | 显示全部楼层
寶 安 區
觀 瀾 鎮
    相傳,在清乾隆年問,有一位很有名氣的地理先生鄧坤,雲遊到此建了一座觀青廟,取名觀瀾。後在此地集市成圩,圩亦取名觀瀾。
    觀瀾鎮在深圳特區北面23公里處,東與布吉鎮接壤,北鄰東莞市,南接龍華鎮,西與光明街辦相連, 地理座標北緯22°43′,東經114°03′。地理位置重要,處於深圳市北大門,梅瀾高速公路的終點, 從皇崗口岸乘車至觀瀾只需15分鐘。全鎮面積112平方公里,屬丘陵半山區,氣候溫和,全年平均溫度21℃至22℃,最高35℃,最低2℃,春夏多雨,年降雨量平均達1500至2000毫米,土質多屬黃泥沙質酸銹土。最高的山峰庫坑石陝嶺,海拔高度377.8米,還有大水坑求水洞,海拔高度236米。觀瀾河發源於羊台山,經觀瀾13公里,流經東莞市塘廈注入東江。觀瀾鎮解放以來陸續興建水庫13個,大小山塘25個,庫容量2000多萬立方米。
    觀瀾湖高爾夫球場位於觀瀾圩鎮東北面,緊靠南天公路,離圩鎮3公里。 大水坑水庫風景宜人,內有理想的情侶度假村,在圩鎮的西北面,緊靠觀(瀾)光(明)公路,離圩鎮8公里。
    觀瀾鎮氣候溫和,環境優美,交通便利,有迷人的旅遊渡假勝地, 有豐富的土地資源、水資源, 有高嶺土等礦產資源,是國內外商人投資辦廠的理想地方。
初一、十五有敬神的習俗。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前,村民婚姻習俗唯父母之命、媒的之言成親。
    觀瀾有海外華僑、港澳台同胞3萬多人,素有「華僑之鄉」之稱,主要分佈在美國、加拿大、泰國、法國、英國、新加坡、澳大利亞、韓國、馬來西亞、香港、台灣等50多個國家和地區,他們多從事商貿、房地產、製造、飲食服務業等
龍 華 鎮
    早在新石器時期,龍華清湖村一帶就已有人居住。明朝時期,曾有苗族人徙居此地,以後又遷走。清同治(1862~1874年)年間,部分客家人由梅縣、東蕪等地遷至龍華,成立龍勝堂,並發起建圩,龍華遂逐漸繁華起來。龍華亦由此得名。民國時期,龍華設有鄉公所。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初期,龍華地區設龍華、民治等鄉。1950年4月,寶安縣改鄉為區,龍華屬第三區(1955年秋改稱為觀瀾區)。1958年3月,觀瀾區一分為二,分置觀瀾鄉、龍華鄉和石巖鄉。1958年10月,龍華鄉與觀瀾鄉合併成立紅色人民公社,更名為觀瀾人民公社,社址設在觀瀾圩。1961年7月,龍華從觀瀾人民公社分出,成立龍華人民公社,社址設在龍華圩。1963年1月,又合併到觀瀾人民公社。1975年7月再分出。1983年7月,改稱龍華區。1986年10月,撤區設鎮。1993年1月1日,寶安縣撤縣分設寶安、龍崗兩個區,龍華鎮轄屬寶安區。
    龍華鎮位於東經113°20′,北緯22°39′,南面與深圳經濟特區相連,距深圳特區僅12公里。全鎮面積98平方公里。鎮域內大部分為丘陵地貌,山地占68%,沖積平原占32%。鎮城區屬沖積平原,西北面有羊台山環繞。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22℃,年平均降雨量1933.3毫米。鎮內河流為觀瀾河上游,屬東江水系。
    龍華原籍人90%操客家方言。主要姓氏有廖、彭、黃、謝、周、卓、陳、鄭、張、溫、蔡等, 其中廖、彭、黃姓最多。龍華人大年三十要殺鵝,年初一要吃素一天,端午節要殺狗。
光 明 街 辦
光明街道辦事處位於深圳市西北部。轄區面積為54.63平方公里。地域分南、北兩片:南片面積38.94平方公里,北片面積10.69平方公里,隸屬寶安區。下轄三個居委會。街道辦事處駐南片牛仔坡光明大街中段,距市城區40公里。
    轄區地形以丘陵為主,植被以松,杉及灌本為主。位於南片中部偏東的吊神山海拔288米,為境內最高峰。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區,年均氣溫21℃,年均降雨量1600---1900毫米。境內河流屬茅洲河和觀瀾河水系。有小型水庫7座,總庫容量1000多萬立方米。
1993年12月8日光明街道辦事處正式掛牌辦公
石 巖 鎮
    石巖鎮位於深圳市西北部,地理坐標為東經113°5′, 北緯22°41′。隸屬寶安區。全鎮總面積79.02平方公里。鎮政府駐寶石東路西段北側,距市城區33公里。石巖鎮屬半丘陵山區,地勢東南和東北部較高,漸向西部傾斜。屹立在東南部的羊台山,為石巖鎮最高峰, 也是深圳市名山勝景之一。
    境內植被覆蓋良好、以松、杉、桑、桉、淮木及人工果林為多。境內大中小型水庫6座,總庫容量達3000多萬立方米。其中石巖水庫設計容量力2600萬立方米,是深圳七大中型水庫之一。轄區內蘊藏著大量石英石、花崗石等礦產資源。這裡屬亞熱帶海洋性氣候,日照長,雨量充沛,氣候溫和宜人。年平均氣溫23℃,一月平均氣溫14℃,七月平均氣溫28℃。平均降雨量1933毫米。
    石巖是一個歷史悠久的邊陲古鎮,是有一個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的老區,旅遊資源十分豐富。境內有烏石巖廟,羊台山、石籠雞巖洞、仙姑化石、巴黎洞等10多處名勝古跡;還有風光秀麗的現代旅遊區-----石巖湖渡假村
公 明 鎮
    公明建制於明清時期。先後建周家村圩、白龍崗圩、永長圩、豐和圩等。後因宗族糾紛,在樓村武舉人陳海神、合水口村麥曉孫的倡儀下,於1929年在合水口與上村交界處建公平圩,1931年正式命名為「公明」圩,取「公道」、「光明」之意。公明地域在歷史上先後隸屬於番禹、博羅、東莞、新安、寶安等。行政名稱亦多次變更:1950年屬寶安縣第四區;1952年10月改屬第七區;1958年10月與光明農場一起組成光明人民公社;1959年4月並入松崗人民公社;1961年7月分出; 1983年7月改為公明區;1986年10月改稱公明鎮。1993年1月1日,寶安撤縣,設寶安、龍崗兩區,公明鎮歸深圳市寶安區管轄。
    公明鎮位於深圳市西北部邊陲,地理座標是北緯22°47′,東經113°52′。
    公明鎮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四季暖和,光照度高,雨量充沛。年均總日照2134小時,年均降雨量達1600毫米。境內有大、小水庫13座,山塘星羅棋布,庫容總量1600萬立方米。橫貫境內的茅洲河,由東向西,經松崗流入珠江海口,是全鎮排洪的主要河道。
    公明鎮民間傳統的節日主要有:春節、中秋節、清明節等,而最有喜慶氣氛的是春節。除夕前一天,家家戶戶在門口貼上新春聯,除夕夜零時起,鞭炮一直響到天亮。大年初一鑼鼓陣陣,「獅子」上門賀年。親朋好友在春節期間互相登門拜年,己婚男女給小孩派發「利是」。公明鎮年老居民中,還有一部分人保留著逢初一、十五燒香、放鞭炮的習俗。


西 鄉 鎮
    西鄉鎮是深圳市西部的重鎮,因其地域位於原寶安縣城南頭之西而得名。歷史上西鄉地區的行政區域名稱多次更易。建國後,其名稱變更情況甚為頻密;1949年10月稱西鄉聯鄉。1950年初稱西固聯鄉。 1950年4月與南頭聯鄉、沙河聯鄉合併,組成寶安縣第一區。1952年10月,南頭及沙河分出另組寶五區,西鄉仍為寶一區。1953年4月,復與南頭,沙河合併,組成寶五區。1953年7月,從寶五區分出,與福永鄉合併,組成寶一區。1955年秋,寶一區更名為福永區。1957年初,福永區並入上南區。1958年3月,撤區設鄉時,西鄉獨立組成西鄉鄉。 1958年10月,與蛇口鄉、南頭鄉合併,組成超英人民公社。1959年1月,超英人民公社分解為西海水產人民公社和南頭人民公社兩部分,西鄉屬南頭人民公社。1959年4月,西海水產人民公社與南頭人民公社合併為南頭公社。1961年7月,成立西鄉人民公社,隸屬南頭區。1982年3月,取消人民公社體制,西鄉人民公社更名為西鄉鄉。1983年7月,改稱西鄉區。1985年4月,西鄉區與寶安縣城區合併,組成新安鎮。1994年1月15日,取消新安鎮,原寶安城區部分成立新安街道辦事處,原西鄉區部分成立西鄉鎮,轄屬寶安區。
    西鄉鎮地處深圳市西部,位於北緯22°3′,東經114°。東南是寶安區人民政府所在地,西北和東北分別與福永鎮、石巖鎮、公明鎮接壤,西接珠江口,南與深圳經濟特區南頭邊防聯檢站相接,總面積93平方公里。
    西鄉鎮地勢東高西低,依山傍海,有10多公里的海岸線,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 光照充足, 雨量充沛,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22℃,最高氣溫32℃,最低氣溫5℃,無霜期達355天。年總日照時數平均為2134.2小時,年平均降雨量1450毫米。境內的鐵崗水庫,庫容總量達8000萬立方米,是深圳市最大的水庫,也是深圳市的重點水源保護區。橫貫全鎮的西鄉河,由東北向西南,直通珠江入海口,全長10多公里,是全鎮排洪、航運的主水道。西鄉鎮地處中國東南沿海地震的外帶,屬7度地震裂度影響範圍,建築為7度設防。
    新中國成立以前,每年農曆的三月初三前後,西鄉地區盛行一種叫「北帝誕」的民俗活動,這是當地人民最為喜慶的日子。農曆二月甘八日是北帝爺「出位」, 由善男信女們抬著北帝菩薩到各村巡遊, 直至三月初二抬回北帝廟「復位」。據說,北帝爺「出巡」期間,驅妖除魔,消災解難,確保各村平安。因此在北帝爺「出巡」期間,鄉民特別虔誠,場面特別隆重熱烈,鼓樂喧天,鞭炮齊鳴,舞獅舞龍,連日歡慶。此外,在西鄉地區一帶,還有「還炮」、「搶炮」、「領炮」的民俗活動。所謂「炮」,是一幅雙面玻璃鏡鑲在鏡座上,設計十分精美,鏡面上繪有北帝爺的肖像,設置有龍、鳳和麒麟等吉祥物,附有「龍鳳呈祥」等吉祥話語。擁有「炮」者便像征著好運氣。每年農曆三月初三上午,西鄉鄰近的八鄉村民,雲集在西鄉河的大沙灘上(現西鄉戲院處)「搶炮」。這時人海如潮,施旗蔽日, 鼓炮齊鳴, 場面甚為壯觀。每當一炮沖天,帶著編號的炮花從天而降,人潮就湧向炮花落地處,搶到帶編號炮花的人,可到北帝廟「領炮」,即領回與炮花編號相同的一幅雙面玻璃鏡抬到家裡供奉。到來年農曆二月二十八日,又把「炮」抬回北帝廟處, 名曰「還炮」。
西鄉鎮是深圳市的三大交通樞紐之一。深圳機場座落在本鎮與福永鎮交界處,現已開通數十條航線,可直飛國內60多個城市和東南亞多個國家和地區。廣深公路、廣深珠高速公路縱貫全鎮,加上鎮內在建的新城大道、 西鄉大道、 寶民路、前進路等高標準水泥路,公路交通四通八達。設在西鄉村的大王洲碼頭,水運可直達蛇口、珠海、東莞、番禹、惠州、汕頭、中山、廣州及港澳地區
松 崗 鎮
    松崗古稱黃松崗,據清(康熙)新安縣志記載,始建圩於宋鹹淳六年(1270年),因圩場建於一山崗之麓黃姓村旁,山上有松林,故此得名。1930年改稱松崗。歷史上的松崗境域,先後隸屬於南越(唐虞三代)、番禹縣(秦)、博羅縣(漢、三國)、寶安縣(晉至隋)、東莞縣(唐、五代)、增城縣(宋)、東莞縣(宋至明)、新安縣、東莞縣(清)、新安縣恩德鄉、延福鄉(清康熙年間)、新安縣福永司(清嘉慶年間)、寶安縣第五區、第二區、第一區(民國期間)。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松崗的行政區域名稱及隸屬關係依次為:1949年10月,松崗與沙井、新橋、雍睦、鳳凰組建人民聯鄉;1950年4月,設松崗鄉,屬寶安縣第四區管轄;1951年夏,松崗鄉分設燕塘、沙崗、報崗、松崗4鄉;1955年8月,第四區改稱上南區;1956年10月,燕塘、沙崗、報崗、松崗4鄉合併,稱松崗鄉;1958年3月,撤銷上南區,仍稱松崗鄉;1958年9月,松崗鄉、沙井鄉,福永鄉合併,組建超美人民公社,後改稱沙井人民公社;1959年4月,撤銷光明人民公社,與沙井人民公社劃出的部分村莊,組建松崗人民公社;1960年7月,從松崗人民公社分出公明人民公社;1961年7月設松崗區,下轄福永、沙井、松崗、公明4個公社及光明農場、羅田林場;1963年撤區並社,仍稱松崗公社;1979年1月,寶安縣升格為深圳市,設松崗區,轄福永,沙井、松崗、公明4個公社;1981年10月,恢復寶安縣建制,撤區保留公社;1983年7月,改稱松崗區;1986年10月,改稱松崗鎮;1993年1月,撤銷寶安縣,分設由深圳市直轄的寶安,龍崗兩區,松崗鎮轄屬寶安區。
    松崗鎮位於深圳市西北部,東鄰公明鎮,南連沙井鎮,西靠珠江口,北接東莞市長安鎮。地理座標為北緯22°46′,東經113°50′。全鎮總面積92.1 平方公里。
    松崗鎮地勢呈東北高,向西南傾斜,為丘陵地帶。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氣溫22℃,最高溫度36℃,最低溫度2℃,無霜期353天。年平均降雨量1200毫米。鎮內有羅田、五指耙、老虎坑等3座中、小型水庫,庫容總量2900萬立方米。羅田水庫是深圳市的重點水源保護區。深圳市最大的河流——茅洲河自東向西橫貫全鎮,流入珠江口,鎮內干流全長10多公里。主要的災害性天氣有夏初的龍舟水,夏、秋季之間的颱風暴雨。松崗鎮地處多雷區,地質結構為地槽構造層,屬東南沿海地震帶的外帶,建築按7級抗震設防。
    戶籍人口中,主要為漢族,講粵語。鎮內世居者以文氏為多,達7000多人,相傳為南宋丞相文天祥的後裔。其他聚居人數較多的有:沙浦、沙浦圍蔡氏、塘下湧黃氏、燕川陳氏、羅田賴氏。
松崗鎮是廣東省著名僑鄉,全鎮現有港澳同胞及華僑8287人,分佈於世界14個國家和地區。
福 永 鎮
    福永鎮位於珠江口東岸,深圳市西部,與番禹市、中山市隔海相望。福永鎮地勢東高西低,平均海拔70至120米,最高峰為東南部的大茅山,海拔377米。地形以丘陵為主,主要集中於中部和東部一帶,大多為海拔100米的平緩低丘陵。西部為連片的海灘塗,平均海拔2米左右。
    福永鎮地理座標為東經113 °55′,北緯22°46′,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年均氣溫15℃~20℃,最低氣溫3℃,無霜期長,年均降雨量達1200~1600毫米。
    福永鎮土壤結構有海塗鹽土和丘崗紅壤兩種。西部連片的海灘塗為沉積層,含鹽度較高,土層深厚,土質肥沃;東部為丘崗紅壤,面積較大,但肥力較差,表面風化層厚,多適宜種果樹或造林。
    福永鎮林木資源豐富,以松樹為主,主要集中在東部,其它還有杉樹、竹、桉樹及木麻黃樹等。保護林則零散分佈於全鎮。林木資源總面積達9150畝,覆蓋率達10.2%。福永鎮有大面積的圍墾灘塗,主要用於海水養殖。礦產資源主要以建築石料為主,全鎮現有採石場10個,類型為砂岩和花崗石兩種。從清嘉慶(1796~1820年)年間起,福永就有逢年過節劃龍船、舞龍獅及唱大戲的風俗。到了本世紀八十年代,劃龍船和唱大戲已不大盛行,但舞龍獅的傳統風俗仍沿襲至今。每年的春節、元宵、端午、重陽、荔枝節,或是迎親嫁娶、企業開張等,都要舞龍獅慶祝助興。福永是深圳市有名的舞獅之鄉,現全鎮共有6個舞獅隊。塘尾村有建於1962年的舞獅館,至今設備齊全,專供舞獅隊訓練和表演。1987年廣東省舉行首屆民間藝術「歡樂節」,塘尾村舞獅隊以總分第一名的成績奪得桂冠。


沙 井 鎮
沙井,沿用古沙井村及沙井圩名。因村民挖並取水,井中沙多而得名。歷史上,沙井鎮地域先後隸屬於南交(唐虞三代)、南海郡番禹(秦)、博羅(漢、三國)、寶安(晉鹹和六年至唐至德二年)、東莞縣(唐至德二年至明萬歷六年),新安(明萬歷六年至清康熙五年)、東莞(清康熙六年至清末),寶安(民國初至1979年1月)、深圳市(1979年1月至1981年10月)、深圳市寶安縣(1981年10月至1992年底)、深圳市寶安區(1993年1月)日至今)。 沙井的行政區域名稱多次變更。建國初,沙井屬寶安縣松崗聯鄉(1950年2月改稱新橋聯鄉)管轄;1950年4月,寶安縣編為4個區,沙井屬第四區;1955年秋,第四區改為上南區;1958年3月,撤區設沙井鄉;1958年9月撤鄉設公社,沙井屬超美人民公社管轄;1959年1月,改稱沙井人民公社;1983年7月,改為沙井區;1986年10月,撤區建鎮;1993年1月1日,寶安撤縣分設為兩個區-----寶安區和龍崗區,沙井鎮隸屬寶安區。
    沙井鎮位於珠江口東岸,西瀕珠江入海口,東北與松崗、公明鎮相鄰,南接福永鎮。沙井鎮地理座標為東經113°48′,北緯22°44′,面積51.5平方公里。地形為丘陵和沖積平原,地勢由東向西傾斜入海,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溫度22℃,最高氣溫32℃,最低氣溫5℃,年均降雨量為1200毫米,雨量充沛,氣候溫和宜人。
陳、曾、潘為沙井鎮的三大姓,陳姓主要居住在沙井大村,曾姓多數居住在上南村,潘姓則較為集中在萬豐村。沙井鎮村民有上香習俗,每逢農曆的初一、十五,在家裡的香爐上香,求神打齋,以驅除邪氣。
沙井鎮地處廣深交通要道,陸路有廣(州)深(圳)一級公路、廣(州)深(圳)高速公路穿鎮而過,並設有中轉站和出入口迴旋點。南可通寶安、蛇口、深圳、香港,北可達東莞、廣州,西通中山、珠海,東抵惠州,潮汕等地。
新 安 街 辦
    新安街道辦事處位於深圳市西南部。隸屬於寶安區。街道辦事處駐新安二路,距離市政府約23公里。轄區地勢北高南低。地形由丘陵、平原、灘塗地組成,屬於南亞熱帶海洋性氣候,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氣候溫和宜人、植被四季常錄,年平均氣溫22℃,年平均最高氣溫32℃,最低氣溫5℃,平均降雨量1500毫米。北面緊靠深圳市最大的水庫----鐵崗水庫,庫容量達8000多萬立方米。新安交通四通八達,廣深高速公路、廣深一級公路貫穿城區,海上飛翔船碼頭、深圳國際機場近在咫尺,規劃中的市區至機場的鐵路也將通過這裡,構成了新安海陸空立體交通網絡。新安已建成為全區的政治、經濟、文化、商貿、金融和交通中心。
http://www.taxi88.com/siji-88.files/sj/gengduoxinxi.htm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27 19:03:29 | 显示全部楼层
要补充坪山镇岁时,阿妈生和谭公生也十分重要。谭仙庙仍香火旺盛。不明白这么重要事件竟然漏掉。其他乡镇资料怕也有遗漏。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4-20 14:00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